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膜 你以為你喜歡的cult片99%都不是cult片

2021-02-08 虹膜

文 | magasa

本文系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B級片的含義約略等於成本較低的影片,但這個詞只有放到一定語境下才成立,並非所有低成本影片都可不分青紅皂白地稱為B級片。它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某個特定的產業環境下,相對於那些成本更高的A級片來說,成本較低的被稱為B級片。所以,藝術電影不論成本高低都不能叫做B級片,它首先得是類型片,或商業片。

B級片這個詞的準確起源其實無法考證,一般認為和美國三十年代因大蕭條的原因電影行業不景氣而發明的雙片連映制度有關。往前可溯及至二十年代,好萊塢財力較弱的公司,為了區別於派拉蒙、米高梅這幾個巨頭,主打生產成本較低的影片,並採取不同的發行策略,B級片的理念已經大致成型了。

從三十年代中期開始,雙片連映成為美國電影放映市場的統一做法。簡單說,就是電影院先放一部高成本的A級製作,再放一部低成本的B級製作。B級片的片長較短,製作較為粗糙,也沒有一線大明星。對於A級片和B級片,片廠和電影院分成的方式也不同,B級片通常是一個較低價格買斷,這樣利潤較為固定,基本穩賺不賠,所以片廠也很樂意大量製作B級片。

從三十年代直到五十年代的大片廠時期,B級片就是好萊塢內部將影片成本差異化的產物。

五十年代後,片廠制度解體,雙片連映制度取消,同時電視崛起,好萊塢大片廠開始集中精力生產超高成本的豪華巨片,低成本B級片漸漸從大片廠內部消失了。但它的市場仍在,只不過生產者變成電視臺或者在好萊塢地位更邊緣的獨立製片商,例如AIP和Roger Corman。

從這時起,B級片的概念基本獨立,不用再將其視為A級片的附屬物存在。六七十年代美國流行的汽車影院、午夜影院都對B級片的繁榮起了很大作用。

紀錄片《科曼的世界》(Corman's World: Exploits Of A Hollywood Rebel)

六十年代末,審查制度廢除,分級制度實施,電影尺度變大了。一部分B級片走了比較色情、暴力的路線。另外,此時出現了另外一個概念——剝削電影(exploitation film,這並非好的譯法,目前暫無其他佳譯)。剝削電影通常也是低成本和低品質的影片,但它更強調對某種主題的過度利用,以此招徠特定口味的觀眾。嚴格來說,剝削電影也有它的歷史,可推及更早的時期,總之在六七十年代,它興盛了,並且和B級片合流。在當時,B級片基本就是剝削電影。這個時期的B級片的確帶有一些共同的風格特徵,其中一部分較為渲染暴力和色情,這可能是那些重口味愛好者概念混淆的原因之一。

從八十年代往後,B級片在美國電影產業中日漸式微。當然電影的成本永遠有高中低的不同分檔,不過作為一種具有特定產業特徵的概念,原來的B級片已趨於消亡。因為B級片經常和某些固定的類型聯繫在一起,比如三十年代的西部片、五十年代的科幻片,以及各個年代的恐怖片,但八十年代後,一些原本的B級專屬類型,如科幻片,被超高成本的特效大片擠佔,B級片失去了原本的空間。連過去固有的放映場所,也都紛紛關張。此外,以Sundance電影節和Miramax為標誌的新獨立電影崛起,吸收了原來低成本電影製作的一部分能量。

結論就是,B級片這個詞,儘管都是指成本較低的影片,在不同的時代,它的含義也應有所區別,三四十年代和六七十年代肯定不一樣。今天,制度化的B級片在大多數國家已基本不存在,所以這個詞的使用就變得非常模糊。

再說cult片,這個詞我不知道怎麼翻譯,我不想使用「邪典電影」。邪典電影是一個很成功的名詞,它被廣泛傳播、運用,這證明了它的生命力,但它不是一個好的譯名,至少那個「邪」字誤導性很強,因為cult片的本來含義,是和內容、氣質無關的,「邪」太容易讓人誤解。

