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真實的武漢拍給全世界看!這位日本導演在中國拍紀錄片「火出圈」,他的初心令人感動→

2021-03-03 上觀新聞

日本人

住在南京

在解封後的武漢拍紀錄片

...

因為一部刷爆社交媒體的紀錄片

《好久不見,武漢》

日本導演竹內亮火了!

「你為什麼住在上海?」竹內亮初見記者,幾句寒暄後,率先提問。

你為什麼住在這裡?過去的十年裡,竹內亮不斷把這個問題拋給住在中國的外國人和住在日本的中國人。《我住在這裡的理由》是竹內亮團隊周播紀錄片節目,目前已經持續更新5年。

竹內亮繫著一條顏色鮮豔的圍巾,灰色拉鏈帽衫外套著黑色外套,寶藍色長褲,雙肩包,一副標準的旅人打扮。上海市中心商場4樓,他和同事們的正在拍攝一條商業宣傳視頻。一位中年女顧客光臨店鋪,瞥見正在拍攝的現場,脫口而出,「喲,這不是竹內亮麼?」2020年,竹內亮在拍攝的《我住在這裡的理由》第二季的特別篇——《南京抗疫現場》播出,這部聚焦中國抗疫措施的作品,讓這位日本導演進入中外網友的視野,關於竹內亮和他的作品相關話題,反覆登上中國社交媒體的熱搜榜,登上日本《朝日新聞》、雅虎首頁,甚至登上了時尚雜誌。竹內亮的粉絲越來越多。「我喜歡顯眼一點的,最好是能引起女粉絲關注的。」竹內亮調侃。拍攝地點是一家老牌日本男裝店,主打高端市場的私人訂製。竹內亮看了看西服的價籤,「6000塊!」他有點驚詫,笑著說:「我從來不穿這麼貴的衣服。」店裡的電視正在循環播放日文版品牌宣傳片。竹內亮站在屏幕前看了一會,扭頭對店員說,你們沒有中文版的嗎?我們可以拍。店員找來遙控器,調至中文版播放。竹內亮看了一會,繼續爭取拍宣傳片的機會,這個拍得不行,應該找我們拍。商業宣傳片佔據他工作的一半內容。「如果完全只做自己想做的內容,太自私了。」竹內亮說。在男裝店裡的拍攝,主要內容是竹內亮的幾次換裝。除了中學時代的學生制服,他很少有穿西服打領帶這樣的正裝打扮。第三套服裝是最正式深色西服套裝,編導和攝像提議,要竹內亮當場模仿一段日劇《半澤直樹》中堺雅人的著名片段。一共拍了三次,竹內亮有點不好意思,一邊抱怨「我是個導演,我不是演員」,一邊配合照做完成。「這時候就是工具人嘛。」他調侃。如果百分之七八十的工作都當工具人,竹內亮無法接受,如果大部分工作只做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公司無法生存。他和妻子趙萍的和之夢公司,算上實習生目前有近30人。公司需要生存,所以商業項目不可或缺。竹內亮努力尋找平衡,「一半」,是他最舒服的一個點。《南京抗疫現場》在日本播出後,引起轟動。幾乎所有日本電視臺都轉載了這一視頻。之後還出了中英文字幕,被翻譯為14個語種傳播。中國國內疫情好轉後,竹內亮來到此前封城76天的武漢拍攝。2020年6月26日,《好久不見,武漢》上線。不到24小時,播放量就突破2500萬。上線10天,話題閱讀量破億,微博日榜最高第1名。
7月3日,在外交部發言人主持的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趙立堅表示↓

該片以普通人的視角展現了武漢這座城市經歷疫情創傷之後的實景,以及武漢人民堅韌、豁達的精神。

2021年1月6日,竹內亮的第三部疫情題材紀錄片《後疫情時代》發布,聚焦中國社會一邊防控疫情,一邊有序復工復產等情況。紀錄片上線不久,華春瑩在外交部新聞發布會上說↓

