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安妮日記》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原著、課文、電影)

2021-02-20 私家英語資源庫

《安妮日記》片段剪輯:一部劇情片,根據猶太人安妮·弗蘭克所寫的記錄她真實的兩年密室生活的日記而改編。

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1929年生於德國法蘭克福。1933年希特勒上臺,在德國掀起迫害猶太人的浪潮,安妮一家被迫遷居荷蘭。

 

安妮在曬日光浴

安妮生性活潑,有著天生的表達欲。

因為太愛說話,老師喚她「話匣子」,安妮專門寫了一篇《話匣子》的作文反擊,反而被老師當成範文,四處炫耀自己教學有方。

 

她有著超越同齡人的成熟,針對一個問題總能剖析得頭頭是道,

鄰居笑稱「上帝無所不知,安妮比上帝還明白」。

 

儘管安妮在猶太人的圈子裡很自在,卻不得不注意自己特殊的身份。

 

《安妮日記》(2001)電影劇照

可是如果你讀了日記所有的內容,你才會知道,安妮和其他七個人一起躲在狹小的密室裡。「白天,不能打開一絲窗簾,怕別人看見,晚上只能打開一點點窗戶透氣,但馬上就要關上。」他們靠別人接濟食物活命,有時候十幾天裡只能吃一些蘆筍和快要發芽的土豆。從來沒有好的衣服穿,所有的衣服要麼太小要麼舊到不能修補,廁所經常堵住,只能用便盆。八個人不能大聲說話,移動也不能大聲,密室裡只有一張小桌子,還要分時段使用。

 (電影走進安妮密室)

這就是為了躲避德國軍隊種族屠殺厄運的猶太人,為了不被運送到集中營裡而承受的命運。這樣的日子,他們過了兩年。而安妮寫到日常生活時,她說:「當我思考我們在這兒的生活時,一般會得出結論,和那些沒有躲藏的猶太人相比,我們生活在天堂裡。」

電影《安妮日記》劇照

戰爭使人成熟,使人的思考更深刻。安妮寫,雖然身體被禁錮了,可是靈魂還是自由的,還可以去渴望:

「許多人都覺得大自然很美麗,許多人曾經在自由的天空下入眠,許多被關在監獄或者醫院裡的人,每天都在渴望著,重新自由自在地去享受大自然,可是很少有人會去鎖住他們的渴望,去隔絕那些不論對窮人還是富人都平等的東西。」

「我知道,只要這一切還存在(陽光、樹林、動物),我就不可能不幸福。」

「不管是誰,只要他幸福,他也能令別人幸福。擁有勇氣和真誠的信念的人是永遠不會在不幸中消亡的。」

——《安妮日記》

安妮在日記裡寫,「我看見世界正在被變成一片荒野,我聽見雷聲正在接近。可是,我仰視天空,冥冥中覺得世界還能好轉,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來臨。」

和平與安詳的確到來了,世界很精彩,可是這個女孩再也看不到了。冷酷無情的才是真正的生活。

1947年,安妮遺留的日記出版,這本日記在這60多年間已被轉譯成70餘種文字,銷量高達9000多萬本。她沒有活下來,可是她的日記鼓舞了無數人,確實如她所說:「擁有勇氣和真誠信念的人是永遠不會在不幸中消亡的。」

本書的藍思指數是1020。推薦中高階的學生閱讀。

No one has ever become poor by giving.

沒有人會因為施與而變得貧窮。

Give的意思很簡單,是給予。但是give in就變成了屈服,give up就變成了放棄。英語中介詞的作用不可小看哦!

Parents can only give good advice or put them on the right paths, but the final forming of a person's character lies in their own hands.

