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姐妹們,大家晚上好!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蔡禮旭老師的《幸福人生講座》。第三十集的第六部分,下面我們進入原文。
對父母的恭敬不只是對我們好的時候恭敬,當父母對我們發脾氣的時候,這一分恭敬心也要提得起來。所以古代的人說「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所以大舜的父母對他再不好,他都沒有放在心上,他只想到自己應該盡的本分,還是全心全意孝順父母。由於這一分至誠的恭敬,才讓他的父母回心轉意。
在孔子的學生當中有一個賢者叫做閔子騫,他的德行非常好,閔子騫。在孔門四科當中,他是德行最好的學生之一,他的母親比較早過世,所以他的父親又娶了一個繼母。因為繼母后來又生了兩個弟弟,所以對他就比較刻薄,對他兩個弟弟比較照顧。有一年冬天他的母親用蘆花幫他做棉衣,用真正的棉花幫他兩個弟弟做衣服,結果剛好他幫他父親駕車,因為蘆花不保暖,看起來又很蓬,還以為很保暖。所以一邊駕車冷風颼颼的吹過來,他就發抖,他父親看了就覺得衣服都穿這麼多了還發抖,是不是你有意侮辱你的繼母?所以就很生氣,拿鞭子抽閔子騫,結果這一鞭鞭下去衣服破了,蘆花飛了出來。父親一看非常生氣,就覺得繼母在虐待我這個兒子,所以馬上氣衝衝的就回家,一進家門打算把他的繼母休掉,這個時候很生氣!
閔子騫看到這個情況,不只沒有幸災樂禍,馬上只提起了一個對繼母的恭敬,他就跪下去說:父親,你不要趕走繼母,因為「母在一子寒」,母親在,只有我一個人寒冷,母親走了,我們三個兄弟都要寒冷挨餓。所以一個人在這麼危急之下沒想到自己,想到誰?想到繼母,想到兄弟,甚至於想到自己的父親。父親假如在盛怒之下做了這些決定,他事後也會後悔,所以這叫真實的德行,念念想著成就別人。所以也由於這一分恭敬,這一分孝心,他的繼母覺得很慚愧,一個孩子都會念念為我想,我居然沒有這個雅量好好的去照顧這個孩子。所以由於閔子騫的這一分恭敬孝心,扭轉了一個家庭的命運。所以還是要用德來感化他人。「親憎我,孝方賢」,當親友對我們惡劣的時候,你還能夠保持你對他們的關懷,這就是恭敬真正做到了。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對父母的恭敬,在《孝經》裡面說道「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生病的時候要多替父母擔憂,「喪則致其哀」,父母往生的時候我們要莊嚴肅穆,「祭則致其嚴」,父母走了之後,我們每一年在父母的忌日,甚至於重大節日都應該祭祀,所謂「慎宗追遠,民德歸厚」,我們念念不忘死去的父母老祖宗,也就是不忘他們給我們的教誨,給我們人生的關懷愛護。人有這樣的心,絕對不會把人生走得誤入歧途,而且會非常厚道,時時知恩報恩。所以中國的孝道也落實在祭祀祖宗之中。
「親有疾」,父母生病的時候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奉養去照顧。俗話有講到「久病床前無孝子」,這一句話錯了,為什麼?真正的孝子絕對會堅持照顧父母到底。我們有一個朋友,他也三十來歲,他的老祖母把他帶大,所以他祖母中風的時候,一個大男人日夜照顧。然後擦身體什麼都是他,然後帶老祖母抱著、背著去看醫生,做得很好,也很讓鄰裡鄉黨感動。一個能孝敬自己長輩的人,交朋友一定是什麼?很有道義。所以在社會上也是很贏得朋友對他的愛戴,後來他也娶了一個很好的老婆,這叫善有善報。所以真正的孝子絕對會盡心盡力照顧父母,絕對不會變心。又有一句話說「英雄難過美人關」,那他不是英雄,這都是給那些假的人找藉口。真正的英雄他一定有他的智慧,有他的定功。當然這個定功要從小開始練,從小就要告訴孩子,遠離這一些比較色情暴力的東西,訓練他的定力。
原文結束。我們來看今天的重點。今天繼續學習關於【行篤敬】的《弟子規》經句。
️ 一、【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對父母的恭敬不只是對我們好的時候恭敬,當父母對我們發脾氣的時候,這一分恭敬心也要提得起來。
🔷 例1:
大舜父母要害死他,他依然全心全意孝順父母。
🔷 例2:
閔子騫穿蘆衣,不怨繼母。
✅ 理:
要用德來感化他人。「親憎我,孝方賢」,當親友對我們惡劣的時候,還能夠保持對他們的關懷,這就是恭敬真正做到了。
️ 二、《孝經》:【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人有這樣的心,人生不會誤入歧途,會非常厚道,時時知恩報恩。所以中國的孝道也落實在祭祀祖宗之中。
️ 三、【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1、父母生病的時候要盡心盡力去奉養、照顧。
2、【久病床前無孝子】。
一個能孝敬自己長輩的人,交朋友一定很有道義。真正的孝子絕對會盡心盡力照顧父母,絕對不會變心。。
3、【英雄難過美人關】。
那他不是英雄,這都是給那些假的人找藉口。真正的英雄他一定有他的智慧,有他的定功。
當然這個定功要從小開始練,從小就要告訴孩子,遠離色情暴力的東西,訓練他的定力。
我們首先來看,【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父母對我們好,喜歡我們,我們要孝順父母;父母不喜歡我們,我們一樣要孝順父母。父母對我們發脾氣的時候,我們對父母的恭敬心都要提得起來。
姐妹們,您感覺父母對我們不好,我們還要孝順父母,容不容易做到?其實不是很容易。
我聽過很多朋友講,「我父母就是重男輕女,對我弟弟好,對我一點兒也不好。」「我媽都向著我妹妹,我和妹妹有什麼矛盾吵架,媽媽從來都批評我。」「父母給弟弟妹妹買房,給錢,都沒有給我。」「公公就喜歡在我家住,誰家也不去啊?好不容易去大兒子那兒呆一個月,在那兒不敢說人家,回家總挑我毛病。」「公婆總偷摸給小姑子錢,從來不給我們。」……
還有朋友跟父母沒有這些隔閡的,說「爸媽罵自己幾句,自己頂回去,過後就忘了。但是婆婆說我,我就好生氣,還不能頂嘴,怕長久積怨」。所以,婆媳關係怕是現在最難相處的家庭關係吧!
我們來學習一個故事,看看古代媳婦是如何孝順婆婆的。
唐朝有一位張李氏,她嫁了張家,這個女子相貌長得很好,可是才三十多歲年紀就已經守寡了,天天扶著她的婆婆去討飯,家境很貧寒。她婆婆眼睛還瞎了,而且性子非常急躁,剛復自用,這樣的婆婆很難對付,動不動就罵媳婦。結果有一個富翁看上了這位張李氏,於是就借著這個機會,想要娶她,用一百兩銀子來做為聘禮。結果張李氏正色對這個富翁說,我情願跟我婆婆餓死,無論如何是不肯再嫁人。因為她長得很有姿色, 有不少的男子用銀子、衣裳、首飾來引誘她,這張李氏都正色把他們罵走,把這些銀子都扔到地上,堅持跟她的婆婆一起過日子。最後她婆婆去世了,她就竭力地把婆婆安葬好,而自己剃了頭去做尼姑,出家了。她一直活到八十多歲才走,走的時候她是端身正坐走的,口裡念著阿彌陀佛,是預知時至,自在往生。這是在《德育課本》裡面講到的「張李丐養」。
像這樣的一個寡婦,跟她婆婆本來就不容易了,還要以乞討來養婆婆,這就更難了;而且養的又是雙眼瞎了的婆婆,這就更難了;更何況她婆婆脾氣還很暴躁,動不動就罵她,這是難中之難。而這個張李氏不需要受這個苦的,她有姿色,這麼多人想要來續娶她。但是她為什麼能夠這樣的堅持,舍離這個享受,而去陪著婆婆吃這些苦?就是因為她心中有道義,這就是清貞,雖然是貧窮到極點做乞丐,但是她有真正最高尚的情操,一直陪伴婆婆終養天年,然後自己出家,念佛往生。這是上善之人,這一種貞德可欽可佩。
上面是這個故事的動畫片,可以與家人、孩子一起欣賞。
每次看到古人這些道德的風範,都覺得為什麼人家品德那麼高尚啊!真的為之動容。如果不看到古人這些故事,我常常還會覺得自己做得很好了,真的不知道羞慚。
我花了一兩年的時間化掉了對婆婆的怨恨。對於婆婆把錢財給小叔子,而自己反要給婆婆錢,我最終用這樣一句話來使自己心平氣和。【無論公婆如何對我,無論他有幾個兒子,我只問我,我有沒有盡到孝順公婆的本分】?所以,再沒有氣可生,因為覺得自己孝順婆婆真的還差得很遠,錢財方面自己三個兒子,不能使婆婆生活更富裕,不能在公婆身旁照料他們的飲食起居,不能讓他們為了我們的生活寬心,我真的孝道還差得很遠呢。從此便沒有怨了。
蔡老師講一個人如果心能常常安住在自己的本分上,那麼自己改正自己的毛病,儘自己的本分都忙不過來,哪還有時間挑別人毛病,看別人不順眼?
