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記錄下10個武漢人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的故事:想...

2020-11-20 千龍網

來源標題: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記錄下10個武漢人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的故事:想讓全世界看到疫情之後真實的武漢

「我做過核酸檢測,放心。」這是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中,一位開日料店的武漢人見到竹內亮時說的第一句話。

竹內亮今年41歲,是日本資深紀錄片導演,2013年來到中國,定居南京。這次疫情發生前,他拍攝的《我住在這裡的理由》系列節目已「圈粉」無數。今年3月,他拍攝的《南京抗疫現場》更向國外觀眾直觀展現了中國的抗疫場景。

這一次,他把鏡頭對準了此次疫情中最受關注的城市——武漢。

「武漢太危險,最好你不要去」「是不是現在還有很多隱瞞的感染者?」為了改變身邊日本朋友的偏見,今年5月,他開始在網上招募拍攝對象,最終拍下十個武漢人的故事,製作成一小時長的《好久不見,武漢》。

6月26日晚,紀錄片在微博上線,24小時後突破2800萬閱讀量,登上微博視頻榜單第一名。

日前,已回到南京的竹內亮接受了新京報記者的採訪。他說,他想通過這部紀錄片,向全世界展現疫情之後,武漢人真實的生活狀況。

談《好久不見,武漢》

不只是給中國人看的紀錄片

新京報:為什麼想要拍《好久不見,武漢》這個紀錄片,怎麼選擇在這個時間節點去拍攝?

竹內亮:無論是作為紀錄片導演還是媒體人,肯定都想去看看武漢。當時關於武漢的信息特別亂,有人說安全有人說危險,所以我想親自去看,把真實客觀的信息傳遞給大家。

其實1月就想去拍,但因為之前武漢「封城」,直到3月都去不了。到4月「解封」的時候我想去拍,還是被周邊人反對,他們覺得還是比較危險。然後暫定5月去拍,結果3月份拍攝的「南京抗疫」紀錄片播出之後,好多新的項目過來,5月都排滿了。一直到6月1日,終於可以去了。

新京報:拍攝這部紀錄片之前,你做了什麼準備工作?對它呈現的效果有什麼預期?

竹內亮:完全沒有預期,跟以往我們拍紀錄片一樣沒有臺本,也沒有什麼準備。選出主人公比較花時間,我是在微博上招募拍攝對象,有一百多人報名,我們要從中選出十個人,這個過程很難,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

新京報:最後選擇這十個人的故事是出於什麼考慮?

竹內亮:我的標準是「外國人也想看的主人公」。比如說華南海鮮市場相關的人是一定要的,就是片子裡那位日料店的老闆,因為外國人都知道這個市場。還有雷神山醫院也是,花十天左右就建成醫院這個新聞日本人都知道。因為拍這個片子的目的不只是給中國人看,還想給日本人、給全世界的人看,這是我們最大的目的。

其他人的話,比如那位英語老師,一邊做自媒體一邊做老師,對日本人來講,是很不可思議的。

新京報:這些故事中,讓你個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個?

竹內亮:那位自己的外公因為這次疫情去世的人。在這次報名的一百多人中,她可能是唯一一個自己的家人因為新冠疫情去世的人,而很多人不想分享這些回憶,所以我特別佩服她的勇氣。

談武漢

「我重新認識了武漢人」

新京報:這次拍攝過後,你對這座城市的認識有什麼變化?如果用一個詞來描述,你覺得武漢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

竹內亮:熱情。武漢人對我們很熱情,每一個人都對我們非常好。這次拍攝的費用非常緊張,很多武漢人願意幫忙,比如說主動報名當助手免費幫我們開車,網友幫忙聯絡武漢的酒店幫我們解決住宿等。他們也特別希望把武漢的現狀介紹給外界,了解我們的想法後都跟我們道謝。

我十年前就去過武漢,三年前又去過一次,有過大概的了解,但是都沒有真正地了解武漢人。通過這次拍攝,我重新認識了武漢人和武漢的文化,比如他們特別重視「過早」、晚上要吃夜宵,有煙火氣息很濃的、特別接地氣的文化。

新京報:紀錄片上線後,大家的反饋如何?

