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cult電影(cult film),你有在深夜看著顫慄的樂章而驚聲尖叫嗎;你有試過腦海重複閃爍一個詭譎的畫面嗎;你有看過一部戲後顛倒三觀,久不能眠嗎?拍攝手法獨特、題材詭異、劍走偏鋒、風格異常......這些就是cult電影的主要特點,會使你瞬間爆發內在的壓抑,會讓你在無聲中感受黑色幽默的世界觀,用深層顯化的角度看社會。簡而言之,其往往屬於非主流領域,小圈子內被支持者喜愛及推崇的電影,一般而言,該種電影難以獲得大規模的票房成功。
益考傳媒為同學們推薦世界二十大經典cult電影,希望大家在這些電影中,仔細觀賞其內在元素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絕對會令你對事物的了解有另類的感悟哦!
二十大經典cult電影排行榜(倒序)
20. 約翰·沃特斯
Cult風格:低成本、噁心畫面、粗製濫造
Cult代表作:《粉紅火烈鳥》《派克斯》《髮膠》
Cult成分:破爛王
「垃圾教皇、噁心之王、低級趣味的魁首」,這些都是約翰·沃特斯的雅號,而後者也此樂此不疲。他的電影充滿了低級趣味,肥胖的女人,拙劣過火的演技和駭人的惡作劇,他的字典裡沒有「藝術」兩個字,也不進行任何說教,而是大膽地標榜「以醜為美」。在他最臭名昭著的電影《粉紅火烈鳥》,主人公是號稱「世界上最汙穢的人」,《粉紅火烈鳥》讓所有主流觀眾見識到了什麼是有史以來最噁心的電影。不過比起很多cult電影,約翰·沃特斯的作品還是很「講道理」的,電影講的都是些善惡有報的故事,但是過程卻讓所有觀眾有低頭找馬桶的欲望。
19. 蒂姆·伯頓
Cult風格:黑色幽默、哥特風格、詭異的世界
Cult代表作:《剪刀手愛德華》《艾德伍德》《甲殼蟲汁》
Cult成分:孤僻症
嚴格意義上來說,蒂姆·伯頓是的商業氣息很濃,但他的作品卻與好萊塢主流電影背道而馳。哥特藝術、獨特想像力,帶有卡通色彩的人物形象和超常規的表現手法,大量無聊卻充滿孩子氣的趣味與現實世界背道而馳。這個鬼才式的人物由於擁有封閉、孤獨的童年生活而習慣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他愛好藝術,但不摒棄商業,他是好萊塢少有的商業與藝術雙豐收的導演。直到現在,蒂姆·伯頓依舊是一個十分不合群的人,他用大量的時間沉浸在自己的幻想當中,迷戀著自己的繪畫藝術,從而轉變成電影中那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好萊塢對這個怪人一點轍也沒有,因為他的電影總能引起轟動,索性讓他繼續沉迷於自己的詭異夢境。
18. 楊·史雲梅耶
Cult風格:超現實主義、對靈魂的拷問、諷刺政府
Cult代表作:《樹嬰》、《浮士德》、《瘋狂療養院》
Cult成分:妄想症
誰說動畫片都是給孩子看的,把楊·史雲梅耶的動畫就絕對不適合給小盆友們。史雲梅耶是捷克超現實主義動畫導演,極端的政治環境讓他的作品充滿了潛意識欲望、戀物癖、混亂無序的諷刺意味。著名的童話《愛麗絲》中的仙境在他手中變成了毀滅性的殘酷世界,歌德的著名作品《浮士德》經過他一通折騰變成了對東歐極端政治諷刺的寓言。
史雲梅耶曾說過,政府害怕他的作品卻看不懂於是只能實行禁映,他也因此被禁止創作長達7年之久。但是史雲梅耶對在藝術方面的造詣卻影響了很多人,包括好萊塢動畫,蒂姆·波頓就是他的崇拜者之一,其作品中的黑色幽默和夢幻色彩就有前者的影子。
