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完成不好,叫家長;字寫得不好,叫家長;上課睡覺,叫家長…
近日,江蘇徐州一家長眾目睽睽下 「公然」給老師送錦旗。總結起來就是「教啥啥不行,叫家長第一名」。
面對旁人的圍觀該學生家長訴苦道:「如果我們家長什麼都會做的話,還要你們老師做什麼」
江蘇省徐州市教育局發布通報稱:經排查,在徐州市範圍內無天翔小學,也無趙西海老師,該視頻裡面的內容純屬虛構。給徐州家校共育造成不良影響,徐州市教育局將依法依規進行處置。
雖然是烏龍事件,但也道出了不少網友的心聲,不少網友紛紛對此深有感觸。
不得不說,當今家校之間存在互相抱怨的情況。孩子在學校出問題,不少老師選擇批評家長,沒有教育好孩子,從小沒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可是,家長也委屈。為了孩子起早貪黑,為了孩子學習也沒少報班。孩子成績還上不去,家長也是一肚子氣。
當然,更怪不到老師身上,這點家長們應該理性。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老師和家長不應該是互相指責。老師應該多了解孩子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了解一下孩子家庭情況。是否有家長外出打工,或是忙於生計。而缺乏對孩子的監督。若存在這些情況,應該給予家長們些理解。幫助家長去糾正孩子的問題,畢竟孩子更聽老師的話。需要家長配合時,他們肯定也會不遺餘力地支持老師的工作。
怎樣讓家長群不再是「壓力群」一直以來,都是家長們最在意的問題,近日在一檔新聞節目中,探討了家長群如何變成「壓力群」的問題。
主持人白巖松表示:有人說,家長群已經成了「作業群」和「打卡群」,白天下班以後,不能休息,還要忙群裡老師布置的數不勝數的任務;有人說,家長群成了互相攀比、奉承老師的「誇誇群」,本想做個小透明,但生怕因為少說幾句,讓老師覺得自己不上心,從而忽視自家孩子。
本該是加強家校溝通的「家長群」,怎麼就變了味,成了一個「鬧心群」?對於孩子的教育,退群顯然不是解決方案,那麼未來,群裡的發言又該立下怎樣的規矩,讓每個人都不為難?
家長和老師都講了對家長群的看法。
面對部分退群、取消家長群的呼聲,不少老師也感到委屈。
在有十多年教學經驗的小學老師陳萍看來,家長群其實帶來不少方便
她每天可以在群裡,跟家長溝通接送孩子的信息,還會把每天的學習進度和作業發在群裡,這樣做不是為了推卸責任,而是希望家長也能關心孩子的學習。
白巖松說:「家長群」本身並沒有錯,不能因為有了矛盾,就否定它的作用。這種家校溝通的形式,其實一直都有,只不過隨著技術的變化,形式不同。
往前數10年,可能是電話,再往前數10年,又可能只是學生帶回家的一張通知單。你會發現,隨著時代的變化,學校和家長的聯繫,越來越密切了,這本來應該更有利於我們教育孩子。
已經不止一個教育家曾經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
家校共育,沒有錯。錯的是,不該把孩子學業的負擔推給家長。老師希望家長能一起關注孩子學習也沒有錯。相信沒有哪個家長不關心自己孩子的學習。老師和家長,應該在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上多下功夫,多加引導,這樣才能減少家校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