父母只能給孩子好的建議或者將他們送上正確的道路,但是最終形成何種人格還是由孩子自己掌握。

 

隱藏入口的可移動書架

這裡終年拉著窗簾,

白天不能有任何聲響,

這對於活潑開朗的安妮來講,

就是監獄。

 

聰明的她只有把所有想說的話,

放到日記本裡。

安妮的紅白格子日記本

這個粉色的日記本是父親送給她的13歲的生日禮物。

每當憂鬱襲來,安妮總會想起猶太人那句著名諺語:

紙比人有耐心。

 

儘管身邊有愛她的父母和姐姐瑪格特,但她此刻沒有一個朋友。

 

有人會對一個13歲小女孩敞開心扉敘述的事情感興趣嗎?除了她的父母。

 

但又能怎樣呢?安妮想不吐不快,就是想把心裡的秘密統統寫出來,所以想寫日記,一定要寫日記。

在日記本上,安妮莊重地寫下:

「我將向你傾訴,

因為我從來沒有向別人傾訴過。

我希望你能給我帶來巨大的安慰與支持。」

 

1940年冬天

「只要我還活著,

能看到這陽光,

這無雲的天空——

只要這一切還在——

我就不可能不幸福。」

她深信不疑地告訴自己:

"上帝是不會拋棄你的,

因為你是他的兒女."

 

伯根貝爾森集中營關押的猶太少女們

《安妮日記》,長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9月

在美國,

《安妮日記》幾乎家喻戶曉。

這本書不僅讓人們認識到了大屠殺、反猶主義,

而且最讓人感動的是

安妮在極端恐怖下

依然存在的善良、仁慈和渴望。

曼德拉在讀了《安妮日記》後,「從中獲得許多鼓勵」。

希拉蕊說「《安妮日記》提醒我們不要再做出愚蠢的歧視行為。」

 

《時代周刊》將安妮·弗蘭克評為「世界上最具有影響力的百名人物」之一。

在二戰中,600萬猶太人被迫害失去家園,安妮只是他們中的一個。

 

區別是,在白色恐怖和殘酷鎮壓下,大多數猶太人默默地死去,而少女安妮的聲音鏗鏘有力,對未來依然保持樂觀。

 

她的生命看似走向了遙遠的終點,

本質上卻是邁向了生命的原點。

 

法國著名思想家羅曼·羅蘭說過: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依然愛它。

主要參考資料:

1.《安妮日記》,長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9月第一版

2.《人物》,《安妮日記》作者安妮·弗蘭克,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

奧託·弗蘭克在1947年6月25日前後的筆記。(圖片來自安妮·弗蘭克基金會網站http://www.annefrank.org/,以下除去特別說明,圖片均來自該網站)

奧託·弗蘭克為了促成《安妮日記》的出版,曾親自製作了試讀本。

安妮日記的第一頁,寫於1942年6月12日安妮13歲生日當天。

安妮在蒙臺梭利學校

瑪各收到的召集令

我在安妮之家博物館買了這張明信片,它很好地展示了王子運河263號這座建築的結構:藍色部分是鄰河的辦公區,螢光色部分是安妮他們躲藏的附屬建築。

這就是那座書架,現在看起來仍舊是這個樣子。這座不起眼的書架在25個月裡護衛著密室成員的生命。(圖片來自我在安妮之家博物館購買的明信片)

八位密室成員

彼得·凡·佩爾斯

密室成員被捕後,蜜普發現安妮的日記和手稿散亂在地上,於是把它們偷偷藏進了自己辦公室的抽屜。她深知這些日記的意義,卻不敢給抽屜上鎖,以免引起懷疑。(場景還原圖)

大量弗蘭克家的照片:生日聚會的照片、孩子們在街頭或海邊玩耍的照片、一家人旅行時的照片,專業攝影師拍攝的人像,甚至還有一段安妮在一場婚禮上的錄像(網站http://www.annefrank.org/en/Subsites/Timeline/#上可以看到這段錄像)。

1941年5月,弗蘭克一家

 

安妮和瑪各在位於德國阿亨的姥姥家

安妮的護照照片,圖片來自我在博物館購買的明信片。

1945年4月12日,卑爾根—貝爾森集中營解放!活下來的人們,終於可以再次擁抱無盡的未來了。

      安妮在她的日記裡完整地保存了自己的靈魂,每當我們翻看這部日記,我們就都變成了安妮,以純粹來自私人日常生活的感受,切身體驗全人類最黑暗悲愴的集體記憶。這讓我們不可能再把六百萬猶太大屠殺遇難者看作「他者」。加繆曾在《鼠疫》裡寫過:「鼠疫桿菌永遠不死不滅,它能沉睡在家具和衣服中歷時幾十年,它能在房間、地窖、皮箱、手帕和廢紙堆中耐心地潛伏,也許有朝一日,人們又遭厄運……」永遠存在的不只是病毒,每一場席捲世界的人禍都會留下不死不滅的惡的種子,藏在我們瑣碎生活的溫床中。沒有一種惡是能夠成為過去的。每一次屠殺、每一場戰爭、每一個人道主義的劫難,都是在製造全世界共同承擔的創傷。受難者就是我們。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一切,完全有可能在我們身上重演。  --劉丹婷 