「我們對竹內亮導演不帶偏見地真實記錄中國走過的這段非凡歷程表示讚賞。」

起初,竹內亮只是想把中國高效的抗疫經驗介紹給日本,希望自己的同胞能有所啟發。他在中國學到的一個重要經驗是,什麼事情先做再說,做的過程當中不好的地方再調整。日本社會最大的問題就是一直在討論,卻遲遲不見行動。速度對於抗疫來說至關重要,日本政府的抗疫政策過於保守,總是等到事情發生了才想辦法應對,非常被動。
最近,竹內亮和阿里影業商談拍電影,當場對方就決給他投資。竹內亮驚詫,「這是我們第一次見面,而且只聊了一個小時。在日本至少要花半年,這半年一直在摸索到底要不要做,非常浪費時間。」2002年,竹內亮第一次來到中國,是為了拍攝節目。那時候竹內亮擔任NHK(日本放送協會)的紀錄片導演。他去了蘇浙滬的幾個城市,最大的感受是「亂」
城市的街道髒亂,人們隨意穿馬路,隨地吐痰。竹內亮感到驚奇,比起街道整潔、秩序井然的日本,中國顯得生動不少。日本處於常年平靜的穩定期,而日新月異的中國實在太有趣了。在中國的小賣部裡買東西時,營業員把找零的錢隨手扔在櫃檯上。年輕的竹內亮驚詫,這是他在日本從未有過的體驗。得知他是外籍人士,營業員也願意與他攀談,隨意且真誠。在日本,馬路上沒有垃圾,異常乾淨,所有的服務員看起來都一樣,「像機器人」,竹內亮說。無論是城市或者人,過於相似的完美容易產生壓抑和漠視的情緒。日本的店員永遠禮貌客氣,但絕不會同顧客攀談聊天。「整個社會越來越不自然,人本來就不應該是那麼完美的。」竹內亮說。1998年,竹內亮20歲,因為喜歡中華美食,選擇去東京的中華料理店打工。那時候在日本務工的中國人,很少有會日語的,大都學歷不高,從事層次較低的職業,洗碗、保潔,或是流水線上的操作工。彼時,他對中國的印象是亂、窮且土。就像他第一次到達中國時看到的那樣,那是當時許多人對中國的印象。經濟優勢帶來的優越心態,讓不少人錯過的事實是,一衣帶水的鄰邦中國,正在醞釀一場堪稱奇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亂的原因正在於變化。本世紀初,正處於飛速發展變革階段的中國,規則和秩序尚在建立過程中,城市每天都在生長,陽光混合著新鮮迷人的氣息,連空氣都透著蓬勃感。日本曾經也有過這樣的時代。竹內亮童年和青春期,日本經濟一直在飛速發展。小時候他總是羨慕成年人,期盼趕緊長大,因為大人們總是很開心,賺錢很容易,花錢很快樂。竹內亮出生時,日本正處於泡沫經濟的年代,但當他真正成為成年人的時候,泡沫破滅了。竹內亮記得,大學畢業後,日本的很多公司開始倒閉,找工作也非常困難。千禧年後,中國經濟進入快車道,日本本土不少公司發展遲緩甚至停滯,選擇進入中國市場發展的企業日益增多。竹內亮著迷於中國頗具野性的混亂與隨意,幾乎同時,中國人開始對高度自律、秩序井然的日本產生興趣。赴日學習工作的中國人,常常對鄰國整潔的街道和禮貌的店員的發出讚嘆。前往日本的中國人,也不再只有低端勞動力。條件優渥的留學生、日語純熟的白領、商人越來越多。竹內亮和太太趙萍相識,就是在趙萍赴日讀書工作期間。