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尹正的一部《鬢邊不是海棠紅》火了,劇中尹正扮演一位京劇名伶,劇中的京劇扮相和角色定位一改往日喜劇風格。
精緻的扮相和儀態將京劇名伶表現得出神入化。這個自帶BGM的男人,終於擺脫了「潮汐海靈」袁華的烙印。
而很多「上了年紀」的80後、90後,看著尹正的這身扮相,也許會想起另外一個人——程蝶衣,或者說張國榮。
無論你是不是他的粉絲,無論你是幾零後,這個名字你一定聽說過。哥哥張國榮如果還在世的話,今年應該也有64歲了。距離哥哥離開已經16年了,這十六年來,每年的4月和9月是他的忌日和生日,網上各種紀念活動綿延不斷。
今年四月一日已過,小懂想和大家聊聊哥哥張國榮。去世之後,粉絲不減反增的,似乎只有兩個人,一個是黃家駒,另一個是張國榮。張國榮為什麼這麼受人追捧,以至於在他去世的十七年後,還有大批的粉絲悼念他呢?
其實小懂也是在哥哥去世後成為他的粉絲的。當2003年的愚人節,新聞30分傳來張國榮離世的消息時,小懂才知道,有個香港明星叫張國榮。
張國榮一生收穫了巨大成功,但同時遭到了同等的詆毀質疑。知道他去世時人們沒能意識到他的偉大,因為在當時張國榮身上最重要的標籤是一位流行歌手,一位娛樂偶像,一名電影演員和一個抑鬱症患者。直到他去世多年,人們才能夠客觀公正的看待他,去正視他的成就。
那麼哥哥張國榮的魅力到底在哪裡呢?
當紅流量小生
現在的娛樂圈動不動就說某某某是頂級流量小生,但是如果你了解張國榮,你就會覺得現在的流量小生不過如此。
八九十年代是香港流行文化的巔峰時期,當時的明星整個東南亞甚至是全世界都有著非凡的影響力。其帶來的流量可不是如今娛樂圈內任何一位小鮮肉能夠匹敵的。而張國榮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當時張國榮在韓國和日本有非比尋常的影響力,在韓劇《請回答1988》中,主角們看的香港電影,就是張國榮的《英雄本色2》。
在日本,各大書店的明星寫真架子上,張國榮的照片一直都被放在最明顯的地方,當時只要和當地人說起你最喜歡哪一位中國藝人,他們都會異口同聲的說到:"LeslieCheung"。日本最著名的雜誌《Fai》在一段以報導亞洲影壇動態為主的時間裡,十一期的雜誌封面裡,有七期都是用張國榮的照片。
從1993年開始,香港電影通信協會每年都會在日本評選"香港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女主角"等多個獎項,其中"最佳男主角"這個獎項在十一年間就有十次都是被張國榮拿走。
當時日本還因為張國榮掀起了一股學中文風,大批的日本粉絲為了張國榮去學習中文、學習粵、了解中國的文化,甚至有的歌迷常年往返香港,就是為了來看張國榮。
說完了日韓,再說說內地粉絲的瘋狂。1993年時候,《霸王別姬》在內地上映,張國榮出席上海大光明戲院的粉絲見面會,瞬間引起了全市的轟動。張國榮乘車來到戲院門前,瘋狂的粉絲們蜂擁而上,當時動用了超過五十名安保人員,但也抵不住粉絲們的熱情。大批粉絲狂呼推拉,導致張國榮所在的車子門都打不開,被困車裡長達十五分鐘才最終下了車。
陳凱歌多年後依舊記得那個火爆的場面:"張國榮當時在上海,西服的扣子被粉絲們扯掉了整整一排。」
頂級樂壇天王
八十年代香港樂壇最著名的就是「譚張爭霸」,「譚」是譚詠麟,而「張」就是張國榮。張國榮是以一名歌手的身份進入娛樂圈的,1977出道,硬是挨了十年才出頭。在當時張國榮和譚詠麟是香港樂壇的當紅小生,是在「四大天王」之前最紅的香港歌壇巨星。在當時的香港樂壇,張國榮是天王級的存在。
他的歌永遠都不會過時,1995年,闊別了樂壇多年的張國榮復出,推出新唱片《寵愛張國榮》,這張唱片裡並不是新歌,而是收錄了張國榮近幾年在電影中所唱的主題曲和插曲,但即便如此,也毫不影響這張唱片的超高銷量。
《寵愛張國榮》在當年並沒有經過任何的宣傳,但一經推出就引起了粉絲們搶購的熱潮,據說當時這張唱片平均每一分鐘就賣出兩張,當年的香港媒體引用了張國榮的一句歌詞來評價:"風繼續吹,碟繼續賣!"
只拿過一次的影帝
「譚張爭霸」時期,張國榮和譚詠麟為平息歌迷的瘋狂行為,先後宣布不領比賽獎項和退出歌壇。而後張國榮開始了在影壇的徵程。雖然他只拿過一次影帝,但他主演的許多經典電影,卻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說到張國榮的電影,就不得不提到這兩部作品——《阿飛正傳》和《霸王別姬》。張國榮出演的經典電影那麼多,《英雄本色》、《倩女幽魂》、《胭脂扣》等等,我為什麼偏偏選中這兩部呢?因為我覺得,這兩部電影,一部彰顯了張國榮,一部成就了張國榮。
張國榮剛進入影壇時是一個流量小生,當年他參與主演的《英雄本色》、《倩女幽魂》、《胭脂扣》等作品,都是當年香港影壇的代表作,但《英雄本色》最終成就了周潤發的「小馬哥」,《倩女幽魂》成就了王祖賢的「聶小倩」,《胭脂扣》成就了梅豔芳的「如花」,張國榮都沒能打下屬於自己的烙印。
直到他遇見了《阿飛正傳》,王家衛這部電影改變了香港電影,也成就了張國榮。王家衛和張國榮,找到了人類情感的共同之處。那種游離在都市繁華中的寂寞,那種人與人之間的渴望和疏離。張國榮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段情節,都能觸動觀眾的靈魂。
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張國榮和王家衛仿佛成了一對經典組合。張國榮多次出演王家衛的電影,《東邪西毒》中的歐陽鋒,《春光乍現》中的何寶榮,然而在這些劇中,張國榮依舊是一隻「無腳鳥」,主不過換了名字,換了年代,阿飛還是那個阿飛。
直到張國榮遇見「程蝶衣」,他才成就了另一個自己。張國榮扮演的程蝶衣如此的經典,是因為在他的內心深處有著和程蝶衣一樣共通的身份錯位,這種心靈上的相通,使得張國榮在扮演這個角色很容易能夠感受到影片中程蝶衣的情感處境。而通過這對京劇名伶半個多世紀的肆纏,導演為觀眾們還展現了世事變遷,人世無常。
很多像我一樣,在哥哥去世後才喜歡上它的粉絲,會感覺到慶幸而遺憾。慶幸的是我們可以不用接受令人細碎的現實,而遺憾的是沒能親眼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