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姐妹們,大家晚上好!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蔡禮旭老師的《幸福人生講座》第三十八集的第六部分,下面我們進入原文。
我們整個演講的能力絕對不是刻意去訓練,確確實實還是存心當中真的感受到聖賢教誨的好,希望能夠透過我們的嘴讓更多人得利。所以從去年到現在講課差不多三百五十場,但是這是檯面上的三百五十場,臺面下的絕對超過七百場,為什麼?因為不是站到講臺你才磨鍊,時時處處與人交談都是提起正思惟,提起聖賢教誨,講電話也絕對不耽誤時間。所以因為你平時就在練功夫了,那你站上講臺就覺得很親切。因為時時對人講話我們都是提起真誠,那你平常就是這種態度,那站起來也很自然就是這種態度。
我記得在兩、三年前有時候跟我母親,我在通電話,我母親就說,你怎麼每次通電話都通那麼久,她說你怎麼這麼會吹牛,母親跟我開開玩笑。突然有一天我就跟我媽媽說,我說「媽,你剛剛聽我跟這位朋友聊天,有哪一句是廢話?有哪一句是吹牛?」我媽媽停了一下,想了一下,「沒有」。我說「媽,下次你不能再說我吹牛」。但是我接著又跟我母親講,我說別人打來電話都是一種緣,緣起緣滅,下一次緣再起還要有前置作業才行,今天你跟他已經聊到某個理了,你不跟他聊透,下次來還要再熱身一下。而一個理要講透,少說要十分鐘,是不是?多的話可能要一、兩個小時都不止。所以我們今天不是說真的很愛講話,是講了之後,你不給人家講清楚,這樣對不起人,對不起這個緣分。所以因為我們有這種態度,所以一點一滴就開始積累講話的能力,到最後剛好機會來了,也不會覺得太唐突,所以任何時候一定要有預備,在心態當中預備,在能力當中要趕快醞釀,所謂厚積才能薄發。
所以我都跟我很多的這些老師,我都跟他們說,我說你們比我幸運,我是趕鴨子上架,被推出來的,現在我想多念點書有時候時間都來不及了,你們現在比我幸運,現在還可以多念點書,厚積薄發,所以也是以這樣的一些觀念跟這些老師共勉。當你現在還不是很忙的時候要趕快充實,趕快提升起來,真正等機會來的時候,我們可以從容歡喜的去做,所以「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孔子很讚嘆他一個學生叫顏淵,顏淵有很多的德行,在《論語》裡面孔夫子說顏淵是「不遷怒,不貳過」,所以顏淵的改過能力很強,而且他不遷怒,所以他懲忿的功夫也很好,然後顏淵又「一簞食,一瓢飲」,所以顏淵的窒慾能力也很強,所以顏淵確實做到修身的功夫。在《論語》裡面也同時提到顏淵是「無伐善,無施勞」,從來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誇耀自己的優點,所以很謙卑,也懂得把功勞讓給別人,甚至於是覺得這些事都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所以俗話說「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一句話很深。
我記得我第一次到深圳,過兩天我到了一個祭祀三皇五帝的圖書館裡去,除了祭祀三皇五帝之外,裡面還有萬姓宗祠,有一萬多個中國老祖宗的姓氏,牌位就立在一片一片的牆上。我一進去的時候整個人被震懾住了,當我回過神來,我就對著每個牆壁磕三個頭,當我在跟每片牆壁上的祖宗牌位磕頭的時候,內心非常的慚愧,萬姓的祖宗在這幾千年來點點滴滴給我們這麼多積累的智慧,而我們這一代的子孫卻是拿什麼回報,卻是糟蹋他們的教誨,所以內心覺得救駕來遲,我們太晚來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所以一邊禮拜,一邊懺悔。
而在這做的一年過程當中也遇到很多的挑戰,確確實實很怕中國文化的傳承我們假如沒有做好,那會斷送掉很多子子孫孫聞聖賢學問的機會,所以確確實實我們的內心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深怕做不好,誤了他人的機會,所以時時告訴自己,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所以做這些事都是我們炎黃子孫應該盡的本分之事,而我們有這樣的態度,在做的過程也才不會沾染了名聞利養,也才不會因為名利而墮落,所以這個態度也要時時提起。
原文結束。我們來看今天的重點。
一、演講能力絕對不是刻意去訓練,還是存心當中真的感受到聖賢教誨的好,希望能夠透過我們的嘴讓更多人得利。
1、因為不是站到講臺才磨鍊,時時處處與人交談都是提起正思惟,提起聖賢教誨,講電話也絕對不耽誤時間。
2、因為平時就在練功夫了,那你站上講臺就覺得很親切。
3、因為時時對人講話我們都是提起真誠,平常就是這種態度,站起來也很自然就是這種態度。
🔷 例:
蔡老師媽媽說蔡老師與人聊天時間太長。
✅ 理:
1、別人打來電話都是一種緣,緣起緣滅。下一次緣再起還要有前置作業才行,今天你跟他已經聊到某個理了,你不跟他聊透,下次來還要再【熱身】一下。
2、一個理要講透,少說要十分鐘,多的話可能要一、兩個小時都不止。
3、我們不是說真的很愛講話,是講了之後不講清楚,這樣對不起人,對不起這個緣分。
二、我們有這種態度,所以一點一滴就開始積累講話的能力,到最後機會來了也不會覺得太唐突。
所以任何時候一定要有預備,在心態當中預備,在能力當中要趕快醞釀,所謂厚積才能薄發。