2013年,竹內亮和妻子趙萍結婚並定居南京,這並非衝動之舉。起初竹內亮的父母並不理解,但在他的堅持下不再反對。第三次向趙萍求婚後,竹內亮終於被嶽父母接納,他調侃自己是「三顧茅廬」。對於一個日本人來說,選擇在南京定居,還有更多值得考慮的因素。他曾經擔心自己的孩子會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事實證明,他多慮了。「我在南京生活了8年,沒有受到過任何欺負,也沒有被排擠過,一次都沒有。」竹內亮說。2013年之前,竹內亮每次來中國仍是以相對外部的視角觀察中國。移居南京後,他有機會更為深入的理解中國,很多觀點也發生了變化。「中國太大了,人與人,地方與地方之間差異很大,所以很複雜。」竹內亮說。他意識到,只有真正住在這裡,才能真正讀懂中國。許多人是因為不了解,而誤解這個複雜又迷人的國家。竹內亮在日本工作時,曾經拍攝過一部紀錄片《長江天地大紀行》。拍攝途中,有人向他打聽日本明星山口百惠和高倉健的近況,這二位早已息影;有人向他展示日語能力,僅限於「米西米西」「喲西喲西」。「他們完全不知道現在的日本。」竹內亮感慨,他開始有了向中國介紹日本的念頭。日本對中國的了解,也存在很大問題。在他的印象裡,剛好是在他搬到中國的那兩年,因為釣魚島爭端,中日關係進入了緊張時期。與此同時,2010年至2020年這十年間,中日發展的情況完全反轉。日本經濟進入滯緩期,中國經濟開始發力反超。2010年,日本GDP折合美元為5.4742萬億美元,而中國的這一數字為5.8786萬億美元。這是中國經濟總量首次超過日本,日本自1968年以來首次讓出「第二經濟大國」之位,隨後中日兩國的經濟差距日益顯著。但在當時,中國國內輿論並沒有沾沾自喜,不乏冷靜地聲音提醒:中國人均GDP僅為日本的十分之一,按國際標準,仍是不折不扣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優勢帶來的優越感逐漸消失。很多中國人赴日旅遊、購物、投資房地產。以前總抱著「亞洲老大」心態的日本人體驗到被趕超的壓力,自尊心受挫,對中國偏見叢生。日本國民的情緒開始發生變化。竹內亮記得,2011年,他來中國拍關於長江的紀錄片時,尚未如此。隨著日本媒體「黑」中國的報導、對中國的負面輿論增加,越來越多的日本人對中國持負面態度。去年11月「北京—東京論壇」一項輿論調查調查顯示,中國民眾的對日好感度不斷上升,達到45%的高位,而日本民眾對華好感度卻降到了10%的新低。姑且不論這一調查的準確度如何,兩國民眾感情出現反差是一個事實。「60%的日本人不了解中國,不確定到底喜不喜歡,如果非得要回答,就只能說不喜歡。畢竟媒體上有那麼多黑中國的信息。」竹內亮說,在他看來,這部分不理解,不感興趣的人正是自己的紀錄片的主要受眾。讓他們發現中國有意思的地方,看見真正的中國。如果客觀認知中國之後依然不喜歡那無可厚非,竹內亮從沒打算去說服他人,他想做的,只是消除偏見,呈現真實的中國。「我只是在做平衡。」