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很多配音演員一樣,邊江一路走來也並非是一帆風順的。
上高中時,邊江的成績並不算好,所以關於畢業之後要上什麼樣的大學,對他來說是件挺迷茫的事情。後來邊江接到初中同學的電話,建議他去報考中戲或者電影學院。從未接觸過的表演的邊江,來北京備考的第一件事就是報了一年的表演進修班,2002年邊江考入北京電影學院。
2004年,他從北京電影學院高職配音班畢業,這是北京電影學院第一個配音班,也是迄今為止的唯一一個配音班。
當年邊江的班主任徐燕老師,邊江心中最喜愛的「燕媽媽」在帶過這屆配音班之後也就退休了。由於師資和市場需求,這個專業以後便沒有再招收學生。
2006年譯製片與原聲片的比例約為10:1,譯製片在電影市場上佔據了主導地位,由此也催生了一批專為譯製片配音的配音員。
但之後,隨著全球化浪潮的席捲,學習外語變得流行起來,老一代的配音藝術家也逐漸淡出大眾視野,再加上市場化環境下譯製作品質量的下降,最終譯製片漸漸被納入了「懷舊」的範疇。
那時候,邊江班級裡的大部分同學雖然都頂著北京電影學院配音班畢業的頭銜,不少人卻也並沒有立刻找到好工作,大家多半時間都在做群雜。
「客官,裡面請」、「哎,您的菜」「瞧一瞧看一看嘍」之類的詞兒是包括邊江在內的「群雜班」同學們的配音常用臺詞。
那時候,跑劇組、接雜活兒是配音演員的常態。
邊江謙虛地表示,與同班同學相比,他算不上是最具天賦的,但卻是十分刻苦的,因而他也深受班主任的喜歡。但兩年的專業學習並沒有讓邊江克服進棚就緊張的問題。直到畢業,很多同學都能錄製屬於自己的角色時,邊江進棚還是會緊張的手抖,連帶聲音也發顫。
沒有陽光的錄音棚和充斥著大量臺詞的本子,成為剛入行的邊江腦海中揮之不去的畫面。
我們似乎可以透過邊江的經歷,看到從事配音行業的這一批人經歷過的困難和磨練,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經歷中往往也伴隨著收穫和成長。
邊江認為,配音這行兒要耐得住寂寞,關鍵還得能堅持,過得去坎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