所以,確確實實,我們的孝行還需要更加細心,更加圓滿。我們也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只要能找到自己錯在哪,改正自己,我們和家人都會生活得很幸福、很和樂。
下面內容選自鍾茂森博士著書《窈窕淑女的標準》,解讀《女論語》,【事舅姑章第六】,專門講如何侍奉公婆。內容非常精彩,還有很多故事穿插其中,姐妹們可以學習借鑑。
接下來,《孝經》【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怎麼落實?其實大家跟《弟子規》結合起來就知道了。
「居則致其敬」: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都是恭敬的具體表現,「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養則致其樂」:
奉養父母的時候要讓他快樂,所以「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你晨昏定省,那媽媽看到你就高興、歡喜。「親所好,力為具」,都能盡心盡力把書讀好,把事業做好,讓父母不擔心,看到你就感覺很安心,很光榮,很歡喜。
「病則致其憂」:
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生病了,這個「憂」是感同身受,這個憂是恨不得病在自己身上,替父母承擔痛苦。當然,這個憂裡面更重要的,要找到好的醫生、好的方法,來讓父母的病能早一點康復。這個憂可不是在那裡擔憂、害怕,對事一點幫助都沒有,那就不好了,這個憂還是要具體去解決問題。
「喪則致其哀」:
父母離去了,非常莊嚴肅穆來辦喪事,更重要的是緬懷父母之德。
「祭則致其嚴」:
祭祀的時候,非常的恭敬莊重來祭祀。所以「事死者,如事生」。我們相信在這種祭祀當中,孩子一定會深深體會到,父母對自己已去的爺爺奶奶甚至曾祖父曾祖母那種恭敬的態度。「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連看不到的爺爺奶奶,或者是曾祖父曾祖母,都念念不忘,更何況是眼前的父母,怎麼可能不孝順!
而說實在的,祭祀,真的要親身去體驗。大家有沒有參加過祭祀萬姓祖先的儀式?真的,身臨其境,跟只有聽不一樣。你真正當下幾十人、幾百人,念念想著祖先的恩德,當場那個磁場非常的強。我記得我們在廬江中心,除夕第一次祭祖,一百多人,大家都很虔誠。祭祀的過程當中,不是女子流眼淚了,我們男人都有放聲大哭的。就是感覺真的祖先念念都為我們想,就感覺當場祖先都來到現場。老祖宗的教化智慧太高了,制禮作樂。常常這些音樂陶冶人的性情,這些禮儀讓人節制,讓人守規矩,讓人在這些儀式當中,時時能緬懷祖先、緬懷父母。比方說「冠禮」,成年加冠,那個禮儀當中非常莊嚴 ,就讓人感覺到,「我長大了,我要有擔當,我不能再讓父母操心了」。包含「鄉飲酒禮」,家族的人聚在一起,依照年紀大排前面,順序代表長幼有序。連你當總理,還是要照年齡排,多有人情味,是吧?你當了總理,當初也是這個叔叔幫你換尿布的,你得時時記這個恩。哪有說你今天有地位了,坐在他前面?有那種恭敬心、良心的人做不出來。所以這都是合乎人性的禮儀,就讓人提起很好的心境。包含「昏禮」,提起的都是責任,都是要對得起祖先,對得起另一半。所以以後大家能夠在自己的家庭、團體中恢復這些禮,非常有意義,也能自己跟家裡人都受用。
選自蔡禮旭老師《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
上面關於孝親的五方面,選自蔡老師的其他課程,大家看完是不是能比較具體的了解,應該如何孝順父母了呢?
