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記錄下10個武漢人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的故事:想讓全世界看到疫情之後真實的武漢
「我做過核酸檢測,放心。」這是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中,一位開日料店的武漢人見到竹內亮時說的第一句話。
竹內亮今年41歲,是日本資深紀錄片導演,2013年來到中國,定居南京。這次疫情發生前,他拍攝的《我住在這裡的理由》系列節目已「圈粉」無數。今年3月,他拍攝的《南京抗疫現場》更向國外觀眾直觀展現了中國的抗疫場景。
這一次,他把鏡頭對準了此次疫情中最受關注的城市——武漢。
「武漢太危險,最好你不要去」「是不是現在還有很多隱瞞的感染者?」為了改變身邊日本朋友的偏見,今年5月,他開始在網上招募拍攝對象,最終拍下十個武漢人的故事,製作成一小時長的《好久不見,武漢》。
6月26日晚,紀錄片在微博上線,24小時後突破2800萬閱讀量,登上微博視頻榜單第一名。
日前,已回到南京的竹內亮接受了新京報記者的採訪。他說,他想通過這部紀錄片,向全世界展現疫情之後,武漢人真實的生活狀況。
談《好久不見,武漢》
不只是給中國人看的紀錄片
新京報:為什麼想要拍《好久不見,武漢》這個紀錄片,怎麼選擇在這個時間節點去拍攝?
竹內亮:無論是作為紀錄片導演還是媒體人,肯定都想去看看武漢。當時關於武漢的信息特別亂,有人說安全有人說危險,所以我想親自去看,把真實客觀的信息傳遞給大家。
其實1月就想去拍,但因為之前武漢「封城」,直到3月都去不了。到4月「解封」的時候我想去拍,還是被周邊人反對,他們覺得還是比較危險。然後暫定5月去拍,結果3月份拍攝的「南京抗疫」紀錄片播出之後,好多新的項目過來,5月都排滿了。一直到6月1日,終於可以去了。
新京報:拍攝這部紀錄片之前,你做了什麼準備工作?對它呈現的效果有什麼預期?
竹內亮:完全沒有預期,跟以往我們拍紀錄片一樣沒有臺本,也沒有什麼準備。選出主人公比較花時間,我是在微博上招募拍攝對象,有一百多人報名,我們要從中選出十個人,這個過程很難,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
新京報:最後選擇這十個人的故事是出於什麼考慮?
竹內亮:我的標準是「外國人也想看的主人公」。比如說華南海鮮市場相關的人是一定要的,就是片子裡那位日料店的老闆,因為外國人都知道這個市場。還有雷神山醫院也是,花十天左右就建成醫院這個新聞日本人都知道。因為拍這個片子的目的不只是給中國人看,還想給日本人、給全世界的人看,這是我們最大的目的。
其他人的話,比如那位英語老師,一邊做自媒體一邊做老師,對日本人來講,是很不可思議的。
新京報:這些故事中,讓你個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個?
竹內亮:那位自己的外公因為這次疫情去世的人。在這次報名的一百多人中,她可能是唯一一個自己的家人因為新冠疫情去世的人,而很多人不想分享這些回憶,所以我特別佩服她的勇氣。
談武漢
「我重新認識了武漢人」
新京報:這次拍攝過後,你對這座城市的認識有什麼變化?如果用一個詞來描述,你覺得武漢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
竹內亮:熱情。武漢人對我們很熱情,每一個人都對我們非常好。這次拍攝的費用非常緊張,很多武漢人願意幫忙,比如說主動報名當助手免費幫我們開車,網友幫忙聯絡武漢的酒店幫我們解決住宿等。他們也特別希望把武漢的現狀介紹給外界,了解我們的想法後都跟我們道謝。
我十年前就去過武漢,三年前又去過一次,有過大概的了解,但是都沒有真正地了解武漢人。通過這次拍攝,我重新認識了武漢人和武漢的文化,比如他們特別重視「過早」、晚上要吃夜宵,有煙火氣息很濃的、特別接地氣的文化。
新京報:紀錄片上線後,大家的反饋如何?
