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一檔戶外真人秀節目中,幾位明星登上海拔4000米的高原採摘了瀕危植物「雪蓮」。而通過攝像機的近景展示,有眼尖的觀眾發現,嘉賓們採摘的「雪蓮花」其實是「水母雪兔子」,是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徵求意見稿)》中的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一時間,輿論炸開了鍋。不少網友表示,節目打著「聚焦生態和扶貧」的名頭,卻公開破壞野生珍稀植物資源,如此誤導大眾讓人難以接受。
節目截圖
在引發質疑後,涉事視頻被刪除,嘉賓劉宇寧和《極限挑戰寶藏行》節目組也先後發表致歉聲明,稱該植物為事先準備好的道具,實際並無採摘行為。而有植物專家表態,「道具」的說法並不成立,「水母雪兔子每一棵的根莖葉花都不一樣,這是真的植株」。
微博截圖
節目播出後,爭議聲音紛至沓來。新浪輿情通大數據平臺對話題引發的相關信息進行統計,截至22日,全網信息量高達20.05萬條,相關話題在多個平臺傳播。其中,92.44%的信息集中在微博平臺,採摘瀕危植物這一舉動在短時間內被大眾捕捉到,並以快速的發展趨勢進行傳播,在微博形成了強大的輿論環境。
如事件相關微博話題均引發大量閱讀與討論。其中,閱讀量最高的話題是,而討論量最高的為話題,節目播出畫面中以劉宇寧的採摘動作為主,促使其陷入輿論漩渦。
且微博平臺上,「綜藝節目公開採摘珍稀植物」事件已經形成4次以上轉發,一次轉發是主要傳播力量,佔比52.99%;其中,三次轉發這一層級佔比達36.94%,該事件具有明顯的長尾效應,整體傳播效力較強,社會影響較為深遠。
不管是節目組所稱的「道具」,還是專家學者的反駁觀點「不可能是人造」,節目面向公眾傳遞出「可以隨意採摘珍稀植物」的信號,已經帶來不當的媒介示範。
「保護環境、愛護動植物」早已是社會共識,電視節目、名人明星更應該以身作則、率先垂範,才能對環保意識的深入人心起到助力作用。
據了解,該綜藝節目旨在向觀眾傳遞環保的理念,見證扶貧成果,以及領略國家自然風光、民俗文化、非遺傳承等,本應向公眾傳遞一種正向的價值觀,但採摘瀕危植物這種人為破壞行為,明顯越過了生態紅線,喪失了其社會功能與責任。
事件傳播發酵過程中,大量輿論集中在新聞媒體網站,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新聞網等主流媒體紛紛介入傳播並對此事件提出批判。新浪輿情通大數據平臺統計顯示,商業新聞網站發布約329條相關信息,省級新聞網站的相關新聞報導也多達163條,央級新聞網站中的新聞報導超74條。
人民日報評論 發表觀點:作為「傳遞生態環保理念」的公益節目,尤須繃緊保護珍稀動植物這根弦,在節目錄製的全過程真正貫徹好環保、公益等理念。真人秀貴在一個「真」字,保護環境更是來不得半點花架子,否則挑戰的不是極限,而是紅線。
北京晚報 評論稱,採摘雪蓮花,無論是不是道具,節目挑戰的都不是極限,而是環保紅線。環保意識應該實實在在根植於所有人心中,它絕不是道具,容不得以假亂真。
光明時評 在《電視節目公開採摘珍稀植物,科學把關豈能缺失》一文中表示:在短視頻盛行的今天,一檔衛視節目的錯誤示範顯然會造成廣大觀眾的跟風模仿,讓已經岌岌可危的高原植物種群雪上加霜。
節目截圖
節目播出時並未特別說明「雪蓮花」是道具,也沒有詳細展示所謂的道具,更沒有普及瀕危野生植物的知識......不難看出,節目策划過程中欠缺環保意識,職業素養堪憂。這也給大眾帶來新的思考:戶外節目該如何對待自然?
事實上,類似「公眾人物採摘瀕危植物」的行為也並非首次。2019年8月,戶外美食博主@野食小哥 發布了一條採摘水母雪兔子做泡麵的視頻,網友紛紛指責其破壞瀕危植物。
圖片源自網絡
彼時,網友已經對該種瀕危植物進行過相關科普。部分公眾對水母雪兔子在「高山」「石灘」「海拔」上的生長環境、「功效」價值、形態特徵、以及面臨「瀕危」的困境都有了一定的認識;而它的採摘與被「破壞」,也在網絡上掀起過一陣「保護」「瀕危植物」的輿論熱潮。
而在一檔韓國的綜藝節目中,有嘉賓因捕捉了珍稀物種巨型蛤蜊,受到泰國方面的起訴。
誠然,戶外節目中,與大自然的接觸不可避免,但如何做到不破壞自然,值得公眾反思與探討。
@光明日報 發起了一項微博投票,徵集網民關於「戶外節目如何對待自然」的意見。截至23日15時,共8339位微博用戶參與投票,其中,41.67%的投票網民認為應遵循「不動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請權威專家把關節目內容」「積極宣傳生態保護理念」這三條內容。
微博截圖
儘管水母雪兔子還未正式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但在製作戶外節目之前理應查閱相關資料做好「功課」,請權威專家把關審核相關內容。只有提升科學環保素養,才能實現正向價值輸出,推動瀕危動植物保護的知識普及和生態保護理念的宣傳。
光明日報 提出意見稱,「要想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能僅靠自然保護地的單方面努力,更需要全民生態保護意識的提高......這樣的良性循環不僅需要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更需要主管部門、專家學者和新聞媒體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同時,應進一步加強生態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發揮『以外促內』的作用。」
數據說明:本文由新浪輿情通撰寫製作,數據來源於新浪輿情通、微熱點、鈾媒等蜜度信息旗下大數據產品,部分引用外部公開數據與資料。
歡迎引用及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