小編以為有必要重讀這部珍貴的日記,特地找來課文以及原版書,與你分享。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單元課文:

原創課件:安妮最好的朋友(人教版必修一Unit1)

原創課件:安妮最好的朋友2(必修一第一單元)

Unit 1 Friendship

----ANNE`S BEST FRIEND 

Thursday 15th, June, 1944

Dear kitty,

I wonder if it’s because I haven’t been able to be outdoors for so long that I』ve grown so crazy abo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 I can well remember that there was a time when a deep blue sky, the song of the birds, moonlight and flowers could never have kept me spellbound. That’s changed since I came here.

…For example, one evening when it was so warm, I stayed awake on purpose until half past eleven one evening in order to have a good look at the moon by myself. But as the moon gave far too much light, I didn’t dare open a window. Another time five months ago, I happened to be upstairs at dusk when the window was open. I didn’t go downstairs until the window had to be shut. The dark, rainy evening, the wind, the thundering clouds held me entirely in their power; it was the first time in a year and a half that I』d seen the night face to face…

…Sadly…I am only able to look at nature through dirty curtains hanging before very dusty windows. It’s no pleasure looking through these any longer because nature is one thing that really must be experienced. 

1944年6月15日,星期四 

親愛的基蒂: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因為我太久無法出門的緣故,我變得對一切與大自然有關的事物都無比狂熱。我記得非常清楚,以前,湛藍的天空、鳥兒的歌唱、月光和鮮花,從未令我心迷神往過。自從我來到這裡之後,這一切都變了。 

……比如說,有一天晚上天氣很暖和,我故意熬到晚上11點半都不睡覺,為的就是能獨自好好地看看月亮。但是因為月光太亮了,我都不敢打開窗戶。還有一次,就在五個月以前的一個晚上,我碰巧在樓上,窗戶是開著的,我一直呆到非關窗不可的時候才下樓去。漆黑的雨夜,刮著大風,電閃雷鳴,烏雲滾滾,我完全被這種景象鎮住了。這是我一年半以來第一次親眼目睹的夜晚…… 

……不幸的是……我只能透過那滿是灰塵的窗簾下那髒兮兮的窗戶看看大自然。只能隔著窗戶看那大自然實在沒意思,因為大自然是需要真正體驗的東西。

你的安妮 

原版作品對比

     Is it because I haven't been outdoors for so long that I've become so smitten with nature? I remember a time when a magnificent blue sky, chirping birds, moonlight and budding blossoms wouldn't have captivated me. Things have changed since I came here. One night during the Pentecost holiday, for instance, when it was so hot, I struggled to keep my eyes open until eleven-thirty so I could get a good look at the moon, all on my own for once. Alas, my sacrifice was in vain, since there was too much glare and I couldn't risk opening a window. Another time, several months ago, I happened to be upstairs one night when the window was open. I didn't go back down until it had to be closed again. The dark, rainy evening, the wind, the racing clouds, had me spellbound; it was the first time in a year and a half that I'd seen the night face-to-face. After that evening my longing to see it again was even greater than my fear of burglars, a dark rat-infested house or robberies. I went downstairs all by myself and looked out the windows in the kitchen and private office. Many people think nature is beautiful, many people sleep from time to time under the starry sky, and many people in hospitals and prisons long for the day when they'll be free to enjoy what nature has to offer. But few are as isolated and cut off as we are from dle joys of nature, which can be shared by rich and poor alike.

It's not just my imagination -- looking at dle sky, dle clouds, dle moon and dle stars really does make me feel calm and hopeful. It's much better medicine than valerian or bromide. Nature makes me feel humble and ready to face every blow with courage!

