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記》安妮 那個小姑娘。書後感

2020-10-23 海螺alice
記得小時候某個午後坐在家門口,坐在板凳上靠著家裡的木門,一個奇怪的念頭冒出來:會不會,就在我的腳底下的地球的另一端,有一個小姑娘也在跟我冒著同樣的想法,也在好奇通過地心直達地球另一端,是不是也有一個小姑娘存在並且正跟她有一樣的疑問。這樣,我仿佛陷在在自己的思維裡出不來了:我,另外一個小姑娘互為依存。

最多十歲吧,應該還不知道地球是圓的。那時,如果能有人聽聽我的疑問就好了。因為當我明白我不可能知道答案時,有一種痛苦冒出來那種痛苦和經歷無關,和眼前生活無關,和學校無關,和爸媽應該也無關。

儘管這樣,我相信,她有可能存在,世界那麼大。
不可能知道世界有多大,學校就是我去過最遠的地方。但是仍然相信一種可能性,一種眼前生活之外的可能性。
前段時間,讀《安妮日記》,我認識了這樣一個小姑娘。

安妮是一個猶太小姑娘,出生在德國,因為德國的反猶情緒,全家搬往荷蘭。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攻下荷蘭,也因此殃及在荷蘭居住的猶太人,包括安妮一家。為躲避殘害,安妮家和另外一家猶太人躲身於父親工作的工廠的閣樓上。日常生活供給全靠別人運送。在藏身兩年一個月之後,因為別人告密被發現,而帶往集中營。

雖然是避難,並且有著生命的危險,兩家人在這裡也要面對日常生活的一切。13歲的安妮,家裡最小的孩子,在藏身期間,開始和父親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做朋友--一個日記本。她把在後屋生活的點滴記錄下來,都是些生活瑣事。看她所記錄的每一天的生活,仿佛和正常生活並無不同,只需想像一下也可以知道兩家人在一個封閉環境下的吃喝拉撒,以及各種物資的匱乏,行動上的不自由以及時刻擔心會被發現,會是怎樣的窘迫和艱難。

因為知道故事的結局,從開始看就知道面臨什麼樣的結果,只是在看書的過程中時常被安妮的文字帶到她當天的生活裡而片刻忘記結束。安妮所記錄的母親對她的不理解,父親對她的關愛,她對peter的喜愛和擔心等等,對生活的理解她超出了那個封閉的閣樓。
於我,每翻一頁,都像是在翻去安妮的生命,急性子的我也想要慢下來。1943年,1944年,日子越往後進行,心情越沉重,日記停止的時候我快要窒息。忍不住想像一個鮮活的生命被納粹發現時的慌張,以及被押往集中營的恐怖和後來所收到的虐待至生命的消失。

即使在那樣的生活下,學習也始終是安妮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在那樣局限的環境下她也能通過觀察周圍人的言行而繼續生長。而侷促的空間沒有填補安妮內心的空白,反而使她覺得孤獨,她對生命,友情和愛情的理解,都寫在日記裡。摘安妮的一些話:
「一到爸爸的床上,天大的驚嚇也就一掃而光」
「這位迂夫子已經按著手錶站在那裡,因為我晚了一分鐘給他騰出桌子」
「他是善良的典範,坐在他旁邊的是後屋的神經過敏者(安妮說她自己)」
「一個人五十四歲了,還是那麼死板和小心眼,這是生來如此,永遠也改變不了啦」
「每日例行公事:削土豆」
「做任何事都要受到雙倍的懲罰「一是受到訓斥。二是我自己感到絕望」
「我想感受到父親的真愛,不是作為他的孩子,而是作為安妮這麼一個人」
「有時,我相信,上帝想要考驗我,現在和以後,我要在沒有榜樣和言語的情況下變成一個好人,好使我以後變得特別堅強」
「烏鴉落在豬身上,只看到別人黑」
「我根本無法想像,對我來說世界還會恢復正常」
{「1942年10月9日,我們的許多猶太朋友成群地被帶走,用運送牲畜的卡車把他們運送到威斯特伯克集中營,我們相信他們中的大部分將會被殺害……
「1944年2月3日,我已經到了無所謂生死的臨界點,沒有我地球照常運轉……
「1944年7月15日,這真是一個奇蹟,至今我還堅持我的信仰:儘管人們都有這樣那樣的荒謬和缺陷,但我堅信人們內心的最深處都是真正善良而美好的……」 自百度}