竹內亮:沒想到播出以後這麼多人看。所有評論我基本上都看了,幾乎所有評論都是正能量、點讚的那種,我也蠻意外的。
最讓我感動的是武漢人的評論,他們說「這是真實的武漢」。因為我是外國人,只待了十天,了解真正的武漢很難,我們其實也只了解了一部分而已,所以得到他們的認可是最榮幸的,因為我很怕辜負武漢人。
日本的粉絲,有很多人看完說想去武漢,「看起來沒有那麼危險,想去武漢玩一玩」這樣的評論比較多。
接下來我們準備在日本最大的網站「雅虎日本」上播出,希望能有比較大的反響。
談文化交流
擔心武漢因偏見變成「另一個福島縣」
新京報:你認為《好久不見,武漢》這部紀錄片能從哪些方面改變外國人對武漢的看法?
竹內亮:現在很多中國人去日本旅遊,了解日本的中國人比較多,而了解中國的日本人相對較少。
其實這次拍《好久不見,武漢》的一個原因,是怕武漢變成「另一個日本福島縣」。我知道很多人對日本福島縣的印象還停留在2011年的「3·11」,還是很怕,不敢去。但是我在福島縣有很多朋友,我也拍過福島縣,所以就比較了解。可能很多外國人對武漢的了解,也一直停留在今年的1月23日。我怕過了三年、五年後還是這樣,我怕這種偏見。
新京報:接下來,你有什麼工作計劃和想要實現的願望?
竹內亮:有關疫情的話,我想拍「後疫情時代」,因為這次疫情期間,中國開發出很多新的技術,比如「雲辦公」等,我想做一個科技主題的紀錄片。
我們每年12月在南京辦粉絲見面會,今年我想在武漢辦,讓全國的粉絲在武漢相聚,這是我的願望。希望粉絲們一方面參加粉絲會,一方面在武漢玩,可能對武漢的經濟有一些貢獻,也可以感受武漢的魅力。
「我做過核酸檢測,放心。」這是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中,一位開日料店的武漢人見到竹內亮時說的第一句話。
竹內亮今年41歲,是日本資深紀錄片導演,2013年來到中國,定居南京。這次疫情發生前,他拍攝的《我住在這裡的理由》系列節目已「圈粉」無數。今年3月,他拍攝的《南京抗疫現場》更向國外觀眾直觀展現了中國的抗疫場景。
這一次,他把鏡頭對準了此次疫情中最受關注的城市——武漢。
「武漢太危險,最好你不要去」「是不是現在還有很多隱瞞的感染者?」為了改變身邊日本朋友的偏見,今年5月,他開始在網上招募拍攝對象,最終拍下十個武漢人的故事,製作成一小時長的《好久不見,武漢》。
6月26日晚,紀錄片在微博上線,24小時後突破2800萬閱讀量,登上微博視頻榜單第一名。
日前,已回到南京的竹內亮接受了新京報記者的採訪。他說,他想通過這部紀錄片,向全世界展現疫情之後,武漢人真實的生活狀況。
談《好久不見,武漢》
不只是給中國人看的紀錄片
新京報:為什麼想要拍《好久不見,武漢》這個紀錄片,怎麼選擇在這個時間節點去拍攝?
竹內亮:無論是作為紀錄片導演還是媒體人,肯定都想去看看武漢。當時關於武漢的信息特別亂,有人說安全有人說危險,所以我想親自去看,把真實客觀的信息傳遞給大家。
其實1月就想去拍,但因為之前武漢「封城」,直到3月都去不了。到4月「解封」的時候我想去拍,還是被周邊人反對,他們覺得還是比較危險。然後暫定5月去拍,結果3月份拍攝的「南京抗疫」紀錄片播出之後,好多新的項目過來,5月都排滿了。一直到6月1日,終於可以去了。
新京報:拍攝這部紀錄片之前,你做了什麼準備工作?對它呈現的效果有什麼預期?
