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錯失第一次機會,弟弟捷足先登
晉國公子重耳和夷吾出逃四年後,晉獻公死了。晉獻公太愛驪姬了。臨死前,獻公把驪姬的兒子奚齊託付給了大臣荀息,就是獻計假道伐虢的荀息。獻公就問荀息:你能擁立奚齊嗎?荀息說:能。獻公又問:你怎麼證明呢? 荀息說:假如你死而復生了,我看到你仍然不會愧疚。這毒誓發的忠心耿耿。獻公聽完,就放心的去了。
大夫裡克和邳鄭想迎奉重耳回國即位,就去問荀息的意思,荀息說我已經答應了獻公,不會背棄承諾。裡克等人就把驪姬和驪姬的兒子奚齊殺了。荀息悲痛欲絕,轉而又立了驪姬妹妹的兒子倬子,裡克又把倬子殺了。荀息一看獻公最寵愛的妻妾兒子都被殺了,自己沒能夠守住當初的諾言,也自殺了。雖然荀息沒能守住諾言,但是黃泉下見到獻公,應該也不需要愧疚。
驪姬從嫁給晉獻公到被殺,歷經了二十一年。興風作浪二十一年最終落得個功敗垂成,身敗名裂,到頭來鏡花水月一場空。
驪姬之亂平了,王位還得有人繼承。裡克派人去找重耳,重耳說我爸獻公死了我都沒有奔喪,實在是不孝,現在怎麼敢回去即位呢?這是託詞,重耳團隊認為時機還不成熟。裡克又派人去找夷吾,夷吾團隊心裡也打鼓:家裡還有其他兒子不立來找外面的兒子,有點令人生疑,不如請秦穆公派兵護送回國穩妥一些。
秦穆公也是一位有為的霸主,一直都想向東擴張,而晉國又是秦國的鄰居,因此晉國內政外交對秦國也至關重要。虎視眈眈的秦國自然也要趁這個機會政治投資一把。秦穆公派人分別和重耳夷吾接觸,重耳對秦國比較冷淡,保持外交尊嚴。夷吾卻對秦國非常熱情。秦穆公聽了使者的報告,就覺得相比起來,重耳行為更加得體,更適合晉國國君。可是身邊人就問,穆公您是想晉國好還是想晉國壞呢?想晉國好您就應該支持重耳,不想晉國好您就該支持夷吾啊。秦穆公恍然大悟,轉而支持夷吾。
秦穆公和夷吾一拍即合。夷吾派人給秦國送了重禮,並且承諾即位之後把晉國黃河以西的地方送給秦國。有了秦國的力量,還要搞定晉國內部的勢力,大夫裡克是支持重耳的,於是夷吾又給裡克寫信,承諾如果成功即位就把汾陽的地封賞給裡克。此時齊桓公還是中原霸主,也帥諸侯來到晉國和秦國一起擁立了夷吾為晉惠公。
五、第二次流浪:我的故鄉在遠方
政治承諾很多時候是不靠譜的。以德服人如齊桓公,當年被魯國大臣曹沫拿刀架在脖子上,要求歸還土地,當場是答應了,事後要不是管仲相勸,齊桓公就想反悔。又何況是時常習慣出爾反爾的夷吾呢?
