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kk,人人影視認證評論員,一個誤入理科的文學愛好者,一個愛看電影的美劇迷。
血腥、暴力、性、機器人、蒸汽朋克、東方玄幻、西方科幻、隨口一謅,就有一堆話題,足見本劇元素繁複、主題
近些年,亞文化的復興、強勢躍然眼前。
acg的繁榮,帶動了各個圍繞在主流文化邊緣的亞文化,使得諸如克蘇魯、賽博朋克、蒸汽朋克、科幻、玄幻這些文化元素,不再是鮮為人知的標籤。
一個個通過文藝作品,走入大眾視野,當然這裡的大眾,範疇所指依然跳不開「小眾群體」的圈子。
以往這些亞文化的出路,主要在遊戲、漫畫、電影。
這些媒介的最大缺點,就是傳播覆蓋度太小,傳統媒體又不會多費筆墨,推廣傳播,其成為小眾文化是必然的。
改變這一切的,正是媒體傳播的革新。打破傳統媒體的壟斷,滿足了每個人的個性需求。
《愛,死亡,機器人》這部短劇,正是流媒體大佬Netflix送給「硬核觀眾」的禮物。畢竟,人家不賺票房,賺流量。
想像一下,隨便一個好萊塢大廠,斥貲億萬,拍一部特效絢麗、陣容豪華的克蘇魯電影,引得宅男歡呼海嘯,卻得票房暴死撲街,換你是製片人,你會幹嗎?
飯碗還要不要了?好萊塢還混不混了?當年掛著《最終幻想》屍體的歪脖子樹,還在不在了?
好了,感謝新媒體,感謝Netflix,讓我們看到自己想看的東西,意識形態就此結案,暫置不表,回到這部動畫短劇吧。
劇集共分18集,每一集都是獨立故事,每一集都有獨特理念。
血腥、暴力、性、機器人、蒸汽朋克、東方玄幻、西方科幻、隨口一謅,就有一堆話題,足見本劇元素繁複、主題龐雜。
讓人覺得,本劇的製作人,相比主流影視製作者,更像是神經質的野路子,一邊剁著豬肉案板,一邊畫著抽象藝術,既野蠻,又文藝,這是學院派玩不來的。
而本片的兩大製作人,一是大衛·芬奇,二是提姆·米勒。
前者做特效出身,後者做動畫出身;
前者拍過《七宗罪》、《搏擊俱樂部》、《十二宮》電影,後者拍過《死侍》。
這些電影都有一個共同點——「邪門」。這裡,看過的都懂,沒看過的自己去看,不作贅述。
所以,這部動畫片特質邪典、視效絢麗,融合了二者自身的藝術特點。
並且,這種特點,不是下功夫翻翻資料、學學案例就能取得的,他需要藝術家自身的氣質和豐富的實幹經驗,以及奇特的知識結構。
都說本劇主題「硬核」,那最近的《阿麗塔》也是賽博朋克主題,卻沒人說他「硬核」,這裡就有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是硬核?
這讓筆者會想起,第一次聽到硬核,是在遊戲中。
它泛指那些受眾小、難度高、玩法奇特的遊戲,比如《黑魂之魂》系列、《忍者龍劍》系列。
總結起來,就是區別於主流遊戲,擁有自身獨特的玩法和理念,這是遊戲其特點所賦予的。
和遊戲不一樣,「劇」沒有參與感,只有表達,那麼理念作為其藝術的唯一表出,賦予了其自身特點。
劇與劇的本質區別,就在於理念的表達。這麼看,《阿麗塔》的理念,依然是「英雄主義」,和漫威、DC、乃至很多主流美式電影一樣,有著強烈的中心主旨,賽博朋克只是其表皮。
這和《銀翼殺手》所表達的「無解」和「絕望」,是本質不同的,所以,後者就很「硬核」。
《愛、死亡、機器人》雖由18個小故事集結而成,有血腥、有搞笑、有思考、有隱喻,卻沒有完整表達出創作者明確的「意識指向」。
它就像海明威的「冰山文學」,將理念隱藏在劇情中,供觀者自己去發掘、描繪。
這18個故事,更像18個短片小說集子,短小精悍,引人深思。
由於劇情篇幅過多,筆者以第三集《證人》(本人最喜歡的一集)為例,做個拋磚引玉式的解讀。
本集最大的藝術特色,是鏡頭語言的運用幾乎拋棄了臺詞,同時又向我們勾勒了一個香港賽博朋克的世界。
女主角極具視覺衝擊裡的妝容和塗口紅的場景閃回暴力現場;
高視角俯瞰鏡頭表現出殺人者的精神錯亂和癲狂;
情緒高亢使得目光趨於消散;綿密的廣告牌和不絕於耳的汽笛;
忽清忽糊的鏡頭表現出意識與現實的割裂;
高聳的城市大樓如筷子,逼仄的街區小巷如下水道;
女主光著身子在街頭疲於奔命;看似繁華的香港街頭,卻空無一人。
這些鏡頭畫面,不置一詞,卻營造出絕望、空虛的氣氛。
故事講述了一個殘忍的施暴者(男人)追趕絕望的逃亡者(女人),為什麼要追趕,因為人在逃跑,為什麼要殺女人,因為女人目擊了殺人現場。
而開頭被殺的女人和女主為同一個人,這種怪異感從開始就縈繞在筆者腦子裡。
直到結尾,男女回到了一開始的公寓,女人開槍反殺了男人,受害者轉眼成了施暴者。
公寓對面的窗戶裡,露出男人的身影,施暴者死後,又成了目擊者,女人從受害者變成施暴者,開始追趕男人,這是一種循環。
這一集的結構,完美運用文學手法,將「暴力傳承」這一主題,表現得恰如其分——每一個殺人犯,同時也是受害者,拔刀出鞘者,必死於刀下。
但是,結尾並沒有給跳出這種暴力循環以明確方向,導演通過這個故事,提出一個社會問題,並將問題留給觀眾,如何擺脫暴力,這不是導演的問題,仿佛在說:「你們自己看著辦吧。」
這樣的故事,照同樣的手法搬上熒幕,必定暴死,因為這太硬核了。
詳細參考,請看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
而本劇18個小故事,差不多都是這個路子,它就像一個融合了所有亞文化主題的大熔爐,喜歡的人如中魔怔,不喜歡的人大啐一口——這講得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