拍武漢紀錄片的日本導演:想把真實武漢傳達世界 日本反響很大

2020-11-17 手機鳳凰網

稿 | 記者 陳晨

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開篇,日本導演竹內亮在武漢見到的第一個受訪者對他說,「我做過核酸檢測了,沒事。」

竹內亮對這一場景記憶猶新,他知道武漢人經歷了什麼。

在此之前,竹內亮在日本做了十幾年的紀錄片導演,後來又隨妻子定居南京。來中國的七年時間裡,他成了一個愛吃鴨血粉絲、會帶日本人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中國女婿。

多重身份的交織,讓他對人與社會有著敏銳的感受。武漢解封後,他想帶著鏡頭去親眼看看這座幾個月以來歷經苦難的古城。家人朋友勸他不要去,他找了個藉口搪塞過去。

(圖說:竹內亮在武漢拍攝《好久不見,武漢》)

5月份,竹內亮在微博發起徵集活動,邀請武漢當地人講述自己的疫情故事。最後,他從百餘位報名對象中選擇了十個人,他們是日料店老闆、外賣騎手、英語老師、醫院護士……6月,他和團隊花了十天時間跟拍採訪,完成了這部60分鐘的長片。

《好久不見,武漢》登陸網際網路後,立刻引起了大範圍的關注和討論。竹內亮剛開始很害怕,怕被武漢人說:「這不是真實的武漢,這個日本人理解錯了」。而事實上,很多武漢人看過後給他留言說「謝謝」。竹內亮感謝武漢人的包容和認可,他拍攝的目的就是想把真實的武漢傳達給全世界。

竹內亮和中國的緣分要追溯到2001年。那年他第一次來中國拍紀錄片,見識到了跟客客氣氣的日本人完全不同的、「隨意」的中國人。年輕的他立刻被中國的風土人情吸引。

(圖說:竹內亮為NHK拍攝紀錄片《長江天地大紀行》)

2010年,為拍攝NHK紀錄片《長江天地大紀行》竹內亮再次來到中國。這一次他花了一年時間,從長江的源頭青海一路拍到入海口上海。沿途的中國人得知他來自日本,總喜歡跟他聊山口百惠和高倉健。當時竹內亮並不了解這兩位日本明星對於那一代中國人意味著什麼。但這件事讓他開始思考,應該做些什麼,來增進兩國之間的了解。

系列紀錄片《我住在這裡的理由》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圖說:竹內亮拍攝紀錄片《我住在這裡的理由》)

節目聚焦於在中國生活的日本人和在國外生活的中國人,從2015年首播開始至今已超過百集。為了更好地了解中國,竹內亮舉家搬離日本,定居在妻子的故鄉南京。

上學時,竹內亮喜歡電影,也有志於記者工作,紀錄片成為結合他兩大興趣的樞紐。但拍紀錄片從來都不是一個賺錢的行業,來到毫無人脈的異國拍攝紀錄片更是苦 上加苦。長久以來,他一直為緊張的拍攝資金憂慮。《好久不見,武漢》之後,尋找投資人似乎變得方便許多,但他又不想被贊助商幹涉拍攝內容。

「再看吧」,他說。

全劇組都哭了,只有他沒有

縱相新聞:《好久不見,武漢》在中國引起了很大反響,你的生活有什麼變化?

竹內亮: 合作項目挺多的,有好多公司和政府單位找我們合作,比如說拍公司的紀錄片,工作很忙。

縱相新聞:紀錄片在日本反響如何?

竹內亮: 日本的反響也很大,幾乎所有的電視臺和新聞報紙都介紹了。普通的網友的話,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好評。他們之前不知道武漢是什麼樣的城市,好多人以為武漢是很偏僻的地方,對武漢只有疫情時候的印象。疫情的時候,武漢是冬天,灰色的,沒有人的空間,還有病人和醫生,只有這種比較可憐的印象。看過片子之後都說沒想到武漢這麼大,城市那麼漂亮。

(圖說:日本新聞節目報導竹內亮的故事)

縱相新聞:為什麼想去拍一部武漢的紀錄片?

