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蘋果發布會,機哥估摸著,應該開完了吧。
昨天,新 iPhone 第二波發售也開啟,闊以下單 iPhone 12 Pro Max 和 mini。
機哥同天到了 Apple Store 現場,拿到最新鮮的 iPhone 12 Pro Max。
買就買吧,網友們之間,居然流傳起一股玄學。
原來,有人說在微博曬訂單,可能會提前收到新 iPhone。
越傳越玄學...
無論如何,現在通過官方渠道下單的小夥伴,特別是 iPhone 12 Pro Max,估計起碼要等到下個月才能收到機子了。
而價格方面,在線下渠道,Pro 系列依舊加價,而 mini 卻有破發情況。
原因之一嘛,在於 iPhone 12 mini 供貨情況沒那麼緊張。
而 Pro 系列的供貨,確實有點懸。
即使在正規電商網站上,那些第三方商家,也還在加價賣 iPhone12 Pro。
與此同時,有關 iPhone 12 系列產能吃緊的消息,今年是聽了一次又一次。
10 月 23 日,iPhone 12 和 Pro 率先開賣。當時,爆料透露,iPhone 12 Pro 會是最緊缺的。
總體供貨情況看,預計會比去年同期 iPhone 11 要少。
現在 iPhone 12 Pro Max 開賣,情況也類似。
上個月底,有市場相關人士消息傳來,在這兩周內,iPhone 12 供需失衡的問題,有望解決。
誰知一周後,庫克跑出來說,供貨緊張的情況會在什麼時候結束,還無法預計。
影響供貨的原因很多,包括原材料問題,也有代工廠給不給力的問題。
反正原因蘋果沒有細說,倒是給出了未來計劃。蘋果計劃在明年 3 月前,產出約 2.13 億臺 iPhone。
過億的小目標,由誰來實現?當然是國內工廠。。
蘋果在全球有 18 家代工廠,有 14 家都在中國。
從富士康、和碩等代工廠發出的招聘信息來看,確實是有大幹一場的氣勢。
工友們陸續記錄下,新 iPhone 物料運進的場景。
設備逐漸到齊,才好正式生產啊。
問題還有:設備到了,人沒到。人手不夠腫麼辦,加薪!
以小時工為例,去年 12 月,富士康旗下某廠小時工工資最高不超過 22 元。
到今年 10 月,同一個廠時薪去到 28 元。(每天薪酬都會有細微變化)
長期員工更不用說,只要能堅持,就有萬把塊收入。
有些招工中介,直接打出「月入過萬不是夢」的口號。
看看這些招工口號,跟「打工人」表情包異曲同工。
待遇提高、條件放寬的情況下,進廠情況得到改善,參與面試的人多起來。
人招進去後,開始趕工期。
各工廠用加班大法,在第一波 iPhone 發售前,趕進度。
每年發布新 iPhone 前後,是廠花廠草們最繁忙的時刻。
黃金周小長假,以及長假後的每個周末,基本都有加班。
來看看工友們發的,周末上班場景。。
夜裡工作不停歇,不少工友在輪夜班。
這樣加班加點,難怪蘋果有底氣,在近期將出貨量提上去。
媒體預計,到年底,iPhone 12 系列預計出貨量達到 7000-8000 萬臺。在去年,iPhone 11 系列出貨量是 6950 萬臺。
可以說,今年疫情影響,蘋果這次還能做到大量出貨,就是因為中國供應商夠給力。
但是,機哥要說但是了。
新 iPhone 系列高產能,主要靠中國,卻不一定全靠中國。
最新消息是,iPhone 12 將會在印度和巴西生產。
但不是立即就能用上,巴西和印度產的 iPhone 12 Pro。蘋果計劃,到明年年中,出售在印度生產的 iPhone 12。
雖說如此,不少網友還是擔心:
今年以來,陸續傳出,蘋果代工廠要轉移的消息。
熟悉蘋果公司相關新聞的盆友,應該經常聽到「富士康、和碩」等等。作為蘋果頂級供應鏈合作廠商,它們都不約而同地,準備到印度投資。
從 2017 年起,在印度生產的 iPhone 機型,越來越多。包括 iPhone 6s、iPhone 7、iPhone XR、iPhone SE、iPhone SE 2...
去年還傳出消息,將在印度生產 iPhone 11。
旗艦機在印度也能產了,說明...那邊具備一定的生產能力,規模也慢慢起來。
So,逐漸有人開始擔心,蘋果逐漸將生產線轉出中國,許多人會因此受到損失。
但機哥要說,印度工廠能不能做得到,還要打個問號。
畢竟,印度的條件,沒那麼成熟。前面說到蘋果計劃在印度生產旗艦機 iPhone11,結果剛計劃一個月就放棄了。
原因是...印度工廠不給力啊。最基本的,基礎設施不合格。
蘋果公司去檢查發現,原本想生產 iPhone 11 的 Superpacks 工廠,有數十起違規情況。
存儲化學品的安全措施,沒有。對噪音和廢水的監控,沒有。各種施工許可證,還是沒有。。
再加上,必須用到的大部分零部件,都得從廣東運過去。
零部件運輸、進入印度的稅,每一筆都是錢,無形中增加了印度版 iPhone 的成本。
總之,一切都是剛起頭的樣子,暫時遠遠沒有達到,能代替國內工廠產能的程度。
蘋果仍有 90% 的產品,需要在中國生產和組裝。
眼光毒辣如庫克,前兩年說過:
「多年前,中國就不再是一個勞動力成本低的國家。(勞動力成本低)不是蘋果從供應角度來到中國的原因,我們來中國的原因在於技能。」
當時,庫克拿 AirPods 做例子,說它製造難度如何如何大,而廠商立訊精密掌握的組裝技術,使它獨領風騷。
沒錯,讓自己的專業性無可替代,或許才是未來的路子。
幸運的是,我們現在正走在這條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