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安妮日記》,一段猶太人受難史

2021-02-07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本文選自紀念館《紫金草》期刊,作者:夏前坤,新華網江蘇頻道記者



二戰中,納粹德國對猶太人進行了種族清洗,對於這場慘劇,世界各地通過多種方式進行紀念。一本藏於閣樓的《安妮日記》,傳遍了世界,日記的主人公就是安妮•弗蘭克。這本日記是納粹暴行的最有力見證,也展現了這位15歲姑娘驚人的勇氣與毅力。



安妮•弗蘭克


安妮•弗蘭克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二戰爆發前,弗蘭克一家已有幾代人生活在德國。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掌權,弗蘭克一家平靜的生活隨之被打破,全家從德國逃到了荷蘭。


「安妮之家」博物館


從外表看,位於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王子運河路263號的「安妮之家」博物館與附近的房屋沒有什麼區別。但正是在這裡,安妮寫下了她那本舉世聞名的日記。


親眼目睹自己的親朋好友被不斷投入納粹集中營後,1942年7月6日,弗蘭克夫婦及兩個女兒決定躲起來。在4位辦公室職員的幫助下,弗蘭克一家和其他4名猶太人,在不到50平米的密室裡生活了兩年一個月。安妮13歲生日之際,也就是他們躲進密室之前,她得到一件紅色方格日記本。於是,她開始寫日記。


安妮·弗蘭克


1944年8月,因有人出賣,黨衛隊突然闖進這裡,將包括安妮在內的8名藏匿者及兩名提供幫助的男士全部逮捕,並押往奧斯威辛集中營。15歲的安妮之後被轉移到貝爾森集中營,約於1945年2月因傷寒離世。


安妮的同學兼好友布利茨女士曾在集中營裡見過安妮幾次,她回憶說:「貝爾森集中營是地獄,骯髒、潮溼、陰冷、泥濘。我看見過安妮幾次,她骨瘦如柴,裹著一張毯子,她沒法再穿她的衣服了,因為上面全是蝨子。骨頭都突出來了,我們都瘦得像一副骷髏。」


《安妮日記》原件。


在8名藏匿者中,只有奧圖一人倖免於難,熬到了戰爭結束。當他返回阿姆斯特丹後,當年幫助他們藏匿的梅普•吉斯將倖存下來的安妮日記手稿交給了他。經過慎重的考慮後,奧圖決定將安妮的日記出版,荷蘭文首版於1947年6月25日正式發行。現在這本日記已被譯成50多種文字,印刷數千萬冊。


那時,她正值青春年少,本應在藍天下自由地奔跑,卻被迫躲藏在不見天日的秘室裡整日屏聲靜氣,她本應成為一名記者或者作家,卻過早地慘死在集中營中……


1960年「安妮之家」博物館對外開放後,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地的關注。


書櫃後面就是密室。


安妮之家的二樓,穿過用於掩蔽而特製的可轉動書櫃,有一段窄窄的樓梯通往密室。時空似乎永遠地凝固在安妮等人被捕的那一刻,所有房間都保持著被納粹洗劫時的原樣,可仍有許多細節訴說著這裡曾經發生的一切:為了不讓鄰居看到,密室的窗簾永遠關得死死的,屋裡很昏暗。


安妮曾經居住的房間。


安妮父母住過的房間牆壁上還留著他們刻畫的線條,記錄了兩個女兒在躲藏期間的身高變化。衛生間的鏡子上寫著:「噓,爸爸別出聲;奧圖,噓……快過來,你不能讓水這樣流。走路輕點兒!」


「安妮之家」中的安妮照片。


 「安妮之家」博物館的安娜瑪麗亞•貝克女士說,《安妮日記》之所以打動人,是因為安妮雖然年紀小,卻深知人性的善惡,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安妮非常了解人性,那就是你必須要充滿希望。那些幫助他們的人,也成為她的榜樣。她既勇敢,又充滿希望。身處逆境的人,能受到安妮的鼓舞。」


安妮之家博物館門前的安妮雕像。


走出「安妮之家」,不遠處有一座安妮的銅像。她仿佛一直在大聲地說:「每當我仰視蒼天,我就會想,一切都會重新好轉,這種苦難的生活也一定有盡頭,和平和安寧將重新回到世界秩序中來。」 




