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近兩個月的追劇終於劃下句號了,千言萬語總結為兩個字——不舍!
說實話琅琊榜之風起長林製作計劃敲定之初,我是帶有主觀偏見的,原以為不過是借著熱度狗尾續貂,很是鄙夷了一陣。播出之初,出於對第一部的喜愛,帶著滿心質疑開始看劇。慶幸的是,我收穫的並不是失望,而是驚喜和打臉之後的羞愧。於是有了這篇劇評。
琅琊榜第一部是正午陽光第一次製作古裝題材的電視劇,由於經驗不足,團隊在摸索轉型的過程中對劇情節奏的把控和原著小說的改編上都有著些許不足,這些在琅琊榜之風起長林中有了很大的改善!不變的是作者想表達的家國情懷,依然是那麼深入人心!
琅琊榜系列塑造的諸多角色,不論是主角還是配角,不論是正面人物還是反派人物都特別豐滿鮮活!下面想談談我對劇中的部分角色和一些人物關係的一些感受。
*蕭平旌
如果說林殊是琅琊榜1中金陵城裡最明亮的少年,那麼蕭平旌就該是風起長林中鮮衣怒馬的少年郎!前期劇中的蕭平旌有著屬於少年的跳脫、張揚、莽撞、熱血,雖出身將門但因受教於琅琊閣,於是多了一份江湖人的灑脫!
編劇一手塑造了一個恣意瀟灑的少年,然後又硬生生地撕碎了擺在觀眾面前,試問有誰會不心疼呢。彼時的他,少年心性,看不透朝局中的暗流洶湧,但他並不蠢,甚至異常敏銳,只是不願身處亂流中徒增自己的煩惱,他曾天真地以為長林府的重擔有大哥扛著,自己可以偷個懶,滿腦子仗劍江湖,懲惡揚善,活脫脫一個少年俠客!
但正如他父王所說,人事無常,他到底是出生將門,從小看著兵書戰法長大的,有些東西是骨子裡帶的,雖心之嚮往但終究不是一個逍遙自在的江湖人……他中毒讓所有人猝不及防,那個精力好像永遠用不完的少年就這麼倒下了,一覺醒來許多事已經變了,那個他口中戰無不勝的大哥再也醒不過來了,他甚至沒能好好地告個別,撩開帳簾,大哥冰冷的身體放在榻上,獨留老父身處在光影中……這個羽翼未豐的少年就這麼被撕扯著長大了。
看著大嫂在家中睹物思人,看著父親勞心傷神,得知真相的他不知該如何面對親人,就像知道大哥並非親生之後一樣,他又逃了,扛過大哥肩上的重擔他逃到了邊境軍中,倔強地讓自己變成像大哥那樣的人,生怕自己做不好辜負大哥的期望。
少年變得穩重了,直至寧關大捷,本該一戰成名的他卻要背著抗旨不遵的罪名回京受審。風塵僕僕回到家中,他知道自己此舉會給長林王府帶來怎樣的後果,滿腔的委屈在見到父王的一瞬間迸發了,知子莫若父,那一刻蕭庭生滿心都是對兒子的心疼吧。
蕭平旌心裡一直繃著的弦在父親去世時終於繃斷了,褫奪朝職,長林軍編制被撤,長林王府封府,偌大的金陵城,他,連家都沒有了……在靈前的那場戲,平旌終於開口將一直埋在心底的執念宣洩出來,像個孩子一樣哭倒在林奚懷裡。
平旌身邊所有人都曾勸他放下,三年的守孝期,他想明白了許多事,也看明白了自己對林奚的感情,可他真的放下了麼?金陵傳來消息,蕭元啟謀反了……長林府一腔碧血,兩代忠骨,最後落得這個結局他的心中就不曾有怨有恨麼?我相信是有的,但父親大哥一直以來的教誨讓他沒有像蕭元啟一樣鑽進牛角尖裡,而是把時局看得更通透了,在他單憑長林之名起兵勤王時,觀眾也看明白了,人心所向是一股多麼可怕的力量,荀首輔做錯了麼?也許是吧。
金陵城樓下和蕭元啟的對峙,蕭平旌沒有說一句話,所有的氣勢和壓迫感從眼神中傳遞出來,有著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那一刻觀眾可以真切地看到了平旌的成長,褪去了少年的影子,他是一個在戰場上殺伐決斷的將軍!此時對這個角色的成長是欣慰還是心痛倒真有點兒說不清楚了。
和蕭元啟在大殿上對決的那場戲出乎我意料的精彩,並不因為武打戲份酣暢淋漓,其實是因為蕭元啟說的那番話,能從平旌的表情裡看出有些話真的戳中了他的心底,可他依然堅守住了本心,堅守住了自己長久以來所信仰的東西。誅心之論能否蠱惑人心,關鍵就在於人能不能堅守自己的本心不動搖!