竹內亮:沒想到播出以後這麼多人看。所有評論我基本上都看了,幾乎所有評論都是正能量、點讚的那種,我也蠻意外的。

最讓我感動的是武漢人的評論,他們說「這是真實的武漢」。因為我是外國人,只待了十天,了解真正的武漢很難,我們其實也只了解了一部分而已,所以得到他們的認可是最榮幸的,因為我很怕辜負武漢人。

日本的粉絲,有很多人看完說想去武漢,「看起來沒有那麼危險,想去武漢玩一玩」這樣的評論比較多。

接下來我們準備在日本最大的網站「雅虎日本」上播出,希望能有比較大的反響。

談文化交流

擔心武漢因偏見變成「另一個福島縣」

新京報:你認為《好久不見,武漢》這部紀錄片能從哪些方面改變外國人對武漢的看法?

竹內亮:現在很多中國人去日本旅遊,了解日本的中國人比較多,而了解中國的日本人相對較少。

其實這次拍《好久不見,武漢》的一個原因,是怕武漢變成「另一個日本福島縣」。我知道很多人對日本福島縣的印象還停留在2011年的「3·11」,還是很怕,不敢去。但是我在福島縣有很多朋友,我也拍過福島縣,所以就比較了解。可能很多外國人對武漢的了解,也一直停留在今年的1月23日。我怕過了三年、五年後還是這樣,我怕這種偏見。

新京報:接下來,你有什麼工作計劃和想要實現的願望?

竹內亮:有關疫情的話,我想拍「後疫情時代」,因為這次疫情期間,中國開發出很多新的技術,比如「雲辦公」等,我想做一個科技主題的紀錄片。

我們每年12月在南京辦粉絲見面會,今年我想在武漢辦,讓全國的粉絲在武漢相聚,這是我的願望。希望粉絲們一方面參加粉絲會,一方面在武漢玩,可能對武漢的經濟有一些貢獻,也可以感受武漢的魅力。

「我做過核酸檢測,放心。」這是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中,一位開日料店的武漢人見到竹內亮時說的第一句話。

竹內亮今年41歲,是日本資深紀錄片導演,2013年來到中國,定居南京。這次疫情發生前,他拍攝的《我住在這裡的理由》系列節目已「圈粉」無數。今年3月,他拍攝的《南京抗疫現場》更向國外觀眾直觀展現了中國的抗疫場景。

這一次,他把鏡頭對準了此次疫情中最受關注的城市——武漢。

「武漢太危險,最好你不要去」「是不是現在還有很多隱瞞的感染者?」為了改變身邊日本朋友的偏見,今年5月,他開始在網上招募拍攝對象,最終拍下十個武漢人的故事,製作成一小時長的《好久不見,武漢》。

6月26日晚,紀錄片在微博上線,24小時後突破2800萬閱讀量,登上微博視頻榜單第一名。

日前,已回到南京的竹內亮接受了新京報記者的採訪。他說,他想通過這部紀錄片,向全世界展現疫情之後,武漢人真實的生活狀況。

談《好久不見,武漢》

不只是給中國人看的紀錄片

新京報:為什麼想要拍《好久不見,武漢》這個紀錄片,怎麼選擇在這個時間節點去拍攝?

竹內亮:無論是作為紀錄片導演還是媒體人,肯定都想去看看武漢。當時關於武漢的信息特別亂,有人說安全有人說危險,所以我想親自去看,把真實客觀的信息傳遞給大家。

其實1月就想去拍,但因為之前武漢「封城」,直到3月都去不了。到4月「解封」的時候我想去拍,還是被周邊人反對,他們覺得還是比較危險。然後暫定5月去拍,結果3月份拍攝的「南京抗疫」紀錄片播出之後,好多新的項目過來,5月都排滿了。一直到6月1日,終於可以去了。

新京報:拍攝這部紀錄片之前,你做了什麼準備工作?對它呈現的效果有什麼預期?

竹內亮:完全沒有預期,跟以往我們拍紀錄片一樣沒有臺本,也沒有什麼準備。選出主人公比較花時間,我是在微博上招募拍攝對象,有一百多人報名,我們要從中選出十個人,這個過程很難,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

新京報:最後選擇這十個人的故事是出於什麼考慮?

竹內亮:我的標準是「外國人也想看的主人公」。比如說華南海鮮市場相關的人是一定要的,就是片子裡那位日料店的老闆,因為外國人都知道這個市場。還有雷神山醫院也是,花十天左右就建成醫院這個新聞日本人都知道。因為拍這個片子的目的不只是給中國人看,還想給日本人、給全世界的人看,這是我們最大的目的。

其他人的話,比如那位英語老師,一邊做自媒體一邊做老師,對日本人來講,是很不可思議的。

新京報:這些故事中,讓你個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個?

