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記》

2021-02-20 世界名著

在安妮•弗蘭克13歲生日那天收到的禮物中,一本硬皮筆記本讓她大為驚喜。從此她開始在上面寫日記,津津有味地談起自己、朋友、學校的考試、年老的數學教師,還有哈裡,那個讓安妮朦朦朧朧地感到羞怯的16歲小夥子。一切都顯得那麼輕鬆。

然而她的父母是1933年從德國移居此地的德裔猶太人,在1942年6月的阿姆斯特丹,他們必須佩戴黃色的六衛星,不能坐電車,不能進電影院,不能騎自行車,晚8點鐘後不能坐在花園裡。

但這一切都不能難倒安妮, 生活像閃耀的陽光一樣讓她著迷。

不久,厄運降臨,一家人必須躲起來。安妮收拾的第一件隨身物品就是她的日記,還有她的捲髮筒和學校課本。

幾個月以來,她父親一直在準備藏身的地方——荷蘭的很多老房子建有密室,這些密室面朝花園?天井,與外面隔絕。安妮父親辦公的舊樓裡就有兩層密室。此時公司已經交與兩個荷蘭人打理,這兩個荷蘭人憑著勇氣和對友誼的忠誠接納了弗蘭克一家,使他們得以暫時躲過納粹的搜捕。於是安妮和她16歲的姐姐瑪格特以及她們的父母就在這裡避難,深藏在不見天日的密室裡。

幾天後,另一家人也加入進來——凡•達恩夫婦和她們不滿16歲的兒子彼得,再後來又添了一位名叫杜塞爾的牙醫。從此他們整天提心弔膽,輕言慎行。對一個生機勃勃的小姑娘來說,這樣的日子更難熬,因為白天她們只能在床上睡覺。原本各自生活的兩家人在如此令人緊張和煩躁的情況下被強行扯到一起,日子更加難過。

在不能隨意活動的日子裡她都做什麼呢?讀書,讀那些荷蘭朋友們不斷捎來的書。還有就是寫日記,把她想對一個親密朋友講述的一切都寫進去。隨著盟軍反攻日子的來臨,她想,或許到秋天她便可以告別這座充滿死寂和飢餓的囚牢重返校園了。

確實,在秋天來臨之前,她真的離開了那裡,但去的是集中營。

1944年8月4日,蓋世太保的魔爪終於伸向他們。人們後來在密室留下的一片狼藉中發現了安妮那本珍愛的日記,並把它交給了她的荷蘭朋友們。

就在那之前整整四個月,她曾在日記中寫道:「我想活下去,即使在我死後。」如今,那扇曾經藏匿的門早已關閉,那個小姑娘因無法扼制歡快的性格在上課時講話,惹得老教師罰她寫一篇以「話匣子」為題的作文也已淹沒在無痕的歲月裡,可那深藏著一個孩子天性中的歡快、活潑和生機卻歷久彌新。她深信日益臨近她的是美好、是歡樂、是繼續長大和學習的機會。

「我很想幫幫你。」她總對彼得說。「可你一直在幫我呀。」他告訴她, 「用你的快樂。」

安妮日記最初部分記錄的是這個女孩剛開始用自己朦朧的理性對這個世界的觀察。這個生性熱情的孩子,每天一睜眼,看到的是?獄一樣的四壁。四個大人還要把她當成唯一對象,來宣洩他們神經質一樣的焦躁。安妮當然不會被輕易馴服,她憑著自身的聰明和孩子的驕傲,很輕易地就明白了大人們的企圖,無非是想讓這個熱烈、善良的孩子變得乖巧、討人喜歡一些。

在日記裡,她自然、透徹地分析著自己和同伴的本性。在壓抑的環境中,她快速成長,用心體會她周圍低沉、緊張的氣氛,甚至琢磨出如果假裝虛偽一點,日子就會好過一些。當然,她沒那麼做。她學著求助於內心的溫柔、從容和淡定,這些遠遠超出一般的孩子氣。她學習的是人類課程裡最難的一課——超脫。同時,她的?魂最深處總有個聲音在告誡她:她就要死了。但她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她有她的信仰,她有心中的愛情。還不到15歲她就寫到:「我感覺我是個女人,一個擁有道德力量和勇氣的女人。」

有一次,她夢見了彼得,一個她孩提時愛慕的人。這個夢預示著她對彼得•凡•達恩滋生了特別情意。初見彼得•凡•達 恩時,她覺得他是個又乏味又愚笨的傢伙。可沒過多久,大概一年半吧,兩個孤單的少年,帶著羞怯,走得更近了。兩人漸漸以親暱的姿態接觸。她學會向他傾訴,她在日記裡記下他對自己的每一句讚美,並因此喜不自禁。在日記裡,她以簡單、平靜的風格記錄了兩人像孩子一樣玩耍、共處時她感受到的心靈撞擊。