最後在兄長的墳前說完那番話,這一次平旌是真真切切放下了!
*林奚
在非大女主劇裡遇到林奚這個角色讓我感到十分驚喜,不同於以往言情偶像劇裡的女性角色,林奚是一個胸懷大愛的醫者,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女性,在她的身上絲毫看不到矯揉造作。
因母親臨終時的一番話林奚原本永遠都不會提起那樁舊日婚約,但也許是命中注定的緣分吧,她還是和蕭平旌相識了。這個看似冷冰冰的姑娘其實外冷內熱,在和平旌相處的過程中情愫漸生。
蕭平章之死讓她和平旌的關係再不復從前,她不難過不心痛麼?不,人都有心,又豈能不傷?但她更懂平旌心裡的痛,所以她收拾好行囊去實現自己的神農之志,她選擇了最大限度的包容,選擇等平旌自己想明白,她說不管何時只要你想說我都會在,光是這份豁達和通透就令人嘆服。
她的志向是遊歷天下,嘗遍百草,這一點從未因任何人任何事改變過。即便蕭平旌要重返金陵,她依然清楚明白地告知對方這一點,即便將來兩人無法攜手共度餘生也希望對方可以好好照顧自己。她不是在逼他做出決斷,而是希望他明白,每個人都有應該做或者想要去做的事。
也許有人會說這個角色未免太不食人間煙火了,我只能說在我心裡林奚是一個遵從本心的角色,在自己心意未明時半句都不肯透露婚約的之事,明白自己的心意後便大方地拿出銀鎖來,和蒙淺雪談話時舉止中透露出女兒家嬌羞的情態,表現得恰到好處。
故事的結局林奚站在城外的長亭,既然動了心又豈會真的毫不擔憂呢。這一次他們誰都不會放手了!
*蕭平章
蕭平章首次出場就是在戰場上,邊境烽煙起,浴血守城,補給斷絕,援兵無望,再加上背景音樂的催化,似乎從一開始就奠定了一個悲劇的基調,「長林軍旗之下,豈能畏戰而逃」也讓觀眾在心中為長林軍的形象留下了一個初步的印象,而後他那句鏗鏘有力的「大梁子民在後,我長林男兒誓死不退」瞬間點燃了觀眾的熱血!
作為有著赫赫威名的長林王府的世子,他身居高位卻不倨傲,在家人面前溫和平順,在朝堂上不卑不亢,心思縝密,堪當大任,這是我對這個角色前期的認識。之後劇情的發展,他與蕭庭生的父子之情,與蕭平旌的兄弟之情,與蒙淺雪的夫妻之情,三條感情線交錯著展開,塑造出了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蕭平章!他並非蕭庭生親生,但是和父親、兄弟的感情卻遠勝親生!
