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有媒體報導稱,已是花甲之年的張明敏,一周內連軸轉接連趕錄了三首抗疫公益歌曲,他表示力量微薄,但還有歌;2月28日,索尼音樂發起製作,集結黃綺珊、歐陽娜娜等兩岸三地藝人的抗疫公益歌曲《愛從未離開》MV上線,帶來三十組演唱者的超大規模;更早的2月23日,周杰倫譜曲、方文山填詞、張學友演唱的抗疫歌曲《等風雨經過》首發,「神仙陣容」引網友驚嘆。
《等風雨經過》MV視頻截圖
近段時間音樂界抗疫題材作品層出不窮、數不勝數。藝人們為抗疫打氣、希望人們眾志成城、戰勝疫情的心願都是好的,然而一個必須承認的遺憾之處在於,這些歌曲中的大多數並沒能廣泛傳唱,哪怕是周杰倫、張學友這種「天王」咖位的藝人暌違多年的首度聯手,實力在線外加十足噱頭,作品的傳播度也不算太好,截至2月29日中午,《等風雨經過》的首發平臺@環球音樂 華語部數據顯示,這首歌曲轉發1560,評論300,點讚2100,說句不好聽的,這些前輩藝人的抗疫獻聲,甚至比不上熱搜榜上一個三線選秀藝人雞毛蒜皮動態的微博傳播力。
儘管數據並不好看,但在數量有限的幾百條評論裡,獲贊數較多的意見大多集中在「神仙組合」「聽哭了」「不愧是歌神」這樣的關鍵詞裡,與這種典型的粉絲向話術對比鮮明的,也有一種針鋒相對的聲音,認為就算神仙陣容也難以動人的原因在於:「疫情當前不需要歌唱」。原因何在?有網友撰寫長文分析稱:音樂無法治病;一線醫護人員無暇聽歌;疫情當前不上一線的人「沒有資格」聽這些為抗擊疫情寫的歌;關注疫情、追求真相比唱歌重要;過去唱歌是為籌款,現在大家已經直接捐款;應急寫的歌不好聽……
面對災難疫情,音樂真的就如此無力?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事實上,縱觀近四十年來的華語樂壇,在人類共同度過的一些非常關口,曾經湧現出眾多打動人心的音樂經典,即使多年過去,那些歌曲仍然沒有褪色,鮮活的留駐於人們的記憶:
比如1986年國際和平年,中國臺灣音樂人集體創作了《明天會更好》,2005年該曲再次收錄在為印度洋海嘯大災難製作的專輯中;同樣創作於1986年的《讓世界充滿愛》,集合了華語音樂圈100多位流行歌手,在完成錄音的基礎上,甚至還專門舉辦了一場名為《讓世界充滿愛》的音樂會,至今震撼著聽者心靈;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洪水,公益歌曲《為了誰》傳唱至今,「你是誰」「為了誰」成了人們的靈魂拷問;2003年非典疫情,中國臺灣多名歌手合唱《手牽手》為抗疫加油……
既然有成功的經典案例在前,為何到了文化藝術更為繁榮的今天,音樂的力量反而似有弱減?那麼音樂家們在疫情中能做些什麼?又該怎麼做?什麼樣的音樂作品才是非常時期所需要的?對此,一些知名音樂人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藝術作品是大家所需要的,也是藝術家參與抗疫行動的一種方式。」中國流行音樂領域先行者、廣東省流行音樂協會副主席、廣州市流行音樂協會主席高翔說,作為音樂人為抗疫作貢獻的方式就是寫歌,「大多數音樂人都是一腔熱血,真心想為抗擊疫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作為音樂人,用自己擅長的方式來參與到抗疫中,值得肯定」。同時,「音樂作為一種治療的力量,無論作為聽眾,還是演唱者,都可以起到心理疏導的作用」,至於哪些作品才是非常時期最需要的,高翔認為,「觸碰到自己內心深處那塊柔軟地方的東西,別人才會感同身受」。
身在疫情重點地區,原湖北省文聯副主席、國家一級作曲、音樂理論家黃中駿則就抗疫作品進行了更為深入的剖析,他在《人民和社會需要怎樣的抗疫歌曲》中首先肯定,「廣大音樂工作者挺身而出,用歌曲藝術形式,記錄抗疫歷程,禮讚抗疫英雄,謳歌抗疫過程中體現出的民族精神。」接著他也直言不諱的談到,「廣大音樂工作者對抗疫的反應是迅速的,歌曲創作非常豐富。但毋庸諱言,數量雖多,但質量參差不齊。在大量優秀歌曲之外,也出現了些許蒼白空洞、投機應付、游離主題之作。這就提出了一個嚴肅的考題:人民和社會需要怎樣的抗疫歌曲?」
黃中駿認為,「抗疫時期的歌曲,應當符合這一特殊時期的特別要求,應當具有激發鬥志的鼓動性、群體意志的凝聚性、深沉情感的宣洩性、滋潤人心的藝術性。這種總體特徵,又表現在四個維度上。一是抗疫歌曲應當具有主題思想提煉的高度;二是具有對現實生活體驗的深度;三是應當具有情感表現的溫度;四是應當具有藝術表達的精度。」
樂評人優作也在評論裡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注意到,製作「抗疫歌曲」儼然形成了一股社會風氣,「除了一些走心的優秀作品,大量的此類歌曲充滿了粗糙趕工的痕跡,甚至有夾帶私貨的情況。無法打動人心不說,更是令創作防疫歌曲這種行為本身成了一種怪異的狂歡,乃至一部分人趁著災難抬高自己的手段。」優作強調,公益歌曲的訴求是對社會產生正面的影響,這令它其實比單純作為娛樂的流行歌曲有著更高的要求。「如果僅僅是為了湊一個熱鬧給自己貼金,或是懷著善意卻不具有足夠的唱作能力,那實在是大可不必了。『我是否懷著虔誠與敬畏?我是否真的在乎?我是否能寫出一首好歌?』這或許是每一個想要出一份力的音樂人該去考慮的。」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