究其本來含義,cult片無非是指在小範圍內得到高度崇拜的影片,它往往在大眾當中被無視或貶低,它在剛上映時多半失敗或被劣評,可是經過一段時期,成為小圈子內部的經典。它只和傳播和接受有關,跟它是什麼內容、風格、題材、類型均無關。

可以說cult片是六十年代以來誕生的一種青年亞文化。在家庭錄像帶普及之前,這種現象能夠出現,也得益於午夜影院可以重複放映舊片,於是一部分影片被重新評價,而熱衷於這種場所的觀影者,多半是一群固定的年輕人。


《綠野仙蹤》在西方一些國家的gay圈裡成為一種特殊的暗語。

基於這種環境,不難想像八十年代以前被追捧的那些cult片,多半帶有反主流文化的特徵,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好電影,有些怪異、另類,可用camp或者kitsch來形容其風格,往往不乏暴力、血腥之作。但反過來以偏概全、倒果為因總是不妥的。

八十年代之後,直到今天,老電影更易獲得,cult電影應該說更加多元化了,也國際化了。比如,一個英國的二線喜劇演員可以莫名其妙地在阿爾巴尼亞成為偶像(這是真實的例子)。再比如,《綠野仙蹤》這種大眾喜聞樂見的片子,在西方一些國家的gay圈裡成為一種特殊的暗語。《大話西遊》九十年代末在中國大陸的大學生中走紅也可視為一例。

這兩個術語,B級片和cult片的被誤用,是中文網際網路上的特殊現象。為什麼會發生,已經無法考證,以訛傳訛,喧賓奪主,都是可能的。

B級片的形容詞化。我們有時候會說,這部片「很像B級片」、「帶有B級片的風格」、「A級片B級化」,並不一定是說這部影片是嚴格意義上的B級片,或者低成本類型片,而是指它可能有意或無意地呈現出製作粗糙,或者情節牽強等特徵,讓人想起過去的那些B級片。這種用法在英語世界也是存在的,算不上誤用。

但把cult形容詞化經常就有問題了,比如說「這部片很cult」,多半是誤用。因為cult是一種結果,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一部影片在小眾圈子裡取得了經典的地位。一部剛上映的新片,無論如何不會是cult片。而且cult片不像B級片還算是擁有某些共同的特徵,它幾乎沒有共同特徵(把血腥、暴力、另類、怪異、噁心作為cult片特徵是誤解,至少是以偏概全),所以把cult形容詞化,並近似等於所謂「重口味」,在含義上是混淆的。

另,新片雨戰猜想,《聶隱娘》得票率為48%,《殺破狼2》30%,《道士下山》20%。

編輯 | 徐寒冰

長按識別碼可下載《虹膜》

《虹膜》是一份基於移動平臺的電影雜誌,每月出版兩期,我們希望為讀者提供中文世界裡最具深度和創見的電影文字。蘋果用戶可點擊上方二維碼下載《虹膜》,或在蘋果App Store商店中搜索「虹膜」來下載。也支持Kindle、多看和豆瓣閱讀等所有主流閱讀平臺。


