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見,武漢》導演竹內亮:不要小看觀眾 想做能賺錢的紀錄片...

2020-11-17 新華網上海站

    「我的日本朋友對武漢有很多偏見。作為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作為紀錄片的導演,特別想去拍武漢,想給全世界介紹真實的武漢。」因為拍攝《南京抗疫現場》《好久不見,武漢》等抗疫紀錄片的日本導演竹內亮在國內真的火了。這個在南京已經生活了7年的日本導演日前來到上海,參加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金爵紀錄片主題論壇。

    

導演竹內亮

    說起上海,竹內亮回憶起自己2010年還在擔任日本NHK紀錄片《長江天地大紀行》的導演時,他和拍攝團隊花了一年時間,拍攝長江沿岸人們的生活。當時他們從長江源頭到最後一站上海,行走6300公裡,這次經歷也成為他今後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最終他選擇來中國發展,在南京定居。

    7年時間裡他不斷的行走、拍攝、記錄,紀錄片《我住在這裡的理由》巡著「通過居住在日本的中國人和在中國的日本人,實現兩地間互相加深認識」這樣的創作初衷,至今拍攝集數超過200集,網絡播放量超過2億,也為自己積累了數十萬的「粉絲」。

    而在這個特殊的年份,他所記錄下的抗疫影像《南京抗疫現場》在日本雅虎網站發布後迅速登上頭條。他將自己在南京親身經歷的抗擊疫情的經過展示給日本國內。當時日本疫情越來越嚴重而防護力度卻遠遠不夠。他希望通過紀錄片喚起政府和民眾的重視。

    武漢「解禁」後他,他又第一時間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下這座曾處於疫情風暴中心的城市,向全世界展現真實的武漢現狀。《好久不見,武漢》被中國外交部點讚「以普通人的視角展現了武漢這座城市經歷疫情創傷之後的實景,以及武漢人民堅韌、豁達的精神。」也被廣大中國網友評價為「客觀」「真實」。

    喜歡「出鏡」的導演

    與一般印象中躲在攝像機背後的導演不同,竹內亮是個喜歡出鏡的導演。看過他紀錄片的人都知道,他幾乎出現在每一集、每一部影像中,以第一視角拍攝,記錄拍攝對象的生活百態。

    竹內亮說,這是他拍紀錄片20年來,自己琢磨出來的一條經驗。「站在鏡頭前與被拍攝者交流更能體現影片的真實感。」有時候導演站在鏡頭背後與被拍攝者對話,會讓被拍攝對象有「被安排」的感覺,越「安排」越假,為了拉近與被拍攝者之間的距離感他選擇走進鏡頭裡和對方交流。

    《好久不見,武漢》記錄了武漢「解禁」之後,10個當地人的10段故事,因為成片長短的問題他與製作團隊再三「糾結」。此前他們拍攝的成片時長都在15分鐘左右,甚至有人覺得15分鐘也太長了。「現在這個時代,大家都只看短視頻15秒,30秒,一個小時的視頻,給誰看?」但是竹內亮這一次卻堅持要做長視頻, 「當時我想,哪怕只有100個人看、10個人看也可以,這次我就是想做長視頻,要不然這些素材無法完整展現,也無法滿足自己表達的願望。」

    到現在為止《好久不見,武漢》在所有平臺的點擊量超過了3000萬,外語字幕被翻譯成了12種語言。竹內亮說:「真的完全沒有想到,所以我們不要總是吐槽觀眾,小看觀眾,說什麼觀眾只愛看美女和快餐視頻。對於觀眾來說他們真正想看的是有質量、有內容的視頻,時間長短並沒有關係。」

    然而當記者問到他對大銀幕有沒有「野心」的時候,他反而表示無所謂,「抖音、快手上也有很優秀的內容,電影院裡也有爛片。拍電影的人很牛逼,拍網絡節目的人很low?我不這麼認為。」在他看來播放渠道、平臺不應成為束縛紀錄片拍攝的理由。

