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易
因為疫情影響,今年的線下演出停擺。德雲社自今年1月封箱演出之後,也一直到了9月初才準備開箱。困則思變,德雲社轉向線上。《德雲鬥笑社》播出。
德雲社班主郭德綱攜于謙坐鎮,嶽雲鵬(擔任主持人)、欒雲平、孟鶴堂、周九良、燒餅、張九齡、王九龍、張鶴倫、秦霄賢、尚九熙等郭德綱門下徒弟加入。節目以郭德綱于謙對徒弟們的考核為主,在一輪輪任務中進行相聲創作和表演,定期末位淘汰,最終選出真正的「德雲一哥」,形式像極了「101選秀」。
郭德綱、于謙和其他德雲社演員
《德雲鬥笑社》是德雲社的團綜,德雲社10位「雲鶴九霄」成員之間的逗趣、互損、打鬧等真人秀內容,佔去節目一半以上篇幅。節目並不是單刀直入,一上來就像《脫口秀大會》那樣直接比賽,而是比賽的搭檔、比賽的任務、比賽的次序、比賽的「梁子」等,需要相聲演員們經過一環扣一環的真人秀任務才確定下來。
每一期開頭都由閻鶴祥的一段單口切入主題
《德雲鬥笑社》的真人秀部分有兩大看點。
一,節目的總導演嚴敏,也是《極限挑戰》最受好評的前四季導演,所以觀眾可以察覺到《德雲鬥笑社》真人秀部分有股濃濃的「雞條味」。這得益於導演團隊恰如其分的情境設置,以及「弱幹預」,讓德雲社的師兄弟們可以充分發揮他們「坑蒙拐騙」的「特色」,彼此之間互相「使絆子」、「出賤招」,各種「勾心鬥角」。
二則,成熟的相聲演員本來就是喜劇人,相聲的許多技巧運用到綜藝節目中,就能形成很好的綜藝感。
說相聲需要「說學逗唱」等行業技巧,入行打磨個十年八年是特別正常的事情。相聲就像是功夫,有師承更能學到功夫,但也得徒弟下功夫了去練才能學到真功夫。所以節目中郭德綱「訓徒」問得最多的一句話是,練功了嗎?
長年累月地在「說學逗唱」裡泡著,喜劇技巧也會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因此,一個成熟的相聲演員的綜藝感一般不會差。就目前看來,《德雲鬥笑社》中德雲社的弟子們在鏡頭前都挺放得開,「蠢萌賤慫」一個不缺。
真人秀最後烘託的還是相聲的門道和文化,每一期的相聲考核是節目的另一個核心看點。那麼,選拔「德雲一哥」的標準是什麼?
第一期排名揭曉頒獎,不同名次是不同材質不同大小的碗,郭德綱說,「甭管是什麼碗,它的目的是讓你們有飯吃,好好說相聲,好好做藝,對得起觀眾,對得起手中碗,對得起咱們這個裡面的飯」。
這裡的「做藝」,說的其實就是業務能力。想要說得行雲流水、學得惟妙惟肖、逗得哄堂大笑、唱得惟妙惟肖、捧得嚴絲合縫,沒有捷徑可走,只能勤學苦練,「曲不離口、拳不離手」「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但這幾年飯圈文化崛起,飯圈文化也滲透到了相聲圈,相聲的衣食父母不僅僅是懂相聲、愛相聲的大眾,對於一些出圈的相聲演員來說,他們的衣食父母主要是奉行飯圈邏輯的粉絲,她們會舉著螢光棒去聽相聲,會向追星那樣幫相聲演員做數據。粉絲們不一定懂相聲,但只要是偶像的表演,她們都會在臺下叫好和尖叫。在粉絲這裡,相聲的基本功也許不那麼重要了。
德雲社一直以相聲為主業,但一直也在跨界發展。郭德綱曾涉足影視圈,嶽雲鵬、郭麒麟出沒各大綜藝、影視,張雲雷、秦霄賢也主要是以偶像的方式在運作。如果副業比相聲的主業更賺錢,那麼是要把精力花在「說學逗唱」上,還是花在捧人、造星上?
像節目第一期秦霄賢的表演並不理想,在郭德綱和于謙這裡,他排名墊底。但觀眾投票環節他得票最高,排在第一。
第一期排名,秦霄賢觀眾票數最高,在郭德綱、于謙那裡票數最低。
連郭德綱自個也吐槽,「可見幹咱們這行,跟藝術沒有關係。」
對於《德雲鬥笑社》來說,它的兩難也在這裡:德雲社到底是要以什麼方式來選拔「德雲一哥」?是以懂相聲的大眾口味為準,還是迎合「小姑娘」呢?都是「衣食父母」,該聽誰的呢?
第二期主題「金手指」,就往這兩難接著說。但郭德綱希望把「兩難」變成「兩利」。一方面,他接納飯圈邏輯,任何人都可以明眼看出他在捧秦霄賢,一再cue他,一再地把「金手指」給他。
郭德綱cue秦霄賢,把金手指給他
另一方面,郭德綱又一再強調,實力很重要。他和于謙特地給秦霄賢開小灶,他語重心長地對秦霄賢說,「小孩挺有人緣,長得不寒磣,而且現在甭管藉助什麼多少也有知名度了,再有點這能耐,那就太棒了。」歸納言之,流量不大的就苦做藝吧,有流量的最好有點能耐,兩頭的利都可以要。
專門給秦霄賢開小灶
相聲是大眾藝術,有了大眾支持,才有相聲百餘年來綿延不絕的發展。當前相聲藝術發展面臨困境,這並不是「說學逗唱」過時了,而是能夠沉下心來「說學逗唱」的年輕人太少了。相聲的跨界,以及與飯圈的融合,也不失為相聲發展的新路徑。
但如果沒有紮實的基本功打底,相聲或許能夠捧出幾個流量,相聲本身會不會慢慢失去它的傳統觀眾?觀眾不見得有那個耐心等待有流量、沒實力的相聲演員慢慢地「長能耐」,他們的OS可能是:能不能有能耐了再上臺?
《德雲鬥笑社》笑果不錯。但就像于謙說的,「在哪舍在哪得」,無論是對於《德雲鬥笑社》還是德雲社的相聲演員來說,都得琢磨好自己的舍與得。
本期編輯 周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