17. 斯派克·瓊斯
Cult風格:荒誕不經、神經質的人物、對現實的反諷
Cult代表作:《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改編劇本》 《野獸家園》
Cult成分:精神分裂
用「才色兼備」形容這個帥小夥一點也不過分。斯派克·瓊斯是典型的「富二代」,他是著名的商品目錄「斯匹格」的繼承人,也是大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女婿,但這位出身於豪門的富家公子並非因此埋沒自己的才華。儘管他的作品裡擁有尼古拉斯·凱奇、梅麗爾·斯特裡普和布拉德·皮特這樣的頂級演員,但其風格依然非主流。
這個拍廣告出身的導演完全不按常理出牌,而且與神經質編劇查理·考夫曼臭味相投,無論是抽象的展露現代人生活的《成為約翰·馬爾科爾維奇》,還是半自傳體的《改編劇本》,乃至後來充滿對世俗鄙視味道的《野獸家園》,斯派克·瓊斯就像精神極度分裂的患者在欣賞畢卡索的油畫,大部分時間不知所云或作無病呻吟狀,但當你找到其作品「神奇的入口」之後,你就會被他的奇特創意所折服。
16. 樸贊鬱
Cult風格:無法忍受的暴力場面、復仇情結、進攻欲望
Cult代表作:《共同警備區》《老男孩》、《三更2之CUT》
Cult成分:極端復仇主義分子
在韓國影壇上,樸贊鬱有一個綽號叫「最黑暗的傢伙」,這完全拜他的「復仇三部曲」所賜。樸贊鬱作品不多,早期比較鍾愛B級製作和有特定觀眾群的電影,並拍攝了幾部小成本電影,卻頗受評論界關注。他的電影充滿了驚世駭俗的暴力場面和引人入勝的情節懸念,而在這些的背後卻隱藏著他對人性的無限可能性的探索。憑藉著《我要復仇》、《老男孩》和《親切的金子》,樸贊鬱一次又一次的挑戰觀眾心理承受能力的底線。「復仇三部曲」的成功使他一舉成為享譽國際的名導,也為韓國電影的多元化做出了貢獻。不少影評人甚至稱之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導演」,因為樸贊鬱成功運用商業片的外表將他邪惡的個性表達的淋漓盡致。
15. 亞歷桑德羅·佐杜洛夫斯基
Cult風格:反基督教、無政府、東方佛學理念
Cult代表作:《鼴鼠》、《聖血》、《凡多和莉絲》
Cult成分:心理巫師
如果亞歷桑德羅·佐杜洛夫斯基不當導演的話,他也許會是一名非常不錯的宗教學家和精神治療醫師。他的作品屬於那種典型的「壞電影」,充滿了魔幻現實主義的色彩,骨子裡面是對西方現實社會的抨擊。電影中隨處可見的是夢境般的離奇對話,無政府主義混亂的末世,對虛無境界的荒誕追求,對基督教的尖刻嘲諷。
佐杜洛夫斯基一直被主流排斥於門外,基督教派對他恨之入骨,他的電影想要在美國院線上映根本是天方夜譚。其代表作《鼴鼠》是在約翰·列儂的大力推薦下才得以擠進美國「午夜劇場」的,並因此成為midnight影院長盛不衰的經典影片之一。晚年間佐杜洛夫斯基致力於塔羅牌的研究,基本原理是用藝術表演作用於病人的潛意識從而達到治療心理疾病的效果。
14. 彼得·格林納威
Cult風格:極端個人主義、令人髮指的隱喻、抽象派作品
Cult代表作:《魔法聖嬰》《情慾色香味》 《夜巡》
Cult成分:結構主義隱喻狂
