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益博社會工作服務中心 王玉
2018年9月20日,雨,周四
按:不經意間,就打開了老南陽人文生態的一角,初極狹才通人,但過去就是世外桃源。在這群老南陽裡,看見一個又一個驚喜,就像周竟存老人唱起叫賣調時的自然、陶醉、自我,刷地就有共鳴。而他推薦的叫賣調,是這個老南陽色聲香味觸法中的聲,和這城市的建築、街道、人構成的共同傳遞信息的生態鏈條。
梅溪河畔的步道,已經斷流的河道,步道上幾個臨路的門口坐著聊天,一個五十多歲的中年人正在甩魚竿,剛剛釣到四兩多的鯽魚,水淺,反而不怎麼上鉤。兩邊粉刷並新栽植一些綠植,還有老居民用泡沫箱種的各種蔬菜。我和朱老師聯絡,原來說明天上午。下午是個空擋,就約在下午四點,梅溪路群藝館。
群藝館臨梅溪路,一個老的紅磚三層小樓,看起來空間窄狹,一兩米寬的甬道,想起了老城的夾道。門口佔著幾個聊天的人,打聽一下,就說出在第一個門洞的位置。這是一個清瘦、長發的長者,穿著藏青格子西服。屋內布置典雅乾淨。一個人坐在屋裡,牆上掛著幾幅中國畫,看起來生意盎然。說明來意,坐在餐桌上,開始了今天的講述。
今天,老南陽講老南陽城市記憶講述人朱敬武:
1
我是1942年生人,來住北井夾道,和平街,王府飯店往南那一塊兒。老輩就在這裡居住了,原來有個井,後來都封住了。我的爺爺是個老秀才,寫寫畫畫,在北井夾道有兩處宅院。
我的父親叫周沛若,1913年人,畢業於開封藝術師範。三十年代起就在開封、新鄉、鄭州舉辦個人畫展,主攻禽鳥,編繪過《禽鳥畫法》和《怎樣畫牡丹》,對雞、鴨、鵝、雁、鷹、鶴、黃鵑等80多種禽鳥的部位、姿態、飛勢的畫法都有詳盡的論述。對牡丹的枝、葉、芽的畫法都做了精細的講解。我們家裡掛的牡丹和花鳥都是父親畫的,後來在四中教學,80年不在了。我母親在郊區農村教學,後來在七小,就是實驗中學附近的那個小學。
解放前的事兒,記得不是太清。但是南陽解放記的還清,那時候王凌雲隊伍撤離了,然後解放軍就騎著馬過來,在王府街那邊過來。
上個世紀60年代、70年代東門十字街是最熱鬧最繁華的地方,玻璃燈罩賣油茶,那時候沒有電燈,賣小魚小蝦,賣糊辣湯,賣紅豆腐的都一股腦兒都出來了,那真是一個熱鬧,人頭攢動,特別是叫賣聲,是最老南陽的記憶 。
2
全國叫賣調比較出名的是北京,但咱南陽的旋律更豐富,更奧妙,更強。1978年的時候,全國收集民間歌曲集成。我就收集叫賣調主要代表作記錄,並譜成曲子。河南民間歌曲集成南陽卷有記錄。這個叫賣調,2004年中央電視臺民歌中國錄製過、播放過南陽叫賣調。2014年上海音樂學院的張炫來南陽搞叫賣調的採風採訪,他就去過北京,其次就是南陽。南陽的很特殊,曲藝上三弦書、大調曲收集最多最權威。
這些記憶,與我生活在老城區,從小好模仿和學習,後來譜成曲子,原生態的保存下來,這是一個文化樣式。2013年春節晚會,我們根據老南陽叫賣調,和黨鐵九、曾廣勝一起創作音樂劇《宛城老景》,以叫賣調錄製節目資料,這個節目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南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就是這個叫賣聲勾起兒時回憶和鄉愁。
南陽的八十一個夾道,七十二個坑,南陽城又小,窄窄的夾道,迴響著的叫賣聲,成為那個時期最鮮明的記憶。起床到睡覺,不同的時期,賣不同東西,修不同的家什,收什麼,都有固定的聲音。
3
一個小老頭,黑鬍子,嗓子低,喊著焊茶壺焊菸袋、銅燈臺、銅盆子、鍋登臺,釘盤子、釘碗、修補雨傘、釘鋼精鍋。還有賣白糖豆腐腦的的叫賣著過來。一會兒又喊著賣青菜、小白菜、菠菜、蘿蔔,一個主兒每天都來走街串巷。
一個賣油的在都在文化宮上坡起住,背個小挎包,喊著擦頭油、搞車子油、擦槍油,還有賣桐油、白油。還有賣一些野藥材,癩肚皮草、地皮、黃花苗、地虎皮在街道上大喊,在地上擺著。
棉油皂,假(甲)哩。現在還有,賣棉油皂的一個小喇叭還在喊。一個意思是假哩,不買算了,引起注意。另一個意思是甲天下,好的意思,甲乙丙的甲。
4
六十年代我兒時賣小孩零食的手藝人,山楂糕、芝麻糖!妮兒們吃了頭髮長,娃兒們吃了不尿床。吹糖人兒吹糖人兒!孫悟空豬八戒,小老鼠大毛驢兒!花喜苔兒花喜苔兒,又能吃又能玩兒,你說喜歡不喜歡?