    想做能賺錢的紀錄片導演

    拍紀錄片=不賺錢,幾乎是電影行業裡的一條定論,不僅在中國、日本,全世界都是如此。雖然近年來國內紀錄片創作與視頻網站的合作似乎打開了新的商業窗口,《舌尖》《我在故宮修文物》相繼爆紅,讓不少人看到了紀錄片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在竹內亮看來,真的要靠紀錄片賺錢,依然很難。僅靠播放平臺流量變現,很難支撐節目的製作開銷、人員成本。

    「今天來參加電影節的論壇,大家都聊得非常正經,但其實我最想問幾個中國同行,你們是怎麼賺錢的?」

    「你現在是網紅了,是不是能賺到錢了?」竹內亮經常會被身邊的朋友這麼問。「雖然和以前相比已經在推廣上稍微有了點優勢,但是光靠拍紀錄片還是很難。其實,我也想嘗試做一些『賣票』的紀錄片,到時候會不會有人願意出錢看呢?尤其是現在這個大家都習慣了免費看視頻的時代。」他同樣表達了自己的憂慮。

    竹內亮告訴記者,現在採取的策略是通過自己的影響力做別的,他所經營的團隊已經開啟了全新的創作平臺,「專攻」日本娛樂情報,並通過他的知名度來接廣告和贊助商。為了經營自己的公司,他甚至還做過直播帶貨、演講和粉絲互動,還經常在自己的微博上「哭窮」,博取粉絲「同情」,久而久之粉絲們也默認了他是個」很窮」的導演。

    把中國好玩、有意思的東西分享給全世界

    來上海之前,竹內亮剛剛完成了在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拍攝,最近他想記錄後疫情時代的中國。

    「外國人通常只關注中國的大城市,但沒有人關注少數民族、農村、西部偏遠地區。我本身就喜歡少數民族的文化歷史和生活,我的員工也告訴我,他曾在那裡支教,很值得把那裡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分享給大家,他強烈的願望也打動了我。」

    竹內亮是個隨性的人,一直以來都採用無臺本拍攝方式,除了地點是事先確定的,一路上能拍到什麼,需要導演和拍攝團隊隨時發現。在涼山他過上了早上5點起床,去農田裡幹活,去農民家裡「蹭飯」的日子,還曬黑了不少。

    「去了之後,我發現那裡跟我之前的想像完全不一樣。」竹內亮說。

    他和拍攝團隊來到了「懸崖村」,那是涼山彝族自治州的貧困地區之一,也是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的典型例子。當地村民告訴他,以前他們進出村子需手腳並用,攀爬800多米高的藤梯。現在他親眼看著他們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大房子。

    「房子裡有免費的洗衣機、電網絡,什麼都有。我問山裡的人現在生活好,還是以前的生活好,所有人說現在的生活好。中國的速度和執行力太讓我驚訝了。」

    竹內亮說,這部片子製作完成後,主要還是面向國外的觀眾。「大涼山有很好吃的,風景特別漂亮,我想把我所看到的分享給日本和全世界的人。現在還是有很多人不了解、不喜歡中國,所以我想把中國的好玩、有意思的東西介紹給大家,這是我們的最想做的事情。」(記者 解敏、劉昊)