竹內亮: 我自己想去看看真正的武漢是什麼樣子。因為當時不管是國內國外,關於武漢的信息特別亂,有的人說武漢現在很安全,有人說還是很危險,我不知道真正的武漢是什麼樣子,所以想去看,把我看到的真實的武漢傳達給大家。

縱相新聞:紀錄片針對的觀眾是那些人?片中旁白為什麼是日語?

竹內亮: 是針對全世界的,不光是日本。所以旁白最好是我說英語,但是我不會。所以說我最擅長的日語,比較容易把自己的情感投入進去。

縱相新聞:日本「3·11大地震」之後你也拍過福島的居民,在你來看福島的故事和武漢的故事有什麼相似之處?

竹內亮: 現在好多國外的人,包括中國,包括歐美,大家都不想去福島。因為大家對福島的印象還停在十年前的3·11,還是以為福島非常危險。當時從福島過來的人很多人被歧視,就像這次的武漢一樣。每一個老百姓的身上有不同的故事,我們想通過老百姓的生活來介紹現在的武漢。

(圖說:竹內亮達到武漢第一天)

縱相新聞:有沒有讓你感興趣,但最後沒有在片子中出現的人?

竹內亮: 原來想拍核酸檢測員。因為武漢做過全市一千萬人口的核酸檢測,這次我們募集主人公的時候,有一個核酸檢測員報名了,我們想特別拍他。但是他的公司不允許拍,所以拍不了了。

縱相新聞:片中很多主人公講自己的故事時都會流淚。作為一個採訪者,一個導演,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竹內亮: 每一個人的眼淚都不同,所以感受也不一樣。我當然是非常心疼,但是我一直在客觀地看,要看他們眼淚的背景故事,其他的節目人都哭了,只有我一個人沒有哭過。我要保持冷靜。

縱相新聞:現在和他們還有聯繫嗎?

竹內亮: 還有聯繫,唱rap的英語老師今天還來南京跟我們一起玩。他們的生活有很多變化,因為這個片子在武漢特別火,所以他們也經常接受媒體的採訪。飯店老闆的生意也非常好,看過片子的觀眾們會去拜訪他的日料店,英語老師最近經常去外地演講。

一個「非典型」的日本人

縱相新聞:疫情如何改變了你?

竹內亮: 改變了我知名度,之外的話,工作生活方式沒有什麼太大的改變。還有我對中國人的看法變了。因為跟其他的國家相比,中國的防疫措施確實非常不錯。不是為了討好中國,真的是我覺得不錯,雖然很嚴格。你看日本的疫情還沒控制好,現在東京每天新增確診的有200多例,美國的話更嚴重。但是中國的話控制的很好,大家都比較配合防疫政策。

(圖說:竹內亮和團隊在武漢拍攝期間)

縱相新聞:你覺得你是一個典型的日本人嗎?

竹內亮: 我肯定是非典型的日本人。日本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怕給別人添麻煩,但是我不怕,我儘量給別人添麻煩。因為互相添麻煩的話,兩個人的距離會比較近。如果怕給別人添麻煩的話,人和人的距離越來越遠,雖然禮貌,但很難做朋友。

縱相新聞:你以前是一個超級電影迷,為什麼後來會選擇拍紀錄片?

竹內亮: 我當時特別喜歡看電影,所以想當電導演。但後來我要獨立,做過一個送報紙的工作。每天早上3點起來送報紙,送完之後上學,放學之後再送報紙。因為送報紙可以免費看報紙,我發現現實的故事特別有意思,想當記者,但是同時又想拍片子,所以記者的工作和拍片子的工作結合起來,就是紀錄片。

縱相新聞:片中你確實承擔了一部分媒體的工作,你怎麼看導演和媒體這兩種身份之間的關係?

竹內亮: 媒體的工作和紀錄片的工作差不太多。紀錄片故事性比較強,媒體的話速度和事實為主,但需要傳達的東西是一樣的。但是這個關係真的很難,每一個媒體的立場不一樣,每一個人客觀的點不一樣,沒有百分百完美的客觀。至少不要撒謊,按照自己客觀的點來做就可以了。

縱相新聞:作為一個影迷的話你迷戀哪些導演和作品?