幹什麼要喊什麼,南陽夾道窄深,南陽城的叫賣調句子簡短,重點突出,抑揚頓挫,韻味悠長,賣的是啥哩,啥特點,多少錢,全都在這叫賣聲中體現出來了,比如,賣豆腐的,老豆腐上鉤掛,五毛錢一斤拿回家!賣鹹菜的這樣叫賣,芥菜豆豉豆腐乳,統統都是一塊五!收廢品的這樣叫賣那時候,紅泥灣有個收破爛的,我就跟著學,為了收集這個,還給他遞過煙,破鋪襯爛套子戴不成哩爛帽子,都能拿來換票子!
夏天賣瓜更多,現在也是,大西瓜三斤(一塊)囉!包沙包甜不沙不甜不要錢!賣老鼠藥的也有特點,惡哩狠哪!老鼠藥!老鼠吃了逃不脫,小老鼠吃了不會動,大老鼠吃了蹦三蹦。現在街頭還有個騎電動車的老頭,十幾樣活計一口氣說完,不賣假藥不賣當,每天來這過一趟,老鼠藥螞蟻藥虼蚤藥狐臭藥腳氣藥釘鞋粘盆粘鍋……
5
七八十年代玄妙觀一帶一個賣漿的,八十多歲的老漢走在前頭專管吆喝,舀——漿啊!一毛錢一缸啊!兒子拉著架子車跟在後面負責一毛錢舀一茶缸漿。有個老孟賣香油的,喊著,賣香油啊,好香啊。夜深人靜時,一個回族老頭,嗓子漂亮,賣滷雞滷雞蛋,喝油茶了。十一二點的時候,一個喊著棗豆包熱裡,棗豆包熱裡。南陽晚上靜。但熱鬧都集中在東門十字街和府衙門口,賣紅豆腐挑挑子,一個賣棗豆包的,在夜裡能聽幾條街。賣燒雞、滷雞蛋的調高,一個賣油茶的緊跟其後,低嗓,形成了獨特的對比。就是這樣,南陽城裡,東西不同有不同的叫賣調,五花八門,異彩紛呈,成為老南陽獨特民間文化景觀。
現在,還有,只是少了,能聽到的只有,棉油皂假哩,賣老鼠藥,賣剩飯丸,賣水果的,人們都不在喊了,都是用電喇叭,一遍一遍的重複。機器代替不了人,和真人喊的感覺還是不一樣,人有六感,大約就是這樣,就像打個電話能跟見個面一樣,不一樣。
現在在鄉裡,小的街道上還有,還有老南陽那幾個小街道還是有的,有的外縣集鎮還比較火。南陽的叫賣調的最大特點是音樂性強,旋律聽起來比北京的豐富好聽。我記錄的這些都是南陽比較有代表性的,也是印象很深刻的。
6
80年代,淯陽橋那裡還是個漫水橋,中間有個船停著。白河南岸北岸都是蘆葦、崗柴,白河南樹林多,巴茅秳、蘆葦蕩。
印象最深的是練笛子,努力的很。有個禮拜早晨起來學布穀鳥叫,模仿著模範著,鳥這來了,我一看它又飛了。我蹲在蘆葦蕩裡,有個打鳥的,那時候槍還沒有收。他光聽見鳥叫,沒看見鳥,想著放一槍算了。一看是個活人,下了一跳,一開槍算完了。
老城的房前屋後本土樹多,桐樹、榆樹、椿樹多,還有老鴰,就是烏鴉多裡很,老鴰晚上就在院裡的樹上過夜。我們院裡隔壁臥著一對鷹。有一次,我們家養的小雞,老鷹從隔壁飛過來抓了一隻,現在沒有了。那時候練八哥也多,喜鵲也多,現在喜鵲還有。城裡還是茅草土坯房,黃鼠狼多,有一次看見一個黃鼠狼抱著兩個雞蛋站在牆頭上走。說來也是,那時候的烏鴉、斑鳩、喜鵲悄然離去,不知道到哪了。
7
80年代調到群藝館。我是作曲的,父親給我起名字敬武,我的哥叫敬文,還有個弟弟叫敬修。後來反蘇修的時候,為了避諱,把名字該為敬之,後來又改回來了。
