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看克羅埃西亞版舞臺劇《安妮日記》

2021-01-09 人民網

原標題:通訊:看克羅埃西亞版舞臺劇《安妮日記》

  新華網薩格勒布3月6日電(記者薛群)一部克羅埃西亞版舞臺劇《安妮日記》6日在首都薩格勒布的特雷斯尼亞劇場首演,以紀念奧斯威辛集中營解放70周年。

  該劇克羅埃西亞導演塞得拉說,今年是二戰結束70周年,世界各地舉行各種紀念活動,我們以這齣舞臺劇來緬懷納粹大屠殺的遇難者,包括那個死於納粹集中營的猶太少女安妮。我們也希望以此來警示人們,不要忘記歷史。

  他介紹說,該劇的演出方式相對獨特,舞臺上只有一名演員,即安妮的扮演者,從《安妮日記》中摘取15個重要章節進行表演。

  不過,舞臺另一側的大屏幕上,則在演員表演中穿插播放介紹安妮生平、她的家庭以及二戰檔案文獻的紀錄片。這種表演與影視結合的方式令觀眾有種新的體驗。

  那些珍貴的檔案資料,包括一段拍攝於戰前的安妮在陽臺上觀看一場婚禮的原始影像,更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12歲女孩馬茲奇說:「這個故事我早就知道,但那些電影鏡頭還是讓我震驚。安妮在我這麼大的時候就受了那麼多苦,而且15歲就被害死了。」

  當天薩格勒布的400多名觀眾觀看首演。導演塞得拉說,下個月該劇將到伊斯特拉省巡演。

  納粹集中營倖存者、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辛德勒的名單》的製片人盧斯蒂格在首演結束後對記者說,這個戲很好,希望克羅埃西亞人都能來看這齣戲,特別是孩子們。人們要記住這段歷史,反對法西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設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在該劇播放的紀錄片中,在安妮被關押的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舊址,盧斯蒂格也發出了同樣的呼籲。

  他的呼籲得到許多人的共鳴。「在當下,演出這個劇目非常重要,」克羅埃西亞《晨報》政治記者帕維奇說,「在極右翼出現抬頭傾向的今天,演這齣戲非常有必要。」

  安妮的故事人們並不陌生。為躲避納粹迫害,她和家人躲進荷蘭阿姆斯特丹一處「密室」。就在那裡,安妮用日記記錄了1942年7月至1944年8月的「密室」生活和她的所思所想。然而,「密室」並沒有讓他們逃脫被送往集中營的命運,有人告密,最終只有安妮的父親奧託·弗蘭克活了下來。戰後他將女兒的日記整理出版。該書一問世便風靡全球,迄今已被翻譯成60多種文字,成為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圖書之一,該書也多次被改編為電影、戲劇。