安妮是個天生的作家。她生動地勾勒出幾間毫無舒適可言的房間,房間裡的氣氛,夜間持續幾小時的恐怖,八個人同處一室的尷尬。這些描繪都滲透著她天性裡的活潑和漫不經心的從容。與她分享房間並帶有一點怪癖的牙醫杜塞爾先生,她善良、聰明、富有魅力的父親,她說話帶刺、沒有耐心的母親,她好心的姐姐,好激動、易生氣的凡•達恩一家。她把他們看得很清楚,並總是帶著一種成年人才有的公正和憐憫。對風雲莫測的日子裡她心裡捉摸不定的情感,對自己內瀰漫的青春氣息和對眾人幽閉在陋室一隅的感受,她都能找到貼切又動人的詞語。

安妮的日記坦率、透明,沒有裝腔作勢,沒有無病呻吟,即使在她面對自己、談論自己的時候。她只是個少不更事的小姑娘,在長輩們向她施壓時,只有裝傻。可在背後,她仍在探尋自己內心深處的感受,就好像知道來日無多,必須抓緊一樣,她一路狂奔。就這樣,一個在學校裡因性格歡快受人歡迎的孩子,在無人讚許的環境下學會了為人處世。在爸爸媽媽不理解她的時候,她表現得很冷靜,把這個問題握在手中,反覆掂量,最終平靜地把它擱在它應該在的位置。在僅僅兩?多一點的時間裡,這個女孩子在內心成長的路上走得這麼遠,並在日記裡將自己的成長這麼豐富地展露了出來。

她到底走了多遠呢?她於1945年3月死在集中營裡,就在荷蘭解放前兩個月,本該屬於她的16歲生日的前三個月。





困境中的無悔青春



這是一本精彩絕倫的書。由一個年輕的、勇於揭露事實的女孩子所寫。是在我所讀過的有關戰爭及其對人類造成的影響中最明智感人的一本書。

安妮•弗蘭克介紹了納粹期間,即荷蘭被德國佔領的那兩年裡,躲在密室中的八個人的各種變化。他們生活在恐懼、與世隔離以及?監禁中,而這些不僅僅只來自於外界可怕的戰爭環境,也來自於他們自身。這讓我非常真切地體會到戰爭造成的巨大邪惡——人類精神的墮落。

同時,安妮在日記中尖銳而清晰地寫到了人類根本精神中那些高貴的閃光點。儘管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充滿了恐懼與羞辱,但這些人都沒有放棄。安妮自己的個性在這本書中也被生動地刻畫出來。她在兩年的時間裡快速地成熟起來,在人生至關重要的青春期時改變,那麼迅速而艱難。憑藉她自身的熱情和智慧、她的聰明以及豐富的內心世界,在很長的時間裡,安妮都在思索著與青少年成長有關的敏感問題。她還寫到了?父母的關係,自我意識的發展以及成長中的問題。

這些就是生活在特殊環境下的一個少女的思想與感情,她的日記更多地向我們講述了我們自己以及我們的孩子。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感到我們與安妮的經歷如此貼近,更不由地深深陷入到她短暫的一生以及整個世界裡。

