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415年正月,京城大雪紛飛。
錦衣衛首領,皇帝面前的紅人紀綱提著好酒好菜,破天荒的遞給了天牢裡的犯人,這位心事重重的犯人一邊大口喝酒,一邊回想著自己夢幻的一生,他怎麼也想不明白,為什麼最後是這樣的結局?
不一會兒,大醉不醒。錦衣衛便打開天牢,將這位犯人拖了出去,扔在了漫天的雪地裡,明朝第一大才子——解縉,就此結束了他的一生,這一年他47歲。
2
解縉是名副其實的才子,19歲便中了進士。
這是什麼概念?相當於全國統考前幾十名,50多歲的範進,在省裡中了個舉人,還那樣的興奮癲狂,你就知道,19歲的解縉在全國考試中,中進士有多牛了。
何等的英雄少年,在上京城之前,解縉在家鄉江西就已經很有名氣了,這名氣還傳到了京城,甚至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裡,老朱還百忙之中抽空接見了他,詢問了他的生活情況,接見儀式在熱烈友好的氣氛中結束,一顆政治新星將冉冉升起,起碼當時人是這麼認為的。
此時,正是血雨腥風的政治環境,天朝第一大案——胡惟庸案正辦的如火如荼,老朱這個皇帝你知道,你不去惹他,他都會找上門的主,可解縉沒有退縮,表現出了一個知識分子的骨氣和良知,主動去惹這位瘟神。勇敢的上書(著名的《太平十策》)朱元璋,針砭時弊,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治國理念,並給老朱畫了一張太平盛世的偉大藍圖。
當時人都認為解縉瘋了,竟然敢主動去摸老虎屁股,但老朱一反常態,居然沒有找他麻煩,世人皆驚,為何解縉還能活下來,真是個奇蹟,解縉不僅活下來了,還因此名滿天下。
但這給了解縉一個錯誤信號,認為老朱不敢拿他怎麼樣,他在後來的開國元勳李善長的案件中,他再次不畏權威,敢於說真話,重新把之前的壯舉複製了一遍,這下老朱真的火了,把他直接趕回了老家江西,並放言,十年後再用你。
在沿著3年前進京趕考的路線,解縉灰頭土臉的走在回家路上,榮華富貴也只是夢一場,沿途的景色和來時無異,22歲的他始終想不明白:
讀書不就是為了天下蒼生嗎?做官不就是要仗義執言,為國出力嗎?為什麼說了幾句實話就要受到如此的處罰?這到底是何道理?那些溜須拍馬,整天不幹實事的人卻牢牢把握著權勢,而像我這樣的忠心報國的人卻要遭到這樣的待遇,這到底是為何?
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一無所有,而是得到後再失去。京城的繁華、眾人的敬仰歷歷在目,而現在面前的,是破舊不堪的老屋,是滿眼的風吹敗柳,解縉的心在慢慢的變化著,他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會失敗?
才學不夠?不!我19歲便中了舉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膽量不夠?不!我仗義執言,敢摸老虎屁股;那是什麼原因呢?對!是的,幼稚!我太幼稚了!我根本不知道官場是個什麼地方,信仰和正直在朝堂之上是沒有市場的,要想獲得成功,只有迎合皇帝,使用厚黑學,抓住每一次機會,才能活在朝堂上,你看那些手握權柄的人,不就是這樣做的嗎。
7年之後,解縉終於找到了答案,找到了那把鑰匙,那把通往他想像中成功彼岸的鑰匙。
是的,他變了,從一個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為了心中的真理,不畏強權的理想主義者,變成了一個為了仕途,可以犧牲原則,可以丟掉尊嚴,可以溜須拍馬的投機主義者。
3
黑暗的世界啊,我把我的靈魂賣給你,我只想得到榮華富貴。黑暗收下了他的靈魂,給了他一次機會。
他知道,老朱的十年之期不靠譜,要飛黃騰達還得靠自己,他依靠先前的關係網,不斷向皇帝上書要求得到官職,但老闆已經從朱元璋變成了朱允文了,通過關係,解縉最終在翰林院做了一個小官。
但此時,朱允文的叔叔朱棣已經打到了京城,解縉現任老闆朱允文眼看就要倒臺,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老闆還是到處都是的,解縉收拾包袱,直接跑到了城外朱棣的營帳,投靠了新老闆朱棣。
從此,明朝第一才子成了朱棣的寵臣,開始了自己傳奇的後半生。
朱棣之所以器重解縉,因為他知道,解縉確實有才,有大才,只有他能完全自己的夢想——修書,修一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書。
要修的這部書不是一本,也不是一部,而是涵蓋古今,包羅萬象,此書之外,再無他書的書!
