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靜遠
編輯:謝維平
給大家看一組數據,是的,你沒有看錯。《德雲鬥笑社》的有效播放已經超過了騰訊S級綜藝《脫口秀大會3》。
我們再來看看全輿情熱度。《德雲鬥笑社》幾乎一直保持在top10熱度均值之上。而《脫口秀大會3》卻一直在top10-30熱度均值間徘徊。
再來看看豆瓣評分,《德雲鬥笑社》從8.5掉到8分。而脫口秀大會3在7.2-7.4之間徘徊。
我們騰訊爸爸還是很現實的,甭管頭胎二胎,哪個表現好,就捧哪個。本來給《德雲鬥笑社》 的推薦位是第9位,看到節目反響這麼好,立馬就給了綜藝推薦第1位的寶座。
一檔看似剛出世的團綜新節目,是怎麼打敗騰訊三年來的喜劇王牌,早已靠社會議題性出圈的《脫口秀大會》的?
數娛今天用三個維度來揭秘:
1,德雲社是一個有著獨特權力結構和價值體系的江湖IP,而IP衍生出的是由認同其世界觀的粉絲組成的無比強大的粉絲經濟。
2,現有受眾不止是德雲女孩,還有更多彈幕微博之外的德雲男孩,德雲爸爸媽媽爺爺奶奶。
3,節目出自《極限挑戰》導演嚴敏之手,製作團隊對德雲社及其粉絲的充分了解,不但滿足了其原有受眾,還擴大了其受眾盤。
我們先來講這第一個維度,也是德雲社魅力的最底層邏輯:德雲社——一個有著獨特權力結構和價值體系的江湖IP。
眾生皆小四,德雲程蝶衣
《霸王別姬》裡有這麼一段:徒弟小四忤逆程蝶衣,程蝶衣命其手舉搓衣板頂著開水盆罰跪,呵斥「唱戲的,憑的是功夫,本事,玩藝兒!沒近道兒可走!」
小四隻冷冷的回了一句「罰我跪,你犯法!」
小四是被程蝶衣撿回來在身邊教養長大的棄嬰,俗稱「兒徒」 (被師父帶在身邊,從小如兒子般養大的徒弟) 當年鬧得沸沸揚揚出走的曹雲金,打16歲起跟著郭吃住,也是郭德綱的兒徒。而曹當年對郭的控告,和小四如出一轍。
曲藝行業對於兒徒有個自古以來的規矩——「三年學藝兩年效力」:師父包教包養徒弟三年,三年後徒弟出師在外掙錢,兩年內掙到的錢反哺師父。
小四和曹雲金壞了這個規矩,背上「叛徒」千古罵名。
而那些順從了規矩的人,留到了現在。他們是燒餅、張雲雷、嶽雲鵬、孔雲龍、欒雲平等。不過大部分人在「三年」後,也並不具備自己出去開專場的能力。嶽雲鵬第一次開個人專場時,郭德綱說,嶽雲鵬是第一個憑能力給師父效力的。「效力是自己憑能耐出去掙,若是師父帶你演出,屬於師父帶著你吃飯。」
德雲社是典型的大家族中央集權的權力架構,什麼都是師父說了算。
最好的佐證就是德雲社每年封箱的必備節目《扒馬褂》。每年以郭德綱于謙+一位德雲社演員的群口相聲方式演。
每年同樣的作品,換一個不同的演員,能讓觀眾嘗鮮。這也是眾所周知的傳統,每一年,郭德綱于謙都會去和不同的人演:先是嶽雲鵬,到張鶴倫,燒餅等等。明年捧誰,就和誰演。
唯一沒有演《扒馬褂》就走紅的,是張雲雷。2016年的鋼絲節,郭德綱本給張雲雷準備了這一節目。而張雲雷意外摔落受傷,導致沒能演成。而這一摔,比演十次《扒馬褂》效果都好。
儘管沒能演成《扒馬褂》,但是張雲雷走紅的背後依然是同樣的權力結構。
張雲雷之所以能憑一首《探清水河》成為當年風極一時的「辮兒哥哥」,也不止是因為唱功,更是因為他是皇親國戚(郭德綱小舅子)。所以他會的太平歌詞,要比其他演員多。「有些歌只有他能唱。」一位德雲女孩告訴數娛。
程蝶衣不瘋魔不成活。郭德綱自是不至如此。他深諳這是個不得不走「近道」的時代。張雲雷四年前那一摔,摔出了流量。嘗到甜頭後的德雲社的確開始刻意讓一些俊俏,有流量潛質的相聲演員們去明星化偶像化,上各種大眾綜藝,拍電影拍寫真。
德雲女孩喜歡在捧哏逗哏搭檔之間炒 「CP」, 就迎合:
張雲雷楊九郎,火了後專門拍兩人寫真。燒餅在小圓子演出中,不好意思推搡其搭檔,致冷場。為找補,故作女相扭捏作態,推了一下搭檔。臺下女孩「炸」了。後來,在臺上學「老娘們兒」就成了燒餅之特色。不但如此,愈演愈烈的燒餅在《德雲鬥笑社》越發的「放得開」,在一水中對視比誰先笑的環節中,連「親」了張鶴倫,秦霄賢和嶽雲鵬三人。畫風如下,各位自行感受。
傳統相聲是說給大老爺們聽的,逗哏調侃的是捧哏的媳婦兒。郭德綱于謙不外乎如是。這兩年為了迎合德雲女孩,郭德綱的詞從「我和你嫂子」,變成了「我和你謙大爺兒」。
郭德綱用了「近道」,可他依然想當程蝶衣,沒放棄他所認為的德雲傳統,也並未為了「近道」而舍了相聲「功夫」。
德雲社近年培養演員的流程是,先送去「基地」由學校和高峰教學,學的差不多了送去小圓子演出——>在小圓子裡演出感覺了,有一定人氣了,再專業考核——>考核過了,就「捧」,送去專場,安排商演。
不會因為某個演員人氣過旺就改變審核流程。
如秦霄賢,流量如日中天但基本功未成熟,就只會送去一些非專業的綜藝。《歡樂喜劇人》《相聲有新人》的專業性比賽,最多助演,絕不會讓其參賽。也至今未安排商演。
流量的必要性和好處眾人皆知,而專業性上的「卡死」決定了一個門派的「長性」。
那麼,相聲行業究竟還是否需要這種帶著穿越感,「遺風」般的門派師承規矩呢?