竹內亮: 現在我喜歡看的電影都是科幻的,《星球大戰》還有「漫威」的一些電影。因為科幻電影是跟紀錄片距離最遠的一個種類,我完全把它當做一個愛好來看。如果是人物故事的話,就會用學習的狀態去看,這樣沒意思。

中國比日本更有意思

縱相新聞:你之前也拍過很多關於中國的紀錄片,為什麼「中國」成了你作品當中的關鍵詞?

竹內亮: 因為好玩。中國國家不斷地變化,變化太快太大,對我們來講的話有很多主題可以拍。而且中國人在鏡頭面前特別真實。我拍過全世界的人,美國、歐洲還有東南亞,都拍過,但是還是拍中國人比較有意思。社會不斷的變化當中,會產生不同的故事。日本二十年都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所以現在拍的故事和二十年前拍的差不多,沒啥意思。

縱相新聞:日本的同行,他們對你在中國拍紀錄片有什麼看法?

竹內亮: 大家都羨慕我。因為日本紀錄片行業越來越不行了,根本沒有人看,特別小眾。雖然中國也是小眾的,但還有很多觀眾。所以他們情況不太好,很多人都不拍了。

(圖說:竹內亮為南京市政府拍攝的廣告)

縱相新聞:你作為一個外國人在中國拍攝紀錄片,遇到過什麼困難嗎?

竹內亮: 最大的困難是資金,因為我是外國人,基本上沒有什麼人脈,找投資的人什麼的真的沒有,完全靠自己一直做下去。 (現在有改變嗎?) 現在比以前好很多,雖然沒有那麼富裕,但是還可以。

縱相新聞:拍紀錄片本身就是一個特別不賺錢的行業。

竹內亮: 沒錯。現在是成本高,看的人不多,所以真的賺不了錢。但是我就想做,我喜歡做。

縱相新聞:你之前擔心過,在一個短視頻的時代可能會沒有人看長片紀錄片,現在這種想法有改變嗎?

竹內亮: 確實改變了。我以前在日本做導演的時候就一直在做長片,基本上都是一個小時或者一個半小時的長片。後來搬到中國之後,好多人說沒有人看長片,所以我想法改變了,開始做短視頻,就15分鐘的。跟抖音的15秒30秒相比,15分鐘也經常被別人說太長了。所以這次《好久不見,武漢》我真的覺得沒有人看,沒想到這麼多人看。

所以我覺得還是不要小看觀眾。我們做視頻的經常說現在的觀眾特別浮誇,就是喜歡看美女,喜歡看帥哥,喜歡看短的,搞笑的,無腦的。但是不應該這樣說,不要小看觀眾,如果有內容的話,時間長也大家都會看。所以我的想法再次改變了。

縱相新聞:接下來還有什麼拍攝計劃?

竹內亮: 接下來我想拍後疫情時代的紀錄片,也是會聚焦於老百姓生活的。通過這次疫情,老百姓的生活,思想,還有科技,有很多改變。

縱相新聞:這次拍攝的話會有相對充足的資金嗎?

