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隨著七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修編及實施,作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北京不斷探索和實踐「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重大問題。
70年來,伴隨著偉大祖國的復興之路,北京逐步發展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那麼,北京城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長為如今的模樣?面對新時期、新階段,首都城市發展又面臨哪些新挑戰、新問題、新機遇?在紀念建黨99周年和即將迎接建黨100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回顧歷史、思考未來。
「北京城市故實」專題立足北京「四個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從城鄉規劃、自然資源、建築工程、市政交通、文化生活五個方面,按照新中國成立後的30年(1949-1978)、改革開放後的30年(1979-2012)、黨的十八大以來(2012-至今)三個階段,講述北京城市「故實」(註:「故實」指有歷史意義的事實),帶您重溫北京城市規劃建設發展的故事,展現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城市規劃建設之路和輝煌成就。
首都劇場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新建的首座以演出話劇為主的專業戲劇場,位於北京王府井大街,目前作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專業劇場使用。
首都劇場落成於1956年,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第一個專用劇場。在此之前,人藝並沒有專用的演出劇場。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創建於1952年。建院之初,條件非常簡陋,因為沒有演出劇場,有劇目要上演時,需要借大華電影院的舞臺,很不方便。於是,人藝正式給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打報告,申請建立一個能夠容納900個座位的劇場。北京市副市長張友漁、文教辦公室主任吳晗和文化部副部長周揚對人藝的報告非常重視。他們考慮到北京作為首都,原有的劇場都比較陳舊,且設施落後,應該建設一個代表國家級水平的劇場。但當時百廢待興,財力物力緊張,要專門拿出一筆數目不小的錢來建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劇場,非同小可。於是,他們於1953年1月28日聯名致信周恩來總理,周總理很快批示,同意考慮興建話劇劇場。
1953年2月16日,農曆正月初三。周恩來總理把曹禺、焦菊隱、歐陽山尊、老舍等劇場建設委員會成員召到辦公室,討論劇場建設問題。
周恩來總理說:你們的報告我看過了,我很同意你們的看法。聽說你們成立了建設委員會,為把劇場建好,我提兩個建議:
一個建議是你們在報告裡提出新劇場只建900個座位,900個座位稍微少了點,能不能擴大到1200個座位?請你們考慮。
再一個建議,是新劇場要建就要各方面都要建好一點,為了使這個劇場達到國際一流水平,你們可以向民主德國進口燈光、音響等設備。
不知是哪個環節上的疏忽,人藝關於進口音響、燈光設備的報告沒有送上去。3月20日,周恩來總理在審閱外貿部對外訂貨清單時,發現沒有人藝所需的進口設備清單,連忙囑咐秘書韋明打電話查詢。韋明立即打電話到人藝,叫他們趕緊直接給總理報送申請對外訂購設備的報告。
由此可見,首都劇場的建設備受重視。
1956年夏,首都劇場落成。古典華貴、氣勢恢宏的首都劇場成為當時北京一座標誌性建築。本工程在20世紀50年代,獲中國建築學會優秀建築創作獎,並編入英國的世界建築通史。
首都劇場由我國著名建築師林樂義負責主持設計,在探索將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手法應用於現代建築中做出了很大努力。
在建築形式和室內外裝飾上,摒棄了之前建築界盛行的生搬硬套古代傳統形式的做法,而是利用有代表性的傳統符號,如垂花門、影壁、雀替、額枋、藻井以及瀝粉彩畫等典範,進行再創造。
其立面構圖似乎取意於典型的西洋古典建築,但全部採用中國傳統建築的細部,順暢地將西洋古典建築為原本的建築轉譯為中國版本,也排除了大屋頂的束縛,使劇院既具有時代感又不失傳統精神。
劇場內,其各項設施也均處於當時國內的先進水平,設有電動活動臺口和電動大幕,並首次在舞臺中央設置電動旋轉臺。
首都劇場觀眾廳及休息廳
(圖片來源: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官網)
首都劇場是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的第一個規模較大、設備齊全、功能較多的現代化劇場,也是新中國重視文化事業的一個體現。
如今,首都劇場作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專業劇場,仍迎接著來自全國各地的話劇愛好者們的光臨。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演出的功能,首都劇場還開設了戲劇書店、曹禺紀念館、老藝術家藝術館、戲劇博物館等特色展館。來到這裡,中國的百年戲劇史仿似也躍然眼前。
[1] 南山.周恩來與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J]. 縱橫,2002(06).
[2] 任夢.周恩來與北京人藝的故事 [J]. 北京黨史,2001(03).
[3] 北京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築遺產委員會.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大典(北京卷)[M]天津大學出版社. 2018.
「北京印跡」 由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發起主辦,市測繪院和清華同衡規劃院提供技術和推廣支持,集合廣泛的社會力量,打造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空間資源平臺。
「北京印跡」是全面地向公眾開放北京老城歷史文化資源的一次嘗試,它系統梳理和採集了北京老城18大類、73小類歷史文化資源3萬餘條。以北京印跡網站為基礎,拓展建設北京印跡APP、新媒體矩陣以及線下文化活動,覆蓋線上線下多種傳播渠道,將成為北京開展名城保護和公眾了解北京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跡」力爭將歷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發展之中,讓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熱愛北京、保護北京、發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