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蘭博名字的由來
《第一滴血》改編自美國作家大衛·莫瑞爾1972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他絞盡腦汁想給主人公起個好名字,但怎麼也想不出來。有一天,他拿起家中的一個蘋果咬了一口,發現它還挺好吃。他順口問了下妻子,「這是什麼蘋果?」妻子答道:「蘭博」(Rambo)。原來這種蘋果是一個名叫彼得·岡納森·蘭博的荷蘭殖民者在17世紀種植於美國的。所以就用自己的名字為它命名了。
大衛·莫瑞爾立即從這個單詞中聽出了一種力量的味道。這個單詞也讓他想起了法國詩人蘭波(Rimbaud)的名字的發音,兩者有些類似。而蘭波最知名的作品叫做《地獄季節》(a Season In Hell)。大衛·莫瑞爾瞬間覺得,這個詞能夠恰如其分地隱喻《第一滴血》的主人公在越南戰爭中被俘之後所遭受的折磨與痛苦。於是,主人公的名字最終被定為了「蘭博」。
No.2 《第一滴血》根據真實故事改編
奧迪·墨菲(Audie Murphy)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授予勳章最多的美國士兵,他獲得了所有可能獲得的美國軍事勳章,以及包括法國和比利時在內的五個獨立的外國勳章。當大衛·莫瑞爾讀到關於奧迪·墨菲的真實事跡時,他的內心中湧現出了一種想法,他決心寫一本書,內容就是講述一位被授予勳章的美國戰爭英雄,如何努力融入戰後的平民生活。
二戰結束之後,墨菲主演了根據他自己的傳奇戰鬥生涯改編的電影《地獄歸來》,並從此開啟了自己的電影人生,先後出演了44部故事片。後來,墨菲患上了嚴重的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這也是莫瑞爾塑造蘭博的靈感來源。1971年,墨菲不幸死於飛機失事。1972年,莫瑞爾的《第一滴血》出版。考慮到當時的政治和文化氛圍,他將這部小說的歷史背景由二戰更改為了越戰之後。
No.3 史泰龍最初並不想出演蘭博
20世紀70年代初,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買下了《第一滴血》這本書的電影版權,之後又轉給了華納兄弟公司,最終被獨立製片人Mario Kassar和Andrew Vajna買下。從1972年至1982年這十年間,這部電影遲遲沒有開拍,但是劇本卻改了26個版本。曾經有幾十名演員籤約,準備出演蘭博這個角色,但最終又相繼退出。其中不乏一些如雷貫耳的名字,比如:史蒂夫·麥奎因、保羅·紐曼、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阿爾·帕西諾、羅伯特·德尼羅、尼克·諾特、約翰·特拉沃爾塔和達斯汀·霍夫曼等。
1976年史泰龍因主演《洛奇1》而聲名鵲起,廣受歡迎。於是導演特德·科特切夫想邀請他出演蘭博這個角色,但史泰龍一口拒絕了他,因為他覺得這個角色經歷了太多的演員,這部電影永遠也拍不出來。後來,製片方給他開出了350萬美金的片酬,更重要的是,給了他重新改寫劇本的權利。史泰龍這才接下了蘭博這個角色。經他親自操刀改編之後的蘭博,比小說中的蘭博更具有同情心,而不是一個肆意殺人的瘋子。
No.4 為蘭博定製的一把刀
在電影中,蘭博隨身攜帶的一把軍刀讓人印象深刻。在影片開場,當他試圖返回小鎮時,被當地警長攔住,從他身上搜出了這把刀,這也是他被拘捕的原因之一。
這把刀是史泰龍親自聘請了著名的刀匠吉米·萊勒專門設計製作的。它可以供攜帶者在極端生存環境下使用。刀口是銳利的刀鋒,刀背則呈鋸齒狀,以方便切割食物或砍伐木頭。刀柄護手的一側設計成了平頭螺絲刀,另一側則設計成了十字螺絲刀。刀柄中空密閉,可以旋轉打開。蓋子上有一個指南針,刀柄裡面可以存放火柴、魚鉤、藥品等小的急救必需品。蘭博胳膊受傷之後,就曾從中拿出魚鉤和魚線,自己動手縫合了傷口。這種刀總計製作了6把。後來在拍攝續集的時候還進行了升級。
No.5 起初,蘭博並不是一個殺人狂
蘭博在《第一滴血》中從來沒有主動或直接殺過人。整部電影中只有一人死亡,那是一名乘坐直升機追捕他的警察,一心想用手中的步槍射殺攀附在懸崖上逃命的蘭博。蘭博迫不得已,從懸崖上捨身跳下。在被樹枝遮擋墜地之後,隱藏在樹木後面,但是那名警察依然不依不饒。蘭博隨手撿起一塊石頭扔向了直升機,結果砸中了駕駛室的玻璃,駕駛員受了驚嚇,飛機猛然間失去了控制。那名警察立足不穩,直接摔了下去,墜落在巖石上一命嗚呼。
除了這場意外事故之外,對於其他的警察,蘭博只是將他們擒獲,或者讓他們受傷失去戰鬥力而已。然而,在隨後的系列續集中,這一切都改變了。在續集II中,蘭博殺死的敵軍人數為76人,在續集III中,這一數字攀升到了132人。而在續集IV中,他用一挺0.50口徑的M2重機槍幾乎滅掉了一整支緬甸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