竹內亮: 不好說。現在的知名度應該可以拉贊助,但是拉贊助的話會有限制,贊助商肯定會幹涉內容,這樣的話片子本身的魅力會越來越小。我不知道,再看吧。

相關焦點

  • 日本紀錄片導演:用真實的武漢去感動世界
    本文轉自【中國僑網】;6月30日,日本電視臺早間新聞欄目介紹了講述解封後武漢現狀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這部片子的導演正是今年3月因拍攝《南京抗疫現場》而在中日兩國引發較大反響的日本人竹內亮。彼時,《南京抗疫現場》的第一部登上了日本最大的網站雅虎日本的首頁,並在朝日、TBS、富士等日本各大電視臺反覆播放。如今,他再次通過鏡頭客觀呈現《好久不見,武漢》,讓日本網友看到最真實的武漢。圖片來源:竹內亮微博這位日本導演,拍出了最真實的武漢「我想要把武漢最真實的現狀,傳達給全世界的人看。」
  •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用真實的武漢感動世界
    人民網東京7月2日電(孫璐 吳穎 袁蒙)6月30日,日本電視臺早間新聞欄目介紹了講述解封後武漢現狀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這部片子的導演正是今年3月因拍攝《南京抗疫現場》而在中日兩國引發較大反響的日本人竹內亮。
  • 日本導演拍攝武漢紀錄片,網友:想@BBC
    2月7日晚,央視《面對面》播出專訪《竹內亮:真實的中國》。從去年3月到今年年初,《南京抗疫現場》《好久不見,武漢》《後疫情時代》這3部聚焦中國抗疫的紀錄片先後上線,讓42歲的日本導演竹內亮進入中外網友的視野。小編也注意到,竹內亮的三部作品,豆瓣評分都達到8分以上。
  • 日本紀錄片導演:拍攝真實有趣的中國是我的初心
    從那時起,他開始以外國人的視角拍攝中國,帶著「你住在這裡的理由是什麼」這樣的好奇心,記錄下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和動人的瞬間。今年,他因為拍攝《好久不見,武漢》等疫情紀錄片走紅。「想把真實的中國拍給全世界看」是他的初衷,也是他最想做的事情。日本紀錄片導演 竹內亮:我是竹內亮,來自日本的拍紀錄片導演。現在住在南京。
  • 一部日本導演拍攝的紀錄片,讓觀眾看到了真實而又令人動容的武漢
    最近,一部由日本導演拍攝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在中日兩國引發熱烈反響,讓觀眾看到了一個真實而又令人動容的武漢。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在南京定居7年。今年3月,他拍攝的《南京抗疫現場》曾被多家外媒報導。此次聚焦武漢,他帶領團隊實地採訪10位普通武漢市民,記錄了當前武漢市民和城市的現狀,展現了武漢震撼人心的抗疫努力和成果,也傳遞了武漢人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和信心。
  • 在南京的日本紀錄片導演 拍了拍武漢的生活日常
    疫情期間,一部《南京抗疫視頻》讓更多人認識了在南京生活的日本人、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後疫情時代,竹內亮團隊聚焦當下的武漢,一部《好久不見,武漢》一上線就獲得2800萬閱讀量。熱愛分享武漢文化的英語老師、用歌聲和舞蹈鼓勵病人的護士、唱著歌渡江的老人們,分享他們正在經歷的生活。竹內亮告訴揚子晚報記者,「我的日本朋友對武漢仍有偏見,希望讓更多人了解真實的武漢。」
  • 日本導演鏡頭下的武漢紀錄片
    時光君和大家一樣,今年對武漢這個城市,格外好奇,也格外關心。  旅居中國的日本導演竹內亮,用一部紀錄片解答了大家的疑惑——片名像是老朋友的問候,《好久不見,武漢》。6月26日,這部紀錄片在微博上線,當天就闖進了微博視頻社區排行榜第一位,截止7月12日,該片觀看量已超過2000萬次。在竹內亮的微博上,他獲得了超過18萬次的轉發和超過24萬個點讚。
  • 專訪日本導演竹內亮:當時關於武漢的信息特別亂,所以我想去看看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陳晨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開篇,日本導演竹內亮在武漢見到的第一個受訪者對他說,「我做過核酸檢測了,沒事。」竹內亮對這一場景記憶猶新,他知道武漢人經歷了什麼。在此之前,竹內亮在日本做了十幾年的紀錄片導演,後來又隨妻子定居南京。
  • 日本導演再推南京抗疫紀錄片 下一站去武漢拍
    竹內亮在片中講述曾拍攝了南京抗疫紀錄片的日本導演竹內亮「更新」啦。近日,竹內亮在網上推出了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 第二部》,再次引發了中日兩國網友的關注。4月6日,竹內亮在接受現代快報記者採訪時說,他們還將繼續拍攝抗疫紀錄片,下一站準備去武漢拍。現代快報此前報導,3月2日,由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的南京抗疫紀錄片《沒有新感染者的城市》登上了日本雅虎網站的首頁。片中,竹內亮以自己的視野向世界展現了南京在抗疫時期實施的「小區管控」「不接觸餐廳」等措施。這部紀錄片一經發布就引發關注,引來中日兩國網民的熱烈討論。
  • 日本導演用紀錄片講述感人武漢故事,《好久不見,武漢》引發中日...
