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靈犀》 徐冰研究生作品展亮相臺灣

2021-01-18 手機鳳凰網

2013年7月6日,臺北誠品畫廊精心籌備的《心有靈犀》——徐冰研究生作品展正式開幕。本次展覽由著名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徐冰教授策劃。參展藝術家均為徐冰在中央美術學院的碩博士研究生,這些藝術家包括:孔希、伍琳、樸美麗、耿雪、張文超、張曉雪、楊宏偉。本次展覽的作品形式多樣,呈現出了每個人不同的面貌。其中有些作品已經被國內和世界重要的美術館收藏。

孔希出生在山東曲阜。他是徐冰教授招收的第一位研究生,學習期間是在版畫系。參展的這兩件作品也和版畫有著很內在的關係。《走過來,走過去》,《金身》這兩件作品相互補充又都和肢體的接觸有關。在讀期間,作品《走過來走過去》被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和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收藏。

伍琳出生在哈爾濱。本科在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木版工作室。她的作品《小千世界》是一本可以自己翻頁的書,「人不等書,書不等人」。書中講述了兩個頗具神奇色彩的故事,另選出書中的圖畫製作成六張銅版畫。其中版畫作品被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和臺北誠品畫廊收藏。

樸美麗是韓國留學生,出生於首爾。此次展覽的創作是圍繞著「存在」,這裡的存在是連續、循環、重複共存的,創作的手法使用汽車噴漆噴繪在鋁板上,產生了很特殊、大氣的感覺。

耿雪是由中央美術學院附中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目前是徐冰老師研究生在讀。她的作品《生長》是一項有程式的程序設計,當觀眾在電腦中輸入任何文字,甚至一段對話便會生產出相應的植物符號,投射在牆壁上。隨著打上的字越多,牆壁上的植物就會越長越多,形成美麗的大花園。

張文超由中央美術學院附中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數碼媒體專業,目前是徐冰老師研究生在讀。他的作品《未知的旅程》是關於生活的經歷與記憶,他使用電子化的圖形來繪製個人經歷的斷片,當這些斷片連貫起來,可以看到北京這座城市不斷變化的城市。

張曉雪由中央美術學院附中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木版工作室,目前是徐冰老師研究生在讀。她的作品題目是《衍》,用木刻刀在矽膠上刺墨,她認為當今的社會就像矽膠的屬性,質地均勻、膠原質的表面,內部支撐的結構不再那麼重要了。

楊宏偉是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的青年教師,同時是徐冰老師博士生在讀。他的木口木刻作品《世紀壇》,11米長,是他創作的第一個長卷作品。這件作品由2008年開始構思,到2010年9月完成,其中講述的故事卻一直延伸到2012年,預言中的末日那天。同時還展出《仙境》《像素分析》,《像素分析》是他最新的作品。

面對這些各式各樣的學生,徐冰老師有一套他自己的教學方式,他說:「我『教』他們,必須首先進入到他們的世界中;他們其中的每一個又都是不同的,唯一的,都是一個寶藏;進去後才知道這些寶藏該怎麼個挖法,下手的屏障在哪?有時需要把他們已經形成的模式、夾生的地方或曾經弄壞了的部分,徹底打亂後再重來,才有重新激活的機會。哪一類材質都有用,關鍵是如何把其弱點的部分轉換成有益的,別人沒有的東西。看著他們各自的性格與藝術糾纏的過程和結果,是一件欣慰的事。也可以幫我校正對許多問題的認識。」

「思想與心靈之間的交流,真的很有意思,有時候需要刺激它,有時候需要聲東擊西,有時侯需要把它逼到死角再說,有時候需要象愛護蝸牛的觸角一樣,千萬不要傷害它,縮回去也許就再也出不來了,有時要用《天書》的方法,用拒絕溝通來達到溝通。」這也許就是此次展覽的題目《心有靈犀》的內在涵義。