三、現在還不是很忙的時候要趕快充實,提升起來,等機會來的時候,我們可以從容歡喜的去做,「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四、顏淵的優點。
1、【不貳過】。
顏淵的改過能力很強,不會犯第二次。
2、【不遷怒】。
懲忿的功夫也很好。
3、【窒慾】。
「一簞食,一瓢飲」,顏淵的窒慾能力很強。
4、《論語》「無伐善,無施勞」。
從來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誇耀自己的優點,很謙卑,也懂得把功勞讓給別人,覺得這些事都是自己應該做的事。
五、萬姓的祖宗幾千年來給我們積累的智慧,我們這一代的子孫卻是拿什麼回報,卻是糟蹋他們的教誨,所以內心覺得救駕來遲,我們太晚來做自己應該做的事。
六、中國文化的傳承我們假如沒有做好,那會斷送掉很多子子孫孫聞聖賢學問的機會。
所以【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所以都是我們炎黃子孫應該盡的本分之事,而我們有這樣的態度,在做的過程也才不會沾染了名聞利養,不會因為名利而墮落。
老師剛開始講演講能力不是刻意練的,而是存心是真正覺得聖賢教誨好,希望能透過我們的嘴讓更多的人受利。
那麼我們學了這麼長時間,有沒有親身體會到聖賢教誨好?如果沒有,可能我們沒有動力、也沒有願望對別人說。就像我們平常買了一個物品,覺得特別好,就會禁不住對親朋好友說,是一個道理。
那為什麼有人能體會到聖賢教誨好,有的人體會不到?
因為有的人能把聖賢教誨落實到生活中,所以她的人生改變了。而有的人沒有落實,所以聖賢教誨仍然是書上的字、口裡的詞,人生沒有什麼變化,所以她體會不到聖賢教誨的好。
我們來看我們學習小組一位智慧媽媽,在和我們學習還沒有到半年時間,當他的兒子說要用手機玩遊戲,一周只玩兩次,一次15分鐘時,她是如何來回答孩子的?
這位媽媽只有小學四年級文化,而這個兒子是個特別孝順的孩子,每天給媽媽做早飯、刷碗、拖地、刷馬桶……什麼都幹。
我看了這位學長這樣引導孩子很感動,也很受教育。言語之中飽含了對孩子的愛、耐心、智慧、愛國情懷、德行為本的觀念。可見這位學長真的是認真學習聖賢教誨,感受到蔡老師的存心,並學以致用了。
我們很多姐妹們之前看過很多傳統文化論壇,傳統文化老師的視頻和書籍,都特別感動,甚至以淚洗面,深深感到慚愧,發起改正自己言行的決心,然後自己的人生發生了很多巨大的轉變,我身邊這樣的朋友真的很多。然後她們就開始長期學習,有機會就廣為傳播。
所以確實是真的感受到聖賢教誨的好,才能透過我們的嘴去利益更多的人。
老師整個演講的能力絕對不是刻意去訓練,臺上講課差不多 場,臺面下的絕對超過 場。因為不是站到講臺才磨鍊,時時處處與人交談都是提起正思惟,提起聖賢教誨,講電話也絕對不耽誤時間。
從上面老師的話,我們可以看到老師利益大眾懇切的心、真誠的心、愛心、鍥而不捨的心。
老師不只是講課,平時與人相處無論是平時聊天,還是與人通電話,也絕對不耽誤時間,都要用聖賢教誨、正確觀念來引導他人,幫助他人走出人生的迷惑。
同時我們也可以感受到老師的真智慧,所以才能感得很多人都來請教老師。我們回想一下,如果我們的親朋好友遇到問題,我們有沒有幫助他解除迷惑,幫助他走出人生的低谷呢?可能我們自己的人生還充滿荊棘和迷惑,都沒有智慧和能力去解決。
所以,我們確實要長期堅持學習聖賢教誨,增長德行、智慧、學問,才能人生不迷惑,避免很多痛苦和磨難。
老師又講到,做人要真誠,隨時隨地都要表裡如一,而不是只有講課的時候裝出真誠的樣子。假如你平時就在練功夫了,那站上講臺就覺得很親切。因為時時對人講話我們都是提起真誠,那你平常就是這種真誠的態度,那站起來也很自然就是這種態度。
就像以前老師講過的例子,一個老師平時對待學生非常兇巴巴的,學生們對這位老師都特別懼怕、疏遠、不喜歡。有一天,她上公開課,讓孩子們事先準備好,並且對孩子們特別熱情、笑容滿面,反而讓孩子們適應不了,起了自身雞皮疙瘩。
所以,裝出來的真誠,對方其實都能夠感受得到。
接著講,緣分來了,你不給人家講清楚,這樣對不起人,對不起這個緣分。
話說不透,理說不明,如果就不說了,下次還得再遇到機會再講,還得事先鋪墊,所以不如這次就講清楚,避免下次還找機會。
所以蔡老師有這種態度開始積累講話的能力,到最後剛好機會來了,也不會覺得太唐突,所以任何時候一定要有預備,在心態當中預備,在能力當中要趕快醞釀,所謂厚積才能薄發。
任何能力的培養都不會一下增長起來,都是點點滴滴的的培養和磨鍊。
蔡老師說自己是趕鴨子上架,被推出來的,我感覺我在大群分享課程也是自己給自己的壓力,不同的是蔡老師想多念點書有時候時間都來不及了,而我們是幸運的,現在還不是很忙的時候要趕快充實,每天學習8小時,趕快提升起來,真正等機會來的時候,我們可以從容歡喜的去做,所以「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所以,堅持學習,堅持積累,一定會培養出為大眾服務的人才。
下面是顏淵的優點。看來很慚愧,好像每一條都沒學到,做到。
不遷怒:不把情緒隨意發洩在他人身上。
不貳過:犯一次以後不再犯第二次。
簞食瓢飲:窒慾。
無伐善,無施勞:從來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誇耀自己的優點,所以很謙卑,也懂得把功勞讓給別人,甚至於是覺得這些事都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所以俗話說「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一句話很深。