那時候跟豫劇團到西峽山裡演出,那時候狼多,成排過河。聽人家說,狼多到什麼程度,有個小孩在門口看嗡票,一個狼把一個小孩噙走了。走一丈多遠,停演節目攆狼,狼瞅了一下走啦。
我思想簡單,搞音樂創作,老驥伏櫪,不停筆。找的人也多,也就不停筆的寫,咱不圖當官,思想單純也好,模仿好學,結下了因緣,留下了珍貴的資料。譬如,挖掘民歌資料,上外縣桐柏、西峽、鎮平、淅川。後來那首西峽民歌《站在高山望日出》就是發掘出來的,地點在淅川老城。這個人是西峽遷過來的。那時候覺得是個黃色小調,說啥也不唱。縣裡鄉裡都說不通。我就找他,自己唱民歌,見咱真的是挖掘整理民歌的就唱了,也就保留住了這首民歌。
你們這個活動,有意義。老南陽講老南陽城市記憶,能把那些文化的東西展示出來,以文化人,用文化和藝術的形式,做貢獻。
【後記】小城故事多。再大的城也有屬於自己的的記憶,就像這些夾道裡的叫賣調,喊一聲,一幅畫面就浮現在腦子裡。時間流轉,南陽城越建越大,路越修越寬,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超市量販星羅棋布,車多了,人多了,那原汁原物的叫賣聲卻漸行漸遠。但人們對其的懷念之情卻歷久彌新與日俱增,不管走的再遠,再聚首,一提起老南陽的叫賣聲,就像風箏下面的線,始終牽引著我們,讓我們凝聚起老南陽發展的路標。
意猶未盡。我下樓的時候,朱老師還有好多要講的老南陽城市記憶。儘管天還在下著朦朦的雨,梅溪河畔的水還沒漫住河底。像我這樣的人,不知還有多少。老南陽的意味深長,竟如此斑斕。只是你多久沒有漫步老城,你走在城外,只能想像。越來越遠的叫賣聲還有,但仍然要把這些事記錄下來,如果還想回望,怕找不到路標,老南陽也概莫能外。
至少看起來還在。一個階段,一個特徵,這個融合在一起的老南陽,叫賣聲成為一個立體感的重要標誌,就像一個盛宴,既有熱鬧的場面,更要有豐富的音響。動靜結合,新舊對比,才能更好看到我們自己的夢想。老南陽的叫賣聲,是一道老南陽的原生態風景,更是一種老南陽的文化盛宴。就像衙門院的胡辣湯,香辣可口令人心潮澎湃而回味悠長。又像一杯香醇的南陽黃酒,平和溫馨令人陶醉神怡而莫齒留香。更是一縷濃鬱的南陽鄉情,餘音繚繞而悵然若失。
【老南陽講老南陽城市記憶】
老南陽講老南陽城市記憶為南陽地名文化大講堂的一部分,老南陽人或者老國企譬如南紡、天冠、汽車廠甚至是木器廠等老工人口述一些歷史,當然紅色文化也是一個考慮對象。通過探訪、沙龍等一系列方式,鼓勵老人形成自助收集、記錄老南陽的熱情。讓老南陽人眼裡的老南陽故事,通過媒體平臺或者網絡渠道,感受老南陽有血有肉的風情故事,傳承和弘揚優秀的歷史文化和發生在老南陽優質精神,連結歷史與現實未來的時空通道,形成強大的氣場,凝聚南陽的精氣神。同時從另一個層面來說,通過社工引導老南陽講老南陽,可以提升老人們的人生滿意度和自我幸福感,一個人的城市記憶,匯聚成點線面結合的豐沛的而不是單薄的歷史畫面和現實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