《安妮日記》一度受到懷疑是偽造,荷蘭政府專門成立調查委員會。我看著這些就像是自己心裡流淌出的文字,對安妮的存在沒有一絲懷疑,甚至她不被理解的痛苦,她對別人言行的思考,對很多很多事情的不解以及對人內心美好的堅信,如同自己心裡想的一樣。不想去追究細節的真實,每仔細想一下,都是命運對她的殘忍。

或許是歐洲教育的發達,我羨慕安妮在十幾歲時讀過我沒有讀過的書,也哀嘆她作為猶太人在特殊時期所遭受的厄運。如果厄運沒有降臨,她應該成為一名真正的寫作者了,而並不是因為記錄戰爭中猶太人的生活而出名。她應該能勇敢的做自己想做的事,過自己想要的人生。

十幾歲,我開始念初中,離開家在學校住宿,學校的影響漸漸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家庭。如果我早一點讀到安妮,或許會鼓勵自己去讀課本之外的很多書,或許會更明白怎麼看待除學習之外的很多事。

讀安妮寫的字,仿佛找到了午後門前那個問題的答案,的確有一個那樣的姑娘,就在地球的另一端;
放下《安妮日記》,有一種想要讓安妮的人生延續的衝動,想讓她停止的生命,在我的身體裡繼續流淌。
我不能接受這樣一個生命的停止。所有我們都相信的勇敢,堅強,美好,都要在我身上放大;所有她對人生的理解,鼓勵我繼續理解下去,而不苑囿於人生一時的痛楚。