作為歐洲導演,彼得·格林納威不像周圍很多導演一樣,在個人風格和商業需求面前選擇一個平衡點。彼得·格林納威是個徹頭徹尾的個人極端主義者。他的電影有點像色彩斑斕的油畫,而他本身也是一名出色的畫家。他本人曾經說過:「我想拍這樣一種電影,沒有情節,像繪畫一樣極其關注事物的結構、構造與框架」。所以觀眾也就看到了《動物園》、《魔法聖嬰》、《廚師、竊賊、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這樣令人想砸電視的片子。
對隱喻與象徵的偏愛使得格林納威的電影內容龐雜而思想繁複,極具探索的精神讓他無視一切電影技法。也難怪,當高清晰度數碼攝象機出現之後,彼得·格林納威立刻宣判了純粹的電影已經完蛋了。即便他的作品如此晦澀,但依然有不少Cult死忠一頭鑽進他的電影中研究幾種或者幾百種隱喻。
13. 桂治洪
Cult風格:陰森詭異、極端化、一切皆癲狂過火
Cult代表作:《成記茶樓》 《香港奇案》 《邪》
Cult成分:偏執暴力狂
桂治洪是亞洲Cult導演之王,香港怪電影的祖師爺。很多時候,提到桂治洪就會想起一系列恐怖、暴力、色情的重口味電影,實際上桂治洪是一個不拘泥於類型片的導演,恐怖片、驚悚片、喜劇片和武俠片都有涉及,他的電影善於利用場景和光影製造氣氛,突出故事張力,是港片中最能體現「蒙太奇」藝術的電影,這也許跟他受訓松竹片場有關。
桂治洪在熟練掌握各種類型的同時,其劇本也有著強烈的極端風格和詭異色彩,從《香港奇案》系列到《萬人斬》再到很多邪降系列,無不怪異另類,戾氣十足,強烈逼人的暴力或者令人作嘔的畫面衝擊著觀眾內心。他的風格乃至影響到後世很多導演,包括藍乃才、鄧衍成、邱禮濤都師承於桂治洪,但沒有一位能出其右者。桂治洪的Cult電影是華語電影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12. 達裡奧·阿金圖
Cult風格:陰森的小屋、多重影像的鏡子、尖叫的女人
Cult代表作:《陰風陣陣》 《夜深血紅》 《驚悚無眠》
Cult成分:變態殺手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這位義大利giallo電影代表人物是寫影評出身,而且熱愛各種童話。天知道此人的電影為何以製造希區柯克式的懸念和拉斯·馮·特裡爾般的黑暗視覺而聞名。達裡奧·阿金圖的電影中劇情要多爛有多爛,但是作品中對色彩對比的運用和暴力場面的特寫卻像夢魘一般揮之不去。他認為情節要素在敘事上看來毫無意義,影片的核心是視聽快感在一個畫面和一個畫面之間的流動。
阿金圖的電影多數具備濃厚的懸疑色彩,從一開始兇手沾滿鮮血的雙手和被害人扭曲的面孔開始,他的電影始終讓觀眾在猜測,儘管很多時候結尾非常令人無語,但其過程伴隨著噴湧的鮮血和驚心動魄的暴力細節。達裡奧·阿金圖的電影把義大利giallo電影帶入到了鼎盛時期,並且風靡一時,甚至影響到他的女兒艾莎·阿金圖,後者是格斯·范·桑特的《最後的日子》和殭屍大師喬治洛梅羅《死亡之地》的女主角。
11. 喬治·羅梅羅
Cult風格:血漿滿地、頭顱亂滾、指桑罵槐
Cult代表作:《活死人之夜》 《幻海魔靈》 《鬼作秀》
Cult成分:墳場看護者
喬治·羅梅羅或多或少的促進了恐怖電影的革新,把恐怖片從陰鬱懸疑扭轉到血肉橫飛的純視覺衝擊的路線上。他是美國殭屍電影的代言人,他的殭屍三部曲不但成為了殭屍電影的一座裡程碑,還為同類電影中的殭屍下了準確的定義,連目前大紅大紫的電玩《生化危機》都是取材於老爺子的殭屍創意,而他借用恐怖片這種脫離於現實社會的題材去反擊現實也成為他標榜的風格。