As luck would have it, I'm only able -- except for a few rare occasions-to view nature through dusty curtains tacked over dirt-caked windows; it takes dle pleasure out of looking. Nature is dle one thing for which dlere is no substitute!

再來讀一段安妮寫的日記吧:(中英)

WEDNESDAY, JULY 8, 1942

Dearest Kitty,

It seems like years since Sunday morning. So much has happened it's as if the whole world had suddenly turned upside down. But as you can see, Kitty, I'm still alive, and that's the main thing, Father says. I'm alive all right, but don't ask where or how. You probably don't understand a word I'm saying today, so I'll begin by telling you what happened Sunday afternoon.

At three o'clock (Hello had left but was supposed to come back later), the doorbell rang. I didn't hear it, since I was out on the balcony, lazily reading in the sun. A little while later Margot appeared in the kitchen doorway looking very agitated. "Father has received a call-up notice from the SS," she whispered. "Mother has gone to see Mr. van Daan" (Mr. van Daan is Father's business partner and a good friend.)

I was stunned. A call-up: everyone knows what that means. Visions of concentration camps and lonely cells raced through my head. How could we let Father go to such a fate? "Of course he's not going," declared Margot as we waited for Mother in the living room. "Mother's gone to Mr. van Daan to ask whether we can move to our hiding place tomorrow. The van Daans are going with us. There will be seven of us altogether." Silence. We couldn't speak.

1942年7月8日              星期三

親愛的吉蒂:

從星期天到現在,簡直是度日如年。期間發生了太多事情,好似整個世界都巔轉了。但是我依舊還活著,吉蒂,爸爸說這是最重要的事。

的確,我仍然還活著,可是別問我在哪裡以及如何活著。你無法理解這番話的,所以我決定開始告訴你星期天下午發生了什麼。

下午三點(哈瑞剛走,打算以後再來),有人敲響門鈴。我正沐浴著陽光,慵懶地躺在陽臺下看書,因此沒有聽見。一會兒過後,瑪格特出現在廚房門前,看起來非常激動。「黨衛隊給爸爸下了傳喚通知」,她小聲地說道「媽媽已經去見範丹先生了」(範丹先生是與爸爸一起工作的朋友。)我大吃一驚。傳喚!每個人都明白這意味著什麼。我腦海中浮現出集中營和孤獨的牢房,我們怎能讓爸爸去那裡?「他當然不能去」,當我們一起在家等媽媽回來的時候,瑪格特說,「媽媽去和範丹一家商量我們是否需要明天找個隱蔽的地方躲起來。和範丹一家一起,那我們就總共有七個人了。」沉默。想起爸爸現在正在猶太人的養老院裡探望老人,對將要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而且又要等著媽媽回家,天氣十分炎熱,我們心裡特別著急,實在談不去了。

.

有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在假期去細讀這部日記,文筆優美,立意深刻,值得一讀的哦。網址:http://www.lxwc.com.cn/wucai-1230578-1.html

讀了之後歡迎參加我們的公益活動。點擊可看:

讓每次閱讀留下痕跡!第三屆「雲富杯」英語原著小說閱讀大賽開始了


你點的在看,是對我們持續分享最大的支持!