在朝堂鬥爭方面,蕭平章其實是十分敏銳的,因為父親的家訓和掌兵之府不參政的先例,他冷眼旁觀朝局,對政事洞若觀火,只不過他的這份敏銳只是用來保護家人的。他其實和蕭庭生一樣,就如藺晨所言「是不願,非不能也」。
在朝堂上想做到明哲保身,也難,也容易。長林王府有護衛北境之責,保家衛國的理念幾乎是根深蒂固的,這份責任和使命讓他和父親終究不能做一個敷衍了事的朝臣,那明哲保身也就是不可能的了。這部劇中的正面人物都有著很高的智商,並不是反派可以隨便拿捏的,但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到底還是被弄得傷痕累累,但他們所秉承的理念卻實實在在地傳遞了出去!這也是影視劇可以打動觀眾的魅力之一!
*蕭庭生
蕭庭生是除琅琊閣主藺晨外唯一一個和第一部有直接聯繫的角色,他是祁王蕭景禹的遺腹子,是梅長蘇的得意弟子,也是蕭景琰的養子。我個人是傾向於蕭庭生並不知曉自己的真正身世的,否則在蕭景琰在位時擁護皇權的一派就可能會置他於死地,更別說能讓他手握重兵輔佐如今的梁帝了。
這個角色出場時已是花甲之年,身居高位,手握重兵,得陛下寵信,卻無意朝堂爭鬥。這個角色似乎承載了編劇心中最完美的政治人物設定。臨終前他說的那番話很全面地總結了他的一生,也更是給小兒子上的一堂最深刻的人生哲理課。「此生有三件事,可謂至幸。其一,得遇先師指導,去除了我心中的怨憤;其二,蒙先皇恩養,歷兩代明君,未來未曾被人猜忌過;其三,家中和睦,膝下有平章和你這樣的好孩子。」他對當下的這個結果是有預見的,他不希望小兒子因為他的死而心生怨憤,更不希望長林二字再束縛平旌,想讓他放下心中的執念。為人臣子,他恪盡己責;為軍主帥,他身先士卒;為人父母,他以身作則,可以說是個無愧於天地的人物了。最後借平旌之口說出自己的遺願「衣冠,藏王陵;遺骨,歸梅嶺」,其中所包含的家國大義怎能不讓人動容!
*濮陽纓
在風起長林的反派中濮陽纓的壞和狠應該是最純粹的,但他卻不是一個臉譜化的反派,這讓我感到很驚喜。用心如蛇蠍來形容他應該還算貼切,初識這個角色他的著裝造型便透著一股陰邪之氣,似乎就差把「我是反派」這幾個字寫在臉上了,但隨著劇情深入你會發現他的外表他的談吐他的舉手投足都是有跡可循的,都是合情合理的。
濮陽纓心態的扭曲一半來源於他的本性一半則來源於他童年時的經歷,他天性中似乎帶著點兒自負和野心,幼時被選入夜凌宮修習但是最終沒能如願成為夜凌子讓他心生怨憤,而同胞兄弟的成功則更讓他妒火中燒,埋下了一顆怨恨的種子。瘟疫蔓延,母親選擇救弟弟而捨棄他應該是把他內心最後一點溫情徹底擊碎的原因,於是他的心腸變得比常人都要硬,自此他的心中只有恨。
他針對長林王府的種種設計陷害不僅僅出於報復,還有嫉妒。他嫉妒蕭平章和蕭平旌的兄弟之情,在他看來一對毫無血緣關係的兄弟感情如此親厚是不符合他的道德認知的,在死亡面前他想拆穿對方的虛偽,他急於證明自己才是對的。可蕭平章讓他失望了,但同時他又很高興,因為在他看來毫無用處的親情讓蕭平章自己選擇了死亡,在他眼中的蠢人最後只有死路一條,他享受那種把人玩弄於股掌之中的快感。
濮陽纓臨死時說「我累了,要休息一會兒」,更多的是一種解脫,他被心魔束縛了太久,而在看過他的回憶之後觀眾似乎也難以收穫大快人心的愉悅。就這樣,他把仇恨的種子種在了蕭元啟心中,這個反派角色好像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場戲,完美謝幕了。
*荀白水