從一開始,羅梅羅的殭屍就在拷問著人類的良心和存在的價值本身,他用自己的作品充分說明,血漿、爆頭、嗜血這些只不過是外在表象,一部電影要言之有物,當然不能僅靠廉價的感官刺激博取眼球,儘管他的大量作品都是低級趣味和不入流的代名詞,但卻不可忽視影片背後所帶來的嚴肅的思考和社會性。
10. 羅伯特·羅德裡格茲
Cult風格:DIY手工作坊式拍攝 反類型片
Cult代表作:《殺手悲歌》 《殺出黎明》 《罪惡之城》
Cult成分:獨行刺客
稱羅伯特·羅德裡格茲是好萊塢的「手工業者」一點也不誇張,因為在他的電影裡從導演、監製、剪輯、攝影甚至是特效製作和作曲基本上都是他一個人承包。羅伯特·羅德裡格茲的電影造價低廉,像是《殺出黎明》這樣火爆的電影很多場景都是他親自做的。同時在他的作品裡總會出現一個「別人笑我忒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的不合群分子,包括《殺手悲歌》中的流浪吉他手,《罪惡之城》裡的每一個故事的主角。
羅德裡格茲不修邊幅的剪輯技法,強烈的色彩對比,峰迴路轉的有趣故事不拘泥於類型的土法上馬、自成一套的特技製作充分顯示了此人「單槍匹馬鬧革命」的本色。不可否認他的電影商業味道更濃厚一些,但其中的個人元素和題材性也顯出了極強的Cult風格。
9. 特裡·吉列姆
Cult風格:怪誕的想像、神話氣息、對體制的嘲諷、反烏託邦
Cult代表作:《巨蟒和聖杯》 《妙想天開》 《12猴子》
Cult成分:癔症患者
特裡·吉列姆是少數幾個在好萊塢和歐洲地區都不受待見的導演,他也是世界最倒黴的導演之一,每部作品的誕生都伴隨著這樣那樣的風波,包括無限期跳票的《堂吉訶德》和經歷主角希斯·萊傑英年早逝的《帕那索斯博士的奇幻秀》,他本有機會成為《哈利·波特》系列的導演,但最終花落他人。然而他也是全球最幸運的導演之一,因為有著無數Cult電影粉絲對他追捧有加。
特裡·吉列姆的電影充滿了奇思妙想的故事、歇斯底裡的神經質人物、嬉皮笑臉的諷刺和對體制束縛的抨擊。早年間一部超低成本的《巨蟒和聖杯》拿啟示錄和圓桌騎士開涮導致宗教組織的抵制而被禁演,但憑藉此片他也一舉奠定了自己的影像風格。從《萬世魔星》和《人生七部曲》到《妙想天開》和《格林兄弟》,大部分影迷對他的迷幻世界感到困惑,不過Cult影迷卻因此而迷戀。
8. 三池崇史
Cult風格:歇斯底裡的瘋狂、令人作嘔的暴力、黑色幽默
Cult代表作:《殺手阿一》 《切膚之愛》《拜訪者Q》
Cult成分:自虐狂
看到這副戾氣十足的臉,想必三池崇史在生活中也許是個精神壓抑症患者,否則他的電影無法表現出極端世界裡的真實寫照。這個由拍AV起家的導演是如此迷戀歇斯底裡的感覺,這種極端風氣在他近60多部作品中都找得到。你無法想像一個商業片導演會用這樣的風格來拍電影,即便如此,依然有大量主流片商在他門前排起了長龍。
三池崇史也拍過很多商業氣息很濃的電影,但是其中所表現的還是兒童的惡趣味和成人卡通一般的世界觀,本質還是不會變。三池崇史的電影毫不客氣地讓觀眾在強烈得令人作嘔的殘暴與血腥裡反思,赤裸裸的人性被展露無疑。說起三池,就不得不提《鐵男》的導演塚本晉也。這二位電影人惺惺相惜,也互相合作,一起構成了日本Cult電影的頂梁柱。
7. 約翰·卡朋特
Cult風格:黑色幻想、絕望悲觀、血腥與懸念齊飛
Cult代表作:《月光光心慌慌》 《怪形》 《妖魔大鬧唐人街》
Cult成分:邪教教主