相關焦點

  • 你以為你喜歡的cult片99%都不是cult片
    朋友:表姐,我昨天看了個cult片你表姐:啊?
  • 好爛好cult好性感!國產cult片觀影指南
    這麼一個講述變態連環殺手的片子能誕生絕對是鑽了當時電影審查制度的空子。有幾場戲即使拿出來放在當下看,依然」先鋒「。當然我們也可以在其中看到不少向大師致敬的成分,就不細說了沒勁。(反正不是致敬馬丁西科塞斯。)
  • 這樣的香港cult片,再不看下架了
    電影中有一類電影叫做cult片,很多影迷也非常喜歡cult片,但是什麼是cult片,它真正的定義卻很少有人能夠準確的說出。Cult片是指是指某種在小圈子內被支持者喜愛及推崇不以市場為主導的影片。換言之就是屬於非主流領域卻能在特定的年輕族群中大受歡迎的電影作品。
  • 鳥哥盤點丨你們期待已久的cult片,挑戰你的神經,感覺馬一波
    最近忙啊,好忙啊,所以都沒時間盤點,這種理由你們信嗎?今天推薦幾部cult的影片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放心,雖然是cult片,但我不會放太噁心的圖片的哈,麼麼。鳥哥點評:史雲梅也是cult片界高手,他這個人很喜歡童話,卻總是把童話做得陰暗怪異。看了這片子後誰特麼想生孩子?
  • 推薦五部cult片
    cult片就是我偶爾的調劑,或是乖張,或是怪誕,或是瘋狂,這些重口味讓我重新燃起對電影的熱愛。如果某部電影幾乎無人所知或欣賞者特別少,那麼樂在其中的人就會產生一種獨佔性的優越感,cult電影的魅力可能就在於此吧!下面羅列幾部我認為不錯的cult片,請你參考欣賞。「如果你沒有朋友,就自己做一個!」
  • 狗尾續貂,《女王蜂》,演出了cult片的樣子
    就完全成了搞笑片,甚至加重了第一部就有人說cult片的感覺,看前面還以為有點劇情,到後面就明白了:哪來什麼shit劇情,完全在消費第一部情懷,照搬第一部劇情,加個復活元素和一個可有可無的女二,來個英雄救美,無語。給兩星完全看在演員顏值(喜歡羅比),不然就這劇本給一星都嫌多,商業片,無語。
  • 港式cult片:《力王》
    它,是一部沒有情色成分的香港B級片它,在誕生日起就註定無緣公映《力王》,又稱硬碰硬(臺) / Story of Ricky。導演是藍乃才,編劇也是藍乃才。該部電影的主演為樊少皇 、葉蘊儀、何家駒、大島由加利 、丹波哲郎。
  • 《壽喜燒西部片》一部標準體裁的cult movie
    西部片通過三池崇史被打造成充滿玩笑的日本cult片,從Django到無名槍手,從左輪到太刀,從大漠仙人掌到葛飾北齋的浮世繪,和風裝飾著西部片的每一個旮旯。最棒的是平清盛、源義經的羽織配牛仔褲(不是藍嘰嘰的那個,是牛仔穿的粗布肥褲子),充滿浮世繪的牛仔服制跟武士通體紋身倒也挺像,其中幾個片段人群穿著格子襯衫帶著氈帽去穿梭於日式仿唐建築中間,完全攜帶了cult劍走偏鋒的混搭基因。
  • 盤點香港八大cult片,《山狗》《地獄無門》上榜,《力王》也在
    所謂cult電影,並沒有統一的標準,一般指的是那些題材詭異,劍走偏鋒的電影。上世紀香港影壇百花齊放,湧現出不少cult類型影片,一起看看吧!1、《五毒》我們都知道昆汀是香港電影粉絲,特別喜歡邵氏電影,《五毒》就在其中。本片由張徹執導,郭追、羅莽、江生、孫健、韋白、鹿峰等弟子聯合主演,被美國某雜誌評為世界最怪誕電影第11位。
  • 香港cult片之王邱禮濤是蜥蜴人嗎?
    八、九十年代香港有過一陣B級片的高潮,當時有桂治洪、牟敦芾、鄧衍成這些童年嚇尿系列的著名大導,在這幫變態cult魔王裡邱禮濤脫穎而出,那麼多弔詭邪門的B級片,只有一個人把它們又拍出新花樣,只有一個人被稱為了「B級片之王」,那就是wuli濤濤。
  • 經典cult片裡,哪個鏡頭最衝擊?
    《2001太空漫遊》《洛基恐怖秀》《低俗小說》《哥斯拉》……經典cult片裡,哪個鏡頭最衝擊?
