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對於每一個小朋友都是一件充滿矛盾的事,考前滿懷欣喜,尤其是期末考試,一考完就意味著長假來臨,可以痛痛快快地玩耍了;考完後期待又緊張,考好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考不好那就是前路坎坷,挨訓看臉色;發下試卷後,考好的學生高高興興回家,考不好的孩子愁眉苦臉,這下可咋辦。
面對考卷,有人歡喜有人愁。一想到回家和爸爸媽媽說自己的成績就發愁,這可不是鬧著玩的。這不就有一位小學生在日記中透露了自己考砸的「下場」,以及自己面對「狂風暴雨」時的靈機一動,讓人哭笑不得。
《不該說的話》
今天我考試沒考好,放學一回家我爸就拿掃把錘我。這時我想反抗,又想起老師說的話,要關心父母,我邊被打邊對我爸說:「你沒吃飯嗎?」
小朋友在日記中寫了自己考不好的親身經歷。考試沒考好,結果不出所料,一回家就被爸爸親自「收拾」了,小朋友心裡也是很不爽的,想著要反抗爸爸,此時靈機一動,忽然想起了老師教的,作為孩子要關心父母。此時不關心還待何時,於是就有了「你沒吃飯嗎」這樣的「關心」。
看到這裡,只想知道有沒有後續,爸爸是懵了呢?還是以為孩子在挑釁自己,嫌自己打得沒力氣?或者讀懂孩子的關心了,下手可以輕點?這種時候,估摸爸爸怕是氣得不輕吧,畢竟這關心的方式也太出其不意了。
關心父母很重要,但這種情況下還是先保證自己會努力,下次爭取考個好成績更實在一點。如果被爸爸「錘」得更多,這鍋老師可不背。
很多孩子因為考試不理想受過父母的批評教育,看過父母「恨鐵不成鋼」的臉色,甚至領教過父母的「鐵砂掌」。那麼,面對孩子不理想的成績,父母應該怎麼幫助孩子呢?
父母需要先安撫自己那顆「躁動的心」,不要總是想著訓孩子,你自己的氣撒完了,孩子的氣無處可去,而且擺臉色、生氣、訓罵更是打擊孩子的積極性,更嚴重的導致孩子對學習的牴觸心理,認為學習給自己帶來的只有無盡的煩惱,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看試卷,找出孩子進步的地方,表揚誇獎孩子。再看看孩子粗心大意丟分的題,和孩子一起分析為什麼做錯了,以後應該注意什麼。最後看看孩子不會做的題,鼓勵孩子多讀多練,問題自然能解決。
孩子的進步和成長需要老師家長更多的鼓勵和認同,在這樣的氛圍之下,他們才能更快樂地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