相關焦點

  • 專訪徐冰:我的作品「不嚇人」
    徐冰看上去有點累。 他的40周年個人藝術回顧展「思想與方法」自7月21日開幕之後,成為今夏最受歡迎的藝術展。 但在徐冰眼中,「懂」與「不懂」並不是一組屬於藝術作品的概念:「好的藝術作品,它裡面一定有很多方向的闡釋和意義的指向。」每個人都有對藝術作品的解讀權,而對於徐冰的作品而言,有時是當你感受到「看不懂」的衝擊感,就意味著你已經「懂」了。
  • 徐冰展覽年表
    1979 聯展 中國,北京「第六屆全國版畫展」 中國,北京「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  1980 聯 展 中國,北京「第二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覽  1993 個 展 美國,格蘭德福克斯「徐冰:家外有家」,北達科他州美術館 法國,巴黎「徐冰:天書」,Bellefroid畫廊 聯 展 美國,哥倫布「支離的記憶:海外前衛藝術家四人展」,威克斯納視覺藝術中心
  • 【內容精選】《藝術當代》NO.6/2014 從「徐冰:回顧展」看徐冰的藝術 王嘉驥
    與《天書》無法讓人讀懂相比,長城混雜自然的風侵雨蝕和人為歷史的構築,經過拓印之後,雖然無字無語,只見時空撫摩過後的抽象痕跡,卻未必不能閱讀、感知或聯想。曾經有人提出,《鬼打牆》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幅版畫;徐冰自己則說:「那時年青,野心大,做東西就大。」 旅美之後,對語言和文字敏感的徐冰,一度質問東西方文化是否可能經由語文的轉譯,達到真正的溝通。
  • 徐冰,威尼斯的「鳳凰」更兇悍,更有危機感
    3月16日,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來華宣講,總策展人奧奎向中國媒體介紹策展理念,中國藝術家的參展作品再次成為焦點。
  • 徐冰令人抓狂,卻實現了天才的責任
    藝術家們對於公益性的合作都非常慷慨,幾乎是在第一時間,徐冰、葉永青、徐累、梁遠葦、陳可五位藝術家即同意授權給我們作品。其中,徐冰和陳可特別提出要為此次主題單獨創作,可惜因為工藝問題,陳可的創作並未能用到此次T恤中來。希望接下來有機會呈現,不浪費藝術家的美意。
  • 「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靈犀」怎麼理解?千萬人使用,少數人才懂
    我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與《望廬山瀑布》有異曲同工之妙,「心有靈犀一點通」同樣是一句廣為傳頌的千古名句,而且千萬人用來表達愛慕之情。其實這句詩用來形容親情、友情也是可以的。大家想過沒有,這句詩的上一句是什麼呢?這句詩當中的「靈犀」又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心裏面有了「靈犀」就可以做到心心相印了?
  • 鳳凰藝術 獨家 | 徐冰撰文悼念奧奎·恩威佐:難過,難過!流淚,流淚!
    他也是雙年展策展屆最有經驗、最受認可的策展人之一,策劃的大型國際展覽包括:第二屆約翰尼斯堡雙年展(1997)、第十一屆卡塞爾文獻展(2002)、第七屆光州雙年展(2008)、「交點6」(2011-12),巴黎東京宮的巴黎當代藝術三年展(2012),以及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2015)。在國內,他最具知名度的身份就是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總策展人。
  • 唐詩閒讀:「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上世紀80年代,有一部臺灣電視劇叫《昨夜星辰》,劇中有一首同名歌曲,由臺灣歌手林淑蓉演唱,緊接著,隨著電視劇的熱播,又加上鄧麗君、高勝美、龍飄飄
  • 【A&F閱讀】徐冰:藝術背後的聲東擊西
    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特殊性,大量地開展教育項目。我本身還是比較喜歡教育的,因為我覺得當代藝術的很多思維方式可以用於教育和啟發人們的智慧。」  脫不開教師身份的他有這樣的執念,他想儘可能多地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作品,試圖讓人們讀懂當代藝術,拉近藝術與生活的距離。當代藝術毀譽參半,它以「高大上」的形象示人,可普通人卻直呼看不懂。相比多數藝術家喜歡閉關創作,徐冰則顯得更為「開放」。