不要叫安妮作家,她是那個小姑娘。
十幾歲時的我,應該對號她日記中虛擬的好朋友,吉蒂。
安妮的吉蒂

相關焦點

  • 《安妮日記》
    從此她開始在上面寫日記,津津有味地談起自己、朋友、學校的考試、年老的數學教師,還有哈裡,那個讓安妮朦朦朧朧地感到羞怯的16歲小夥子。一切都顯得那麼輕鬆。 然而她的父母是1933年從德國移居此地的德裔猶太人,在1942年6月的阿姆斯特丹,他們必須佩戴黃色的六衛星,不能坐電車,不能進電影院,不能騎自行車,晚8點鐘後不能坐在花園裡。
  • 不僅僅是《安妮日記》
    與其他《安妮日記》電影不同的是,這部迷你劇是在美國女作家梅麗莎•繆勒所作的《安妮•弗蘭克:安妮傳記》的基礎上改編的,從它的名字(」Anne Frank: The Whole Story」,而不是《安妮日記》廣為人知的英譯名」Anne Frank: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就可以看出,與其說是對《安妮日記》的改編,不如說是安妮本人和那段歷史的紀錄片。
  • 推薦書目-《安妮日記》
    同樣是蝸居,看看安妮小朋友是如何度過的,歡迎閱讀《安妮日記》。《安妮日記》是德國德籍作者安妮·弗蘭克十三歲到十五歲時寫的日記,是她藏身密室時的蝸居生活和情感的記載。作為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母親不斷發生衝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同時,對於藏匿且充滿恐怖的25個月的密室生活的記錄,也使這本《安妮日記》成為德軍佔領下的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報導。
  • 安妮鮮為人知的日記
    認為這就是那位猶太小姑娘的所有內心記錄了。但是你們可能不知道,《安妮日記》的通行版本是經過嚴格審核的,而原因在於原版當中安妮跟其他青少年一樣經常提及生殖器官和性。事實上,大多數人熟悉的通行版《安妮日記》已經在出版商的要求之下被刪減了近30%的內容。
  • 安妮日記
    《安妮日記》是二戰時期一個叫安妮的女孩寫的日記,記錄了她不同常人的13歲到15歲。因她的猶太人身份,為躲避迫害,她和父母等共8人像耗子一樣在密室裡生活了兩年。日記還原了他們的密室生活和複雜情感。《安妮日記》給人最大的震撼在於「真實」。它不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藝術虛構,而是和你和我一樣活生生的人的真實經歷,所以安妮的悲劇更容易讓人產生切膚之痛。
  • 《安妮日記》的作者:安妮·弗蘭克
    1940年5月10日,德國入侵荷蘭,弗蘭克夫婦沒有時間逃跑,猶太人必須在德國註冊,他們不被允許擁有企業,工作,去看電影,甚至坐在公園的長椅上,奧託·弗蘭克把他的生意交給了一些非猶太人的朋友,在這一切當中,弗蘭克斯一家試圖像往常一樣生活下去,安妮過了13歲生日,她的禮物之一是一本紅色日記,安妮會在上面寫下她的經歷,我們今天正是從這本雜誌上知道安妮的故事的。
  • 《安妮日記》究竟帶給了我們什麼?
    這其中就包含了一位少女——安妮。《安妮日記》的主人公,作為一部反法西斯題材作品,面世70多年以來,是什麼原因讓它經久不衰呢?內容簡介,安妮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德籍猶太人家裡,父親奧託·弗蘭克是位商人, 母親艾蒂絲,姐姐瑪格,四人過著平靜而又幸福的生活。後來德國納粹黨開始執政,並瘋狂地迫害猶太人,姐姐瑪格收到被捕傳票,安妮一家只好提前躲藏隱蔽小屋生活。
  • 《安妮日記》安妮·弗蘭克的私人日記如何引起國際轟動
    安妮·弗蘭克用13歲生日禮物日記本記錄下了從1942年6月12日到1944年8月1日安妮親歷二戰的《安妮日記》,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滅絕猶太人的著名見證。安妮一家被捕後,全家被關進集中營。1945年初,就在英軍解放貝爾根-貝爾森(Bergen-Belsen)集中營的幾周前,安妮死於傷寒。
  • 安妮日記讀後感:若無二戰,安妮會寫出更多作品嗎?
    所以,這段時間裡,一直宅在家中的記譯君,一有時間就會重新翻閱一下《安妮日記》,以及一本外版的安妮傳記——《安妮·弗蘭克》。 正所謂開卷有益,這不,在讀日記和傳記的過程中,記譯君就發現了一些與《安妮日記》和二戰的歷史小事實。
  • 《安妮日記》▏閱讀•育心•啟心
    日記真實記錄了安妮一家與四位猶太人,為了躲避德國納粹黨的迫害,被迫躲進父親辦公樓頂上的倉庫裡,並在這裡度過長達兩年的生活以及情感的點點滴滴。二戰結束後,安妮的父親整理並出版了這本日記。它已成為現今流傳最廣的記錄猶太人被屠殺的文字之一,也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書籍之一。
  • 《安妮日記》安妮日記