他拿起手邊黑色的咖啡杯和白色的紙巾盒打比方,「現在日本人看到的中國只有黑的,沒有白的,所以我就給他們準備了白色而已,最後他們到底喜不喜歡中國,是他們決定的事情。」應聘面試時,徐亮就告訴竹內亮,他打算去大涼山拍紀錄片。徐亮是竹內亮團隊裡的攝影師,曾經在大涼山當過支教老師。2020年,竹內亮和徐亮在大涼山完成了紀錄片拍攝。10年前,竹內亮就去過大涼山,當時他的交通工具是驢。這次再去,大涼山的物質條件改善了許多,但教育資源仍然匱乏。過去20年裡,竹內亮一直堅持記錄中國。
2010年,他從長江上遊出發,走過青海、雲南、四川、湖北……一路順流而下,記錄了長江沿岸的風土人情。現在,他對十年前的片子不再滿意。2021年,他計劃再拍一次長江。「因為當時是坐著飛機從日本來拍,完全是客人的角度,只拍了表面。我現在會講中文,而且住在中國,對中國和中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了。」竹內亮說。在香格裡拉拍攝時,竹內亮遇到過一位牧羊的藏族姑娘,他還記得與她的一段交流。淳樸的姑娘沒有見過飛機,竹內亮期待和她再見面,聊一聊這十年的變化與經歷。在日本,所有有關中國的網紅中,竹內亮的粉絲最多,但這個「最多」在國外社交媒體上的的粉絲數只有2.2萬,了解中國的依然很少。讓日本看見中國,讓世界認識中國的事情,竹內亮還在繼續。他現在中文流利,也全然沒有住在國外的感覺了,南京的特色小吃鴨血粉絲湯成了心頭好。但為了保證紀錄片的真實性,竹內亮始終提醒自己保持客觀的態度。「我的特點是外國人,這是我記錄中國的優勢。」他說。2021年1月6日,《環球時報》刊載竹內亮的署名文章。他在文章裡提到:我不否認肯定會有人質疑中國的疫情防控是假的,因為總有人不了解中國、不相信中國,不要理他們就好了。這也是他本人的處世之道。因為在中國的迅速走紅,有人對竹內亮本人提出質疑。「懷疑我是中國政府的間諜,也有人說我找到了財富密碼。」竹內亮笑著說,他很少解釋,覺得清者自清。竹內亮說,即便是現在,他的收入也比在日本拍紀錄片時少很多,但他並不後悔。他喜歡中國,討厭偏見。記錄中國是自己想做的事情,追求真實是他的初衷。「真實是有很多面的,角度不同看見的也不同。比如這個杯子,從前面看是一個黑色的杯子,但從上面看,就能看到咖啡已經喝完了。」從事媒體工作20年,他知道「真實」與「主觀」並不矛盾,他從不避諱自己的主觀視角。在紀錄片裡,他選擇出鏡是為了呈現更真實的狀態。竹內亮說,每個人看到的都不一樣,但他看到的東西從不會去刪改添加。最近,BBC(英國廣播公司)拍攝的疫情相關紀錄片引起中國網友熱議,其中文版與英文版畫面有明顯區別。英文版畫面中,武漢街景一片灰暗、蒼白陰森。識破這一把戲後,有網友吐槽BBC使用了「陰間濾鏡」。對於曾經在日本媒體的工作多年的竹內亮來說,這樣的事並不新鮮。有些同行為了討好一部分人,會加工處理、切割部分事實。但他不想做這樣的事情,他選擇把自己所看到的東西直接傳達給大家。追求真實並不容易。「當然有困難,所以才能夠有我們的價值。只做大家想看的內容,我們的價值沒有了。」竹內亮說。