  • 徐冰和他的「人民立場」
    徐冰從小在北京長大,兄弟姐妹五人,他排在中間,雖然自幼體弱多病,但從小是好學生,春光明媚的童年也造就了他平和、吃苦耐勞的性格。「文革」中徐冰的父親被劃作「黑五類」,徐冰的進取心一下子落空,因為字好才勉強成為「有用之人」。從1974年到1977年, 徐冰到北京偏遠窮苦的延慶縣花盆公社收糧溝村去插隊,人稱「小徐」。
  • 徐冰:我的藝術世界
    當代藝術家徐冰「背後的故事」系列裝置作品第十二幅。徐冰歷時兩年多打造的「鳳凰」在北京今日美術館揭幕展出徐冰在2008年1月接受臺灣睿芙奧藝術集團的委託,為北京CBD某即將落成的財富大廈製作一件大型的室內藝術裝置。
  • 「心有靈犀」中「靈犀」是啥意思?很多人當口頭禪,卻不知何解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多麼文雅優美的詩句,即使沒有彩鳳的雙翼,不能與對方比翼雙飛,但內心卻是像「靈犀」一樣,情感是息息相通,彼此共鳴的。這句詩出自李商隱的《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在那個詩歌鼎盛的唐朝,有「小李杜」之稱的李商隱(杜指的是杜牧),必然是個多情的人,不然如何能寫出這樣浪漫的詩句?詩中的「心有靈犀」,後來被引申為成語,意思與上面的解釋大致相同。現如今,很多情侶都喜歡把這句話當成口頭禪,主要是為了表達心中美好的願望,希望能覓得與自己情感共鳴的良人。有句網絡語說得好,漂亮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
  • 常說「心有靈犀一點通」,你知道「靈犀」是啥意思?很多人都不懂
    常說「心有靈犀一點通」,你知道「靈犀」是啥意思?很多人都不懂詩詞是當時人們抒發內心情感的出口,是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富有中華文明特有的美感。它們或是鏗鏘,或是婉轉,風格各異,皆耐人尋味。對於古詩詞,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像上學的時候一樣為了應付考試,只肯背下來句子,但不理解其中的含義。
  • 「心有靈犀一點通」中「靈犀」是什麼意思?很多人經常讀,卻不懂
    與「日照香爐生紫煙」一樣,筆者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也是一個經常被很多人念著的千古名句,它就是:心有靈犀一點通。這個話在現代的使用率是極高的,一般用來比喻愛情中的雙方心心相印。當然,用它來形容友情、親情也是可以的。但是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它的上一句是什麼?詩中的「靈犀」又是什麼意思?很多人經常用這句詩,卻並不懂。
  • 徐冰:一個藝術家的文字觀
    ∧ 徐冰作品《菸草計劃-維吉尼亞》可在我這代開始學寫字時,正值簡化字運動,一批批新字的公布、舊字的廢除,對新字的再更改和廢除,對舊字的再恢復使用,把我們搞糊塗了。∧ 徐冰作品《鳳凰》看起來我使用的都是屬於文字,卻又不是文字實質的那一部分。在我看來,文字有點像一種用品,使用和消費是核, 但外包裝有時卻更有文化內容。
  • HISFF X 徐冰《蜻蜓之眼》|10000小時的監控畫面孵化而成的劇情長片
    三位重磅嘉賓,當代藝術家徐冰,導演張揚,電影評論家、北大電影文學系教授戴錦華來到現場,場面堪稱火爆。同時,此次活動正逢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辦「徐冰:《思想與方法》」三十年回顧大展,海內外文化娛樂各界名人紛紛慕名而來。
  • 兼容並蓄 | 廣美水彩碩士研究生作品展
    新中國初期,老一輩畫家堅持走中國水彩的現實主義道路,深入基層生活,到工地、工廠寫生,用水彩作品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展示中國水彩畫特有的人民性,對普及推廣水彩藝術功不可沒。改革開放以來,在他們的引領下,湧現出一大批水彩畫家,他們多為美術學院出身,有正規的、系統的、紮實的美術訓練,把水彩畫的總體創作,推到更廣更深的層面,逐步改變水彩畫在中國藝壇的地位。
  • 【年度巨獻】「湘水餘波——陳湘波作品展」即將亮相羅湖美術館
    湘波的作品有對傳統技法的繼承,有對自然生態的熱愛,有對佛教文化的體味,有對湖湘風物的回眸,可以看出湘粵人文磨合賦予湘波為人作畫以強大的正能量。因此,我認為湘波的作品展為不同地域的人文如何磨合提供了一個成功的樣本,可喜可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