(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安妮日記:大屠殺的黑暗記錄
    《安妮日記》手稿一位曾經在二戰密室中躲避戰火和屠殺的猶太裔科學家回憶,多少年過去了,他依然不敢站在窗前,因為童年時懼怕被流彈擊中。安妮的名字多年後傳遍全世界,因為她留下一本藏於閣樓的日記,記錄了黑暗時代一段真實而豐盈的生命。《時代》雜誌在1999年將她列入「本世紀最重要的人」,理由是「書中的激情使所有人把安妮的地位上升到高於大屠殺、猶太教、少女時期,甚至是善良,更成為了現世代深具代表性的人物——個人道德思想受到各式各樣機械式的破壞影響,堅持要求得到生存的權利,以及對人類未來的希冀。」
  • 安妮日記
    《安妮日記》是二戰時期一個叫安妮的女孩寫的日記,記錄了她不同常人的13歲到15歲。因她的猶太人身份,為躲避迫害,她和父母等共8人像耗子一樣在密室裡生活了兩年。日記還原了他們的密室生活和複雜情感。《安妮日記》給人最大的震撼在於「真實」。它不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藝術虛構,而是和你和我一樣活生生的人的真實經歷,所以安妮的悲劇更容易讓人產生切膚之痛。
  • 《安妮日記》安妮·弗蘭克的私人日記如何引起國際轟動
    安妮·弗蘭克用13歲生日禮物日記本記錄下了從1942年6月12日到1944年8月1日安妮親歷二戰的《安妮日記》,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滅絕猶太人的著名見證。安妮一家被捕後,全家被關進集中營。1945年初,就在英軍解放貝爾根-貝爾森(Bergen-Belsen)集中營的幾周前,安妮死於傷寒。
  • 《安妮日記》
    但這一切都不能難倒安妮, 生活像閃耀的陽光一樣讓她著迷。 不久,厄運降臨,一家人必須躲起來。安妮收拾的第一件隨身物品就是她的日記,還有她的捲髮筒和學校課本。 幾個月以來,她父親一直在準備藏身的地方——荷蘭的很多老房子建有密室,這些密室面朝花園?天井,與外面隔絕。安妮父親辦公的舊樓裡就有兩層密室。
  • 不僅僅是《安妮日記》
    與其他《安妮日記》電影不同的是,這部迷你劇是在美國女作家梅麗莎•繆勒所作的《安妮•弗蘭克:安妮傳記》的基礎上改編的,從它的名字(」Anne Frank: The Whole Story」,而不是《安妮日記》廣為人知的英譯名」Anne Frank: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就可以看出,與其說是對《安妮日記》的改編,不如說是安妮本人和那段歷史的紀錄片。
  • 荷蘭大風吹倒《安妮日記》中描述的慄子樹(圖)
    (資料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華網海牙8月23日專電 《安妮日記》是二戰期間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為躲避納粹迫害,藏身位於阿姆斯特丹的密室時寫下的日記,安妮多次寫到她透過天窗仰望一棵慄子樹憧憬自由的場景,這棵著名的慄子樹23日被一場大風吹倒
  • 「歷史的見證」展開幕 看《安妮日記》說了什麼
    本報訊(記者 周楠)昨天,「安妮・弗蘭克:歷史的見證」展覽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開幕,展覽通過照片、文字等形式,向世人講述了《安妮日記》作者安妮・弗蘭克的故事和一段警醒世人的歷史。  二戰時期,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為躲避納粹抓捕,與家人躲藏在阿姆斯特丹的一間密室內。
  • 推薦書目-《安妮日記》
    同樣是蝸居,看看安妮小朋友是如何度過的,歡迎閱讀《安妮日記》。《安妮日記》是德國德籍作者安妮·弗蘭克十三歲到十五歲時寫的日記,是她藏身密室時的蝸居生活和情感的記載。作為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母親不斷發生衝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同時,對於藏匿且充滿恐怖的25個月的密室生活的記錄,也使這本《安妮日記》成為德軍佔領下的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報導。
  • 《安妮日記》安妮 那個小姑娘。書後感
    13歲的安妮,家裡最小的孩子,在藏身期間,開始和父親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做朋友--一個日記本。她把在後屋生活的點滴記錄下來,都是些生活瑣事。看她所記錄的每一天的生活,仿佛和正常生活並無不同,只需想像一下也可以知道兩家人在一個封閉環境下的吃喝拉撒,以及各種物資的匱乏,行動上的不自由以及時刻擔心會被發現,會是怎樣的窘迫和艱難。
  • 安妮鮮為人知的日記