竹內亮:那位自己的外公因為這次疫情去世的人。在這次報名的一百多人中,她可能是唯一一個自己的家人因為新冠疫情去世的人,而很多人不想分享這些回憶,所以我特別佩服她的勇氣。

談武漢

「我重新認識了武漢人」

新京報:這次拍攝過後,你對這座城市的認識有什麼變化?如果用一個詞來描述,你覺得武漢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

竹內亮:熱情。武漢人對我們很熱情,每一個人都對我們非常好。這次拍攝的費用非常緊張,很多武漢人願意幫忙,比如說主動報名當助手免費幫我們開車,網友幫忙聯絡武漢的酒店幫我們解決住宿等。他們也特別希望把武漢的現狀介紹給外界,了解我們的想法後都跟我們道謝。

我十年前就去過武漢,三年前又去過一次,有過大概的了解,但是都沒有真正地了解武漢人。通過這次拍攝,我重新認識了武漢人和武漢的文化,比如他們特別重視「過早」、晚上要吃夜宵,有煙火氣息很濃的、特別接地氣的文化。

新京報:紀錄片上線後,大家的反饋如何?

竹內亮:沒想到播出以後這麼多人看。所有評論我基本上都看了,幾乎所有評論都是正能量、點讚的那種,我也蠻意外的。

最讓我感動的是武漢人的評論,他們說「這是真實的武漢」。因為我是外國人,只待了十天,了解真正的武漢很難,我們其實也只了解了一部分而已,所以得到他們的認可是最榮幸的,因為我很怕辜負武漢人。

日本的粉絲,有很多人看完說想去武漢,「看起來沒有那麼危險,想去武漢玩一玩」這樣的評論比較多。

接下來我們準備在日本最大的網站「雅虎日本」上播出,希望能有比較大的反響。

談文化交流

擔心武漢因偏見變成「另一個福島縣」

新京報:你認為《好久不見,武漢》這部紀錄片能從哪些方面改變外國人對武漢的看法?

竹內亮:現在很多中國人去日本旅遊,了解日本的中國人比較多,而了解中國的日本人相對較少。

其實這次拍《好久不見,武漢》的一個原因,是怕武漢變成「另一個日本福島縣」。我知道很多人對日本福島縣的印象還停留在2011年的「3·11」,還是很怕,不敢去。但是我在福島縣有很多朋友,我也拍過福島縣,所以就比較了解。可能很多外國人對武漢的了解,也一直停留在今年的1月23日。我怕過了三年、五年後還是這樣,我怕這種偏見。

新京報:接下來,你有什麼工作計劃和想要實現的願望?

竹內亮:有關疫情的話,我想拍「後疫情時代」,因為這次疫情期間,中國開發出很多新的技術,比如「雲辦公」等,我想做一個科技主題的紀錄片。

我們每年12月在南京辦粉絲見面會,今年我想在武漢辦,讓全國的粉絲在武漢相聚,這是我的願望。希望粉絲們一方面參加粉絲會,一方面在武漢玩,可能對武漢的經濟有一些貢獻,也可以感受武漢的魅力。