安妮的日記是對她崇高精神的一種紀念,也是對那些曾經為了和平、現在仍為和平而奮鬥的人們的精神紀念。閱讀此書是一段豐富且受益匪淺的體驗。

——埃莉諾•羅斯福

相關焦點

  • 不僅僅是《安妮日記》
    與其他《安妮日記》電影不同的是,這部迷你劇是在美國女作家梅麗莎•繆勒所作的《安妮•弗蘭克:安妮傳記》的基礎上改編的,從它的名字(」Anne Frank: The Whole Story」,而不是《安妮日記》廣為人知的英譯名」Anne Frank: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就可以看出,與其說是對《安妮日記》的改編,不如說是安妮本人和那段歷史的紀錄片。
  • 安妮日記
    《安妮日記》是二戰時期一個叫安妮的女孩寫的日記,記錄了她不同常人的13歲到15歲。因她的猶太人身份,為躲避迫害,她和父母等共8人像耗子一樣在密室裡生活了兩年。日記還原了他們的密室生活和複雜情感。《安妮日記》給人最大的震撼在於「真實」。它不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藝術虛構,而是和你和我一樣活生生的人的真實經歷,所以安妮的悲劇更容易讓人產生切膚之痛。
  • 《安妮日記》安妮·弗蘭克的私人日記如何引起國際轟動
    安妮·弗蘭克用13歲生日禮物日記本記錄下了從1942年6月12日到1944年8月1日安妮親歷二戰的《安妮日記》,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滅絕猶太人的著名見證。安妮一家被捕後,全家被關進集中營。1945年初,就在英軍解放貝爾根-貝爾森(Bergen-Belsen)集中營的幾周前,安妮死於傷寒。
  • 安妮鮮為人知的日記
    但是你們可能不知道,《安妮日記》的通行版本是經過嚴格審核的,而原因在於原版當中安妮跟其他青少年一樣經常提及生殖器官和性。事實上,大多數人熟悉的通行版《安妮日記》已經在出版商的要求之下被刪減了近30%的內容。
  • 《安妮日記》安妮日記
    少女的天真,對外面世界的熱情嚮往,最終全部被無情的戰火碾碎,只留下這本《安妮日記》給後人感恩和平
  • 推薦書目-《安妮日記》
    同樣是蝸居,看看安妮小朋友是如何度過的,歡迎閱讀《安妮日記》。《安妮日記》是德國德籍作者安妮·弗蘭克十三歲到十五歲時寫的日記,是她藏身密室時的蝸居生活和情感的記載。作為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母親不斷發生衝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同時,對於藏匿且充滿恐怖的25個月的密室生活的記錄,也使這本《安妮日記》成為德軍佔領下的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報導。
  • 《安妮日記》安妮 那個小姑娘。書後感
    前段時間,讀《安妮日記》,我認識了這樣一個小姑娘。安妮是一個猶太小姑娘,出生在德國,因為德國的反猶情緒,全家搬往荷蘭。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攻下荷蘭,也因此殃及在荷蘭居住的猶太人,包括安妮一家。為躲避殘害,安妮家和另外一家猶太人躲身於父親工作的工廠的閣樓上。日常生活供給全靠別人運送。在藏身兩年一個月之後,因為別人告密被發現,而帶往集中營。
  • 《安妮日記》 (原著、電影)
    《安妮日記》(2001)電影劇照可是如果你讀了日記所有的內容,你才會知道,安妮和其他七個人一起躲在狹小的密室裡。1947年,安妮遺留的日記出版,這本日記在這60多年間已被轉譯成70餘種文字,銷量高達9000多萬本。她沒有活下來,可是她的日記鼓舞了無數人,確實如她所說:「擁有勇氣和真誠信念的人是永遠不會在不幸中消亡的。」本書的藍思指數是1020。推薦中高階的學生閱讀。
  • 《安妮日記》的作者:安妮·弗蘭克
    奧託·弗蘭克決定他的家人也應該離開,1934年,他們搬到了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市,安妮只有四歲,不久安妮交了新朋友,會說荷蘭語,而且要去一個新的國家上學,安妮和她的家人再次感到安全,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德國已經接管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他們也會入侵荷蘭嗎?奧託考慮過再次搬家,但決定留下來。
  • 《安妮日記》是如何保存下來的
    圖為英軍的一輛推土機正將貝爾森集中營內的遺體推向集體掩埋處在紅十字會確認她們的死亡後,梅普知道安妮不會再回來取回日記了(她之前一直保存著)。她告訴奧託她存有327頁安妮的日記。奧託一開始讀到女兒寫的絕筆,非常震驚:「原來我對她的了解,從來都不夠。」好一會兒才開始消化日記的內容。安妮不僅寫了日記,還做了刪改,想在未來把日記發展成一本小說,還幻想著她能奇蹟般地倖存下來。
  • 安妮日記:大屠殺的黑暗記錄