相關焦點

  • 日本紀錄片導演:用真實的武漢去感動世界
    本文轉自【中國僑網】;6月30日,日本電視臺早間新聞欄目介紹了講述解封後武漢現狀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這部片子的導演正是今年3月因拍攝《南京抗疫現場》而在中日兩國引發較大反響的日本人竹內亮。彼時,《南京抗疫現場》的第一部登上了日本最大的網站雅虎日本的首頁,並在朝日、TBS、富士等日本各大電視臺反覆播放。如今,他再次通過鏡頭客觀呈現《好久不見,武漢》,讓日本網友看到最真實的武漢。圖片來源:竹內亮微博這位日本導演,拍出了最真實的武漢「我想要把武漢最真實的現狀,傳達給全世界的人看。」
  • 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用真實的武漢感動世界
    彼時,《南京抗疫現場》的第一部登上了日本最大的網站雅虎日本的首頁,並在朝日、TBS、富士等日本各大電視臺反覆播放。如今,他再次通過鏡頭客觀呈現《好久不見,武漢》,讓日本網友看到最真實的武漢。(圖片來源:竹內亮微博)這位日本導演,拍出了最真實的武漢(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海報)「我想要把武漢最真實的現狀,傳達給全世界的人看。」
  • 日本紀錄片導演:拍攝真實有趣的中國是我的初心
    定居南京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十幾年前因為拍攝紀錄片認識了他現在的妻子,也開啟了他的中國情緣。
  • 拍武漢紀錄片的日本導演:想把真實武漢傳達世界 日本反響很大
    撰稿 | 記者 陳晨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開篇,日本導演竹內亮在武漢見到的第一個受訪者對他說,「我做過核酸檢測了,沒事。」竹內亮對這一場景記憶猶新,他知道武漢人經歷了什麼。在此之前,竹內亮在日本做了十幾年的紀錄片導演,後來又隨妻子定居南京。
  • 日本導演竹內亮再拍江城,把「武漢拍給全世界看」
    今年6月,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用10個武漢人的故事,再現這座英雄之城的堅韌、豁達,全網播放量超過4000萬,並被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點讚
  • 日本導演竹內亮再拍江城 把「武漢拍給全世界看」
    今年6月,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用10個武漢人的故事,再現這座英雄之城的堅韌、豁達,全網播放量超過4000萬,並被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點讚。12月初,竹內亮再拍紀錄片《聽武漢說》,訪問50位武漢人講述他們在2020年的「失與得」。據悉,這部12分鐘的新作即將於近日在國內上線。記錄武漢人的「失與得」竹內亮是中國女婿。7年前,竹內亮攜妻兒從日本移居南京,以獨特的形式創作「非典型紀錄片」。
  • 在南京的日本紀錄片導演 拍了拍武漢的生活日常
    疫情期間,一部《南京抗疫視頻》讓更多人認識了在南京生活的日本人、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後疫情時代,竹內亮團隊聚焦當下的武漢,一部《好久不見,武漢》一上線就獲得2800萬閱讀量。熱愛分享武漢文化的英語老師、用歌聲和舞蹈鼓勵病人的護士、唱著歌渡江的老人們,分享他們正在經歷的生活。竹內亮告訴揚子晚報記者,「我的日本朋友對武漢仍有偏見,希望讓更多人了解真實的武漢。」
  • 一個日本導演,拍火了中國南京的抗疫紀錄片
    竹內亮想要將中國防疫的真實情況傳達給日本觀眾。竹內亮所在的南京和之夢文化,主要從事短視頻的拍攝製作,妻子趙萍是老闆,員工也都住在南京。據導演介紹,短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是由全公司的員工共同策劃的,匯集了每個人在南京「抗疫」期間的體驗與感受。
  • 日本導演竹內亮:我拍《好久不見,武漢》的理由
    就在同一天,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也專訪了竹內亮導演,他說他去武漢的目的就是「記錄最真實的故事」。 記錄真實,這是紀錄片的魅力,也是竹內亮導演的初心。
  • 一個日本導演,拍了中國南京的抗疫紀錄片,火遍日本
    竹內亮想要將中國防疫的真實情況傳達給日本觀眾。竹內亮所在的南京和之夢文化(以下簡稱「和之夢」)位於南京市中心新街口,主要從事短視頻的拍攝製作,妻子趙萍是老闆,員工也都住在南京。據導演介紹,短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是由全公司的員工共同策劃的,匯集了每個人在南京「抗疫」期間的體驗與感受。