我對這個角色的感情是十分複雜的,作為內閣首輔和皇帝的外戚,他的首要任務就是維護皇權!我並不認為他是一個絕對的反派。
自古功高震主的朝臣都不會有好下場,在風起長林中長林王府便是這樣的一個存在。長林王府的聲望地位讓這位老臣惶恐不安,人心所向對於一個掌兵之府來說是很可怕的一股隱形力量,這意味著一旦人心異變那便是國之動蕩,他不敢冒險把整個江山都押在長林王的人品上。於是他處心積慮想借各種機會削弱長林王府的兵權。
蕭平旌曾說他居廟堂之高,根本不知道百姓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其實他沒有說錯,荀白水是內閣首輔,他把控的是一個大的局面,他當然也希望國泰民安,但那只是在一個相對的情況下而言。邊境每年都會有大小不斷的戰亂,但只要無傷國之根本那便不是他需要操心的事。國喪期不準大肆興兵,這是慣例,是對皇家威嚴的絕對維護,蕭平旌並不貪戀軍功,他希望可以熄北境烽火,可在荀白水眼裡抗旨不遵就是對皇權最大的蔑視,正如之前蕭平章曾告誡平旌的,一旦開了先例久而久之誰又能保證不會成為一種特權呢。
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這個角色,我覺得應該是「對事不對人」。荀白水給我印象最深的兩場戲,第一場是京城爆發瘟疫,他下令封城前去長林府求援,在得到蕭平章的支持後走到門口那深深的一揖讓我對這位老臣肅然起敬,他和長林王府政見不同,但是在京城存亡之際他心中是有大義的。另一場就是他在得知蕭元啟有異心決定進宮之前和荀飛盞的那段話,他也許不是一位賢臣,但是對家人他無愧於心,儘管飛盞一直都不認可他的政見,可對他來說飛盞還是那個他一直視如己出的孩子,相信那句「晚上回家吃餃子」讓很多觀眾都淚目了吧。
他針對的不是長林王府,而是所有對皇權有威脅的勢力,這一點其實長林王府的父子三人都明白,這也是蕭平旌在得知東海真正意圖時選擇寫信告知他的原因,只可惜荀首輔明白得有些太遲了。
*蕭元啟
蕭元啟可以說是一個半路出家的反派角色,在得知他的身世之後再結合他的家教,這個角色的後期黑化似乎也算合情合理。他的父親萊陽王是武靖爺的二皇子,也就是第一部中蕭景琰的兒子,風起長林中梁帝的胞弟,意圖謀反後被先帝賜死,他的母親是從東海遠嫁而來的郡主。因為父親生前的所作所為,可以說這個角色一出場就帶有一些些悲劇色彩。
在前期劇情中,可以看出他認同父親當年所為是錯誤的,但是從一些微小的細節可以看出他並不甘於當一個閒散的侯爺,在調查大同府軍資沉船案時他心中還有身為皇室宗親的擔當與責任,真正讓他內心開始轉變的應該是萊陽太夫人之死。
萊陽太夫人表面上希望蕭元啟可以遠離朝堂政事,但內心對大梁皇室和長林王府的怨恨一刻都沒有停止過,但是作為一個母親她並沒有選擇讓兒子承襲她的仇恨,而是把一切都藏在了自己心裡。也正因為這樣她的死給了蕭元啟太大的打擊,因為他沒有絲毫的準備,一條又一條的罪名壓下來,一瞬間就被砸懵了。
喪母之痛過於沉痛,他沒有任何親人可以幫忙排解,此時蕭平旌作為朋友的勸解也無法達到醍醐灌頂的效果,反而有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諷刺。他和蕭平旌的個性以及童年經歷註定了兩人之間的關係永遠不可能像林殊和蕭景琰一樣。相信他曾無數次在心裡和蕭平旌做過一番比較,他把平旌身上的一些閃光點歸結為父兄護持,這個想法平日裡或許深深藏在心底,但此時卻被挖了出來,甚至被放大了許多倍。