    中新社·華輿訊 據旅日僑網報導 竹內亮:「想給全世界介紹真實的武漢」 「武漢太危險,最好你不要去」 「是不是現在還有很多隱瞞的感染者?」 我的日本朋友對武漢有很多偏見。
  •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我要來大熊貓基地拍日本飼養員小姐姐
    6月30日,日本電視臺早間新聞欄目介紹了講述解封後武漢現狀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這部片子的導演正是今年3月因拍攝《南京抗疫現場》而在中日兩國引發較大反響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
  • 日本導演竹內亮:我拍《好久不見,武漢》的理由
    對疫情和武漢的關注,是竹內亮前往武漢拍攝紀錄片的原因。關於武漢的情況眾說紛紜,作為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決定親自去看看,用鏡頭將最真實客觀的信息傳遞給大家。 我的標準是拍外國人也想看的主人公,當然也包括中國人。因為我們片子的目的就是把武漢的現狀傳達給全世界,所以外國人也想看(這一點)很重要。 刺蝟公社:您怎麼確定選中的故事就是外國人最想看的?
  • 疫情後的武漢紀錄片,日本人拍的太真實了!
    在武漢解封一個月後,日本導演竹內亮發布一條微博——募集武漢人的故事。最終選擇了十個人,可能這些故事並不具有典型性,但恰好這也是一種真實,真實的武漢,常態的武漢。我們探討真實,是為了剝離真實所附加的一層層重量,以細水長流的情感態度共情人間煙火。隨著這樣一條消息的發布,《好久不見,武漢》這部長達一小時的紀錄片,在全網上線,播放量高達一千八百萬,同時也讓更多的人開始關注武漢的現狀。這座城市終於重現生機。
  •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記錄下10個武漢人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的故事:想...
    來源標題: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記錄下10個武漢人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的故事:想讓全世界看到疫情之後真實的武漢 「我做過核酸檢測,放心。」這是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中,一位開日料店的武漢人見到竹內亮時說的第一句話。
  • 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成「爆款」:讓世界看到武漢最真實的現狀
    6月26日,一部「想讓全世界的人看到武漢最真實的現狀」、由日本導演竹內亮執導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在網絡播出,不到24小時,播放量便超過2500萬次。連日來,該片持續在各大網絡平臺傳播,無數網友點讚留言:「謝謝竹內導演記錄下這個特別的武漢,讓全世界能夠知道武漢市安全了,武漢人是健康的。」
  • 《好久不見,武漢》火速刷屏,日本導演用鏡頭記錄6月真實的武漢
    一位居住在南京的日本導演,前往解封後的武漢拍攝記錄了10位普通人的生活。紀錄片平靜的調色風格,以及導演中文夾雜日文的解說,帶來一種異國視角與色彩,用真實記錄下帶著「煙火氣」的武漢,導演在與武漢市民的交談中娓娓道來疫情後的現狀,經過歷時兩個月的策劃拍攝和剪輯製作,這部名為《好久不見,武漢》的記錄片終於與觀眾見面,影片點擊量超過1500萬,作為一部獨立紀錄片取得了不俗的反響。
  • 日本導演竹內亮再拍江城 把「武漢拍給全世界看」
    今年6月,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用10個武漢人的故事,再現這座英雄之城的堅韌、豁達,全網播放量超過4000萬,並被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點讚。12月初,竹內亮再拍紀錄片《聽武漢說》,訪問50位武漢人講述他們在2020年的「失與得」。據悉,這部12分鐘的新作即將於近日在國內上線。記錄武漢人的「失與得」竹內亮是中國女婿。7年前,竹內亮攜妻兒從日本移居南京,以獨特的形式創作「非典型紀錄片」。
  • 日本導演竹內亮再拍江城,把「武漢拍給全世界看」
    今年6月,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用10個武漢人的故事,再現這座英雄之城的堅韌、豁達,全網播放量超過4000萬,並被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點讚
  • 把真實的武漢拍給全世界看!這位日本導演在中國拍紀錄片「火出圈」,他的初心令人感動→
    日本人住在南京在解封後的武漢拍紀錄片...
  • 打破偏見,日本導演給武漢人拍了部紀錄片
    和中國妻子居住在南京市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在今年3月曾拍攝過一部記錄南京市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希望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能更重視疫情防控,借鑑中國有益經驗採取更全面徹底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