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致力於推薦和創造與藝術相關作品的平臺,藝集會分享很多與藝術、設計有關的內容。同時,藝集會不斷與不同的藝術家合作,未來我們會分享很多團隊成員原創的文章,體會藝術家不同的藝術理念和生活方式。
[藝集按]藝集與周迅工作室合作,邀請5位藝術家授權製作限量版T恤進行義賣,籌款捐助給華誼兄弟公益基金,給鄉下特別是一些特殊兒童放電影。藝術家們對於公益性的合作都非常慷慨,幾乎是在第一時間,徐冰、葉永青、徐累、梁遠葦、陳可五位藝術家即同意授權給我們作品。其中,徐冰和陳可特別提出要為此次主題單獨創作,可惜因為工藝問題,陳可的創作並未能用到此次T恤中來。希望接下來有機會呈現,不浪費藝術家的美意。
徐冰令人抓狂,卻體現了天才的責任
文/李冬莉
徐冰就是這麼讓人抓狂
藝集聯合周迅工作室,邀請徐冰創作藝術T恤。像他每一次的創作一樣,我們都在他完美主義的精益求精、細節狂的工作方式裡,等到集體抓狂。
此次設計團隊和工廠都是第一次跟我們合作,也是第一次跟藝術家們合作,他們沒有已經等到夜裡9點還不知道生產什麼的經歷。一件T恤的生產要經過設計師、面料供應商、印刷供應商、生產製作商,織嘜供應商等各個不同環節,環環相扣。徐冰非常忙,作為中央美院的副院長和版畫系主任,既要上課,又有開不完的會,見不完的人,但對於這麼小一個作品,只是幾行圖案,他仍然要親力親為,好像即使到最後一刻,也沒有對作品完全滿意的時候,好像對於他來說,只是因為要展覽、要製作的外力,才不得不停止。是停止,不是結束。
截稿的那天晚上,搭檔被設計師和工廠催到發瘋,只能催徐冰的助手。已經到8點了,得到的答覆仍是,你們知道徐老師的,他一定會改到最後一刻。
(周迅身著徐冰款T恤)
是的,我非常知道。2008年我作為當時的項目方臺灣睿芙奧藝術集團的代表跟著他一起製作鳳凰,已經見識到了徐老師對細節苛刻的程度。朋友知道我跟著徐冰做項目,提醒說:徐冰?你可小心了。
聽說他在美國做菸草計劃的項目,已經開展了他還在旁邊工作室忙著做作品,沒弄完。合作的人都要瘋掉了。曾經,有一度在製作鳳凰的工廠裡,工人們也快瘋掉了。冬天的北京,沒有暖氣,全靠廠房裡的煤球爐,徐冰不滿意鳳凰的鳳冠擺放的位置,工人上上下下改了好幾次之後徐冰才滿意。他走後,一個工人站在鳳凰下面看了半天,嘴裡嘮叨著,「他改了半天還不是跟原來一樣?」
這句話我家阿姨也說過。藝術T做完之後,因為工廠趕工,所以,鎖邊有些線頭沒來得及剪掉。我帶著阿姨和同事們在庫房忙了好幾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剪線頭。阿姨對於剪線頭這件事很不理解,在她看來,一件衣服有點線頭很正常,而且剪了半天,還不是穿在裡面,誰會看得見裡面的線頭呢?