蕭元啟是個特別識時務的人,墨淄侯同他有殺母之仇,可是在他清楚地知道了自己和仇人之間的力量差距時他非常識時務地選擇了妥協隱忍,他知道濮陽纓不懷好意,但他需要濮陽纓的助力,於是他把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努力充實自己的羽翼,以期有一天可以一飛沖天。
蕭庭生曾語重心長地和他談過一次,但是人的慾念啊,一旦發酵就很難回頭了,最後他距離皇位確實只有一步之遙了,卻是永遠都無法邁過去的一步......他的大殿上說的那番話細想到底是誅心之論還是事實如此呢?見仁見智吧……
*蕭平章X蕭平旌
劇集的開篇就讓觀眾對這條兄弟的感情線有了最初的認識,蕭平章疼愛他的幼弟,二人感情親厚,但同時在弟弟面前又是十分有威嚴的存在。他可以在父王面前替弟弟打掩護,又會在平旌犯錯時嚴厲地指責,在處理家庭人際關係上蕭平章有著自己的一套準則,即便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世也沒有因此而改變對家人的態度。
他在決定渡血救平旌後留下了一句對不起,讓我對這個角色的喜愛又遞進了一層!他不是因為對長林府收養的報恩,只因為平旌是他弟弟。一句簡簡單單的對不起包含了他對弟弟全部的情意!他深知當平旌甦醒後將會面對的是何等殘忍的局面,活著的人才是最痛苦的,他要一直背負自責悔恨活下去,而這一切發展蕭平旌是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的,他只能接受。他寵愛了二十一年的弟弟,他用性命才換回來的弟弟,到最後都捨不得讓他受一絲絲委屈。蒙淺雪在琅琊山上對蕭平旌說他大哥救他只是希望他能好好活下去,並不是希望他成為第二個蕭平章,又從側面印證了這對兄弟的感情是完完全全純粹的!
*蕭平旌X林奚
人生若只如初見,應該有很多人會對這條感情線生出這樣的感嘆吧,畢竟他們的相識相知真的給人一種「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感覺!
「從我記事起母親就告訴我,有一個女孩,對我是與眾不同的,是理應我去照顧保護的......我確實想過很多很多次,她會在什麼地方,生的什麼模樣,是個什麼性情,我並沒有期盼真的要和她在一起,但我真的希望她能平安喜樂,此生有個好的結局。」蕭平旌和林奚因為舊時婚約本該是命定的緣分,卻陰差陽錯走上了一條註定坎坷不平的路。
在一部表現家國情懷的劇裡風花雪月註定只能是作為調劑,然而他倆的感情線非常好地融合到了主線中,不喧賓奪主也不矯揉造作。被觀眾調侃為蕭愛國和林濟世的兩人各自有著自己的責任和理想,沒有強加給對方自己的意志,也沒想過讓對方為了自己做出改變,這可以說是CP界的一股清流了,也是非常理想化的一種相處方式。
前期兩人的互動完全是少男少女間朦朧的情動,一顰一笑皆是獨屬於少年人的美好,所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也不過如此吧。山間歲月靜好應該是所有觀眾對他倆寄予的期望,可山河飄搖,哪裡顧得上你儂我儂呢。
兩人情感的轉折是由於蕭平章的死,林奚在其中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這個角色使得她和蕭平旌產生了心結,兩人再也無法回到當初那個輕鬆快樂的狀態。她知道平旌寧可自己死也不願任何人為他犧牲,活下來的人將一輩子活在痛苦自責中,她心疼要承受這些的平旌,所以在明知道他遷怒時林奚還是選擇了包容,也許她對平旌的感情遠比她想像中來的更深!
