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三套《文化十分》節目組在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進行專題拍攝

2021-03-01 大漢上林苑文化生態景區

7月24、25日,央視三套《文化十分》節目組來到位於大漢上林苑杜陵景區的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進行專題拍攝。本期拍攝是央視三套2016年暑期特別策劃節目--「走進地方特色博物館」,在全國不同省市選擇五個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博物館進行專題拍攝。

瓦當研究專家   陳根遠研究員解讀瓦當文化

博物館副館長任軍宜談瓦當收藏

拍攝期間,恰逢來自吉林延邊、山東煙臺的中學生研學團隊在博物館參觀,數千枚精美的瓦當展品讓師生們著迷,而館內的特色文化體驗活動「瓦當拓片製作」、「彩繪瓦當」更是讓參與的師生興致盎然。

傾聽瓦當背後的故事

拓片製作


彩繪瓦當

參與活動的師生接受節目組採訪

館內遊客接受採訪

「千年文化看陝西」。「秦磚漢瓦」既是陝西千年歷史文化的重要承載者之一,也是陝西獨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歷史文化遺存。作為中國歷史上周、秦、漢、唐幾大盛世王朝的建都之地,陝西出土的瓦當,其規格之高、品類之多、工藝之精,無出其上者,再現了千年帝都的皇家風範,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學術研究價值。這些鐫刻著中國古代建築成就的瓦當和古磚,從建築、裝飾、文字、美術、書法、雕刻以及思想文化等層面詮釋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

作為國內館藏瓦當數量和品類最多的「秦磚漢瓦」專題博物館,博物館裡館藏著3600多個版別總計4600餘件精品瓦當和古磚,徜徉其中,既可以欣賞到原始稚樸的西周半圓形瓦當,構圖精妙、奔放自然的秦動物瓦當,華麗美觀、舒展流暢的雲紋瓦當,也可以看到文辭藻麗、書法雋美的漢代文字瓦當。

這裡的每一磚一瓦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也於無聲中演繹著一部部耐人尋味的歷史故事。

 