一位做律師的德雲女孩佳佳(化名)認為:需要。「比如我們法律行業,也是師徒制。剛進律所的小律師助理要認一個高級合伙人的大律師做師父。師父攬活兒,教你帶你。在我們這行,背叛師父也是遭人唾棄的。」
佳佳告訴數娛,「但現在哪怕是曲藝相聲界師徒制,不合理性也會改善。現在不太可能出現比如周芷若的師傅,讓你發毒誓就毒誓的情況了。制約和付出總是成正比的。雙方的付出越少,不合理和愚忠愚孝的東西也會越少。」
「比如秦霄賢這種98年的富二代,他進入德雲社之前的價值觀是「小四式」的,進入德雲社後才被同化成「程蝶衣」。德雲社就是這樣,接受「程式」的師徒制就留下,不接受就走。」 佳佳說。
而如曹雲金控告郭德綱那般的徒弟控告師父。輿論總是會偏向於師父。「中國人從小背三字經,忠孝和儒家的那一套是根深蒂固的刻在骨子裡的。」一位德雲男孩說。
從德雲鬥笑社和脫口秀大會三的百度及微博指數能看出。相聲的受眾還是偏北,而脫口秀的受眾更偏南。
而孔孟之道,大家族中的中央集權的尊卑關係,在北方都更為盛行。
「我老家是山東的,那裡很講孔孟之道。比如孔和孟是有輩分的 「孟」就比「孔」低一輩。就像德雲社取名的雲鶴九霄一樣,很多山東家族現在取名也是按照輩分來取。」 另一位德雲女孩穎穎(化名)告訴數娛。「師父是父親的父,不是師傅的傅。要講忠孝。」
粉絲尊崇德雲社獨特的傳統權利結構和文化,甚至把德雲社當作一個類似於真人版的古風IP在追。
由此,我們再來講第二個維度——
粉絲維度
粉絲維度有三問。
第一問:除了顏值以外,德雲女孩追的是什麼?
德雲女孩們喜歡的,是德雲社的那股古風公子味兒,江湖味兒。
和多數人的常規流程不同的是,德雲社的演員們大都出身「三教九流」,打小學藝,不曾中考,高考,進大學,投簡歷。
《德雲鬥笑社》中,郭德綱在澡池裡問眾徒弟,「假如沒來德雲社,你現在大概在幹嘛?」
曾經因為喜歡動物而在動物園餵了幾年大象的孫越答「還動物園吧。」 炸醬麵館服務員出身的嶽雲鵬答「應該還是在餐廳。」
天津人王九龍答「應該賣魚去吧,因為我小時候覺得賣魚特別帥。天津賣魚點就是攤一大攤子。大金鍊子戴得很大,大戒指巨大無比,還有金手牌。就覺得賣魚得可有錢了,可帥了。」
還有家裡開連鎖酒店的開著超跑的富二代秦霄賢,于謙飯館的大堂經理出身的孟鶴堂等。和同樣輟學出道的練習生偶像們不一樣的是,他們都不格式化。
聚在一塊,就是一個英雄不問出處,來自五湖四海的,令粉絲神往又不敢親為之的江湖。
「我覺得他們活得很通透,他們沒有上過高中大學,是社會的那種通透。就像我也愛聽爺爺奶奶講故事一樣。」德雲女孩穎穎(化名)操著片兒話說道。
第二問:德雲社「迷人」的家風是如何滿足德雲粉絲的?
