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書中的激情使所有人把安妮的地位上升到高於大屠殺、猶太教、少女時期,甚至是善良,更成為了現世代深具代表性的人物。
《安妮日記》手稿
一位曾經在二戰密室中躲避戰火和屠殺的猶太裔科學家回憶,多少年過去了,他依然不敢站在窗前,因為童年時懼怕被流彈擊中。那些戰火中的少年有的帶著驚怖長大了,有的永遠留在了歷史的縫隙中。
「我希望可以永遠保持著這張相片中的樣子,這樣我便可有機會到好萊塢了。1942年10月10日。」照片中的安妮·弗蘭克許下了一個願望。很不幸,這個生於1929年的猶太女孩終未躲過納粹的搜捕,她在1945年2月或3月因斑疹傷寒死於德國伯根·貝爾森集中營。
安妮的名字多年後傳遍全世界,因為她留下一本藏於閣樓的日記,記錄了黑暗時代一段真實而豐盈的生命。《時代》雜誌在1999年將她列入「本世紀最重要的人」,理由是「書中的激情使所有人把安妮的地位上升到高於大屠殺、猶太教、少女時期,甚至是善良,更成為了現世代深具代表性的人物——個人道德思想受到各式各樣機械式的破壞影響,堅持要求得到生存的權利,以及對人類未來的希冀。」
1933年,納粹黨在安妮的故鄉法蘭克福市議會選舉中勝出,父親奧託·弗蘭克便考慮逃離德國。他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找到工作,翌年把全家接過去。安妮的姐姐叫瑪戈·弗蘭克,母親叫艾迪特·弗蘭克,一家四口在荷蘭開始新的生活。他們家跑路的大背景,是自1933年到1939年裡30萬猶太人背井離鄉離開德國。
安妮·弗蘭克(1929-1945)
但一家人並未逃脫納粹的魔掌,納粹在西線開戰時進攻了中立國荷蘭。荷蘭迅速淪陷,女王威廉明娜流亡到英國,離開前發誓:「在適當的時候,在上帝的幫助下,荷蘭將收復其在歐洲的領土。」荷蘭在5年後光復,期間荷蘭猶太人有10.6萬人被屠殺,佔戰前荷蘭猶太總數的76%。
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的13歲生日,父親送的禮物是一帶鎖的記事本。安妮將它作為日記本,記錄生活中各種瑣事、自己的點滴感情,學校生活、家庭細節、戀愛感受……無所不說。「我希望,我能完全信任你,我還從來沒有能這樣信任過誰。我也希望,你將給我最大的支持。」安妮在生日當天寫下第一篇日誌,她將本子當做閨蜜,取名基蒂,以寫信形式寫日記傾訴。
早在1941年4月,父親為防止企業被沒收,將股份轉移給朋友。噩夢一天天逼近,1942年7月8日,瑪戈收到猶太移民局中央辦公室的通告,命令她去最近的集中營報到。父母決定全家躲入公司辦公大樓的「密室」,父親早就做好準備。姐妹倆馬上收拾行李,安妮首先想到了日記本,她認為「回憶總比衣服更寶貴」。
與安妮家四口同入住「密室」的,還有範·丹夫婦和他們的兒子彼得,以及杜瑟爾醫生。八人在狹小的密閉空間裡戰戰兢兢生活了兩年,白天避免發出一切聲音,晚上才能打開窗戶呼吸新鮮空氣,飲食起居由外面知情的6個朋友照顧。安妮最後一篇日記寫於1944年8月1日。8月4日德國和荷蘭警察破門而入,所有人被送往集中營。9月17日,盟軍開始進攻荷蘭。
最終只有父親弗蘭克倖存下來,當初協助他們一家的朋友保存了安妮的日記本。翻閱亡女的日記,弗蘭克無比痛苦。出於安妮多次在日記裡表示想當作家,他於1947年在荷蘭出版了日記,1952年在英國和美國出版,從此安妮廣為人知,《安妮日記》發行量超過三千萬冊,它還被製作成多部舞臺劇和電影,此書僅在中國就有多個譯本。此外荷蘭成立了安妮·弗蘭克基金會,把那間密室改造成「安妮·弗蘭克之家博物館」,此地遂成為一重要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