「紫金草工作室」出品

這些文章,也是你關注的

請點擊文章標題查看





相關焦點

  • 《安妮日記》的作者:安妮·弗蘭克
    安妮在成長過程中有很多朋友,她的家庭是猶太人,遵循一些猶太人的節日和習俗,安妮喜歡讀書,夢想有一天成為一名作家,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成為德國的領導人,他是納粹政黨的領導人,希特勒不喜歡猶太人,他將德國的許多問題歸咎於他們,許多猶太人開始逃離德國。
  • 【觀影說史】大屠殺倖存者漢娜,《安妮日記》作者安妮的閨蜜
    2021年2月25日,又一部以《安妮日記》為題材的荷蘭二戰電影《我最好的朋友安妮·弗蘭克》(Mijn Beste Vriendin Anne Frank)即將在荷蘭上映,相比之前的同題材影片,本片的獨特之處在於,以安妮的閨蜜漢娜·皮克·戈斯拉爾(HannahPick-Goslar)的視角講述了安妮的故事,導演本·桑伯加特(Ben Sombogaart)早在18年前就執導過戰爭閨蜜題材影片
  • 《安妮日記》是如何保存下來的
    約80%的荷蘭猶太人死於大屠殺,荷蘭也成了二戰中西歐死亡率最高的國家。10.7萬荷蘭猶太人被送進了集中營,只有5000人活了下來。在奧斯維辛集中營,有超過100萬人喪生,死亡率尤其高。6萬荷蘭猶太人被送去後,只有673人活了下來。奧託·弗蘭克是這幸運的673中的一員,因為被送去病人的營地而倖存下來,後在1945年1月27日,被蘇聯人解救。
  • 《安妮日記》安妮·弗蘭克的私人日記如何引起國際轟動
    安妮·弗蘭克用13歲生日禮物日記本記錄下了從1942年6月12日到1944年8月1日安妮親歷二戰的《安妮日記》,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滅絕猶太人的著名見證。安妮一家被捕後,全家被關進集中營。1945年初,就在英軍解放貝爾根-貝爾森(Bergen-Belsen)集中營的幾周前,安妮死於傷寒。
  • 安妮日記:大屠殺的黑暗記錄
    安妮的名字多年後傳遍全世界,因為她留下一本藏於閣樓的日記,記錄了黑暗時代一段真實而豐盈的生命。《時代》雜誌在1999年將她列入「本世紀最重要的人」,理由是「書中的激情使所有人把安妮的地位上升到高於大屠殺、猶太教、少女時期,甚至是善良,更成為了現世代深具代表性的人物——個人道德思想受到各式各樣機械式的破壞影響,堅持要求得到生存的權利,以及對人類未來的希冀。」
  • 安妮日記
    《安妮日記》是二戰時期一個叫安妮的女孩寫的日記,記錄了她不同常人的13歲到15歲。因她的猶太人身份,為躲避迫害,她和父母等共8人像耗子一樣在密室裡生活了兩年。日記還原了他們的密室生活和複雜情感。《安妮日記》給人最大的震撼在於「真實」。它不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藝術虛構,而是和你和我一樣活生生的人的真實經歷,所以安妮的悲劇更容易讓人產生切膚之痛。
  • 《安妮日記》我們每個人都生活著,卻不知道生活的意義與目的
               13歲的安妮,在暗無天日的密室了生活了兩年有餘。從一個懵懂的小女孩變成一個「完全不同於過去的安妮」。在極端受限又極端恐怖的環境中,安妮經歷了生理和心理的巨大成長。她的日記本是她唯一的釋放口。兩年多的時間,這個14歲的小女孩以驚人的毅力寫下超過2800頁的日記。
  • 《安妮日記》 (原著、電影)
    《安妮日記》片段剪輯:一部劇情片,根據猶太人安妮·弗蘭克所寫的記錄她真實的兩年密室生活的日記而改編。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1929年生於德國法蘭克福。 (電影走進安妮密室)這就是為了躲避德國軍隊種族屠殺厄運的猶太人,為了不被運送到集中營裡而承受的命運。這樣的日子,他們過了兩年。而安妮寫到日常生活時,她說:「當我思考我們在這兒的生活時,一般會得出結論,和那些沒有躲藏的猶太人相比,我們生活在天堂裡。」
  • 《安妮日記》
    從此她開始在上面寫日記,津津有味地談起自己、朋友、學校的考試、年老的數學教師,還有哈裡,那個讓安妮朦朦朧朧地感到羞怯的16歲小夥子。一切都顯得那麼輕鬆。 然而她的父母是1933年從德國移居此地的德裔猶太人,在1942年6月的阿姆斯特丹,他們必須佩戴黃色的六衛星,不能坐電車,不能進電影院,不能騎自行車,晚8點鐘後不能坐在花園裡。
  • 《安妮日記:漫畫版》:跨越了一個世紀的日常記錄
    15歲的少女,曾在她的成長之際,留下了一本《安妮日記》。 或許她從未料想到,這樣一本普通的日常記錄,跨越了一個世紀,依然在世界範圍內流傳。 美國前總統甘迺迪說,在歷史上眾多在重大痛苦損失之時為人性尊嚴發言的人當中,沒有誰的聲音比安妮·弗蘭克的更鏗鏘有力。
  • 《安妮日記》終於被德國人搬上銀幕
    半個多世紀之後,德國導演施泰因畢希勒(Hans Steinbichler)執導的《安妮日記》終於和觀眾見面了。 弗蘭克夫婦和兩個女兒1934年從德國法蘭克福移居荷蘭阿姆斯特丹,在荷蘭被納粹德國佔領後,他們一家藏身於市區一所房子的閣樓上,一家四口和另外四名逃避納粹追捕的猶太人擠在同一套公寓裡。安妮13歲生日得到的一件禮物是一本日記本,於是她開始寫下自己的經歷和想法。