本期節目將在2016年暑假期間進行播出,具體播出時間屆時通知,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為一塊磚、一片瓦,建一座博物館,這12座專題博物館在收藏什麼?
    和綜合類博物館不同,專題博物館是以某一題材,比如青銅、瓷器、簡牘等某一具體方面為主的專業性博物館。它們大都個性鮮明,具有地方特有的文化底色。 除了那些你沒想過、沒聽過的「寶貝」,被好好珍藏著。那麼,這12座專題博物館,都在收藏著什麼呢?
  • 職人故事 秦磚茶海——跨域千年之戀
    ▲ 西安城牆在西安,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不需要我走南闖北,秦磚漢瓦就夠我迷醉,去博物館,查資料,我知道了秦磚漢瓦不是指秦朝的磚,漢代的瓦。明白四大名硯宋代的「澄泥硯」是秦磚漢瓦的傳承創新之作,兩者的燒造技藝完全相同,只是選泥煉泥方式不同。如今每天喊創新,看到古人的創新,不由汗顏,1000年前古人就玩跨界了。在後來,知道明清的紫禁城大殿地面價值一兩黃金一塊磚的金磚也是這種燒造傳承,只是每個工藝環節要求更苛刻。整個燒造是一個以土為源、以水為靈、以木為引、以火為剛、以金為相、五行合一的過程,整個燒造周期長達上百天。
  • 國際博物館日,長安處處有故事
    對一座城市來說,博物館就像一雙眼睛,從中能看到城市的靈魂,而西安的這雙眼睛,不僅能看到這座城市的靈魂,還能看到這個國家的靈魂。 尤其在文化傳承上,博物館充當了一本絕佳的教材,為人們展示了文物保護和博物館事業所經歷的坎坷之路,這不是僅僅是國家的財富,也是全民的財富,應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平等、公平去看待。
  • 七旬老人自建博物館11年免費開放!具體怎麼回事?位置在哪裡?
    博物館作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明的集中表現,是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傳承的載體,其肩負著弘揚民族文化,振興民族精神的艱巨使命。近日有一篇報導稱七旬老人自建博物館11年免費開放!具體怎麼回事?位置在哪裡?另附詳情!一、七旬老人自建博物館11年免費開放具體怎麼回事?
  • 權威報導•終南印社•臺灣印社兩岸篆刻聯展在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隆重開幕 鍾明善李成海周澄魏傑王改民薛養賢薛平南黃嘗銘陳宏勉等參會
    「終南印社•臺灣印社兩岸篆刻聯展」6月10日在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隆重開幕。此次聯展旨在弘揚中國傳統篆刻藝術,增進兩岸篆刻家之間的相互了解,共敘同胞之情,是終南印社主辦的又一次大型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始終堅持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倡導時代精神,輿論盛讚「終南印社」與「長安畫派」是陝西藝術界的兩面旗幟。臺灣印社,是我國寶島臺灣最大的印學團體,名家輩出,享譽海內外,為推動兩岸篆刻藝術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 四年級作文:推薦一個好地方——《美麗的古城西安》
    美麗的古城西安如果你問我,最喜歡哪個城市?那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我最喜歡的是美麗的古城——西安!西安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如果把中國比作一棵參天大樹,那麼北京就是樹冠,而西安則是深扎在地下的根系,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在這裡靜靜地沉澱與延續。
  • 西安九項指標實力「霸榜」
    報告從政治、金融、科技、交通、貿易、教育、文化、醫療、交通、信息、對外交往等10個維度進行綜合評估,將25個城市分為四檔:國家中心城市、重要中心城市、潛在中心城市、非國家中心城市。  上榜理由: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是文化的傑作,西安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著7000多年的文明史,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年的建都史,在這裡文化是最好的城市名片。
  • 央視《故事裡的中國》節目組赴四子王旗進行節目錄製
    央視《故事裡的中國》節目組赴四子王旗進行節目錄製 2020-09-11 18: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央視精品紀錄片:《追尋宋金時代的別樣生活》
    央視視頻《追尋宋金時代的別樣生活》     由央視團隊製作的紀錄片《追尋宋金時代的別樣生活》 1月26日、27日在央視九套播出。吸引無數古城觀眾。現在我們把第一集《菜羹賦》奉獻給大家。            這部紀錄片在開封集中拍攝的一個月內,分別前往清明上河園、鐵塔公園、鼓樓、小宋城、城摞城博物館、清明上河圖動態館等地進行取景,通過實地拍攝、場景再現、三維動畫等多種表現形式,用生動鮮活的視聽語言
  • 朱文杰:尚小雲在西安
