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笛,雪域高原上的自然鳴響

2020-12-20 騰訊網

「它盤旋,呼嘯,抖下灰色的翎羽,落地便化作讓人珍愛的鷹笛。」

吹奏之聲直擊心靈,餘音繞梁

實屬一場心靈震撼之旅

悠揚頓挫的笛聲配合打擊樂的輕擊

將藏區遊牧民族自由奔放、遵從自然的精神

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左手中指按上孔,右手食指和中指按下兩孔;管身豎置並稍微向左或右傾斜,嘴含上口,用舌尖堵住管口一半,吹氣衝擊管壁,使管中空氣柱振動,並通過手指按孔而發音。兼用平吹和超吹,音域d1——e2,可達九度。音色高亢明亮,與口哨聲惟妙惟肖……

這就是藏族的一種特色樂器——「鷹笛」,又稱鷹骨笛子,是由鷲鷹的翅膀骨製作而得名。

鷹笛的由來

鷹笛是由鷹的翅膀骨製作而成

但由於鷹骨極難尋覓,鷹笛製作工藝複雜

在生活中很難見到真正的鷹笛

一方面

雄鷹一般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

身高大概在1米左右,翅膀展開可能有2米之寬

一般人很難接近

另一方面

雄鷹是藏族人民勤勞勇敢的象徵

在藏區,雄鷹是像神一樣的存在,十分神聖

根據藏族民間傳說

雄鷹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會衝向太陽,直到化為灰燼

因此,在地面上很難見到它的屍骨

偶爾因為氣候極端惡劣

雄鷹會沒能飛過雪山而凍死、病死

人們才有機會拾撿到鷹的屍骨

這在當地是極其幸運的事情

有緣獲得鷹骨的人,都是有神靈庇護的人

安多「鷹笛」的產生與完善

經考古發現證實,安多地域早在數萬年前就已有人類活動。

在吐蕃王朝時期,安多已經有多處聚群點的畜牧業,有一定規模。幾千年來,遊牧民族在惡劣氣候和大自然抗爭中用智慧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民間傳統音樂藝術,以她濃鬱的地方特色和粗狂奔放的旋律,遍布在那曲42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

其中,「鷹笛」是藏北遊牧民群眾從古至今相傳下來的特殊而非常古老的樂器,是遊牧民族長期與大自然界生產生活及風俗習慣中慢慢產生並逐步完善形成的。

安多「鷹笛」被列入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藏鷹笛演奏技藝被列入第四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鷹笛」的製作工藝

傳統的「鷹笛」都成雙成對,常用一隻鷹的一對翅膀骨,做成兩支左右相襯,大小和開孔完全一致的一對「鷹笛」,吹奏起來,音調也完全相同,好像一對孿生娃娃,頗富民族風採。由於「鷹笛」所用鷹骨的不同,在音響上也有區別。

據了解,用鷲鷹骨做的「鷹笛」,骨質堅硬,骨紋細密,表面光潤,骨管較長而粗,音調偏低,音色濃厚;用老鷹骨做的「鷹笛」,骨質不如鷲鷹骨,骨管較短而細,音調偏高,音色明亮。「鷹笛」可以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民間的「鷹笛」樂隊,通常由4人組成,兩男子吹「鷹笛」,兩女子用手鼓伴奏,「鷹笛」多輪番吹奏上下樂句,有時兩人也同時吹奏,一人奏主旋律,另一人加花裝飾。

據西藏自治區歌舞團相關負責人介紹,管身多用鷲鷹的翅膀骨製作,「鷹笛」一般全長24釐米——26釐米、管徑1.5釐米左右,管內是空的,並且沒有簧哨。「鷹笛」上下兩端的管口都是通孔,在管的下端開有3個按音孔。「鷹笛」兩端是呈橢圓形的,一般來說,上方的開口較大,下方開口較小。從下方開口往上,每隔2.2釐米左右,都鑽有一個直徑0.7釐米的按音孔,按音孔共有3個。

製作時,要先將翅膀骨上的肉剔刮乾淨,鋸掉兩端骨節,磨平上下管口,除去骨髓。開按音孔的工藝十分重要,民間多以食指和中指在骨管上平展的寬度作為標準距離。「鷹笛」不僅長短有別,管口大小有異,所開的音孔距離也不同。每當「鷹笛」開完音孔以後,還要在白淨而俊俏的笛身上雕刻出圖案紋飾或題字,猶如一件精美的工藝品。

更為奇特的是,「鷹笛」做好以後先不能吹奏,要放置在屋內的房柁上,經過半年。坑的煙氣薰染,使外表呈現出美觀、雅致的暗紅色之後,方可取下帶在身邊。還有一種「鷹笛」,管身長28釐米,上端管徑2釐米,下端管徑1釐米,管身開7個按孔(前六後一),上端正面開一個方形吹口。