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簡介,顏回的故事不遷怒不貳過
顏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典故顏回好學記載,顏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顏回,尊稱顏子,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山東曲阜)人。十四歲拜孔子為師,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對顏回稱讚最多,贊其好學、仁人。歷代文人學士對顏回推尊有加,自漢高帝以顏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歷代帝王封贈有加。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極富學問。《論語.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他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讚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孔廟四配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顏回跟隨孔子周遊列國,過匡地遇亂及在陳、蔡間遇險時,子路等人對孔子的學說都產生了懷疑,而顏回始終不渝,並解釋道;「老師的理想很高,學問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採用,這正是他們的恥辱。」孔子聽了很高興。顏回素以德行著稱。嚴格按照孔子關於「仁」「禮」的要求,「敏於事而慎於言」。故孔子常稱讚顏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於待祿,慎於治身。他終生所嚮往的就是出現一個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豐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鹹服,天下安寧」的無戰爭、無飢餓的理想社會。公元前481年,顏回先孔子而去世,葬於魯城東防山前。孔子對他的早逝感到極為悲痛,不禁哀嘆說;「噫!天喪予!天喪予!」顏回一生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留下傳世之作,他的隻言片語,收集在《論語》等書中,其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後世尊其為復聖」。元文宗封顏回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時罷封爵,止稱「復聖」。明陳鎬纂清孔胤植重纂《闕裡志.弟子職》:「元文宗至順元年,加贈「究國復聖公」。《明史.禮志四》:「其四配稱: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顏回二十九歲,頭髮全白了,過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傷心,說:「自從我有了顏回,學生們(以顏回為榜樣)更加親近我。」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從不把脾氣發到別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錯誤。不幸年紀輕輕死了,現在沒有(像顏回那樣好學的人)了。原文:(顏)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我們來看顏夫子的故事,對我們會有很多啟發。
後面老師講到看到萬姓先祖的牌位內心十分震撼,當時就跪下去。
萬姓的祖宗在這幾千年來給我們這麼多積累的智慧,而我們這一代的子孫卻是拿什麼回報,卻是看不起,甚至糟蹋他們的教誨,所以內心覺得救駕來遲,我們太晚來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所以
一邊禮拜,一邊懺悔。
大家和孩子學習聖賢教誨有學得快快樂樂,有覺得學晚了嗎?
我身邊的朋友常有人學習聖賢教誨,家庭和孩子變化很大,都會很感嘆——她學晚了,不然家庭會更好。聖賢教誨的確能改變命運。
最後講到老師弘揚文化【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態度。所以做這些事都是我們炎黃子孫應該盡的本分之事,而我們有這樣的態度,在做的過程也才不會沾染了名聞利養,也才不會因為名利而墮落,所以這個態度也要時時提起。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如果人人這樣想,確實名利心就會越來越淡。不會因為名利心而利令智昏,而墮落下去。
今天就分享這麼多,今天上了一天課,回家又做飯,實在是抱歉,這是昨天的課程,才準備完。真對不起姐妹們。感恩臘梅學長分享
發布於 2019-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