德雲社家風嚴謹,很多現代人已經不那麼講究的事,他們依然講究。所有公司都在宣揚扁平化管理,而德雲社依舊需要有無數師徒,師兄弟之間見面的繁重禮數,見了師父依然要捏腰捶背。見了師兄依然要集體起立。
這種戲文裡才有的繁文縟節,是粉絲想看的。
或許是深知粉絲這一心理,也感知到了德雲社內部的這種獨特家風。《德雲鬥笑社》團隊在第一期就設置一個德雲家宴,分批放人進來自選座的橋段。從輩分最小的開始放,郭德綱于謙等最後進場。每個被放進來的演員都要滿心忐忑的按照尊卑來算自己該坐的位置。輩分靠後的秦霄賢一進來就選了輩分最小的座位,而作為總隊長/副總的欒雲平一進來就選了主座旁邊的座位,默認自己是坐在郭德綱邊上的身份。但最後發現高峰老師也在場的時候,欒雲平趕緊尷尬的讓出自己的位置。
除此之外,粉絲還想看的就是自家「孩子」的成長,和師父的互動。德雲女孩們中「媽媽粉」心態居多。特別是被所有人戲稱為「傻子」的秦霄賢,擁有著海量的「媽媽粉」。
《德雲鬥笑社》中,郭德綱于謙單獨和秦霄賢吃飯,點撥秦的這一段,俘獲了無數白月光(秦霄賢粉絲)的心。
第三問: 德雲只有女孩,沒有男孩?
現在提到德雲社的粉絲,大家腦海中都立刻會跳出「德雲女孩」這四個字。
粉圈文化的入侵,這兩年的德雲女孩追星現象,相聲演員的偶像化,CP化,的確提高了相聲受眾中的女性比例,但這並不影響大盤,男性依然是喜劇的主導受眾。
據業內人士透露,無論是《相聲有新人》,《歡樂喜劇人》還是任何小品相聲類節目,男性觀眾都遠大於女性受眾。如優酷,就將喜劇定位為一個保證男性用戶不流失的「必備但不主推」的中腰部產品,而平臺主要的方針還是用偶像養成類節目去吸引年輕女性用戶上。
就連優酷上張雲雷的專場視頻節目,雖然彈幕上清一色的都是少奶奶(張雲雷粉絲代號)的應援,但從數據上看,男性觀眾依然大於女性觀眾。
微博和彈幕上鋪天蓋地的德雲女孩應援,的確會讓外人產生「這群女孩兒佔領了德雲/相聲的陣地」的錯覺。
而其實無數大老爺們,關上彈幕,依然在默默的看著相聲偷著樂。而且老年人也愛聽相聲,喜歡郭德綱于謙嶽雲鵬。
所以除了德雲女孩,還有大把大把的德雲男孩,德雲叔叔阿姨,德雲爺爺奶奶。
最後就回到了我們這篇文章的開頭,《德雲鬥笑社》為什麼會爆。
這離不開導演團隊的對德雲社和上面這些粉絲們的精準定位。
一檔定製綜藝
據知情人士透露,《德雲鬥笑社》,該是優酷,而非現如今騰訊的節目。優酷擁有德雲社相聲的獨家版權這是眾所周知的,順勢做一檔德雲社的綜藝合情合理。2019年的5月左右,優酷開始籌備該項目。把郭德綱經紀人王海叫去。
由於優酷當時動蕩,沒有好的製作公司願意與其合作。就只能讓以團之名(對,就是那檔理論上和101/青你對標的,糊的不行的節目)的出品公司去做德雲社的團綜,該公司「擅長」做偶像養成。給郭德綱的經紀人王海pitch了一個「相聲下江南」的創意。王海聽完後說,「德雲社相聲已經不需要下江南了。我們的票國內買不到,國外也不好買。」 然後扭頭去找了騰訊。
現在騰訊版本的《德雲鬥笑社》出自《極限挑戰》導演嚴敏之手。嚴敏以出其不意的反轉和綜藝效果而聞名。此外,他特別懂如何去在綜藝效果中呈現中年男人的幽默並打造他們的團體IP。
畢竟,這可是一手打造了價值無量的黃渤,黃磊,孫紅雷,王迅等人的「極挑男人幫」的男人。
而《德雲鬥笑社》的觀眾對嚴導的愛在彈幕上也是快溢出屏幕。三集的彈幕中,提到關鍵詞「嚴敏」的就高達910條。
不得不說騰訊對《德雲鬥笑社》的定位的確恰到好處。它不複雜,上半場是簡單的遊戲,下半場相聲。因為粉絲們不想看高難度的遊戲。也不想再看唱歌跳舞。他們想看的就是團員們的私下相處和回應爭議。
「其實這些也不只是女粉絲想看,男粉絲也會想看他們私下的相處」,一位德雲社男性粉絲告訴數娛,「因為會有代入感嘛,第一是對演員和他們臺上的狀態熟悉。而且他們的梗我也知道。這種心情有點像原著粉看改編劇:我就會好奇私下裡他們是否也會這麼開玩笑。就比如周九良在臺上老愛喊下班,他私下是不是也會想早點下班。」
節目播放的時機抓的也很準。疫情原因德雲社封箱太久。前陣子,憋壞了的德雲粉絲都開始在朋友圈和微博上考古了。這個時候推出這檔節目,對粉絲來說,真可謂是久旱逢甘露。
所以,這檔原本該被當作德雲粉絲福利,被戲稱為德雲團建的節目,能火成騰訊綜藝熱搜榜單第一,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