懂得和欣賞藝術是一種能力
有一次吃飯,跟徐冰聊起對細節的感知,他提到一個例子,他說,在倫敦展出以911為題材的「何處惹塵埃」時(此作品也是利用911時留在地上的建築灰燼創作的)的一個插曲。他說有一次他看現場的字,怎麼看怎麼怪,助手也沒看出來,到處問有沒有人動過現場。結果,確實是博物館的人動了一個小裝置,導致地上的字母呈現交錯了不到1釐米。「我對作品的細節很敏感,這和人對生活的感知是一致的。」
徐冰這種對細節的敏銳度是天生的還是訓練出來的,不得而知。不久之前,徐冰見到朋友的孩子,一個才100天的小嬰兒木果,木果的頭長的比較圓,常常有人誇她頭型好,只有徐冰第一眼就指出:她的後腦勺左右有點不對稱,睡的時候要注意一下。聽徐冰這麼一說,父母看了半天都不太看得出來左右後腦勺都差別,只能嘆服徐冰的敏銳。
很難說,當我今天開始做產品時,所擁有的挑剔、龜毛有沒有受到徐冰的影響,但是,對於有一天有人說「她很難搞,特別挑剔」時,我欣然接受。誰願意做一個友好的但是做出來的東西很差的人,就讓誰去做吧,好人裡缺少我一個對這個世界沒有損失。
藝術其實很樸素
(徐冰的鳳凰今年2月起在紐約聖約翰教堂展出)
前幾天,朋友從紐約聖約翰教堂發來「鳳凰」的展覽圖片給我,這是繼鳳凰在北京今日美術館、上海世博會、馬賽諸塞州當代美術館(Mass Moca)展出後的第四站。她並不知道「鳳凰」會在此展出,上一次看到「鳳凰」還是2010年在北京今日美術館展覽的時候我帶她去的。忽然的不期而遇讓她有種他鄉遇故知的驚喜。加上即使是聖約翰教堂這種宏偉、靜穆、莊嚴的地方,一對「鳳凰」依然不失自身的氣勢。讓她身為一個中國人,在神聖的宗教氣氛中越發萌生出某種民族自豪感來。她給我發微信,「你能有機會參與到如此宏偉的大作品的創作過程中,真棒!」我回給她一句:「你在紐約,能夠到處看到很好的展覽,真棒!」
放下手機,我試圖從書架裡找出第一次辦展覽時的畫冊,可惜因為搬了兩次家,不知被塞到哪裡去了。這本畫冊講述了「鳳凰」從2008年到2010年的創作歷程。原本以為最多8個月就能完成的項目,結果用了整整2年時間。這兩年時間裡,徐冰當時的助手結婚生子,緊接著我作為項目合作方的執行人員結婚生子。兩年孕育一對「鳳凰」,兩個「兒子」。巧合的是,徐冰為助手兒子取名陸寬,我為我兒子取名黃行。直到做這本畫冊,要將兩個小傢伙的照片放進去,我們才發現這兩個名字如此地對仗工整。後來,詩人歐陽江河專門寫了一首「鳳凰」的詩歌,也把兩個小傢伙的名字寫了進去。偶爾,我們會開玩笑說,「這麼小就進入藝術史了!」
黃行今年4歲半,他並沒有因為我從事與藝術相關的工作而對藝術更為親近,我們也並不刻意培養他所謂的藝術能力。甚至,至今他握筆的能力還是很差,畫不好一個圓和一朵花。他的繪畫作品常常只是一片混沌顏料的疊加。不過他會告訴你畫了一條鯨魚,從海底躍到天空上,跟白雲在玩呢。有時心血來潮,也會讓他陪我看看世界上最重要的美術館的收藏品的畫冊之類,問他從維納斯的眼睛裡看到了什麼?我滿懷期待地想要聽到的憂傷啊,哀愁啊,或者希望啊,全部在他毫不猶豫的「眼珠子」裡碎裂。「恩,是的寶貝,眼睛裡就是眼珠子!沒錯!」有一天,我開始教他用筆寫字,我寫了一個1,握著他的手寫了一個1,他自己在兩個1上面加了一個弧形,「媽媽快看,變成一個房子了。」那天晚上我們的寫字計劃泡湯,一起在本子上亂塗亂畫,加上海闊天空地胡說八道。
藝術從來都不是能夠完全靠教育教出來的。儘管藝術教育極其之重要。保持對生活和世界的好奇心,以自己獨特的人格特點,通過一種藝術的方法表達對世界的理解和認知,無疑是一種重要的藝術觀。關於什麼是藝術,徐冰最常說的就是一句老話是: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他所有作品幾乎都秉持著這個最樸素的藝術觀,創造了代表這個時代又超越了這個時代的藝術作品。當你看到這些作品的時候,他們會在瞬間擊中你,讓你似曾相識,又得用心思考才能反應過來——好的作品都有擊中靈魂的能力,不論美醜。它們不需要策展人的解說和藝術家的旁白,每一個普通人都能通過自己的方式解讀到其中的意思。那些故弄玄虛、假大空的藝術往往嚇不了人,還容易驚著了自己。
如果不是徐冰,鳳凰能否飛到今天?