相關焦點

  • 日本導演竹內亮:我拍《好久不見,武漢》的理由
    「我是武漢人。」「哪兒人?!」 在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中,武漢的英語老師「髒辮熊」這樣形容外國人在疫情前後對武漢態度和認知的變化。很多人通過《我住在這裡的理由》熟悉「亮叔」,這是一檔旅行紀錄片節目,每期會介紹住在中國的外國人或住在日本的中國人,節目已經持續更新了5年。 今年3月,竹內亮的紀錄短片《南京抗疫現場》向國外觀眾展示了中國的抗疫實情,曾登上日本雅虎網站首頁。 3個月後,他和團隊又奔赴前線拍攝《好久不見,武漢》,記錄了10個武漢人的故事。
  • 對話爆款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導演竹內亮 我想讓全世界看見最...
    《好久不見,武漢》劇照□楚天都市報記者 戎鈺【對話人物】41歲的竹內亮是一位日本紀錄片導演,因愛上一位中國女孩,他在7年前把家從日本搬到中國,如今是一位「中文10級」的南京女婿。【對話背景】6月26日,由竹內亮執導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正式上線,影片為全世界觀眾真實再現了10個武漢家庭的現狀,和無數武漢人對這座城市發自肺腑的愛。正如《南京抗疫現場》一亮相便引發共鳴,《好久不見,武漢》上線後也火速成為爆款,24小時內的播放量已高達1200多萬。有網友點評道,「在這裡,看到了最真實的武漢。」
  • 去武漢並非為尋找英雄,導演竹內亮講述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
    中新社·華輿訊 據東方新報報導 「外國人對武漢的了解一直停留在今年2月份,我想把武漢現在真實的樣子告訴給全世界。」這是旅居中國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拍攝《好久不見,武漢》的目的。隨著武漢的解封和世界其他地區疫情的嚴重,人們對武漢的關注度逐漸減弱,如果信息得不到更新,武漢將給人們留下一個「危險城市」的印象。
  • 專訪日本導演竹內亮:當時關於武漢的信息特別亂,所以我想去看看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陳晨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開篇,日本導演竹內亮在武漢見到的第一個受訪者對他說,「我做過核酸檢測了,沒事。」竹內亮對這一場景記憶猶新,他知道武漢人經歷了什麼。在此之前,竹內亮在日本做了十幾年的紀錄片導演,後來又隨妻子定居南京。
  • 拍武漢紀錄片的日本導演:想把真實武漢傳達世界 日本反響很大
    撰稿 | 記者 陳晨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開篇,日本導演竹內亮在武漢見到的第一個受訪者對他說,「我做過核酸檢測了,沒事。」竹內亮對這一場景記憶猶新,他知道武漢人經歷了什麼。在此之前,竹內亮在日本做了十幾年的紀錄片導演,後來又隨妻子定居南京。
  •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用真實的武漢感動世界
    人民網東京7月2日電(孫璐 吳穎 袁蒙)6月30日,日本電視臺早間新聞欄目介紹了講述解封後武漢現狀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這部片子的導演正是今年3月因拍攝《南京抗疫現場》而在中日兩國引發較大反響的日本人竹內亮。
  • 爆款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導演重返江城,這次來拍「後疫情時代」的武漢
    楚天都市報12月5日訊(記者戎鈺 攝影蕭顥)那個因為「拍了拍」武漢而紅遍全網的日本人,又來了。12月5日下午,憑藉爆款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出圈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在漢舉辦觀眾見面會,兌現了他今年6月接受楚天都市報記者專訪時許下的承諾,「我一定會再去武漢,和大家說一句:好久不見。」
  • 我們做紀錄片的理由 | 導演竹內亮與製片人趙萍訪談
    2020年,他們的作品《南京抗疫現場》在日本獲得幾千萬的觀看量,《好久不見,武漢》在新浪微博上線首日,登全站日榜第一,上線十天,話題閱讀量破1億。近日,新鮮提案真實影像大會聯合創始人肖龍對竹內亮和趙萍進行了訪談。訪談中,他們分享了做紀錄片的初心、原則與方法、拍攝幕後故事、對觀眾和贊助商的態度、以及對紀錄片的理解。
  •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記錄下10個武漢人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的故事:想...
    來源標題: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記錄下10個武漢人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的故事:想讓全世界看到疫情之後真實的武漢 「我做過核酸檢測,放心。」這是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中,一位開日料店的武漢人見到竹內亮時說的第一句話。
