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相聲界最火的非郭德綱和德雲社莫屬。如果有人想聽相聲,基本都會首選德雲社。在班主郭德綱的帶領下,德雲社這些年來可以說是一路高歌猛進,幾乎是壟斷了整個國內相聲商演市場。
我們經常聽說德雲社某某演員到哪裡開專場,卻很少聽說別的相聲同行大張旗鼓的開商演專場。即便有,也大都是公益性質,以贈票的形式進行。
反觀德雲社舉行的各種類型的商演,不僅沒有贈票而且還是一票難求。有些演員的門票低則幾百,高則上萬的都有。通過這方面,足以看出德雲社的市場號召力是非常強的,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
但與此同時圍繞德雲社相聲的爭議一直不絕於耳,比如「三俗」「炒作」等問題。在此期間,也不乏一些相聲名家直言不諱地指出他們的問題所在。
但這些建議在某些人眼裡,卻成了打壓、嫉妒、報復的手段。 很多德雲社的粉絲也都會在第一時間發文譴責對方。
這不就在前段時間的某檔採訪節目中,李金鬥針對目前的相聲現狀公開發聲。他說道:目前的很多年輕相聲演員根本不合格,相聲基本功很差,就會蹭熱度。他們這些人只是享受到了相聲帶來的紅利,卻沒有做對相聲創新發展有益的事情。
同時他也補充道:我們這代人是真的愛相聲,看到對相聲不尊重的地方就會非常生氣和反感。
對此就有網友坐不住了,開始對號入座,直言:你這是暗諷德雲社吧,在業務上打不過,開始用道德譴責?
當然李金鬥先生的這一番言論,並不是特指德雲社,他只是諷刺當下的一種現象。但是目前只有德雲社的相聲最火,大家也都會不由得聯想到它。再者說這種現象也確實是客觀存在的,也是值得當下很多相聲演員警醒的。
客觀來說,李金鬥這代相聲藝人,確實是下過功夫的。他們也確實為振興相聲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但說到這裡,很多人會反問道:這麼有能耐,為啥相聲還沒落了呢?
其實上世紀90年代相聲的沒落歸根結底,是因為相聲人才的匱乏。因為振興相聲絕非靠一個人或者幾個人就能做到的。比如郭德綱當年的師父侯耀文,也對此無能為力,不得不轉行演小品了。
低級的笑聲是容易的,高級的幽默是很難的。作為一個相聲演員要想能做到幽默、乾淨,是需要深厚的相聲功底的。而練就相聲功底並非一蹴而就,需要靜下心來踏實苦練才行。
但是當下的年輕人,能有幾個可以做到不甘寂寞苦練基本功呢?反觀當下最火的德雲社,他旗下的相聲演員確實個個名聲在外,但他們的相聲功底到底如何呢?想必大家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但是德雲社之所以能夠如此成功,它在很多方面確實是之前一些相聲老藝人沒有做到的或者是沒有想到的。
首先來說,德雲社打破了相聲地方壟斷的格局,讓同行們有了危機和競爭意識。
我們都知道郭德綱的德雲社不僅僅在北京有分社,黑龍江、吉林、南京也都有分社。下半年郭德綱還要打算在濟南、上海、天津開分社,比如山東德雲文化廣場已經破土動工。
這種經營模式雖然在很多同行眼裡是壞了「規矩」,是跑到別人地界搶飯吃,是一種十分不地道的行為。但是在郭德綱看來,任何行業都是憑能耐吃飯,相聲行業也不例外。
這種模式在激起眾多同行反對的同時,也確實讓他們感受到了壓力。讓他們明白一點:光靠論資排輩和幾個老段子是混不下去的。
再者說,郭德綱的收徒模式也是打破常規。過去相聲演員都是圈內人相互介紹,而郭德綱則開闢了社會招聘的先河。
因為相聲藝術的發展最終還是靠相聲演員去完成,而相聲演員的綜合素質直接決定了這一結果。
過去那種拜「死人」為師,或者為了人情拜師等,早已失去了相聲傳承的真正意義。這種傳承並不能真正挖掘到好的相聲人才。
只有通過社會招聘,通過相互競爭,才會挖掘到好的相聲人才。比如當下德雲社最火的這些相聲演員,幾乎全是通過社會渠道招聘來的。
第三、老一輩相聲藝人的功底確實沒得說,但是他們的很多東西缺乏創新,與時代嚴重脫鉤。
我們都知道當下年輕人最多,所以說作為一個相聲演員創作的時候,當然要考慮他們喜歡什麼。如果一味的自以為是,依然不厭其煩地說著老段子,那必然會被年輕一代人所拋棄。
還比如我們的國粹京劇,為什麼同樣走向了沒落?最根本原因就是在於沒有創新,沒有創作適合當下觀眾的作品。沒有好的作品,僅僅靠呼籲依然是無濟於事。
而德雲社的成功則恰恰是做到了這一點。他們的演員很多都是80後,甚至90後,思想開放,能夠抓住年輕人關注的熱點。
當然德雲社在近些年的發展過程中,為振興相聲做出的貢獻不可磨滅,但同時也確實暴露了不少問題。比如上文提到的「三俗」問題,相聲過度商業化而忽視相聲演員基本功的培養等問題。
發展必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希望他們也能夠正視這個問題。因為靠媒體炒作,沒有真東西的相聲也不會走遠,只不過是「虛火」罷了!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