竹內亮:完全沒有預期,跟以往我們拍紀錄片一樣沒有臺本,也沒有什麼準備。選出主人公比較花時間,我是在微博上招募拍攝對象,有一百多人報名,我們要從中選出十個人,這個過程很難,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
新京報:最後選擇這十個人的故事是出於什麼考慮?
竹內亮:我的標準是「外國人也想看的主人公」。比如說華南海鮮市場相關的人是一定要的,就是片子裡那位日料店的老闆,因為外國人都知道這個市場。還有雷神山醫院也是,花十天左右就建成醫院這個新聞日本人都知道。因為拍這個片子的目的不只是給中國人看,還想給日本人、給全世界的人看,這是我們最大的目的。
其他人的話,比如那位英語老師,一邊做自媒體一邊做老師,對日本人來講,是很不可思議的。
新京報:這些故事中,讓你個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個?
竹內亮:那位自己的外公因為這次疫情去世的人。在這次報名的一百多人中,她可能是唯一一個自己的家人因為新冠疫情去世的人,而很多人不想分享這些回憶,所以我特別佩服她的勇氣。
談武漢
「我重新認識了武漢人」
新京報:這次拍攝過後,你對這座城市的認識有什麼變化?如果用一個詞來描述,你覺得武漢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
竹內亮:熱情。武漢人對我們很熱情,每一個人都對我們非常好。這次拍攝的費用非常緊張,很多武漢人願意幫忙,比如說主動報名當助手免費幫我們開車,網友幫忙聯絡武漢的酒店幫我們解決住宿等。他們也特別希望把武漢的現狀介紹給外界,了解我們的想法後都跟我們道謝。
我十年前就去過武漢,三年前又去過一次,有過大概的了解,但是都沒有真正地了解武漢人。通過這次拍攝,我重新認識了武漢人和武漢的文化,比如他們特別重視「過早」、晚上要吃夜宵,有煙火氣息很濃的、特別接地氣的文化。
新京報:紀錄片上線後,大家的反饋如何?
竹內亮:沒想到播出以後這麼多人看。所有評論我基本上都看了,幾乎所有評論都是正能量、點讚的那種,我也蠻意外的。
最讓我感動的是武漢人的評論,他們說「這是真實的武漢」。因為我是外國人,只待了十天,了解真正的武漢很難,我們其實也只了解了一部分而已,所以得到他們的認可是最榮幸的,因為我很怕辜負武漢人。
日本的粉絲,有很多人看完說想去武漢,「看起來沒有那麼危險,想去武漢玩一玩」這樣的評論比較多。
接下來我們準備在日本最大的網站「雅虎日本」上播出,希望能有比較大的反響。
談文化交流
擔心武漢因偏見變成「另一個福島縣」
新京報:你認為《好久不見,武漢》這部紀錄片能從哪些方面改變外國人對武漢的看法?
竹內亮:現在很多中國人去日本旅遊,了解日本的中國人比較多,而了解中國的日本人相對較少。
其實這次拍《好久不見,武漢》的一個原因,是怕武漢變成「另一個日本福島縣」。我知道很多人對日本福島縣的印象還停留在2011年的「3·11」,還是很怕,不敢去。但是我在福島縣有很多朋友,我也拍過福島縣,所以就比較了解。可能很多外國人對武漢的了解,也一直停留在今年的1月23日。我怕過了三年、五年後還是這樣,我怕這種偏見。
新京報:接下來,你有什麼工作計劃和想要實現的願望?
竹內亮:有關疫情的話,我想拍「後疫情時代」,因為這次疫情期間,中國開發出很多新的技術,比如「雲辦公」等,我想做一個科技主題的紀錄片。
我們每年12月在南京辦粉絲見面會,今年我想在武漢辦,讓全國的粉絲在武漢相聚,這是我的願望。希望粉絲們一方面參加粉絲會,一方面在武漢玩,可能對武漢的經濟有一些貢獻,也可以感受武漢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