反觀蕭平旌,從他得知大哥去世的真相後他便知道自己對林奚是遷怒,他也並沒有隱瞞這點,而是很清楚地告訴了林奚。但是因為蕭平章的離世對他而言實在太突然了,真相對於他來說太殘忍了,所以明知自己這麼做對林奚很不公平,但他還是無法面對林奚。這段感情糾結,劇中的角色累,看劇的觀眾心也累。導演說,蕭平旌這個角色是為國家而生的,不是為林奚而生的,想想還真是這麼回事,這個少年背負的東西太沉重了,當你把整個國家的命運背負在肩上時,是真的輕鬆不起來的。
佘山重逢的那段戲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甚至比銀鎖相認更打動我。彼時蕭平章已去世一年多,蕭平旌還是把自己縮在殼裡,他既渴望知道林奚的消息又還是不敢面對舊日傷口,所有矛盾的情感都包含在了重逢時望向林奚的那一眼裡。林奚在山澗採藥回想起往日種種,先是嘴角微微一揚,那是她和平旌一起度過最快樂的時光,但是聯想到二人的近況,瞬間由喜轉悲,眼中的笑意被點點淚花取代......
他們的感情並不轟轟烈烈,好像也談不上多刻骨銘心,在經歷了諸多事情之後甚至可以說是平淡如水,但就是一個眼神便能瞭然的默契和情意一點一點地滲透到了我心裡!
*蕭平章X蒙淺雪
劇中對蒙淺雪這個角色著墨並不多,她有著蒙家人鮮明的個性特徵,大大咧咧的樣子像極了她的叔祖父,也就是第一部中的禁軍大統領蒙摯。她和蕭平章青梅竹馬,喜結連理。他倆的感情線戲是本劇的淚點之一,不少觀眾應該都是連著哭了幾集。前期長林府日常經常被大哥大嫂秀一臉恩愛,這恩愛是實實在在的,可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孩子就是兩個人埋藏在心裡的結,這件事也扯出了一件陳年舊案,間接導致了蕭元啟後期黑化。
蕭平章為了救平旌自己卻中了毒,在長林府門前面對蒙淺雪的質問他不敢直視,我相信他是心中有愧的,從夫妻的這個角度來說他的這個舉動負了小雪,他們本應攜手一起走過的人生也許只剩下短短十幾天,而這一切蒙淺雪都是不知情的。這段感情戲的爆發讓觀眾看得既過癮又心痛!
然而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原本以為可以解開的困局到頭來還是一條死胡同。為了可以出徵救父,平章最後還是決定換血為平旌解毒,蒙淺雪太了解蕭平章了,她知道他會做出怎樣的決斷,她說「如果我哀求你,求你選自己,你會答應麼」,平章說「會」,她跪下求平章不要丟下她,但她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會讓平章陷入那種兩難的境地從此悔恨一生,這就是對一個人最深沉的愛了吧,兩人深深的一拜真的是讓觀眾的心都碎了......
她隨他出徵,陪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段路,自此這條感情線只留在了角色的回憶中,也給觀眾留下了一想起就會覺得心痛的記憶......
*蕭平旌X蕭元時
這段兄弟情並不算故事的主線之一,通過為數不多的鏡頭場景向觀眾敘述了這位年少登基的皇帝和蕭平旌十分親厚,但是為什麼這條感情線前期並沒有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呢,那是因為當時蕭元時的身邊有著心胸狹隘的荀皇后和戒備心極強的荀首輔。蕭元時年紀尚輕,在他們的掌控下更像是一個優柔寡斷的傀儡皇帝。
但他真的如蕭元啟所說只是一個黃口小兒麼?相信看完整個故事的觀眾不會如此草率地認同。面對狄明的質疑,面對蕭元啟的質疑,他心中有過動搖,有過遲疑,有過不安,有過自我懷疑。可他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做一個好皇帝。羽林軍重編時他並非全然聽信母親和舅舅的言論,猜忌長林王,而是新皇登基先例如此,那麼他已繼承大統又有何不可呢?然而他想得太簡單了。