  • 拍完兩部「出圈」紀錄片,這位日本導演坦言:「我不是誰的間諜,我就是我」
    日本人、住在南京、在解封後的武漢拍紀錄片.這些信息組合在一起,似乎很難讓人想起「竹內亮」這個名字。
  • 一部日本導演拍攝的紀錄片,讓觀眾看到了真實而又令人動容的武漢
    最近,一部由日本導演拍攝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在中日兩國引發熱烈反響,讓觀眾看到了一個真實而又令人動容的武漢。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在南京定居7年。今年3月,他拍攝的《南京抗疫現場》曾被多家外媒報導。此次聚焦武漢,他帶領團隊實地採訪10位普通武漢市民,記錄了當前武漢市民和城市的現狀,展現了武漢震撼人心的抗疫努力和成果,也傳遞了武漢人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和信心。
  • 拍完兩部「出圈」紀錄片,這位日本導演坦言:「我不是誰的間諜,我就是我」
    收錄於話題#面孔 7個日本人、住在南京、在解封後的武漢拍紀錄片......這些信息組合在一起,似乎很難讓人想起「竹內亮」這個名字。但提起《好久不見,武漢》,大部分人應該還有印象。這部豆瓣8.3分的紀錄片在六月末刷屏各大社交媒體,「真實」、「接地氣」是很多人看完後的評價。
  • 日本導演的武漢紀錄片火了 光明正大告訴大家武漢很安全
    &nbsp&nbsp&nbsp&nbsp日本導演的武漢紀錄片火了:「我要光明正大地告訴大家,武漢很安全」&nbsp&nbsp&nbsp&nbsp竹內亮執導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Long Time No See, Wuhan)26日晚在網絡播出
  • 日本導演鏡頭下的武漢紀錄片
    時光君和大家一樣,今年對武漢這個城市,格外好奇,也格外關心。  旅居中國的日本導演竹內亮,用一部紀錄片解答了大家的疑惑——片名像是老朋友的問候,《好久不見,武漢》。6月26日,這部紀錄片在微博上線,當天就闖進了微博視頻社區排行榜第一位,截止7月12日,該片觀看量已超過2000萬次。在竹內亮的微博上,他獲得了超過18萬次的轉發和超過24萬個點讚。
  • 這才是真實的武漢!一位日本導演記錄疫情下10個故事,火遍國內外
    那會兒,這位定居南京7年的日本紀錄片導演剛剛上傳了自己的新作《好久不見,武漢》。今年41歲的竹內亮是一位資深紀錄片導演,因愛上一位中國女孩,他在7年前從日本遷居至中國,如今是一位「中文10級」的南京女婿。
  • 一位日本導演記錄疫情下武漢10個故事,火遍世界!
    竹內亮毫不諱言,這10個人的選拔標準是「外國人也想看的人物」,「因為我們的最大的目的不光是讓國內的觀眾看,還要讓全世界都知道。」從26日晚上開始,竹內亮就坐立難安。那會兒,這位定居南京7年的日本紀錄片導演剛剛上傳了自己的新作《好久不見,武漢》。
  • 我們採訪了這個火遍全網的日本人!拍出9.9分關於中國的紀錄片
    導演就是前陣子拍攝了《南京抗疫現場》的竹內亮 這個日本人拍的《南京抗疫現場》,登上雅虎首頁,火成「防疫教材」團隊一貫的拍攝風格就是無臺本、輕鬆、滿滿真實感的,代表作品是《我住在這裡的理由》。而這一次,導演抱著告訴全世界武漢真實的樣子的出發點。從準備、拍攝到最後播出,團隊自費花了整整一個半月完成了這支長達1小時的非典型紀錄片。
  • 對話爆款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導演竹內亮 我想讓全世界看見最...
    《好久不見,武漢》劇照□楚天都市報記者 戎鈺【對話人物】41歲的竹內亮是一位日本紀錄片導演,因愛上一位中國女孩,他在7年前把家從日本搬到中國,如今是一位「中文10級」的南京女婿。在此次疫情爆發前,竹內亮已在圈內小有名氣,他的《我住在這裡的理由》系列節目被網友視作中日文化交流的一扇窗。今年3月,他拍攝的生活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曾在國內外引發巨大迴響,讓無數外國人看到了中國抗疫的最真實現場。
  • 這位日本導演在中國火了
    ,讓日本導演竹內亮進入中外網友的視野。竹內亮今年43歲,長期生活在中國。疫情期間,他在南京和武漢拍攝的紀錄片,火遍中日兩國,得到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點名讚賞。作為一個日本人,他眼中的中國是什麼樣的?近日,《面對面》欄目對這位日本導演進行了專訪。1月6日,竹內亮導演的新作《後疫情時代》上線僅僅3天後,便得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的點讚,這是他第二次得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