    尚小雲在西安  朱文杰    京劇藝術大師「四大名旦」的尚小雲先生曾住西安菊花園,他1959年應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習仲勳及陝西各界人士的多次盛情邀請,決定支援大西北文化建設事業,帶領家人和劇團赴陝,移居西安。陝西省政府撥出地處菊花園內的一套公館,作為尚小雲的安家之所。
  • 陳玲:我的大西安,我的美長安
    在霓裳羽衣樂曲中品盛世繁華三千,我的大西安,我的美長安,您象一位舞者,穿越在歷史和現實中間,把厚重的歷史,一路演繹到今天,您曾是十三朝的古都,有秦磚漢瓦遮風擋雨,有揚名中外的名勝古蹟,您有燦爛的文化,唐風漢韻,詩詞歌賦是您漂亮的彩衣
  • 「長安跨年」2.13-17 西安跨年之旅,給你不一樣的新年體驗
    我的西安小夥伴悄悄跟我說,西安太火了,涼皮都漲價了,他連三秦套餐都快吃不起了……當然這些都是玩笑話,熱情的西安人還是很歡迎世界各地朋友來旅遊參觀。來之前幻想一下十三朝古都的的模樣,就想起古詩詞中關於西安的歷史,西安就像一部宏偉的史書,記載了一代代王朝的興衰。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那些曾經出現在課本上的建築,就是那樣真實地佇立在你面前。
  • 著名畫家周尊聖黃土坡專題畫展在西安揭幕
    9月18日,古城西安,秋高氣爽。作為陝西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文化活動之一,全國首個《黃土坡專題畫展》----周尊聖《正大氣象----黃土坡專題畫展》在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館隆重揭幕。  周尊聖是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著名畫家、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學會理事。
  • 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你知道嗎?
    這件瑪瑙杯不但是一件極其珍罕的古玉雕藝術品,也對我們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參考價值。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從外形上看,壺身呈扁圓形,是模仿我國北方遊牧民族契丹族使用的皮囊壺製作而成。唐朝初期政權統一,很多少數民族移居中原,其中包括很多契丹族人。而這件文物恰是少數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產物。
  • 鵬記作為武漢過早代表,出鏡央視美食專題紀錄片
    美食專題紀錄片!紀錄片幕後拍攝花絮提前全曝光!《美食中國》是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在2019年新開辦的欄目,打造「以人文視角聚焦中華美食」的紀錄片欄目,旨在傳播中華飲食文化,擦亮中國美食名片。節目以系列化、主題化方式製作播出,現已完成西安、長沙、柳州、衡陽、伊犁、昆明、重慶、江門等多個城市的製作。
  • 央視科教頻道《跟著書本去旅行》節目組到電白拍攝
    茂名網訊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走近名勝古蹟實地實景講故事,讓觀眾身臨其境受教育,在觸摸歷史、感知文化中,讓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近日,為展現冼夫人故裡——電白的文化魅力、人文精神和自然風光,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科教頻道《跟著書本去旅行》節目組,來到冼夫人故裡——電白,進行實景拍攝。
  • 如數家珍,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你都知道嗎~
    博物館,是了解一座城市一段歷史最好的地方。 陝西歷史博物館是西安代表性博物館之一,早前被熱追的紀錄片《國家寶藏第一季》第四集就介紹了陝歷博的三件國寶。
  • 《西安虎家》14年——90年代西安最後的縮影
    故事發生在古城西安順城巷的一個普通的大院裡,主要圍繞聚居在一起的兄弟鄰居家庭展開,講述了一個大家族在新時代下的喜怒哀樂。第一家庭裡,家長虎常德虎大爺性格急躁,為人厚道樸實熱情,不服老,大字不識得幾個,是西北人典型的急脾氣,一把年紀,仍然性如烈火十分衝動,家庭觀念極重,極端的大男子主義,喜歡噓個人英雄史,「我年輕的時候……」。
  • 【非遺故事】西安女娃喚醒「錦灰堆」
    多數人或許對「錦灰堆」這個名字十分陌生,但封晶卻對其情有獨鍾,應該說一見鍾情。十幾歲時,她在一位老收藏家手中見到一幅「立體畫」,當時她還不知道這就是「錦灰堆」。「第一次看到不同元素堆積在一起的三維立體畫作,我以為是粘在一起的,還用手小心地摸了摸,沒想到是平的,竟然是畫上去的。簡直太神奇了!」自此,神奇的「錦灰堆」種子埋在了封晶心裡。上大學後,她找來各種文獻資料學習。
  • 西安女娃喚醒「錦灰堆」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多數人或許對「錦灰堆」這個名字十分陌生,但封晶卻對其情有獨鍾,或者應該說是一見鍾情——十幾歲時,她在一位老收藏家手中見到一幅「立體畫」,當時她還不知道這就是「錦灰堆」。「第一次看到不同元素堆積在一起的三維立體畫作,我以為是粘在一起的,還用手小心地摸了摸,沒想到是平的,竟然是畫上去的。簡直太神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