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秦賦》之前,本以為是一部氣勢恢宏的七國相爭大戲,看了《大秦賦》之後才發現,這是一部為秦始皇量身定做、有主角光環加持的爽劇。
在整部劇中,嬴政似乎沒有缺點,他隱忍、他心思縝密,他一路開掛打敗了最大敵對勢力趙國。
其實《大秦賦》並不是一部爽劇,嬴政的缺點已經暴露無遺,埋下了帝國危機的伏筆。
嬴政的自信讓呂不韋和趙姬害怕
偉大的帝王都是極其自信的,比如嬴政,其帝王氣場相當強大。
嬴政13歲登基,幼主繼位在歷史上並不罕見,但罕見的是權臣和垂簾聽政的太后都怕他。
怎麼看出來怕了?
試想呂不韋為何會把嫪毐介紹給趙姬?如果嬴政是個任人擺布的孩子,就算將來他登基繼位又能把呂不韋如何?正因為呂不韋極儘可能地摘清自己的責任,才顯露出嬴政的心狠腹黑。
趙姬就更不用多說了,她和嫪毐偷情自始至終都是背著嬴政的,而且她懷上了孩子還要逃亡雍城。一個主政的太后,為何會如此忌憚一個10多歲的孩子?這說明,嬴政的秉性讓親生母親都害怕。
可以說,嬴政的成功多歸因於自己的內在,他是天生的王者,其膽識和氣魄讓眾人望而卻步。所以在《大秦賦》中,我們看到了一個自信又決斷的嬴政。
但是,自信過了頭就是自負,嬴政的自信是一把雙刃劍,這在《大秦賦》中已經表現得淋漓盡致了。
嬴政誅殺嫪毐,因自負損失親情
嬴政誅殺嫪毐,可謂殺敵八百自損一千。誠然,嬴政奪回了權力,但他本可以更少的殺戮完成這個目標。
《大秦賦》中,李斯對嫪毐之亂早有預言,但嬴政不相信背後主謀是呂不韋。可現實一次次打了嬴政的臉,他的自負讓他失去了最後的親人,比如冬姐,比如和他反目的趙姬。
所以,李斯在《大秦賦》中預言了嬴政未來的命運:可以為大王做事,卻不能為大王做決斷。秦王只有自己撞了南牆,才會徹底醒悟。
嬴政與太子丹,因自負失去了友情
嬴政與太子丹的友情線,也一直牽動觀眾的心,可惜在這段友情中,沒有平等的關係,只有嬴政的一廂情願。
拋開兩個人的敵對勢力不談,嬴政並不懂得如何去經營友誼。雖然他口口聲聲說太子丹是他生死患難的摯友,但他何時把太子丹放在一個朋友的位置上去對待他?
嬴政的每一次決定都是背著太子丹,表面上看是為了太子丹好,但實際上卻是嬴政的自負在作祟。
他認為他做的都是對的,儘管不會得到對方認可,他也要去做。
敢問這樣的朋友,你會喜歡嗎?這就是嬴政因為自負而失去了一份珍貴的友誼。
嬴政與趙偃,因自負失去了信義
嬴政最大的敗筆,就是因自負失去了信義。
在和趙偃的對決中,嬴政自信滿滿布下迷魂局,讓生性多疑的趙偃越陷越深。嬴政的頭腦確實很聰明,但有句老話叫聰明反被聰明誤,嬴政讓自己處於失信的劣勢。
嬴政的拳頭足夠硬,所以他不害怕對諸侯國失信,打敗了趙國,他橫掃六國的願望就會馬上實現,但他卻沒有考慮未來。
秦國立國雖然功績偉大,卻失去了立國之本。
所以這樣的秦國也終究會在失信中滅亡,從後面的歷史不難發現,嬴政的自負就是加速秦國滅亡的催化劑,他決斷又武斷,自信又自負,最終讓秦國只是曇花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