相關焦點

  • 一位日本導演記錄疫情下武漢10個故事,火遍世界!
    竹內亮毫不諱言,這10個人的選拔標準是「外國人也想看的人物」,「因為我們的最大的目的不光是讓國內的觀眾看,還要讓全世界都知道。」從26日晚上開始,竹內亮就坐立難安。那會兒,這位定居南京7年的日本紀錄片導演剛剛上傳了自己的新作《好久不見,武漢》。
  • 竹內亮《好久不見,武漢》,記錄10位武漢受訪者與疫情和解的故事
    6月26日,日本導演竹內亮在微博首發了他的最新作品,一部以武漢為題材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我是作為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作為紀錄片的導演,特別想去拍武漢,想給全世界介紹真實的武漢。」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拍攝了10位受訪者,講述了10個普通家庭在疫情期間,與武漢息息相關的經歷。這次拍攝的對象,全部來自微博招募。
  •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用真實的武漢感動世界
    現居南京的日本導演竹內亮在武漢歷經10天,拍攝了「十個家庭十個故事一座城」,通過普通人的故事展現武漢戰「疫」過程以及疫後恢復情況。他坦言,製作這部紀錄片最大的目的是把武漢的現狀介紹給全世界,不僅是給中國國內的人看,也要給全世界的人看。因此,外國人想要了解的華南海鮮市場、雷神山醫院、去世病人的家屬、醫護人員等都原原本本地出現在片中。竹內亮拍攝的紀錄片與日本傳統的紀錄片完全不同。
  • 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打破偏見 記錄真實
    竹內亮笑著對《北京周報》說。從去年3月到今年年初,《南京抗疫現場》《好久不見,武漢》《後疫情時代》這3部聚焦中國抗疫的紀錄片先後上線,讓這位42歲的日本導演一躍而入中外網友的視野。作品多次登上日本雅虎頭版和中國微博熱搜榜的同時,竹內亮不僅收穫了數百萬社交媒體粉絲、登上了時尚雜誌,紀錄片還受到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的點讚。
  • 這才是真實的武漢!一位日本導演記錄疫情下10個故事,火遍國內外
    他用鏡頭紀錄的疫情期間10個武漢家庭的10個武漢故事,讓全國觀眾動容。今年41歲的竹內亮是一位資深紀錄片導演,因愛上一位中國女孩,他在7年前從日本遷居至中國,如今是一位「中文10級」的南京女婿。而今年3月,他拍攝的生活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曾在中國和日本引發巨大迴響,讓無數外國人看到了中國抗疫的最真實紀錄。其實在拍南京前,竹內亮就想來武漢了。「1月份就想去,但是進不去,後來就先拍了南京,有了一些影響力之後,我們就決定,在微博上招募武漢的主人公,去武漢拍攝武漢人的故事。」
  • 《好久不見,武漢》導演竹內亮:不要小看觀眾 想做能賺錢的紀錄片...
    「我的日本朋友對武漢有很多偏見。作為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作為紀錄片的導演,特別想去拍武漢,想給全世界介紹真實的武漢。」因為拍攝《南京抗疫現場》《好久不見,武漢》等抗疫紀錄片的日本導演竹內亮在國內真的火了。這個在南京已經生活了7年的日本導演日前來到上海,參加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金爵紀錄片主題論壇。
  • 日本導演拍攝武漢紀錄片,網友:想@BBC
    2月7日晚,央視《面對面》播出專訪《竹內亮:真實的中國》。從去年3月到今年年初,《南京抗疫現場》《好久不見,武漢》《後疫情時代》這3部聚焦中國抗疫的紀錄片先後上線,讓42歲的日本導演竹內亮進入中外網友的視野。小編也注意到,竹內亮的三部作品,豆瓣評分都達到8分以上。
  • 《好久不見,武漢》爆紅網絡,一位日本導演記錄的10個武漢故事
    今年6月,一部由日本導演竹內亮指導的《好久不見,武漢》(Long Time No See, Wuhan)上線後便引發無數熱議。竹內亮導演年初曾因短片《南京抗疫現場》爆紅網絡的。久居南京的他溫柔地觸碰著城市和人的心緒起伏,他說想讓全世界的人看到武漢最真實的現狀。
  • 日本導演竹內亮:我拍《好久不見,武漢》的理由
    記錄真實,這是紀錄片的魅力,也是日本導演竹內亮的初心。 作者 | 語境 編輯 | 楊晶 「我是武漢人。」「哪兒人?」
  • 日本導演鏡頭下的武漢紀錄片
    時光君和大家一樣,今年對武漢這個城市,格外好奇,也格外關心。  旅居中國的日本導演竹內亮,用一部紀錄片解答了大家的疑惑——片名像是老朋友的問候,《好久不見,武漢》。6月26日,這部紀錄片在微博上線,當天就闖進了微博視頻社區排行榜第一位,截止7月12日,該片觀看量已超過2000萬次。在竹內亮的微博上,他獲得了超過18萬次的轉發和超過24萬個點讚。
  • 乘風破浪的2020——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的中國又一年