我父母家都沒有家譜了,只是在年節日還保持給祖先燒紙的習慣。而公婆家祭祖的習慣一直保留下來,家裡面還珍藏著三百年來的家譜。當我嫁入王家,春節看到公公都會去墳地把祖先請回來的時候,雖然那時還什麼都不懂,但是一看到家譜和祭祀的場景仍然不禁肅然起敬。心中那種敬意、報恩、孝心確實在增長。所以,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最後,【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老師首先提到一個錯誤的觀念——【久病床前無孝子】,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來看孝子警官王春來的故事。
王春來,1962年出生於河南信陽,祖籍河北衡水,洛陽監獄一級警督。父親是抗日英雄,母親是一位受過傳統教育的賢良女性。
他是一名普通的基層警察,更是一位孝子。他感動了許多人,是2008年度「感動洛陽十大人物」,並被網友推薦為網絡版「2009感動河南十大年度人物」,2009年被中國倫理學會評為「當代中華最感人的十大慈孝人物」,2010年被中國倫理學會和新浪網推選為「當代中華新二十四孝」,2011年獲提名「中國十大孝子」獎,2011年獲「河南省直十大道德模範」稱號,2012年獲「推動中國家庭文明十大致敬人物」「全國十佳孝賢」稱號。
內容簡介:
《孝子警官日記》講述了王春來警官四十幾年謹遵父母教誨,孝養父母身心,並將孝親之志內化成生命的能量,在工作、事業上不斷創造奇蹟的人生歷程。
日記中記錄了王春來警官從小到大與父母知心交流、相持相攜的真摯情感;記錄了他️ 十幾年如一日照顧癱瘓父母的點點滴滴;記錄了他如何用自己的孝行開啟成千上萬罪犯冰封的孝心;記錄了他如何將工作做到了極致,寫出的理論專著填補了國內空白,成為全省「個別教育能手」;記錄了他如何在父母病榻旁筆耕不輟,先後出版著作達五部之多。
中國倫理專家做出如下評價:「王春來日記的感人之處,在於他彌補了傳統慈孝文化的不足,把心靈慰藉注入慈孝文化中,樹立起現代慈孝文化的裡程碑。」
下面就是王春來的日記。
2005年5月18日
忙忙碌碌。早晨五點起床,為父母量血壓、診心率、熬粥;六點半,伺候父母穿衣起床、洗臉刷牙,給父親測血糖、打胰島素、餵藥;七點鐘,給父母餵飯;七點半,摳大便、換被褥、漱口,再將父母抱上床。用五分鐘吃完飯,騎車上班。中午下班,抱父母到輪椅上活動一下身子,餵父母吃藥吃飯,再照顧父母躺下,趕緊吃飯、上班。下午五點半下班,給父母穿衣服,背父母下樓,推著父母到外面呼吸新鮮空氣;六點半回家,背父母上樓,給父母親測血糖、打胰島素、做飯、餵藥、餵飯、洗腳、洗臉、擦洗身子,抱父母上床。晚上八點半吃飯後,洗父母頭天晚上和白天換下來的屎尿布,洗淨、晾好。晚上九點半,再為父母測一次血壓。然後坐在父母床頭,邊給父母按摩,邊看書寫作。凌晨十二點,休息。我沒有浪費生命。
2006年1月10日
晚上,媽媽念叨說:「今天是農曆十二月十一,再有十幾天就過年了。」媽媽看了一會兒電視,便坐在輪椅上睡著了,沒有暖氣的家太冷了。我將母親抱到床上,灌上暖水袋安頓母親睡下。我將一大堆尿墊洗好,屋子裡一道道繩子上掛滿了尿布,還有幾塊尿布實在沒地方放了,所有凳子上都晾上了尿布,只好出門下樓,將尿布晾在兩棵樹之間的鐵絲上,前面在搭尿布,後面已經結了冰。回到屋裡時已是深夜十二點了。我半躺在父母中間想睡,可我還是拿起小木板開始寫書了,因為此時父母在習慣地注視我,我偷不了懶。不僅有父母注視的目光,寫書時還不時伴隨父母關愛的話語:「兒啊,喝點水吧。」「兒子,別熬壞了身子。」我寫作的時候,心底總湧出無窮的智慧和巨大的力量。要不,一個高中生,憑什麼寫出管理學並填補國內空白?要不,一名父母雙雙癱瘓、要工作且很少看文學作品的人,又憑什麼一下子寫出五部長篇小說?這不足以證明「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嗎?我要告訴天下兒女,孝心是兒女成就事業的偉大動力!
我們看了上面的日記,有沒有被深深地打動呢?️ ️ 十幾年,同時伺候癱瘓在床的兩位老人,從早上5點忙到晚上12點,毫無怨言,孝心滿滿,愛心暖暖。
這樣艱難的生活環境中,又立志養父母之心,著書揚名。沒有孝心的力量恐怕不能支撐他克服常人難以忍受的困難,來完成這些吧!
所以,【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也是錯誤的,那樣還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孝子。真正的孝子絕對會盡心盡力照顧父母,絕對不會變心。
最後老師又順便提到一句謬論,【英雄難過美人關】。那他不是英雄,這都是給那些假的人找藉口。真正的英雄他一定有他的智慧,有他的定功。當然這個定功要從小開始練,從小就要告訴孩子,遠離色情暴力的東西,訓練他的定力。
這段應該不用什麼解釋,歷代聖賢、君子、大成就者,沒有沉迷於美色,反而能成就大事業的。
今天就分享這麼多,感謝姐妹們的陪伴,願我們的孝心、善心日日增長。️ ️ ️ 感恩臘梅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