約翰·卡朋特是好萊塢的另類大師,他是無數B級片影迷甚至導演們的偶像,他在恐怖電影領域的造詣要遠遠超出現在對他的評價。約翰·卡朋特並非拍恐怖片出身,出身在藝術家庭的他對低成本的B級片有著極高的興趣,早年間他的《黑星球》和《血濺十三號警署》就在B級片領域有著廣泛的讚譽。直到1997年卡朋特自籌了30萬美金拍攝了《月光光心慌慌》一舉拿下3000萬美元的票房成績,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卡朋特的電影集感官刺激與內心恐懼於一身,《突變第三型》中怪形潛伏人體,《極限空間》外星人佔領地球,《戰慄黑洞》將觀眾帶入真實與虛擬的辯證之中,這些作品一貫黑暗,令人絕望。他善於創造有懸念的情節和氣氛,有霍華德·霍克斯和希區柯克的遺風,對動作場面調度嫻熟,而且善於通過電影傳達自己強烈的感情,所以在他的影片中觀眾能看到很多充滿黑色幻想的故事,而卡朋特也是為數不多的在商業上成功又能保持B級片一貫風格的導演。
6. 彼得·傑克遜
Cult風格:殘肢斷臂、飛舞的內臟、腦子有病的人物、
Cult代表作:《宇宙怪客》 《群屍玩過界》 《神通鬼大》
Cult成分:半獸人
不要意外,我們的彼得大帝也是著名的Cult電影導演,儘管他拍過商業大作《指環王》和《金剛》。不過細心的朋友也會發現,這兩部作品B級片味道也是非常濃重,起碼讓金剛和人類美女發生感情這一方面就有不可迴避的重口味。彼得·傑克遜是堅定的B級片愛好者,嚴格奉行Cult電影白手起家的原則,《宇宙怪客》是他第一部成名的電影,花了他四年的時間,弄壞了母親無數個電烤箱。他對電影化妝特效非常迷戀,這一切都是老版《金剛》惹的禍。
從《群屍玩過界》到《神通鬼大》再到如日中天的《指環王》,這個世界上減肥最成功的男人用自己的手段塑造了一個又一個或而癲狂或而美妙的幻想世界。彼得·傑克遜用Cult電影徵服了新線公司的高層,也徵服了全世界影迷的心。
5. 理察·凱利
Cult風格:自由主義、軟/硬科幻、符號化隱喻
Cult代表作:《死亡幻覺》 《南方傳奇》 《殺人寶盒》
Cult成分:外太空哲人
理察·凱利是導演界的小字輩,以拍充滿自由幻想的科幻電影而聞名,這和他父親是NASA工作人員有關。他的電影大部分都遭人冷眼相看,能看懂他作品的人屈指可數。在他的履歷表中處女作《死亡幻覺》無疑是最拽的一部,本片在2001年的聖丹斯電影節上首映,立馬成為當時的熱門話題,IMDB上一直殺到8.3分。片中有太多的科幻理論和指涉符號讓很多觀眾一頭霧水,但盛況空前的討論卻圍繞這部燒腦電影展開,粉絲們甚至搬來了《時空旅行奧義書》等專業書籍來解構電影裡晦澀的謎題。理察·凱利25歲拍攝了這部空前的經典之作,令很多新導演眼紅萬分。而他隨後拍的兩部「科幻大作」更加讓人騰雲駕霧,就連資深影迷也看不懂了。
4. 大衛·柯南伯格
Cult風格:扭曲的靈魂、變異的人體、科技的恐懼
Cult代表作:《撞車》《裸體午餐》 《感官遊戲》
Cult成分:科學怪人
如果看過大衛·柯南伯格的視頻訪談,就會發現這個滿嘴放炮的猥褻男的形象要比霍普金斯更適合演漢尼拔,而他也確實客串過克裡夫·巴克《夜行駭傳》中的一個殺人魔。大衛·柯南伯格是典型的非科班出身導演,大學裡學的是生物,這樣你也許會明白他的電影裡為什麼有那麼多奇形怪狀的變異人體。
大衛·柯南伯格號稱「加拿大的大衛·林奇」,他的電影充滿暴力、血腥和色情,而最令人無法接受的還是他所開發的「身體恐怖」,早期迷戀人體實驗(《狂犬病》)、中期注重科學災難(《變蠅人》)、晚期又將將心理和生理糾纏在一起來探究人的恐懼(《蜘蛛夢魘》),無不令人背後發涼,而他利用科技、人性的矛盾衝突產生獨特的魅力,使其影片以恐怖的影像來表現哲學的、文學的內涵,當然這種內涵只有在看他的電影不會嘔吐的人群中才會有所共鳴。