    11月27日,該片導演竹內亮受邀在南京大學演講時說:「因為很多日本人不相信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得到控制,我才想到把真實的武漢拍下來,這就是當時拍這部片子的初衷。」 竹內亮,42歲,日本千葉縣人,紀錄片導演。
  • 對話爆款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導演竹內亮 我想讓全世界看見最...
    《好久不見,武漢》劇照□楚天都市報記者 戎鈺【對話人物】41歲的竹內亮是一位日本紀錄片導演,因愛上一位中國女孩,他在7年前把家從日本搬到中國,如今是一位「中文10級」的南京女婿。【對話背景】6月26日,由竹內亮執導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正式上線,影片為全世界觀眾真實再現了10個武漢家庭的現狀,和無數武漢人對這座城市發自肺腑的愛。正如《南京抗疫現場》一亮相便引發共鳴,《好久不見,武漢》上線後也火速成為爆款,24小時內的播放量已高達1200多萬。有網友點評道,「在這裡,看到了最真實的武漢。」
  • 這才是真實的武漢!日本導演記錄武漢人的10個故事,火速刷屏
    6月1日傍晚,他抵達武漢火車站,開始在武漢近10天的拍攝。看起來只有半個月的籌備時間,其實他和團隊等待了4個月。「作為一個紀錄片導演,在1月和2月份的時候,我就想去武漢。一直去不了,就一直在等待時機。」4月8日,竹內亮提出「去武漢」,依然遇到很多反對。6月1日,他和團隊終於成行。10年前,他曾為NHK電視臺拍攝長江流域為主題的紀錄片,來武漢拍攝過江豚。
  • 住在南京的日本導演記錄武漢人的10個故事,火速刷屏
    6月1日傍晚,他抵達武漢火車站,開始在武漢近10天的拍攝。看起來只有半個月的籌備時間,其實他和團隊等待了4個月。「作為一個紀錄片導演,在1月和2月份的時候,我就想去武漢。一直去不了,就一直在等待時機。」4月8日,竹內亮提出「去武漢」,依然遇到很多反對。6月1日,他和團隊終於成行。10年前,他曾為NHK電視臺拍攝長江流域為主題的紀錄片,來武漢拍攝過江豚。
  • 去武漢並非為尋找英雄,導演竹內亮講述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
    中新社·華輿訊 據東方新報報導 「外國人對武漢的了解一直停留在今年2月份,我想把武漢現在真實的樣子告訴給全世界。」這是旅居中國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拍攝《好久不見,武漢》的目的。隨著武漢的解封和世界其他地區疫情的嚴重,人們對武漢的關注度逐漸減弱,如果信息得不到更新,武漢將給人們留下一個「危險城市」的印象。
  • 日本導演竹內亮再拍江城 把「武漢拍給全世界看」
    今年6月,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用10個武漢人的故事,再現這座英雄之城的堅韌、豁達,全網播放量超過4000萬,並被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點讚。12月初,竹內亮再拍紀錄片《聽武漢說》,訪問50位武漢人講述他們在2020年的「失與得」。據悉,這部12分鐘的新作即將於近日在國內上線。記錄武漢人的「失與得」竹內亮是中國女婿。7年前,竹內亮攜妻兒從日本移居南京,以獨特的形式創作「非典型紀錄片」。
  • 日本導演竹內亮再拍江城,把「武漢拍給全世界看」
    今年6月,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用10個武漢人的故事,再現這座英雄之城的堅韌、豁達,全網播放量超過4000萬,並被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點讚
  • 日本紀錄片導演:用真實的武漢去感動世界
    現居南京的日本導演竹內亮在武漢歷經10天,拍攝了「十個家庭十個故事一座城」,通過普通人的故事展現武漢戰「疫」過程以及疫後恢復情況。他坦言,製作這部紀錄片最大的目的是把武漢的現狀介紹給全世界,不僅是給中國國內的人看,也要給全世界的人看。因此,外國人想要了解的華南海鮮市場、雷神山醫院、去世病人的家屬、醫護人員等都原原本本地出現在片中。竹內亮拍攝的紀錄片與日本傳統的紀錄片完全不同。
  • 竹內亮看到的武漢-日本網民看到的竹內亮
    「我想知道武漢真實的樣子,不帶任何成見,把自己在武漢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分享出去,尤其想請那些用偏見的眼光看待武漢的人。」 片子做完後,竹內的內心一直有些惴惴不安,他擔心萬一本地人看了以後不予認可,那一切就都無從談起。
  • 竹內亮看到的武漢&日本網民看到的竹內亮
    「我想知道武漢真實的樣子,不帶任何成見,把自己在武漢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分享出去,尤其想請那些用偏見的眼光看待武漢的人。」片子做完後,竹內的內心一直有些惴惴不安,他擔心萬一本地人看了以後不予認可,那一切就都無從談起。關於《好久不見,武漢》,「竹內亮導演」官方微博和他率領的「南京和之夢」微信公號早就宣布將於端午節「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