即位後,等到秦國要土地了,晉惠公就派邳鄭去道歉,說我是想要信守承諾的,奈何大臣們不答應啊,大臣們說我當初在外面隨便承諾不能算數,我說不過他們啊。對待裡克呢,晉惠公不但沒有封賞,反而奪了權,怪罪裡克說我當你的領導真難,你可是殺了兩個國君的人啊。裡克一聽就笑了,說我不殺他們你哪來的機會即位啊?想殺我就直說別找那麼多藉口?說完就拔劍自殺了。
對外得罪了秦國,對內得罪了一些大臣,但晉惠公可能覺得得罪的還不夠。即位四年後,晉國鬧饑荒,就請求秦國援助糧食。秦穆公因為晉惠公毀約就不想給。大臣百裡奚說賑災恤鄰,這是國家之大道。秦穆公一代明君,說犯錯誤的是晉惠公,和晉國的老百姓何幹呢?就援助了晉國。好巧不巧,轉年秦國也鬧饑荒了,秦國就來請求晉國的援助,可是晉惠公呢,覺得這是個天賜良機,不但不援助糧食,反而發兵打秦國。秦國哪能一而再再二三受這個氣,秦穆公就發兵迎戰,畢竟站在了道義高點,秦國士兵人人奮勇,不但大敗晉軍,還生擒了晉惠公。秦穆公就想把晉惠公殺了,可惜自己的老婆是晉惠公的姐姐,架不住老婆一哭二鬧,就把惠公放了回去,但條件是河西割地,還有晉國太子來秦為質。
這個時候的晉惠公想起哥哥重耳來了,為啥呢?他的所作所為在國內外都引起了不滿,重耳又重新成為了威脅。所以晉惠公又派宦官寺人批去狄追殺重耳。
六、 重耳:老婆,我只娶懂事的
重耳這個時候在幹嘛呢?在養娃。重耳逃到狄的那一年,已經四十三歲了,在狄娶了妻生了子。夷吾派寺人批追殺重耳的時候,重耳已經在狄住了十二年,五十五歲高齡,再次走上逃亡之路。臨走之前,重耳對老婆叔隗說,你等我二十五年,如果二十五年我還沒回來的話,你就改嫁吧。老婆一聽就笑了:二十五年,我墳頭的樹都不知道多高了,還改嫁呢。我還是等你吧。二十五年也說得出口,到時候重耳都八十了。筆記君不禁讚嘆,老渣男了,呵呵。
去哪呢?大家一商量,這個時候齊桓公還在世,管仲已經死了,可能齊桓公正需要賢才,就去齊國吧。
去齊國的路上路過衛國,衛文公兵沒有熱情的招待。路上餓了就去找當地農民討飯,結果老農裝了一碗土給重耳,氣的重耳就要打人,舅舅子犯趕緊勸解說別生氣啊這是代表送你土地呢。
到了齊國,齊桓公隆重的接待了重耳,還把宗室的一個女兒嫁給了重耳。可惜運氣不好,待了兩年齊桓公就死了,齊國內亂。可是重耳很喜歡這個老婆,在齊國生活又好,並不想走。又在齊國待了三年,這個時候重耳已經六十歲了。六十歲,放在現在也是普通人退休的年紀了,在古代已經是高齡了。重耳想在齊國養老,安度晚年。天倫之樂,合情合理。
但是跟著重耳一起流亡的大臣們不願意,他們還指望著重耳回國登王位成霸業呢。子犯還有趙衰這幾個人就在一棵大桑樹下商量怎麼帶重耳離開,哪知道樹上有眼,半空有耳,這件事被重耳老婆的丫鬟聽見了,就回去告訴了重耳的老婆。這個老婆也很懂事,怕事情敗露就把丫鬟殺了,還去勸重耳回晉國。重耳說我想老死在齊國,不想回晉國。老婆就罵了,你堂堂一國公子,因為流亡才來齊國的,那麼多賢士跟著你流亡,你不回去對得起他們嗎?你整天就知道貪戀我的美色,我都替你丟人!然後夥同那幾個人把重耳灌醉,裝到車上帶走了。等重耳酒醒了一看,人已在車上,車已在路上,路已在遠方。老婆又沒了,氣的重耳抄起傢伙就要殺子犯,子犯說殺了我要是大事能成那我也死而無憾。重耳罵要是事情不成我就吃了你的肉!子犯連忙說我的老肉又酸又臭不好吃啊。
七、流浪十九年終即位
路經曹國的時候,曹國不但沒有禮遇,反而還有所冒犯。曹國的君主曹共公聽說重耳的肋骨和別人不一樣,普通人肋骨是一根根的,重耳的肋骨是一塊板,就很想見識見識。怎麼見識呢,就趁重耳洗澡的時候扒在窗前偷看。一個老頭偷看另一個老頭洗澡,這場面,何其尷尬。大臣僖負羈看不下去了,就偷偷的給重耳送飯,碗底還放了塊玉,重耳收下了飯退回了玉,有理有節。