    少女的天真,對外面世界的熱情嚮往,最終全部被無情的戰火碾碎,只留下這本《安妮日記》給後人感恩和平
  • 《安妮日記》 (原著、電影)
    《安妮日記》(2001)電影劇照可是如果你讀了日記所有的內容,你才會知道,安妮和其他七個人一起躲在狹小的密室裡。1947年,安妮遺留的日記出版,這本日記在這60多年間已被轉譯成70餘種文字,銷量高達9000多萬本。她沒有活下來,可是她的日記鼓舞了無數人,確實如她所說:「擁有勇氣和真誠信念的人是永遠不會在不幸中消亡的。」本書的藍思指數是1020。推薦中高階的學生閱讀。
  • 通訊:看克羅埃西亞版舞臺劇《安妮日記》
    原標題:通訊:看克羅埃西亞版舞臺劇《安妮日記》  新華網薩格勒布3月6日電(記者薛群)一部克羅埃西亞版舞臺劇《安妮日記》6日在首都薩格勒布的特雷斯尼亞劇場首演,以紀念奧斯威辛集中營解放70周年。   該劇克羅埃西亞導演塞得拉說,今年是二戰結束70周年,世界各地舉行各種紀念活動,我們以這齣舞臺劇來緬懷納粹大屠殺的遇難者,包括那個死於納粹集中營的猶太少女安妮。我們也希望以此來警示人們,不要忘記歷史。   他介紹說,該劇的演出方式相對獨特,舞臺上只有一名演員,即安妮的扮演者,從《安妮日記》中摘取15個重要章節進行表演。
  • 《安妮日記》大衛星
    這場戰爭的性質完全不同於美國的南北戰爭,但是,在全世界人們慶祝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的時候,看《安妮日記》,又一次體會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殘酷,儘管自己認為已經了解了很多。這真的讓人很悲傷,因為哀傷的配樂,還有在黑白與彩色間切換的色彩,無不預示著這樣的結局。看著看著,就不知不覺有了想哭的衝動。沒有奇蹟,一切變成了徒勞。
  • 安妮日記:大屠殺的黑暗記錄
    《安妮日記》手稿一位曾經在二戰密室中躲避戰火和屠殺的猶太裔科學家回憶,多少年過去了,他依然不敢站在窗前,因為童年時懼怕被流彈擊中。安妮的名字多年後傳遍全世界,因為她留下一本藏於閣樓的日記,記錄了黑暗時代一段真實而豐盈的生命。《時代》雜誌在1999年將她列入「本世紀最重要的人」,理由是「書中的激情使所有人把安妮的地位上升到高於大屠殺、猶太教、少女時期,甚至是善良,更成為了現世代深具代表性的人物——個人道德思想受到各式各樣機械式的破壞影響,堅持要求得到生存的權利,以及對人類未來的希冀。」
  • 《安妮日記》是如何保存下來的
    圖為英軍的一輛推土機正將貝爾森集中營內的遺體推向集體掩埋處在紅十字會確認她們的死亡後,梅普知道安妮不會再回來取回日記了(她之前一直保存著)。她告訴奧託她存有327頁安妮的日記。奧託一開始讀到女兒寫的絕筆,非常震驚:「原來我對她的了解,從來都不夠。」好一會兒才開始消化日記的內容。安妮不僅寫了日記,還做了刪改,想在未來把日記發展成一本小說,還幻想著她能奇蹟般地倖存下來。
  • 安妮日記,她到底都經歷了什麼
    安妮日記,她到底都經歷了什麼讀過安妮日記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相當令人悲傷的故事,全家人死於戰爭,唯獨一人存活,留下了這本寶貴的戰爭遺物。」安妮日記,打開這本書的時候,習慣性的翻到了目錄一頁,令我驚奇的是並沒有目錄,恍然發現這是一本日記,一本非常特殊的日記,心酸和莫名的痛苦感不知道為什麼蔓延了我的面部直傳我的大腦。這本書主要講了安妮和她們一家人以及另外一家人在隱匿屋裡生活的三年時光,日記反應了安妮心理成長的變化。
  • 最愛的一版《安妮日記》
    很多年前,我有收集DVD的愛好,我在一堆DVD中找到了它--《安妮的日記》。在這之後的許多年裡,我反覆觀看數十次,直到家裡的DVD機再也讀不出來。我一直在尋找我異常偏愛它的原因:這是一部由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它殘酷現實的結局震撼了我;它發生在二戰時期,那段歷史令我著迷;也可能是劇本的精彩改編打動了我,它是第53界艾美獎最佳迷你劇的得主;最重要的是劇中一幹演員精湛絕倫的演技,帶我回到那個灰色時空,在一片廢墟中找到了她--一個名叫安妮·弗蘭克的小女孩。
  • 《安妮日記》那一刻的愛情
       看《安妮的日記》完全是個巧合,沒有看預告,沒有相關的信息,只是某晚睡不著打開電視看到了開頭,一個穿呢子大衣的女孩很乾淨的樣子,於是被吸引的看了下去。    我不知道原來結尾這麼的殘酷,如果提前知道的話,我也許會拒絕看了。但是拒絕看,我也許就看不到那個讓我現在想起來仍然有點心痛的愛情。
  • 《安妮日記》被遮頁面內容曝光 竟是——
    《安妮日記》中被遮頁面 (圖片來自路透社)參考消息網5月17日報導 英媒稱,安妮·弗蘭克的日記中有兩個單頁是被棕色黏性紙粘起來的,因此留下一個小小的謎題:這名猶太少女——她當時完全沒想到自己的日記會變得多麼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