鷹笛是雪域高原天賜的聲音

它浸潤靈性,源於自然

唱響了屬於雄鷹自己的生命之歌

譜寫著藏族人民的專屬風土人情

相關焦點

  • 17首原創軍歌唱響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
    胡亞軍攝 「軍號吹響在雪域高原,戰馬馳騁在雪山間,湖水倒映藍天白雲,映出男兒那赤誠報國心……」寒冬時節,陸軍某團巡邏分隊行進在沒膝深的積雪中。一首名為《只待軍號響》的原創歌曲,唱響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該團巡邏區域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空氣非常稀薄,是有名的「生命禁區」。
  • 天山雪蓮綻放雪域邊疆!這支文藝小分隊再上高原慰問官兵
    在某個夜晚  官兵們偶爾也會望著  閃亮的星空發一瞬呆  有老班長說  「要說不寂寞肯定是假的  高原上不變的景色日復一日  官兵們和小分隊成員們載歌載舞  有戰友打趣地說  「要說在高原上來場體能比賽  我們絕對沒問題  跳舞嘛,可還真為難了我們這幫大老爺們」
  • 雪域高原上的「女守護者」
    果洛州公安局特警支隊供圖中新網西寧1月13日電 題:雪域高原上的「女守護者」作者 文思睿寒冬時節,雪山巍峨,寒風凜冽,裸露在外的皮膚被颳得生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公安局特警支隊直屬女子中隊隊員趙文婷和四名同事開啟了一天的訓練。
  • 「成都造」軍旅勵志劇熱播 《雪域雄鷹》展高原軍人風採
    電視劇《雪域雄鷹》根據成都軍區戰旗文工團話劇《生命高度》改編,在全國電視劇中首次聚焦高原極地軍旅生活,以90後的熱血青春真實反映了當代軍人的精神風貌,再度喚起觀眾心中的英雄情結。《雪域雄鷹》成為了成都市委宣傳部精心打造的「文藝川軍」品牌系列的代表作。從舞臺到螢屏「成都造」再出精品好劇電視劇《雪域雄鷹》劇本根據成都軍區戰旗文工團話劇《生命高度》改編。
  • 甘孜,雪域高原美人國
    如果說青藏高原是雪域天堂,那麼甘孜,就是天堂離人間最近的地方。它是四川面積最大的地級行政區,總面積15.3萬平方公裡,相當於9.3個北京的面積之和。6500萬年前,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青藏高原開始逐漸隆起。而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交界之處,巨大的壓力將高原東部擠壓、緊縮,一系列落差極大的高山強勢崛起,如同「大地的褶皺」,其中最引人矚目的一座即是甘孜州境內的貢嘎山。
  • 雪域高原上最神聖的宮殿:布達拉宮,朝聖者心中的聖地
    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偉的宮殿,是拉薩乃至西藏最重要的象徵。「布達拉」是梵語,又譯作「普陀」,原指觀音菩薩之居所,布達拉宮也是所有朝聖者心中的聖地。收藏有佛塔、塑像、壁畫、唐卡、經文典籍,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五世以來各達賴的八座靈塔。
  • 大同雲州區:把黃花種到了雪域高原
    「這幾天,我們正在準備一些黃花種植技術和管理上的書面資料寄到拉薩去。他們說,黃花長勢良好,苗全苗壯,成功試種。」  大同黃花怎麼就種到拉薩了呢?田恆不無自豪地告訴記者:「大同黃花已有600多年的種植歷史,中外馳名,多次獲得國際國內農博會金獎。因其獨特生長在富含礦物質的馬蘭黃土的大同火山大地,而被國家評定為地理標誌和名牌產品。」
  • 雪域高原上的精彩人生——記全國勞動模範李一蕾
    「當走出火車站,踏上雪域高原時,我就已經深深愛上了這裡。從今往後,西藏就是我的根。」這是李一蕾初到西藏時所寫下的筆記。    對於李一蕾的選擇,最放心不下的是她的母親。「當時,媽媽知道我要去西藏工作後哭了,她說一個女孩子跑那麼遠太讓人放心不下了。」李一蕾一邊勸說母親,一邊做好去西藏工作的準備。
  • 雪域高原邊防官兵過冬保障全面加強
    雪域高原邊防官兵過冬保障全面加強來源︰解放軍報作者︰劉建偉 孫興維等責任編輯︰喬楠楠2020-12-11 08:31 雪域高原邊防官兵過冬保障全面加強■解放軍報記者 劉建偉 孫興維 通訊員 楊仁韋
  • 五老峰下雪蓮盛開 雪域高原白鷺翱翔——廈大與西藏的校地情緣
    西藏,雪域高原上的神奇土地,與廈門的海島景致風格迥然。像是兩種對比強烈的畫風,一個是雄渾廣袤的豪放邊塞,一個是浪花飛舞的清新都市;一邊是最美校園裡求知若渴的朗朗書聲、青春芳華,一邊是青藏高原震撼心靈的天高地廣、雪山冰湖。正是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致,遙相呼應著彼此的熾烈濃情。