相關焦點

  • 《安妮日記》 (原著、電影)
    》(2001)電影劇照可是如果你讀了日記所有的內容,你才會知道,安妮和其他七個人一起躲在狹小的密室裡。 (電影走進安妮密室)這就是為了躲避德國軍隊種族屠殺厄運的猶太人,為了不被運送到集中營裡而承受的命運。這樣的日子,他們過了兩年。而安妮寫到日常生活時,她說:「當我思考我們在這兒的生活時,一般會得出結論,和那些沒有躲藏的猶太人相比,我們生活在天堂裡。」
  • 《安妮日記》是如何保存下來的
    圖為英軍的一輛推土機正將貝爾森集中營內的遺體推向集體掩埋處在紅十字會確認她們的死亡後,梅普知道安妮不會再回來取回日記了(她之前一直保存著)。她告訴奧託她存有327頁安妮的日記。奧託一開始讀到女兒寫的絕筆,非常震驚:「原來我對她的了解,從來都不夠。」好一會兒才開始消化日記的內容。安妮不僅寫了日記,還做了刪改,想在未來把日記發展成一本小說,還幻想著她能奇蹟般地倖存下來。
  • 安妮鮮為人知的日記
    但是你們可能不知道,《安妮日記》的通行版本是經過嚴格審核的,而原因在於原版當中安妮跟其他青少年一樣經常提及生殖器官和性。事實上,大多數人熟悉的通行版《安妮日記》已經在出版商的要求之下被刪減了近30%的內容。
  • 安妮日記讀後感:若無二戰,安妮會寫出更多作品嗎?
    安妮與《安妮日記》,圖源:百度圖片 序言:開卷有益 因為曾入選過中學課文,所以想必很多人都對《安妮日記》以及作者安妮·弗蘭克有些印象,有些人甚至是印象深刻
  • 安妮海瑟薇確認「公主日記3」將開拍
    時光網訊 安妮·海瑟薇在上節目接受粉絲提問時,確認了《公主日記3》電影正在籌備中,並透露目前劇本已經寫好,「我想拍,朱麗·安德魯斯想拍,製片人Debra Martin Chase也想拍,那麼為什麼不呢?」不過安妮也補充道,等劇本充分打磨好才會開工。
  • 不僅僅是《安妮日記》
    與其他《安妮日記》電影不同的是,這部迷你劇是在美國女作家梅麗莎•繆勒所作的《安妮•弗蘭克:安妮傳記》的基礎上改編的,從它的名字(」Anne Frank: The Whole Story」,而不是《安妮日記》廣為人知的英譯名」Anne Frank: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就可以看出,與其說是對《安妮日記》的改編,不如說是安妮本人和那段歷史的紀錄片。
  • 《安妮日記》終於被德國人搬上銀幕
    半個多世紀之後,德國導演施泰因畢希勒(Hans Steinbichler)執導的《安妮日記》終於和觀眾見面了。施泰因畢希勒的《安妮日記》以傳統的手法講述了這個盡人皆知的故事,雖不追求藝術上的新高度,卻手法樸素,演員演技紮實,流暢易懂又不乏戲劇張力,很適合作為歷史教材走入課堂。 "《安妮·弗朗克日記》是德國歷史上一部傑出的文獻,我們一直不解的是為什麼沒有德國人把它拍成電影。"
  • 《你的日記(your diary)》遊戲無法開始劇情解決方法
    導 讀 《你的日記(your diary)》遊戲無法正常開始劇情該怎麼辦呢?
  • 《安妮日記》安妮·弗蘭克的私人日記如何引起國際轟動
    安妮·弗蘭克用13歲生日禮物日記本記錄下了從1942年6月12日到1944年8月1日安妮親歷二戰的《安妮日記》,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滅絕猶太人的著名見證。安妮一家被捕後,全家被關進集中營。1945年初,就在英軍解放貝爾根-貝爾森(Bergen-Belsen)集中營的幾周前,安妮死於傷寒。
  • 電影:女孩愛愛日記 Diary of a Teenage Girl (資源)
    影片《少女日記》根據Phoebe Gloeckner的同名漫畫改編,講述了15歲少女Minnie Goetze因秘戀媽媽的男友而逐漸迷失自我的故事。 《少女日記》是導演/編劇Marielle Heller的處女作,影片將真人和動畫相結合,以微妙細緻的視角講述了年輕女孩的心理歷程,捕捉了青春期的焦慮、激情和奇妙。值得一提的是,Alexander Skarsgård、Kristen Wiig充滿智慧的精湛表演,以及著名英國女星Bel Powley(飾演Minnie)的傾情加盟更為影片加分不少。
  • your diary怎麼玩 你的日記泡妹子流程攻略
    導 讀 《你的日記(your diary)》一款典型的日系風格戀九遊,普遍的泡妹子的校園故事展開,這裡帶來了《你的日記(your diary)》攻略妹子流程
  • 安妮•海瑟薇丨天生是公主,沒法做普通girl