「鳳凰」作品的發起是因為中央電視臺對面的WFC環球金融中心,委託方想要在中庭懸掛一件裝置作品,希望邀請剛剛回國的徐冰創作。2008年1月,我第一次陪徐冰去現場,當時還是工地,我們倆帶著安全帽,圍著建築轉了一圈,徐冰當時已決定用現場的廢料來做作品。創作原型經歷過仙鶴,最終確定為鳳凰。現在看,圍繞著鳳凰製作過程的各種起伏,幾經停工,最終涅槃飛翔,更符合這件作品的寓意。
聖約翰大教堂主教詹姆斯·科瓦斯基稱徐冰為「從建築垃圾中洞悉人類現狀的國際公民。」
關於「鳳凰」及對徐冰作為一名國際知名藝術家的讚譽,作為項目團隊成員之一,歷經2008年至2012年,去美國巡迴展覽前最後一次修繕的5年參與裡,聽過無數評論家和媒體記者的版本,「鳳凰」取材於建築工地和物質廢料的材料垃圾性和「從鳳喙到鳳尾的每一個細節都經過深思熟慮,飽含中國民間藝術精髓的完美性,以及這對神話中的巨鳥象徵著鴻運、統一、權利和昌盛,如此地具有代表當代中國的特點,被認為是當代中國萬象的一個代表。」
(徐冰(左一)在聖約翰大教堂布展現場)
(紐約時報對鳳凰在聖約翰大教堂對展出給予了報導)
事實是,在整個製作過程中,也是相當地有中國當代性。鳳凰製作所需的廢舊材料遠非我們所料想的僅從建築工地直接拉回即可以。整個WFC被幾十家分包商承包,每一個我們看似是廢料的垃圾都有歸屬,想要協調30多家同時給我們物料,隨我們使用,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天協調取物料花了很長時間。不管是時間還是物料本身,都不允許,整個工作室開始開著車整個北京周邊買廢料和後來在鳳凰身上變成各種重要組件的建築垃圾。2008年,恰逢北京奧運會,周邊的此類舊貨廠陸續被關掉,助手們一度要跑到河北去,買物料。加上金融危機,更換收藏機構等各種插曲,鳳凰在北京郊區的工廠裡,從半年到8個月到1年,到2年。
這是真實的中國。如果不是徐冰,換成另外一個藝術家,不知道鳳凰能否飛到今天?
我曾經帶著前羅丹美術館館長去郊區工廠看鳳凰,他指著工廠裡一個高達數十米的城市雕塑,問製作這個需要多長時間。老闆回答,3個月。他驚呼太不可思議了,在法國,至少要2年。
當然,我們已經知道了,2年和3個月的不會是一個東西。而當我們希望自己不管是以藝術還是產品的方式站在國際的舞臺上,不管我們今天在經歷怎麼一個中國,失去資金支持也好,工廠配合度不高也罷,政策影響都算在內,最終,還是要經我們每一個個體之手創造的作品本身證明我們的能力和高度的時候,克服一切不可能,成就美好的結果,變成了一門更重要的藝術。
(鳳凰在今日美術館)
(夜幕中的鳳凰)
2012年,鳳凰從世博會撤展後一直在郊區工廠存儲,等著接下來的美國巡展。因為鳳凰涉及防腐、燈光等複雜的技術問題,需要在出發美國前進行一次大修。我和徐冰多次從北京往返上海。我們一起坐經濟艙,住平價酒店,中午吃盒飯,每次從工廠出來的路口會有一個賣甘蔗的小販,我們會買一根打包,在路上邊啃邊聊天。他會笑著說,你多吃點,我牙齒不行了。在日常生活裡,徐冰從未表現出其在藝術上的挑剔和不滿足。他謙和、平易,對物質的欲望也不高。他不是梵谷,絲毫沒有瘋狂的一面,也不是當代的時髦藝術家,抽雪茄喝紅酒。他更像隔壁的老教授,慢條斯理,學富滿車。唯一不能觸碰的底線是他的藝術,那會將他變成另外一個人,真正的藝術家。
因為這樣一個不完美的時代,各種捉襟見肘,才有可能創造經典的藝術和好的產品——有才華並且不放棄的人終將有自己的機會。而作為普通人,將一地雞毛的生活過出藝術的質感,同樣是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