  • 雪域高原的「白衣天使」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初夏的青藏高原,遍開著多彩的格桑花。別看它花小莖細,卻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沿山巒紮根。在西藏那曲軍分區官兵和藏北羌塘高原農牧民心中,軍分區門診所護師、共產黨員彭燕就是雪域高原上最美的一朵格桑花。 32歲的彭燕12年來在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風雪高原上,翻雪山、趟冰河、過沼澤……為守防官兵和當地農牧民送去關愛與健康。
  • 武警雲南總隊:服務小分隊把歌舞送上雪域高原
    近日,武警雲南總隊文化、心理、法律、健康服務小分隊來到雲南麗江玉龍雪山下,把歌舞送上雪域高原,為這裡的新戰士們進行慰問演出,在寒冷的冬天給新戰友們帶來了陣陣溫暖。
  • 海拔6000米的雪域高原!為祖國戍邊!他叫李家成,來自閬中
    日前,中國青年報的一條視頻火遍大江南北,西藏軍區高原戍邊模範營的5名官兵,在海拔6000米的高原發出「請祖國和人民放心,我們絕不把領土守小了」的聲音振聾發聵,也激蕩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這5名官兵雖然來自5個不同的地方,但他們有著共同的責任,為祖國戍邊,為人民站崗,海拔6000米的雪域高原,紫外線將他們的臉龐曬脫了皮,但擲地有聲的誓言卻豪情萬丈。5名官兵中有一位來四川閬中的李家成,他那句鄉音未改的閬中話「我叫李家成,來自四川閬中」聽著讓人心動,看著讓人心疼!
  • 17首原創軍歌唱響雪山間|胡亞軍|歌曲|雪域高原_網易訂閱
    胡亞軍 攝  「軍號吹響在雪域高原,戰馬馳騁在雪山間,湖水倒映藍天白雲,映出男兒那赤誠報國心……」寒冬時節,陸軍某團巡邏分隊行進在沒膝深的積雪中。一首名為《只待軍號響》的原創歌曲,唱響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  該團巡邏區域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空氣非常稀薄,是有名的「生命禁區」。
  • 繼空降兵之後,中國76集團軍重型合成旅,也抵達4200米雪域高原
    根據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在前段時間的報導,我們得知,雖然現如今西北戈壁灘的溫度已經達到了35攝氏度,而雪域高原的溫度卻已經達到了零下9攝氏度,然而這依舊沒有能夠改變我國軍人們的訓練熱情。曾經,我國空降兵某部只用了幾個小時的時間,就將7000多名官兵,以及數百臺裝備,運送到了雪域高原上面。
  • 《香格裡拉》走進雪域高原 王力可首演藏家女
    王力可在劇中首次出演藏族姑娘卓瑪,與男主角胡歌上演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共同演繹了一段「雪色浪漫」,將雲南藏族題材的傳奇故事搬上了螢屏。  電視劇《香格裡拉》講述了抗戰時期,藏族青年扎西從一個只想報私仇的馬賊成長為保家衛國的民族領袖的故事,其間與卓瑪產生了情愫。王力可飾演藏族姑娘卓瑪,而胡歌出演少數民族英雄扎西平措。劇中,胡歌與王力可的愛情經歷了重重考驗。
  • 共奔小康丨從雪域高原到秀色江南 聆聽藏族大學生的融杭心聲
    共奔小康丨從雪域高原到秀色江南 聆聽藏族大學生的融杭心聲 2020-07-01 1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永遠忘不了孩子們渴望的眼睛 上海科技系統科普團為雪域高原帶去...
    圖說:從娃娃到阿婆,積極參與DIY活動、科學課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當我完成後,我覺得我的作品上發著亮光。」「觀察必須有目的,不然很多常見的現象你都會視而不見。」回到上海後,他們收到了來自雪域高原的感謝。從踏上雪域高原的一刻起,科普援藏隊員們就時刻接受著身體的考驗與心靈洗禮:除了要克服頭痛、乏力、呼吸困難、嘔吐等高原反應,還要針對行程及時調整工作計劃、製作新的科普表演道具、修改教育活動方案。此次行程從海拔5190米到2950米,跨越了不同植被帶。
  • 讓雪域高原的明天更美好
    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傳承民主改革的偉大精神,砥礪團結奮鬥的堅強意志,激揚堅不可摧的奮進力量,團結一心、攜手同行,西藏各族人民一定能讓雪域高原的明天更美好,書寫西藏長足發展和長治久安的嶄新篇章。
  • 溫州創新精神在雪域高原開花結果-溫州日報甌網 - 溫州新聞門戶網...
    兩年來,永嘉的幹部、企業家滿懷熱情,不斷地踏上這塊海拔3600米的高原。他們克服高原反應,引資金、建工廠、育人才,將溫州人特有的創新精神帶到紅原這片大地,帶領著紅原同胞踏上致富路。9月底,「重走紅軍路 攜手奔小康」——2020永嘉·紅原心連心活動啟幕,150多名永嘉隊員帶著服務和項目重走紅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