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樸道玄燈
中國黃曆也叫黃帝歷,大橈制幹支,樂官伶倫定樂律,使用甲子幹支陰陽合曆,以候廿四節氣,19年一章置七閏,四章76年為一蔀,廿蔀1520年為一紀,三紀4560年為一元,天象日月行差閏餘消除,無餘為零,又從基準曆元開始新的一輪紀元,故有「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說。
黃帝歷分天正甲寅元與人正乙卯元,天正甲寅以當年的年前癸丑歲冬至建子作為氣首定曆元,從本次冬至的下次冬至算一個太陽回歸年歲實365.2422個太陽日,以太陽日為基本日時間單位,與十一月初一子時朔相校準,故稱「歲」,屬陽曆。
人正乙卯以當年立春建寅作為氣首定曆元,也是以太陽日為基本日時間單位,但是以月亮運行的朔望月為陰曆月周期,從本次立春到下次立春算十二個朔望月數,與太陽運行的陽曆相推移,有大小月,平年12個朔望月、閏年13個朔望月,有354、355、383、384太陽日等情形,以正月初一子時相校準,故稱「年」,臘月小月廿九,大月則有卅,定為除夕,故稱「年」。這就是氣有盈縮,寒來暑往,日月相推。
節、氣與朔望月體現在曆法表達上,漢字大寫數字月是陰曆,描述月亮運行的朔望情形,幹支表達的是太陽運行的節氣情形,圍繞的結合點是日月五星的引攝幹擾對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速度、傾斜姿態等關於「氣」的綜合律動情形。
在公元前104年丁丑年,即漢武帝元封七年,由於曆法推算的日食會比實際的天象日食晚了近半天出現,且觀測的冬至日影、北鬥柄指向皆顯示曆元到來,冬至與十一月初一子時合朔,日月行差無餘為零,所以必須改歷定新的曆元起算點。但曆元並不是標準理想的「冬至日所在甲寅年年前的癸丑歲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作整部曆法的曆元蔀首。
冬至所在日時及蔀首的幹支是有規律可循的,典型的是在子卯午酉時,所在年份的幹支存在若干種相隔的規律情形。一般情形是一日的十二時辰都會輪值,但所在年份的幹支之間的相隔規律不穩定,不好總結歸納。
目前所在紀的前一紀蔀首年是在公元前48年(B48,-47年),本蔀所在本紀蔀首年是公元1472年,到當前2020年所在蔀已是第八蔀入第17年,今年冬至在12月21日18:02:12,
也就是在十一月初七酉時,幹支是庚子年戊子月戊戌日,表達了地球對於日月在黃道上的自轉與公轉關係、月球朔望月近點月的六十個「歲首特徵點」之間的次序座位變化,與本蔀蔀首年在2004年,本年是2005,即2005年歲首在年前的2004年冬至。第七蔀首在1929年冬至,本年在1930年;
如果曆元甲寅年年前歲首即癸丑歲冬至的座位算0號為基準參照,那麼乙卯歲冬至的座位就是53號,丙辰歲冬至座位號則是46號……,六十甲子歲的歲首冬至所在的月相近點月特徵點按0~59編號,有60個,由於日月行差,黃道上太陽平均每天走1°,月亮平均走13.25°,比太陽跑得快,走在太陽的前面,每年近點月特徵點只有53個,而以歲實固定的平均有365.2422個太陽日,這樣就導致歲首冬至點與月相近點月特徵點之間存在類似逆時針方向退行的步調,每歲歲首座位號退行七個近點月特徵點。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推導,按照這個提示的已知條件,推一推今年庚子年的冬至座位號,也就是來年辛丑年的歲首號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