  • 乘風破浪的2020——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的中國又一年
    交匯點訊 「提到武漢,腦子裡都是灰色的畫面;看過紀錄片,才知道武漢這麼美、這麼大。」今年年初,一部《好久不見,武漢》在網絡爆紅,讓眾多日本網友感嘆「我想去武漢看看。」
  • 我們做紀錄片的理由|導演竹內亮與製片人趙萍訪談
    五年前,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和他夫人趙萍女士,抱著「增進中日兩國人民相互了解」的初心,雙雙辭職來到中國。剛開始時茫然無措,後來通過新媒體帳號,持續創作原創內容,與粉絲交流,尋找內容與觀眾的良性互動之路。
  • 日本導演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成「爆款」
    出圈」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最新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上線了,不到24小時,就在微博的轉發量超14萬次,網絡總播放量超過2500萬次!, 被一個日本人拍出來了對疫情和武漢的關注,是竹內亮前往武漢拍攝紀錄片的原因。
  • 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成「爆款」:讓世界看到武漢最真實的現狀
    6月26日,一部「想讓全世界的人看到武漢最真實的現狀」、由日本導演竹內亮執導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在網絡播出,不到24小時,播放量便超過2500萬次。連日來,該片持續在各大網絡平臺傳播,無數網友點讚留言:「謝謝竹內導演記錄下這個特別的武漢,讓全世界能夠知道武漢市安全了,武漢人是健康的。」
  • 竹內亮《好久不見,武漢》,記錄10位武漢受訪者與疫情和解的故事
    6月26日,日本導演竹內亮在微博首發了他的最新作品,一部以武漢為題材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我是作為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作為紀錄片的導演,特別想去拍武漢,想給全世界介紹真實的武漢。」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拍攝了10位受訪者,講述了10個普通家庭在疫情期間,與武漢息息相關的經歷。這次拍攝的對象,全部來自微博招募。
  • 武漢,好久不見
    6月26日晚,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在微博、嗶哩嗶哩等平臺上線發布,不到24小時便在全網引起熱議,播放量已超過2500萬次。「武漢太危險,最好你不要去」「是不是現在還有很多隱瞞的感染者?」我的日本朋友對武漢有很多偏見。我是作為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作為紀錄片的導演,特別想去拍武漢,想給全世界介紹真實的武漢。於是我在微博上募集了可以接受我們拍攝的武漢人,然後一百多個人報名了,最後我們選擇了十個人的故事。希望通過這部作品讓更多的人了解現在的武漢。
  • 日本導演用紀錄片講述感人武漢故事,《好久不見,武漢》引發中日...
    中新社·華輿訊 據旅日僑網報導 竹內亮:「想給全世界介紹真實的武漢」 「武漢太危險,最好你不要去」 「是不是現在還有很多隱瞞的感染者?」 我的日本朋友對武漢有很多偏見。
  • 《好久不見,武漢》爆紅網絡,一位日本導演記錄的10個武漢故事
    今年6月,一部由日本導演竹內亮指導的《好久不見,武漢》(Long Time No See, Wuhan)上線後便引發無數熱議。竹內亮導演年初曾因短片《南京抗疫現場》爆紅網絡的。久居南京的他溫柔地觸碰著城市和人的心緒起伏,他說想讓全世界的人看到武漢最真實的現狀。
  • 日本導演拍攝武漢紀錄片,網友:想@BBC
    2月7日晚,央視《面對面》播出專訪《竹內亮:真實的中國》。從去年3月到今年年初,《南京抗疫現場》《好久不見,武漢》《後疫情時代》這3部聚焦中國抗疫的紀錄片先後上線,讓42歲的日本導演竹內亮進入中外網友的視野。小編也注意到,竹內亮的三部作品,豆瓣評分都達到8分以上。
  •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現身「金熊貓」:用紀錄片展現大涼山脫貧攻堅...
    李雨晗 四川在線記者 吳夢琳 邊鈺 攝影 向宇 盧春陽此前因拍攝《南京抗疫現場》和《好久不見,武漢》作為一名居住在中國的紀錄片導演,真實與客觀是竹內亮對於拍攝關於中國的紀錄片時反覆提到的關鍵詞。談及創作抗疫紀錄片並親身前往武漢的初衷,竹內亮表示,「現在很多地方真的是都不太了解中國,包括日本其實也真的不了解,對中國都很多誤會,希望能將更多的真實的中國傳達給全世界。」
  • 紀錄片導演竹內亮:打破偏見 記錄真實
    竹內亮笑著對《北京周報》說。從去年3月到今年年初,《南京抗疫現場》《好久不見,武漢》《後疫情時代》這3部聚焦中國抗疫的紀錄片先後上線,讓這位42歲的日本導演一躍而入中外網友的視野。作品多次登上日本雅虎頭版和中國微博熱搜榜的同時,竹內亮不僅收穫了數百萬社交媒體粉絲、登上了時尚雜誌,紀錄片還受到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的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