蕭平旌回京受審,他明白自己的哥哥打了勝仗,於國於民有功無過,可抗旨不遵也是事實,皇家威嚴受損也是事實。可能會有很多觀眾覺得他裁撤長林軍編製做得太讓人寒心了,但有沒有想過如果他不那麼裁斷,以平文臣激憤,蕭平旌抗旨不遵的罪名又會有多嚴重呢!從他讓蕭平旌保留長林軍令的那一刻起我便覺得這個小皇帝或許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般無能那般無情。
這段感情線自此埋下伏筆,直到蕭元啟謀反。元時讓嶽銀川帶著天子之寶去找長林王,我這才驚覺其實蕭元時對蕭平旌的信任一直都沒變過,只是太隱晦了,直到此時才真正顯露出來!一切塵埃落定,元時終於對平旌道出了心中的恐慌,他怕自己真如叛臣所說無法成為一代明君,平旌的話算是讓他卸下了登基以來一直壓得他喘不過氣來的擔子,他在平旌懷中失聲痛哭,這應該是他最後的一次依靠他人了。
蕭平旌拜別時的場景在我腦海裡和先帝臨終時的場景重疊了,先帝握著老王爺的手叫了兩聲哥哥,老王爺回了一句臣在,時空轉換,元時再次稱呼他為平旌哥哥,望他不要忘記金陵故友,記得捎信回來,平旌鄭重地回了一句微臣遵旨!看到這兒我的心情很複雜,無情最是帝王家,但是劇中先帝和老王爺的感情卻讓人動容,如今變成了元時和平旌,他們既是兄弟又是君臣,為人臣子自當恪守本分,他們之間的兄弟情義自然和尋常人家不同。
平旌的心性註定他不合適朝堂,他太心軟,當蕭元時下令斬殺蕭元啟時我知道,這個一直被人護在羽翼下的小皇帝長大了…
*蕭家父子
蕭氏父子三人之間的感情線無疑也是本劇的一大淚點!父子間的日常被觀眾戲稱看八百集都不會膩。
蕭庭生在家中扮演的是一位嚴父的角色,不過這嚴厲似乎對次子更為明顯,但其中包含的更多的應該是「愛之深、責之切」吧,他深知小兒子的心性,所以即便管教嚴厲也未曾真正束縛過他的天性。
蕭平章是蕭庭生摯友之子,幼年被其收養,對這個孩子除了尋常父母應付出的關懷呵護,更多了一份責任與期待。養父養母對他視如己出,他對幼弟平旌也如同親生兄弟一般。這個角色在家中就像一座溝通的橋梁,或者說是一條紐帶,把最親的家人牢牢地拴在一起,為父分憂,疼愛妻子,呵護幼弟,在家人面前他永遠是最溫潤的,可一旦有人將矛頭對準他的至親,他便會露出最冷酷無情的面容!這也是蕭平章這個角色最先吸引我的地方。
前期劇中的蕭平旌在長林王府自然是團寵一般的存在,有父兄的護持疼愛他無憂無慮地在琅琊山學藝,腦子裡想的是仗劍江湖。可出身將門之府,有些責任是刻在骨子裡的,無論他多想做一個逍遙自在的江湖人,可他終究不是,這也為這個角色後期的轉變做了鋪墊。在和林奚的感情線發展之前,他最在乎的一直都是家人。
蕭平章去世的那場戲,老王爺悲痛欲絕的一句「平章」,平旌在榻前的痛哭都賺足了觀眾的眼淚,長林王府這個大家庭產生了第一道裂痕,足夠深也足夠痛。後來蕭庭生的離世,自此父子三人天人永隔,老王爺臨終時說「人事無常,最後竟不得不留下你一個人」這其中包含了多少對平旌的疼惜啊。正是因為父子間濃厚的感情羈絆使得觀眾真切地體會到了失去至親的痛,結結實實地把這條感情線扎進了觀眾的心裡!
蕭庭生父子三人除夕夜祭拜無字牌位的場景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世間英靈無數,並非人人後世留名,此牌位雖無字,情意卻在心,但凡心中想祭之人,或是師長,或是先輩,或是故友,或是大梁戰旗下的每一個亡魂,皆可祭拜於此位之前,以安憂思,以念長情。」這句經典的臺詞讓這塊無字牌位變成了一個符號,承載著劇中人的家國情義,從琅琊榜第一部一直延伸到風起長林,紮根於每一個喜歡琅琊榜的觀眾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