這是個極費錢耗力的工作,和現在一樣,人們只愛看些小說,但經史子集的正經書,也是很少有人看的,在出版業還不發達的當時,一本書出版後也很容易失傳,特別是那些不傳世的書籍,就像武林秘籍一樣,隱匿在深山老林之中,不為人所知,這就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去找。
1403年,朱棣造反成功的第一年,就把這個累死人不償命的工作交給了解縉,此時他34歲。
朱棣還搞了全國總動員,從各地召集了上千人的編修隊伍,全部交給解縉,朱棣確實沒有看錯人,這樣的活只有解縉能幹,他合理的安排各種工作,採購、辨析、編寫、校對有條不紊的進行,每次編完一部分,解縉都要親自審閱、校對,並提出修改意見。
過程中,朱棣還不斷的抽時間來看望並給予幫助,在1406年4月,朱棣專程來看望日以繼夜的的修書人員,並親切的詢問了解縉生活上、工作中有哪些困難,解縉表示感謝領導關懷,一定再接再厲,把工作完成的更出色,不辜負領導的期望,不辜負全國知識分子的關注。
在無數人的努力下,終於,歷時4年,在1407年大書修成,此書收錄了上至先秦,下至明初的各種書籍七八千種,共計11095冊,22877卷,370000000(3億七千萬)多字,全部由手工一個一個字的抄寫而成。
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佔卜、儒釋道、戲劇、工藝、農業,涵蓋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成就,這不只是一部書,而是中華文明的寶庫。
更為難得的是,以解縉為首的明代知識分子,以兼容並包態度和博大的胸懷,拋開了一些人為的思想意識形態,採集了幾乎當時所有的珍貴文化資料,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巨大的財富。
朱棣將之命名為——《永樂大典》
這不僅僅是一部書,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一種文化傳承,自強不息的精神。要是沒有這部書,很多古籍將不復存在,好多書在民間已經失傳了,比如《舊唐書》、《舊五代史》,直到幾百年後,在清宮收藏的這部《永樂大典》裡,這些古代經典才又摘錄出來,流傳於世。
解縉不愧為明代第一才子,他的功業不亞於金戈鐵馬的將軍,他的武器就是手裡的那隻筆,誰說書生無用?筆下亦顯英雄本色。
4
修完《永樂大典》,解縉的輝煌到達了頂點,但不久就被貶到了廣西,當時的廣西可沒有什麼旅遊資源,更沒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那是一片莽荒之地。
為什麼會這樣?
不怪別人,只能怪解縉自己。
此時的解縉早已經不是當年為名請命的少年,那個為國效力的單純的讀書人已經死去,從他收拾行囊義無反顧投奔朱棣開始,他已經是一個躍躍欲試的政客。
在歷史長河中,這其實也不算什麼,只是個人的選擇不同而已,但解縉後來的結局告訴我們,不要做自己不擅長的事,這句話用到現在孩子的教育上也不過時。
是的,解縉從生下來,就是擅長做學問,而不擅長搞政治。你看他的昏招就知道了:
1、他積極的捲入了老朱家的繼承人問題的漩渦中;
2、早早的選邊站,結果就是成了另一邊的活靶子;
3、向皇帝上書說另一方儀仗隊有問題,超出了皇子的規格;
4、拜訪太子,不報告皇帝。
終於,朱棣忍不住了,說解縉結黨營私,直接下獄。
1415年,錦衣衛紀綱給朱棣看犯人名單,朱棣一眼就看到了解縉的名字,然後淡淡的說:解縉還在嗎?
深諳權利暗語的紀綱就知道了皇帝的意思,於是,開頭的一幕就出現了。
5
解縉就在那場大雪裡,結束了他的一生。
雪白的雪覆蓋了他的身體,雖然他的心早已不再潔白,但不管他的選擇是對是錯,但他的才華無與倫比,他主編的《永樂大典》保留至今。
這樣的成就,足以讓後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