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紀念館《紫金草》期刊,作者:夏前坤,新華網江蘇頻道記者
二戰中,納粹德國對猶太人進行了種族清洗,對於這場慘劇,世界各地通過多種方式進行紀念。一本藏於閣樓的《安妮日記》,傳遍了世界,日記的主人公就是安妮•弗蘭克。這本日記是納粹暴行的最有力見證,也展現了這位15歲姑娘驚人的勇氣與毅力。
安妮•弗蘭克
安妮•弗蘭克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二戰爆發前,弗蘭克一家已有幾代人生活在德國。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掌權,弗蘭克一家平靜的生活隨之被打破,全家從德國逃到了荷蘭。
「安妮之家」博物館
從外表看,位於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王子運河路263號的「安妮之家」博物館與附近的房屋沒有什麼區別。但正是在這裡,安妮寫下了她那本舉世聞名的日記。
親眼目睹自己的親朋好友被不斷投入納粹集中營後,1942年7月6日,弗蘭克夫婦及兩個女兒決定躲起來。在4位辦公室職員的幫助下,弗蘭克一家和其他4名猶太人,在不到50平米的密室裡生活了兩年一個月。安妮13歲生日之際,也就是他們躲進密室之前,她得到一件紅色方格日記本。於是,她開始寫日記。
安妮·弗蘭克
1944年8月,因有人出賣,黨衛隊突然闖進這裡,將包括安妮在內的8名藏匿者及兩名提供幫助的男士全部逮捕,並押往奧斯威辛集中營。15歲的安妮之後被轉移到貝爾森集中營,約於1945年2月因傷寒離世。
安妮的同學兼好友布利茨女士曾在集中營裡見過安妮幾次,她回憶說:「貝爾森集中營是地獄,骯髒、潮溼、陰冷、泥濘。我看見過安妮幾次,她骨瘦如柴,裹著一張毯子,她沒法再穿她的衣服了,因為上面全是蝨子。骨頭都突出來了,我們都瘦得像一副骷髏。」
《安妮日記》原件。
在8名藏匿者中,只有奧圖一人倖免於難,熬到了戰爭結束。當他返回阿姆斯特丹後,當年幫助他們藏匿的梅普•吉斯將倖存下來的安妮日記手稿交給了他。經過慎重的考慮後,奧圖決定將安妮的日記出版,荷蘭文首版於1947年6月25日正式發行。現在這本日記已被譯成50多種文字,印刷數千萬冊。
那時,她正值青春年少,本應在藍天下自由地奔跑,卻被迫躲藏在不見天日的秘室裡整日屏聲靜氣,她本應成為一名記者或者作家,卻過早地慘死在集中營中……
1960年「安妮之家」博物館對外開放後,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地的關注。
書櫃後面就是密室。
安妮之家的二樓,穿過用於掩蔽而特製的可轉動書櫃,有一段窄窄的樓梯通往密室。時空似乎永遠地凝固在安妮等人被捕的那一刻,所有房間都保持著被納粹洗劫時的原樣,可仍有許多細節訴說著這裡曾經發生的一切:為了不讓鄰居看到,密室的窗簾永遠關得死死的,屋裡很昏暗。
安妮曾經居住的房間。
安妮父母住過的房間牆壁上還留著他們刻畫的線條,記錄了兩個女兒在躲藏期間的身高變化。衛生間的鏡子上寫著:「噓,爸爸別出聲;奧圖,噓……快過來,你不能讓水這樣流。走路輕點兒!」
「安妮之家」中的安妮照片。
「安妮之家」博物館的安娜瑪麗亞•貝克女士說,《安妮日記》之所以打動人,是因為安妮雖然年紀小,卻深知人性的善惡,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安妮非常了解人性,那就是你必須要充滿希望。那些幫助他們的人,也成為她的榜樣。她既勇敢,又充滿希望。身處逆境的人,能受到安妮的鼓舞。」
安妮之家博物館門前的安妮雕像。
走出「安妮之家」,不遠處有一座安妮的銅像。她仿佛一直在大聲地說:「每當我仰視蒼天,我就會想,一切都會重新好轉,這種苦難的生活也一定有盡頭,和平和安寧將重新回到世界秩序中來。」
「紫金草工作室」出品
這些文章,也是你關注的
請點擊文章標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