3. 大衛·林奇
Cult風格:迷幻詭異、夢境與現實、怪異的人物
Cult代表作:《橡皮頭》 《妖夜荒蹤》 《穆赫蘭道》
Cult成分:畸形人
大衛·林奇是美國電影的一塊活寶,以他的電影風格在好萊塢這種地方能夠混下去可稱得上是奇事一樁。不過他在主流派和超現實主義之間保持著一種遊刃有餘的平衡,儘管其作品充滿著詭異、迷茫、魔幻、神秘、暴力、瘋狂、夢境這些極端的Cult元素。大衛·林奇的電影中最不缺的就是各種稀奇古怪的人物:畸形人(《象人》)、血盆大口的巫婆(《我心狂野》)、偷窺狂(《藍絲絨》)、精神病(《穆赫蘭道》)等等。而他電影裡的世界又是那樣的動蕩、分裂和令人不安,同時又具備將恐怖的夢魘轉換為怪癖荒謬的超現實場景。
大衛·林奇是美國非主流電影的一面旗幟,是最具風格化的導演之一。有意思的,生活中的大衛·林奇也是一個怪物,他的嗜好竟然是收集各種生物的器官和殘肢,傳說他的妻子就是因為受不了他老用黃蜂當圖釘,冰箱裡除了貓頭鷹的屍體和浣熊的爪子就別無其他,才毅然決定跟他離婚。
2. 昆汀·塔倫蒂諾
Cult風格:非線性敘事、暴力場面的特寫、喋喋不休的人物
Cult代表作:《落水狗》 《低俗小說》 《殺死比爾》
Cult成分:邪神
在紀錄片《澳洲B片真牛逼》的採訪人名單中,昆汀強烈要求製作者將自己的稱謂由「導演」改成「影迷」。由此可見,昆汀是一個典型的B級片愛好者,他瘋狂迷戀著美國60、70年代的Cult電影、包括萊昂尼的義大利警匪片以及吳宇森的動作片,並因此發展出自己一套個性十足的電影理念。在他的作品裡,非線性故事,別致的對白及血腥場面,將美國本土B級片的黑色暴力風格發揚光大。
他通過看無數B級片自學成才,他的電影經歷和電影風格都對今天的電影有著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是他帶壞了好萊塢的風潮,從《落水狗》之後,成捆的暴力美學電影層出不窮;也是他將切分劇作結構、利用聲音剪輯進行故事銜接等電影手法引入商業化的好萊塢,從《低俗小說》之後,各種「東施效顰」的電影橫空出世把好萊塢整得烏煙瘴氣。他可以讓約翰·特拉沃爾塔在上廁所時被人在馬桶上打成肉醬,可以讓希特勒在看電影時被人大卸八塊,昆汀·塔倫蒂諾是一個天才,也是一個混蛋,他是全世界Cult影迷膜拜的邪神。
1. 艾德伍德
Cult風格:粗製濫造、異裝癖、自我陶醉、只拍爛片
Cult代表作:《忽男忽女》《魔鬼新娘》《外星第九號計劃》
Cult成分:外星人
許多電影和導演並不是因為優秀而獲得Cult稱號的,比如艾德·伍德。如果要問誰是有史以來最爛的導演,估計第一把交椅非此奇人莫屬。艾德·伍德生前寫過至少47個劇本,執導了18個影視作品,監製了12部影片。而這些電影的共同點就是無一例外的爛。艾德·伍德一生致力於爛片研究,所拍電影無不具備劇情垃圾,情節操蛋,道具草臺,對白犯傻的「榮譽」,這些標誌性的元素在《外星第九號計劃》達到了冒煙的級別,也使得該片一舉成為影史當之無愧的最爛之作。
雖然艾德·伍德的電影票房貧瘠,批評不斷,但反倒因為它們差到極點的糟糕表現而陰差陽錯地成了「資深」影迷拿來解悶開涮的喜劇片。所以艾德·伍德生前四處碰壁、一貧如洗。但死後反而名聲響亮,他的大粉絲蒂姆·波頓就拍過同名電影以紀念這位曾經在二戰戰場上穿著女式內衣頑強作戰的勇敢偶像,可見艾德·伍德在少數人心中,他的勇氣和無畏的爛片精神已經成為一個不可超越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