    堂主想說,安妮·海瑟薇就像從中世紀穿越來的貴族一樣,她不是這個世界的普通girl。堂主最早知道安妮·海瑟薇是因為《公主日記》。青春幼稚的小女森看到神馬醜女變女神啊~~~女屌大逆襲啊~~~麻雀變公主啊~~~少女心就不能抑制地泛濫。更何況這個米婭公主變身之後是真的美到石破天驚!只用美貌就足夠一笑傾人城了,壓根不需要什麼華麗轉身的故事情節。
  • 《安妮日記:漫畫版》:跨越了一個世紀的日常記錄
    15歲的少女,曾在她的成長之際,留下了一本《安妮日記》。 父親奧託在閱讀保留下來的安妮日記後深受震動,而他,也是在日記裡才了解到安妮對成為作家和記者的渴望。為此,父親計劃將「密室」藏匿生活的故事出版。於是,1947年6月25日安妮日記以《密室》為題首次面世,印刷發行3000冊。而到了今天,《安妮日記》已經被譯成70種語言,安妮的故事在全世界範圍內廣為人知。
  • ♫ 聽歌學英語∣The Diary Of Me
    I'm a laid back, T-shirt, blue jean,mood ring kind of girl穿著簡單T恤和藍色牛仔,悠閒隨性,比較情緒化的女生Hey, yeah, what's the word on you?嘿,耶,你想說些什麼呢?
  • 「經典」閱讀的另一種方式——《安妮日記:漫畫版》
    父親奧託在閱讀保留下來的安妮日記後深受震動,而他,也是在日記裡才了解到安妮對成為作家和記者的渴望。為此,父親計劃將「密室」藏匿生活的故事出版。於是,1947年6月25日安妮日記以《密室》為題首次面世,印刷發行3000冊。而到了今天,《安妮日記》已經被譯成70種語言,安妮的故事在全世界範圍內廣為人知。1960年,安妮一家原來的藏身地點也被改建成一個博物館,即「安妮之家博物館」。
  • 推薦書目-《安妮日記》
    同樣是蝸居,看看安妮小朋友是如何度過的,歡迎閱讀《安妮日記》。《安妮日記》是德國德籍作者安妮·弗蘭克十三歲到十五歲時寫的日記,是她藏身密室時的蝸居生活和情感的記載。作為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母親不斷發生衝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同時,對於藏匿且充滿恐怖的25個月的密室生活的記錄,也使這本《安妮日記》成為德軍佔領下的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報導。
  • 《安妮日記》
    但這一切都不能難倒安妮, 生活像閃耀的陽光一樣讓她著迷。 不久,厄運降臨,一家人必須躲起來。安妮收拾的第一件隨身物品就是她的日記,還有她的捲髮筒和學校課本。 幾個月以來,她父親一直在準備藏身的地方——荷蘭的很多老房子建有密室,這些密室面朝花園?天井,與外面隔絕。安妮父親辦公的舊樓裡就有兩層密室。
  • 《安妮日記》的作者:安妮·弗蘭克
    奧託·弗蘭克決定他的家人也應該離開,1934年,他們搬到了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市,安妮只有四歲,不久安妮交了新朋友,會說荷蘭語,而且要去一個新的國家上學,安妮和她的家人再次感到安全,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德國已經接管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他們也會入侵荷蘭嗎?奧託考慮過再次搬家,但決定留下來。
  • 《安妮日記》我們每個人都生活著,卻不知道生活的意義與目的
    根據暢銷小說改編的電影大多毀大於譽,因為原著往往太過深入人心,因為一百個人心中就有一百個劇中人物的完美印象,還因為文字總有影像無法媲美的深度和意境。                     《安妮日記》將這種弊端推至頂端。劇中的安妮只是一個甜美俏皮的小女孩,也許還在叛逆期,期盼著掙脫父母的束縛。
  • 安妮日記
    《安妮日記》是二戰時期一個叫安妮的女孩寫的日記,記錄了她不同常人的13歲到15歲。因她的猶太人身份,為躲避迫害,她和父母等共8人像耗子一樣在密室裡生活了兩年。日記還原了他們的密室生活和複雜情感。《安妮日記》給人最大的震撼在於「真實」。它不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藝術虛構,而是和你和我一樣活生生的人的真實經歷,所以安妮的悲劇更容易讓人產生切膚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