    《安妮日記》手稿一位曾經在二戰密室中躲避戰火和屠殺的猶太裔科學家回憶,多少年過去了,他依然不敢站在窗前,因為童年時懼怕被流彈擊中。安妮的名字多年後傳遍全世界,因為她留下一本藏於閣樓的日記,記錄了黑暗時代一段真實而豐盈的生命。《時代》雜誌在1999年將她列入「本世紀最重要的人」,理由是「書中的激情使所有人把安妮的地位上升到高於大屠殺、猶太教、少女時期,甚至是善良,更成為了現世代深具代表性的人物——個人道德思想受到各式各樣機械式的破壞影響,堅持要求得到生存的權利,以及對人類未來的希冀。」
  • 安妮日記讀後感:若無二戰,安妮會寫出更多作品嗎?
    所以,這段時間裡,一直宅在家中的記譯君,一有時間就會重新翻閱一下《安妮日記》,以及一本外版的安妮傳記——《安妮·弗蘭克》。 正所謂開卷有益,這不,在讀日記和傳記的過程中,記譯君就發現了一些與《安妮日記》和二戰的歷史小事實。
  • 通訊:看克羅埃西亞版舞臺劇《安妮日記》
    原標題:通訊:看克羅埃西亞版舞臺劇《安妮日記》  新華網薩格勒布3月6日電(記者薛群)一部克羅埃西亞版舞臺劇《安妮日記》6日在首都薩格勒布的特雷斯尼亞劇場首演,以紀念奧斯威辛集中營解放70周年。   該劇克羅埃西亞導演塞得拉說,今年是二戰結束70周年,世界各地舉行各種紀念活動,我們以這齣舞臺劇來緬懷納粹大屠殺的遇難者,包括那個死於納粹集中營的猶太少女安妮。我們也希望以此來警示人們,不要忘記歷史。   他介紹說,該劇的演出方式相對獨特,舞臺上只有一名演員,即安妮的扮演者,從《安妮日記》中摘取15個重要章節進行表演。
  • 一本《安妮日記》,一段猶太人受難史
    一本藏於閣樓的《安妮日記》,傳遍了世界,日記的主人公就是安妮•弗蘭克。這本日記是納粹暴行的最有力見證,也展現了這位15歲姑娘驚人的勇氣與毅力。安妮•弗蘭克安妮•弗蘭克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二戰爆發前,弗蘭克一家已有幾代人生活在德國。
  • 《安妮日記》常考知識點梳理及閱讀訓練題
    2、作為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她在日記中吐露了與母親不斷發生衝突的困惑以及對性的好奇。同時,對於藏匿且充滿恐怖的25個月的密室生活的記錄,也使這本《安妮日記》成為德軍佔領下的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報導。真實地再現了安妮等8人在秘密小屋2年多的生活。安妮的日記不僅真實再現了秘密小屋裡的人的日常生活,也揭露了德國納粹黨的罪惡,是指控他們殘害猶太人罪行的見證。5、安妮的日記證明了戰爭展示出人性最好和最壞的兩種特點。特別是慷慨和貪婪,這兩種性格成為密室中人們的典型性格。
  • 安妮日記,她到底都經歷了什麼
    安妮日記,她到底都經歷了什麼讀過安妮日記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相當令人悲傷的故事,全家人死於戰爭,唯獨一人存活,留下了這本寶貴的戰爭遺物。」安妮日記,打開這本書的時候,習慣性的翻到了目錄一頁,令我驚奇的是並沒有目錄,恍然發現這是一本日記,一本非常特殊的日記,心酸和莫名的痛苦感不知道為什麼蔓延了我的面部直傳我的大腦。這本書主要講了安妮和她們一家人以及另外一家人在隱匿屋裡生活的三年時光,日記反應了安妮心理成長的變化。
  • 《安妮日記》終於被德國人搬上銀幕
    半個多世紀之後,德國導演施泰因畢希勒(Hans Steinbichler)執導的《安妮日記》終於和觀眾見面了。 施泰因畢希勒的《安妮日記》以傳統的手法講述了這個盡人皆知的故事,雖不追求藝術上的新高度,卻手法樸素,演員演技紮實,流暢易懂又不乏戲劇張力,很適合作為歷史教材走入課堂。 "《安妮·弗朗克日記》是德國歷史上一部傑出的文獻,我們一直不解的是為什麼沒有德國人把它拍成電影。"
  • 《安妮日記》被遮頁面內容曝光 竟是——
    《安妮日記》中被遮頁面 (圖片來自路透社)參考消息網5月17日報導 英媒稱,安妮·弗蘭克的日記中有兩個單頁是被棕色黏性紙粘起來的,因此留下一個小小的謎題:這名猶太少女——她當時完全沒想到自己的日記會變得多麼出名
  • 最愛的一版《安妮日記》
    很多年前,我有收集DVD的愛好,我在一堆DVD中找到了它--《安妮的日記》。在這之後的許多年裡,我反覆觀看數十次,直到家裡的DVD機再也讀不出來。安妮·弗蘭克出生在一個富有的猶太家庭,爸爸奧託·弗蘭克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一家四口(安妮還有一個姐姐瑪格特)幸福的生活在阿姆斯特丹。直到納粹的戰火燒到荷蘭,奧託·弗蘭克放棄可以把孩子們送走的機會,執意將孩子們留在身邊,「一家人在一起才好」,於是全家躲進奧託辦公室後面的密室裡。在密室裡安妮寫下了大家熟知的《安妮日記》,直到1944年安妮一家及其餘四個一同藏於密室的猶太人全部被捕。
  • 【觀影說史】大屠殺倖存者漢娜,《安妮日記》作者安妮的閨蜜
    為逃避納粹追捕而與家人躲入密室、最後死於集中營的荷蘭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AnneFrank),記錄其在1942年6月12日到1944年8月1日間的密室生活點滴和心路歷程的遺作《安妮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