  • 黃秋生除了cult片之外,鬼片也還可以,下面九部你看過多少?
    提到香港哪個最會演「變態」的話,黃秋生絕對是第一人選,只要看過他的cult片「叉燒包」和「病毒」的話,也就沒有人反對了。
  • 《仲夏夜驚魂》Cult片
    毫無疑問這就是一部宗教邪典cult片,與《遺傳厄運》的思路一脈相承。從誘惑,包圍,入坑,收割,一系列鋪墊引人入勝,開始是對異文化的饒有興趣,很快就在滿腹狐疑中完全被拖著走。長達近三小時的版本,一氣看完還覺得意猶未盡。恐怖是人類最原始最持久的情感,它來源於對未知的狀況,但要入髓就要靠聯想。作為個人來說,由於缺乏對邪J文化的了解,只有不適沒有聯想,就僅僅局限於圍觀看熱鬧。
  • 《貓》來都來了,我願稱之為新時代的cult片之王
    《貓》,一粒由環球影業流下的時代眼淚,貓片裡的貓王,cult片裡的cult神。誰都沒想到好萊塢趕在21世紀10年代的末尾還能炮製出這種驚天動地的可怕片。為了寫這篇觀後感,我特意去採訪樓下的貓。我問貓,你怎麼看這部電影。貓說,我沒眼看。我問貓,你為什麼沒眼看,明明你有眼。貓說,這跟有沒有眼無關,我不懂欣賞當代貓片,你趕緊饒了我吧。
  • 這部限制級的cult片,讓我感受到了久違的港味兒
    儘管唱衰香港電影已經是老生常談,但從前幾年出現的《殭屍》,到今年上映的《樹大招風》,都讓觀眾眼前一亮。似乎衰落的香港電影有日漸復甦的跡象。而其中就有一部電影不得不談,那就是今天向大家介紹的一部cult片,《老笠》。
  • 深扒經典cult片,哪個鏡頭最兇猛?
    豆友們紛紛拿起畫筆,畫出自己心中忘不掉的cult片鏡頭。現在就帶大家來看看這些畫風邪魅,腦洞大開的手繪鏡頭吧!來自豆友@Anner以上兩幅均來自豆友@歐陽呷書時也許就這樣,夢一場豆友們的手繪作品就暫時欣賞到這裡啦,如果你對他們的作品感興趣,或對cult片/邪典電影感興趣,歡迎訂閱「豆瓣時間」圖文專欄《邪典電影本紀》,有機會在番外篇看到豆友的邪魅手繪哦
  • 好久不見這麼爽的cult片了
    但這遠不是這一天的結束,開車回家,發現女友另有新歡。這時候,一個重要的鏡頭出現。她讓女友回家,然後徒手拆了她的汽車。這個鏡頭是影片好看的原因之一,即無處不在的對比和反差。他有著虎豹一樣的身體,卻有著小白兔一樣的內心。他寧願把怒火宣洩在汽車上,也不是背叛的女友身上。有所為有所不為。
  • 10部冷門cult電影,能看完全片的,敬你是個狠人!
    但常常因其風格獨特或是其亞文化屬性讓其收穫了為數眾多的粉絲擁躉,這類電影便是cult 電影(邪典電影)。當然,小眾並不意味著就應該被低估,實際上在影史有很多特立獨行的導演湊曾以cult電影成名而後殺入主流電影圈,筆者今天就來推薦十部冷門cult電影。
  • 《四大天王》:cult片註定不是主流審美
    電影《神殿》在《四大天王》裡,這種濃重的作者風格、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超現實的視覺呈現,妥妥兒的一部Cult片。圓測法師物化出的大鯉魚,最後15分鐘怒目天王與金剛的巔峰對決,極具邪典風格。敢在這麼大投資的商業片裡玩Cult,華語片導演裡也只有徐老怪敢做了吧。對不同的觀眾而言,《西虹市》和《四大天王》都是爽片,但我更吃徐老怪這一套。
  • 對待這些cult片你得有一些應有的禮貌比如說你需要學會不講禮貌
    -百度百科 對於cult影迷來說,這解釋TM就是放屁。Cult片是什麼?是煎得通紅的熱狗腸,大口啃上去肉汁醬料流一身的漢堡,你走進一家肯德基,買大桶大桶的炸雞,吃的是垃圾食品,滿嘴的油水和白白嫩嫩的雞大腿。大搖大擺的撩帘子踩著門檻進來都不知道脫下兒帽子,您抬頭就跟我說要一份菲力小牛排,還自帶一瓶什麼波爾多產的梅洛讓我去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