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雲社團體綜藝,經歷了一波三折的《德雲鬥笑社》終於正式播出了。這檔集合了德雲社幾乎全部精英的真人秀節目,在前期宣傳和路透時期就連續熱搜,但到了正式播出卻顯得十分平靜,難道是相聲天團又在憋新的大招?
目前為止,德雲鬥笑社在騰訊平臺獨播,取得了五千多萬的播放成績,豆瓣評分高達8.2,評分人數1201,微博話題有17.6億閱讀量,380萬討論。
這個成績屬於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如果把德雲社看成一個相聲團體,那簡直是一個神跡,即使全國相聲社團加在一起怒刷一年,也刷不出這種數據來。
如果把德雲社看成一個流量天團,那這個成績就比較尷尬了,即使不是頂流層的二線鮮肉鮮花,他們的飯圈也能輕鬆刷出這樣的數據來。
從節目內容和受眾定位來說,德雲鬥笑社就是直眉瞪眼衝著飯圈去的,相聲表演只是遊戲環節之一。主要展示的也是演員本身,而不是相聲技能。
說白了德雲鬥笑社有點走養成類偶像天團的真人秀模式,比如創造101、偶像練習生推出的各種男女天團,都有類似的團體綜藝,在飯圈中也很受歡迎,各種數據也刷得飛起。
但養成類天團有一個最鮮明的特點,也就是粉絲跟愛豆之間的粘性更高,他們之間有一個見證與共同成長的過程,粉絲實際上是愛豆人設的參與者跟締造者,養成偶像的粉絲都有一種造物的體驗感,對於愛豆的喜怒哀樂更有共情體驗,所以她們在位愛豆打榜控評的時候,爆發出來的戰鬥力也空前強烈。
說白了,養成類偶像屬於表演吃麵,粉絲嘴裡都能帶味兒的程度。
但德雲社的青年演員並不具備這種屬性,他們的養成階段是在傳習社,之後放到小劇場慢慢圈粉,這個過程形成的粉絲圈粘性就相對較低。偶像跟粉絲粘性不夠強,那麼在飯圈內部也無法形成強大的聚合力,這也是德雲社這個招牌下數量有限的飯圈,也分出十幾股勢力互相撕來撕去。
面對這種散兵遊勇式的飯圈,德雲社要完成統一收割自然是不可能的,再加上這次陣容也有殘缺,張雲雷跟郭麒麟都沒有出現,當然不排除後期會空降。但以目前的陣容來看,口碑跟反響都很平淡,而且按照老郭的習慣性操作,這種自產自銷的節目是不會花大錢請大卡司的,所以後期變成爆款的可能性也不大。
節目陣容有缺陷之外,內容本身也非常寡淡,遊戲環節模仿極限挑戰+惡評之夜,相聲PK環節更是把流量偶像的功底暴露得慘不忍睹,而觀眾投票又變成處刑現場,把最不堪的秦霄賢選成第一名,弄得老郭也忍不住吐槽:
看來我們的這些個相聲表演跟藝術也沒有什麼關係了。
針對飯圈的節目內容規劃,必定要犧牲的就是路人觀感。因為飯圈能夠GET到的包袱,大部分都是內部梗,而在德雲鬥笑社的對話基本是飯圈內部梗,比如幾個年輕演員的黑熱搜,談戀愛、私生飯等。將這些內容作為展示重點,路人看了直接就一臉懵逼,只有飯圈女孩們心有靈犀,要麼覺得郭德綱明察秋毫訓徒有方,要麼覺得姆們哥哥好委屈好心痛。
這就相當於去年的神仙陣容綱絲節,老郭把幾個常上熱搜的徒弟一一點評,愣是湊成了一段節目,與其說是相聲表演,還不如說是老郭說事兒。
但在飯圈的粉絲濾鏡之下,這種明明是糊弄事的划水操作,也會變成讓人感動的神仙表演。畢竟郭德綱自己也反覆說,某些人吃碗麵也會有人買票進來看的。
德雲鬥笑社的首播尷尬,也是整個相聲的尷尬。
作為相聲界操控流量最強的神社天團,宣傳鋪墊一年多,集全團之力打造的超級IP團綜,結果卻收穫了一個平平無奇的數據反饋。
可見相聲終歸是一個小眾圈子,即使引入粉絲經濟,也只是對養成類天團東施效顰而已,更為尷尬的是為了專注引流吸粉,所謂的偶像派相聲演員基本功慘不忍睹,連相聲這個標籤也帖不瓷實。
德雲鬥笑社相比數據上的慘澹,業務上的慘澹才是最讓人寒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