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作者介紹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 (1899--1961)
文壇硬漢 & 天真男孩 ---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恰如自己筆下的主人公,海明威本人表現出來的也是一個與整個世界相抗爭的角鬥士的形象。他自己從小練拳擊,打壘球,喜歡鬥牛,並親身上過鬥牛場;還喜歡釣魚,騎馬,滑雪,打獵,在非洲森林裡狩獵時兩天內飛機出事兩次,差點送了命。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以及西班牙內戰,一生中多次負傷,僅腦震蕩就有十幾次,出過三次車禍,「光是作戰,他身上中彈九處,頭部受傷六次。他十八歲的時候在義大利給炸傷了,起初都當他死了,丟下他不管,醫生一共在他身上拿出二百三十七塊碎片,拿不出的不算。「
然而,海明威在骨子裡則是與卡夫卡、裡爾克、加繆一樣,敏感,易受傷害,甚至脆弱。同時,他還多了幾分天真。有作者認為,一切美國故事裡最偉大的主題是:天真遇上經驗,講天真的美國人怎樣走到外面的世界,怎樣遇見與天真完全不同的東西,怎樣在路上被打倒了,從此以後便很難再把自己拼起來,回復原狀。海明威講述的正是這古老的故事,關於一個男孩子怎樣被他從小到大經歷的世界打擊得粉碎的故事。海明威的獨特處就在於他筆下的這些天真的人物不會成熟,也不會成人,永遠有一種天真的本性。
二. 冰山理論
海明威的「冰山理論」最早是在一部關於鬥牛的專著《午後之死》中提出的,以後又不斷加以闡發。他說:「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學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謂的八分之一 。」
通俗地表達就是:海明威把自己的寫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東西只是海面上的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是在海面以下。海面下面的部分就是作家沒有寫出的部分,是省略掉的部分,但這一部分讀者卻可以感受到,好像作家已經寫了出來似的。而《白象似的群山》則是海明威 「冰山理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三. 文本解讀
a. 故事梗概
《白象似的群山》中的故事發生在西班牙北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火車站,一對年輕的情侶正在等待去巴塞隆納的快車,火車還有40分鐘才到來。天氣炎熱,在這40分鐘的等待中,這對情侶一直在在談論著什麼,故事就此展開。為了打發這等待的40分鐘,他們喝著啤酒並暢談著,男孩和女孩心情迥異,男孩非常享受地喝酒而女孩則心事重重,因為她懷孕了,由於自己不知怎麼辦好,希望男友能為她解決難題,然而男孩卻滿不在乎,男孩希望女孩去做人流手術,女孩似乎不願意,於是男孩女孩在反覆的討論著是否去做手術的問題,最後兩人的爭論在 「愉快」 的氛圍中結束。
b. 故事解讀
火車站 -《白象似的群山》故事發生在一個小的火車站。從小說第一段文字簡潔直白的場景描寫, 不難領悟到它所蘊涵的象徵意義。車站、鐵軌展示著豐富的寓意:炎炎烈日下的火車站,生活中片刻停歇的地方,兩條孤零零的鐵軌,永遠並列延伸而不相交。象徵著關於孩子、 未來的生活以及男女主人公各自的期盼, 如同兩條平行的鐵路永遠不會重合。
白象 - 小說的標題也體現著象徵手法的運用。《白象似的群山》標題應該來自文中女主人公的一句話:「它們(那些山)看上去像白象。」「白象」在印度典故中為最珍貴卻又不需要, 甚至帶來麻煩的禮 物。在小說中,「白象」恰是女子腹中的胎兒寫照。女子把它看做為他們愛的結晶,是期待已久的寶貴禮物,男子則相反,把它看做為他們幸福的累贅。
高山 - 「高山」,在西 方文化中為「生命和家庭」,它 與「和平、寧靜、尊嚴、健康、幸福以及美好的生活聯繫在一起。「群山」,在小說中暗示了人們對無限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白象似的群山」 暗示了女主人公的美好願望註定破滅的結局。「迷茫」與「無奈」,「虛偽」與「軟弱」,「掙 扎」與「覺醒」, 在《白象似的群山》裡,讀來意味深長。
美國男人-《白 象 似 的 群 山》中,小說至始至終都沒有出現過男主人公的姓或名,只是被稱為「美國男人」或是「那個男人」。這種現象在文學作品中頗為少見。海明威這樣做別有用意,實際上是他對一類人進行象徵。
(迷惘的一代—— the lost generation)
故事的背景是20世紀20年代末,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當初滿懷激情和理想在戰場上奮勇拼殺的年輕人回到家鄉,發現一切跟戰前都不一樣了。他們並沒有成為大家眼中令人崇拜的英雄。反而,戰後初期不景氣的整體社會氣候使他們很難找到工作,他們作為退役軍人被視為是難以管教的孩子。他們已很難再適應自己曾經生活過的城鎮和家庭,無法跟周圍的人交流溝通,他們變得與現實格格不入。他們深深感到「拯救民主」、「伸張正義」、「為和平而戰」的口號不過是當初美國政府用來迷惑自己為戰爭賣命的虛偽藉口和幌子。在深知上當受騙,美好的理想灰飛煙滅後,他們心靈深處受到無法醫治的創傷,這些浮躁不安的年輕人無不生活在困惑中。
小說中的美國男人與女孩之間的關係好似「白象似的群山」,在虛幻、縹緲、是與非之間徘徊。兩人在做決定是否保留腹中胎兒時並不知道各自的想法究竟是對還是錯,只能面對著無數的「白象似的群山」,根據其現狀做出模糊的臆斷或預測,卻真正的無可奈何,難以理清。因而他們悲觀、仿徨、失望、憂慮,處於一種迷茫,不知走向何處的精神狀態之中。
c. 寫作手法--外聚焦型敘事
《白象似的群山》與傳統小說的敘事手法完全相反,沒有前因後果、起承轉合,也沒有層層交代的鋪陳、 敘述;而是採用外聚焦型敘事方式,以攝像機寫實的手法記錄、拍攝對象,展現故事情節與思想內容,攝像機拍攝到什麼,讀者就看到什麼,主觀情感被完全剔除於 小說之外,讀者只能通過敘述者的客觀描寫去推測、想像人物的思想情感。
在所有的想像中,最有眼光的是昆德拉的解讀。在漢譯《被背叛的遺囑》中,昆德拉花了近十頁的篇幅討論《白象似的群山》。他認為,在這個只有五頁長的短篇中,人們可以從對話出發想像無數的故事:男人已婚並強迫他的情人墮胎好對付他的妻子;他是單身漢希望墮胎因為他害怕把自己的生活複雜化;但是也可能這是一種無私的做法,預見到一個孩子會給姑娘帶來的困難;也許,人們可以想像一下,他病得很重並害怕留下姑娘單獨一人和孩子;人們甚至可以想像孩子是屬於另一個已離開姑娘的男人的,姑娘想和美國男人一起生活,後者向她建議墮胎同時完全準備好在拒絕的情況下自己承擔父親的角色。至於那姑娘呢?她可以為了情人同意墮胎;但也可能是她自己採取的主動,隨著墮胎的期限臨近,她失去了勇氣……
四. 結語
作為海明威的經典作品,《 白象似的群山》的結尾方式很獨特,被稱為海明威式結尾或零度結尾。在這篇小說中,海明威就像一名攝影師,碰巧路過這個西班牙火車站,偷拍下美國男子和姑娘的對話。然後兩個人在車站也許上了車,也許沒有;也許分了手,也許繼續爭執卻一起漂泊…...
(未完待續,期待下一篇東拼西湊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