一眾流浪到宋國,宋襄公也熱情的招待了重耳,奈何屁股受傷,自己還顧不過來呢,就勸重耳去投靠別的國家。楚國剛剛打敗宋國,一行人就奔楚國去。
路上經過鄭國,鄭文公也很冷淡。大臣書瞻看重耳一行人氣宇非凡,就勸鄭文公要以禮待之,要不然把這些人殺了,免得日後成了氣候招來禍患,鄭文公不聽。
到了楚國,楚成王那可不是等閒之輩。楚成王也像齊桓公,宋襄公一樣隆重的接待了重耳。回想一下之前的經歷,這種禮遇反而讓重耳有些不好意思。
楚成王在宴會上就問重耳:先生以後回國了,怎麼報答我啊?重耳寄人籬下這麼多年,早已世故圓滑,絕不會像弟弟夷吾那樣輕許河西之地了。重耳故意轉移話題:羽毛齒角玉帛這些名貴的東西,楚國多的是,我實在不知道如何報答大王您。楚成王不吃這一套,緊追不捨:即便如此,你總得拿什麼出來報答我吧? 重耳被逼的沒辦法,說:假如將來哪天萬不得已晉國和楚國要開戰了,請允許我為您退避三舍。這算報答嗎?不算嗎?算嗎?楚國大將子玉聽了大怒,就要請楚成王殺了重耳。楚成王一番話卻非常耐人尋味:重耳很賢明,跟隨他的也都是棟梁之才,這都是上天安排好的,我怎麼能殺他呢? 正所謂順勢而為,太有見地了。
住了沒多久,晉惠公病重,惠公在秦國做人質的兒子,或許是害怕被國內的兄弟奪了王位,或許也想擺脫秦國的控制,私自逃回了晉國,晉惠公死後就即位成為晉懷公。秦穆公知道以後大為光火,本來這個質子就是用來進一步控制晉國的,結果白忙活了一場。可能這時候秦穆公想明白了,還是要和明白人打交道,也想藉此機會滅了晉懷公,就想擁立重耳回國為君。楚成王這邊厚禮相贈隆重踐行,到了秦國秦穆公更是一口氣給重耳娶了五個老婆,自此秦晉親上加親,是為秦晉之好。終於在秦穆公的支持下,重耳時隔十九年重返晉國,即位晉文公,這一年,晉文公重耳六十二歲。
八、 五年稱霸諸侯
晉文公重耳即位之後沒多久,寺人批來求見晉文公。晉文公一聽是寺人批氣不打一出來,不但不見還派人去罵寺人批,說你小子還有臉來見我啊?當年我爸爸獻公派你去蒲追殺我你砍掉我一個袖子,後來我弟弟晉惠公派你去狄追殺我,他限你三天到,你一天就到了,我就問你急啥呢?你好好想想吧。寺人批的回答倒是理直氣壯,並且條理非常清楚:當初得罪了您那是因為我效忠國君。現在您是國君了,您就沒有要追殺的人了嗎?更何況,當年管仲射中了了齊桓公的帶鉤,齊桓公還不計前嫌重用管仲,像您這樣恐怕災禍就要降臨了。晉文公一聽話裡有話,就立馬見了寺人批,果然寺人批得到了消息,國內支持惠公和懷公的殘餘勢力陰謀放火暗殺晉文公。寺人批不是很討人喜歡,但是非常好用。晉文公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粉碎了這次陰謀,自此穩定了自己在國內的地位。
地位穩固了,晉文公這邊論功行賞,可是晉文公還沒賞完,周朝出事了。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帶睡了嫂子,事情敗露兄弟倆火併,周襄王被趕了出來。晉文公趁此機會撥亂反正勤王回朝,在諸侯中樹立了威信。
國內外地位穩固了,可是有些大臣不開心。因為晉文公封賞漏掉了一些有功之臣。晉文公在外流亡寄人籬下那麼多年,是有很多對他好,對他忠心的人,可是對他不好的人更多,難免腦子裡總想著那些對他不好的人,漏掉些對他好的人。介子推就是其中之一。晉文公在那忙著勤王呢,忘了賞介子推。忘了就提醒晉文公唄,介子推也不,發了一堆牢騷,帶著母親躲起來了。當然,鞍前馬後陪著流浪了十九年,到頭來被忘的一乾二淨,換誰這心理落差都是相當大的。等晉文公知道這事,介子推已經找不到了,聽說他躲到了綿山,晉文公就把綿山改名介山封給了介子推。