  • 「經典」閱讀的另一種方式——《安妮日記:漫畫版》
    「經典」閱讀的另一種方式——《安妮日記:漫畫版》一位永遠停留在15歲的少女,曾在她的成長之際,留下了一本《安妮日記》。或許她從未料想到,這樣一本普通的日常記錄,跨越了一個世紀,依然在世界範圍內流傳。美國前總統甘迺迪說,在歷史上眾多在重大痛苦損失之時為人性尊嚴發言的人當中,沒有誰的聲音比安妮·弗蘭克的更鏗鏘有力。
  • 《安妮日記》安妮日記
    在歐洲四處上演著滅絕人性的種族大屠殺的時候,誰也不曾料想,在德國一家公司閣樓的倉庫裡竟然有8個猶太人藏身其中整整兩年!在這飽受折磨承受致命壓力的兩年裡,一位少女的青春如同一朵驕嫩的蓓蕾,倔強不息地盡情綻放!少女的天真,對外面世界的熱情嚮往,最終全部被無情的戰火碾碎,只留下這本《安妮日記》給後人感恩和平
  • 《安妮日記》安妮 那個小姑娘。書後感
    前段時間,讀《安妮日記》,我認識了這樣一個小姑娘。安妮是一個猶太小姑娘,出生在德國,因為德國的反猶情緒,全家搬往荷蘭。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攻下荷蘭,也因此殃及在荷蘭居住的猶太人,包括安妮一家。為躲避殘害,安妮家和另外一家猶太人躲身於父親工作的工廠的閣樓上。日常生活供給全靠別人運送。在藏身兩年一個月之後,因為別人告密被發現,而帶往集中營。
  • 一位少女的心歷路程 || 秘密小屋 || 安妮日記 || 暴政下的記錄
    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 《安妮日記》是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所寫的一本日記,是其藏身密室時的生活和情感的真實記錄。作為一名正在生長發育之中的妙齡少女,安妮在日記中描述了與母親不斷發生衝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強烈好奇心。這本藏匿在密室中所寫的兩年多時間的日記,是在納粹德國佔領下的人們的苦難記錄。
  • 「歷史的見證」展開幕 看《安妮日記》說了什麼
    本報訊(記者 周楠)昨天,「安妮・弗蘭克:歷史的見證」展覽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開幕,展覽通過照片、文字等形式,向世人講述了《安妮日記》作者安妮・弗蘭克的故事和一段警醒世人的歷史。  二戰時期,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為躲避納粹抓捕,與家人躲藏在阿姆斯特丹的一間密室內。
  • 不僅僅是《安妮日記》
    與其他《安妮日記》電影不同的是,這部迷你劇是在美國女作家梅麗莎•繆勒所作的《安妮•弗蘭克:安妮傳記》的基礎上改編的,從它的名字(」Anne Frank: The Whole Story」,而不是《安妮日記》廣為人知的英譯名」Anne Frank: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就可以看出,與其說是對《安妮日記》的改編,不如說是安妮本人和那段歷史的紀錄片。
  • 《安妮日記》▏閱讀•育心•啟心
    日記真實記錄了安妮一家與四位猶太人,為了躲避德國納粹黨的迫害,被迫躲進父親辦公樓頂上的倉庫裡,並在這裡度過長達兩年的生活以及情感的點點滴滴。二戰結束後,安妮的父親整理並出版了這本日記。它已成為現今流傳最廣的記錄猶太人被屠殺的文字之一,也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書籍之一。
  • 《安妮日記》常考知識點梳理及閱讀訓練題
    2、作為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母親不斷發生衝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同時,對於藏匿且充滿恐怖的25個月的密室生活的記錄,也使這本《安妮日記》成為德軍佔領下的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報導。3、《安妮日記》之所以成為傳世之作,是因為安妮在戰爭中,人性經歷最嚴峻考驗的時刻仍能堅守信仰,她以14歲少女初長成的智慧,向世人證明:「工作,愛,勇氣和希望」能夠救助困境中的心靈,人們可以不用選擇頹廢、墮落來應對逆境。4、《安妮的日記》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真
  • ​再讀《安妮日記》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原著、課文、電影)
    《安妮日記》片段剪輯:一部劇情片,根據猶太人安妮·弗蘭克所寫的記錄她真實的兩年密室生活的日記而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