    但是你們可能不知道,《安妮日記》的通行版本是經過嚴格審核的,而原因在於原版當中安妮跟其他青少年一樣經常提及生殖器官和性。事實上,大多數人熟悉的通行版《安妮日記》已經在出版商的要求之下被刪減了近30%的內容。
  • 《安妮日記》的作者:安妮·弗蘭克
    奧託·弗蘭克決定他的家人也應該離開,1934年,他們搬到了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市,安妮只有四歲,不久安妮交了新朋友,會說荷蘭語,而且要去一個新的國家上學,安妮和她的家人再次感到安全,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德國已經接管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他們也會入侵荷蘭嗎?奧託考慮過再次搬家,但決定留下來。
  • 《安妮日記》安妮日記
    少女的天真,對外面世界的熱情嚮往,最終全部被無情的戰火碾碎,只留下這本《安妮日記》給後人感恩和平
  • 《安妮日記》 (原著、電影)
    》(2001)電影劇照可是如果你讀了日記所有的內容,你才會知道,安妮和其他七個人一起躲在狹小的密室裡。安妮想不吐不快,就是想把心裡的秘密統統寫出來,所以想寫日記,一定要寫日記。》,長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9月在美國,《安妮日記》幾乎家喻戶曉。
  • 《安妮日記》是如何保存下來的
    圖為英軍的一輛推土機正將貝爾森集中營內的遺體推向集體掩埋處在紅十字會確認她們的死亡後,梅普知道安妮不會再回來取回日記了(她之前一直保存著)。她告訴奧託她存有327頁安妮的日記。奧託一開始讀到女兒寫的絕筆,非常震驚:「原來我對她的了解,從來都不夠。」好一會兒才開始消化日記的內容。安妮不僅寫了日記,還做了刪改,想在未來把日記發展成一本小說,還幻想著她能奇蹟般地倖存下來。
  • 一位少女的心歷路程 || 秘密小屋 || 安妮日記 || 暴政下的記錄
    日記不僅記錄了她的情感和恐懼,也記錄了人類歷史那最黑暗的一頁。戰爭結束後,安妮的父親奧託·弗蘭克將女兒的日記進行了出版發行。《安妮日記》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真實記錄有關猶太大屠殺的文字,也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書籍之一。《安妮日記》是學者們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的重要文獻,其對納粹黨獨裁專制罪惡的揭露具有重要而獨特的價值。安妮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德國猶太人家庭。安妮家原居住在德國的法蘭克福。
  • 安妮日記讀後感:若無二戰,安妮會寫出更多作品嗎?
    所以,這段時間裡,一直宅在家中的記譯君,一有時間就會重新翻閱一下《安妮日記》,以及一本外版的安妮傳記——《安妮·弗蘭克》。 正所謂開卷有益,這不,在讀日記和傳記的過程中,記譯君就發現了一些與《安妮日記》和二戰的歷史小事實。
  • 一本《安妮日記》,一段猶太人受難史
    一本藏於閣樓的《安妮日記》,傳遍了世界,日記的主人公就是安妮•弗蘭克。這本日記是納粹暴行的最有力見證,也展現了這位15歲姑娘驚人的勇氣與毅力。安妮•弗蘭克安妮•弗蘭克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二戰爆發前,弗蘭克一家已有幾代人生活在德國。
  • 《安妮日記》:每個女孩都該有的勇氣
    安妮,聰穎健談,熱愛閱讀。1942年由於納粹當局捕捉猶太人的行為日益嚴重,安妮隨家人躲藏到了一個隱蔽的房間裡。在暗無天日的生活中,安妮通過日記排解心中的苦悶,抒發自己的感情。最後,在集中營中安妮和姐姐相繼死於傷寒。一個花季少女,悄然隕落。一個夢想成為作家的才女,遺憾而去。父親為了完成女兒的夙願,把安妮的日記結集出版。
  • 《安妮日記》終於被德國人搬上銀幕
    半個多世紀之後,德國導演施泰因畢希勒(Hans Steinbichler)執導的《安妮日記》終於和觀眾見面了。施泰因畢希勒的《安妮日記》以傳統的手法講述了這個盡人皆知的故事,雖不追求藝術上的新高度,卻手法樸素,演員演技紮實,流暢易懂又不乏戲劇張力,很適合作為歷史教材走入課堂。 "《安妮·弗朗克日記》是德國歷史上一部傑出的文獻,我們一直不解的是為什麼沒有德國人把它拍成電影。"
  • 《安妮日記》大衛星
    這場戰爭的性質完全不同於美國的南北戰爭,但是,在全世界人們慶祝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的時候,看《安妮日記》,又一次體會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殘酷,儘管自己認為已經了解了很多。這真的讓人很悲傷,因為哀傷的配樂,還有在黑白與彩色間切換的色彩,無不預示著這樣的結局。看著看著,就不知不覺有了想哭的衝動。沒有奇蹟,一切變成了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