民間廣為流傳的傳說是晉文公為了找到介子推下令燒山結果找到以後介子推母子被燒死了,人們為了紀念介子推,這一天不燒火只吃冷食,就是寒食節的來歷。
晉文公四年、五年楚國兩次把宋國圍了起來,宋國向晉國求救。楚國宋國都是有恩於晉文公的,晉文公本不想和楚國對抗,可惜楚國大將子玉咄咄逼人,晉軍退避三舍後打敗楚軍,這一戰徹底鞏固了晉國天下霸主的地位。當然晉文公假公濟私,先後把當初對他不敬的曹,衛,鄭都好好修理了一番。
公元前628年,在位八年的晉文公去世,六十九歲的晉文公結束了他坎坷而又不凡的一生。
筆記君的感慨
晉獻公死的時候,哥哥重耳選擇了放棄即位,弟弟夷吾選擇了即位。誠然當時國內政局是複雜的,但是事後看來,晉惠公夷吾即位比較順利,而且就他這樣出爾反爾的折騰,最後還是善終的。重耳團隊當時的判斷似乎過于謹慎了,晉國內部是更支持重耳的,如果他們也選擇和秦國合作,很有可能之後十五年的流浪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重耳流浪的這些年,強大的諸侯一個個都將其待為上賓,反倒是那些小國有眼無珠不但不禮貌更有甚者行為乖張。強大是有強大的理由的,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小鬼難纏啊。
秦穆公當初在重耳和夷吾之間做選擇時,耍了個小聰明,做了一個看似對秦國有利的選擇。而楚成王的見解在筆記君看來更勝一籌:天要興他,我何必違反天意呢?換雷軍的話說,風來了,豬都能飛上天。重耳當時就是站在風口上的那個人。秦穆公選擇了晉惠公夷吾,結果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楚成王選擇支持重耳,結果不久後楚國被晉國打了敗仗。孰對孰錯呢?不同的選擇似乎都沒有得到好處。然而,這並不影響秦國和楚國在若干年後依次崛起成為新的霸主。一時的得失重不重要?重要,但也不是特別重要。關鍵是,大方向要對。
在外面寄人籬下那麼多年,晉文公心中難免是有氣的,總是想著對他不好的人和事,難免忘了那些對他好的人和事。介子推就是個典型的例子。當然介子推的行為也有點迂腐過火,正所謂:介子推不言祿,祿亦不及。但這個事主要問題出在晉文公。筆記君不禁聯想起了曹操。官渡之戰之後,在袁紹營中繳獲了大量的通敵書信,曹操一封不看,下令全部燒掉。事情已成定局,多想點好事,少想點壞事,既安他人之心,又能讓自己快樂,一舉兩得啊。可是,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
晉文公一生磨難,被小媽陷害,被老爸追殺,被弟弟追殺,四十三歲開始,流浪十九年,六十二歲高齡回國即位,在位八年就死了,令人唏噓。晉文公不到最後一刻都沒有放棄願景和希望。但話又說回來,要不是多活了幾年,那十九年就真的白流浪了。筆記君不禁想唱:人生短短幾個秋,不醉不罷休...
宦官寺人批,這個人非常有意思。筆記君不禁想起了《讓子彈飛》裡的縣長夫人:我不在乎誰是縣長,我只在乎我是縣長夫人。異曲同工之妙。兩位都是在其位,謀其事;為崗位負責,而不是只為人負責,這也是寺人批能善其身的原因。雖然自私了點,但放在當今商業社會那也是職業精神的典範,值得咱們打工人借鑑。
曹共公,雖然是一國之君,但一生碌碌無為,不料因為偷看老男人洗澡被寫進史書供後人觀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不做二不休,要偷看人洗澡,就得挑腕兒大的。哥們兒,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