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觀影筆記# #一秒鐘#
《一秒鐘》 導演:張藝謀
觀感:8.2分
這部電影,仿佛從第一個鏡頭開始就帶著張藝謀的味道,看完也感覺「很張藝謀」。除此之外,這部電影既不完全文藝,也不完全商業,但兩者又沒有平衡到很出彩的程度,所以觀感只有8分左右。電影想表達的內容不少,但不知是限於主觀還是客觀原因,每個維度都點到即止,展現不夠深入,看完對任何一種表達都缺乏深刻的印象或共鳴,總體觀感略悶,悶不要緊,可惜這種悶缺乏讓人進一步細品的動力。
也許是興趣所致,我看完之後印象最深、最觸動我的反而是隱隱約約貫穿於全片的對電影的珍惜與熱情。乍一看,某種程度上來說,它起到了和《天堂電影院》類似的效果,在這裡,電影院對片中人而言仿佛一個可以脫離現實的萬花筒,無論什麼身份、什麼動機,電影在一個特殊的環境下收穫了所有人純粹而強烈的膜拜。最能代表我對此片印象的畫面,不是長鏡頭的廣袤荒漠,不是父女、姐弟的情感糾葛,也不是武鬥的時代背景,而是衝洗膠片的畫面、放映電影「大循環」的畫面、用膠片做成的稀罕燈罩、以及保衛科打完架滿頭是血也要坐著看電影時眼睛裡的光。這種熱情與電影內容無關,正如放映員所說「不管放什麼,他們都能看一宿」,電影藝術在這裡有了形而上的價值,也許是一種「生活在別處」式的精神寄託。
誠然,本片的三位主角都與電影帶子有關,故事的主要情節都圍繞兩位主演對帶子的爭奪展開,然而,這兩個人爭奪帶子的動機卻都不是因為喜歡電影,而是一個為了女兒、一個為了弟弟,很現實的動機,就連放映員對電影的感情都可能摻雜著崗位不能丟、要養兒子、要立功等等功利因素。對電影的樸素熱情,反而是通過背景群眾烘託的。所以仔細想來,它與《天堂電影院》迥然不同,因為追帶子的主角們其實都不愛電影,電影影響的卻是片中每一個普通人。在那個人性被放大的年代,最打動人的不是主角的坎坷經歷,而是壓抑的人們眼中的光,這一次,這些光是因電影而生。以電影的形式呈現電影藝術的光芒,我認為這種表達在國產片中還是比較缺乏的。
在劇情方面,我覺得本片相對乏善可陳。片中其實呈現了時代背景下好幾種不同層面的衝突,如父親對女兒的執念、姐姐對弟弟的保護、陌生人之間的善意與翻臉等等,但每一種都很常規,欠點火候,組合在一起的方式也無甚新意,就連最後結局的缺憾美也很套路。
最讓我掛心的人物其實是劉弟弟,他的人設很簡單,就是姐姐所說「弟弟還小,膽子又小」,這句也是我個人覺得女主情緒表現最到位的一句臺詞。不知是不是前幾天恰好翻過那本哈佛心理諮詢的書,其中一個案例就是劉弟弟這種情況,幼時因時代背景受到衝擊導致很聰明的孩子自我封閉,浪費了30年的人生。這個孩子的命運最無辜也最無可奈何,因為他別無選擇。男主的父女分離互不相認,姐姐被迫堅強甚至無賴,弟弟膽小懦弱,放映員為「立功」選擇舉報,這些人的命運可以用一句話很好概括:個人的努力微不足道,更重要的還是歷史的進程。這確實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題材,可惜本片僅僅淺嘗輒止。
雖然我全程都覺得本片很悶,但在看完時,我還是掉了一滴眼淚。我自己也說不上為什麼。也許是為命運的無常與個人的無力。人的一生匆匆幾十年,不可避免被任何一段歷史進程留下烙印,幾千年周而復始,經過時光檢驗的經典共鳴不過是「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常有人說第五代導演仿佛總是被禁錮在那個時代走不出來,畫風依然陰鬱悲悽,表達不夠現代。我不這麼看。不可否認,正是他們所經歷的造就了他們所擁有的,這份情懷確實曾爆發出近幾十年來最為炫目的光芒,並且後繼無人。我們這代人是否變「好」不好說,變得更無聊更乏味倒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