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竊聽風雲」中挖出背後的黑色產業鏈、利益網,形成有效打擊,保護個人及企業信息安全,必須讓相關法律「長出牙齒」,監督電商平臺做到守土有責,同時完善物聯網卡等專用號段的監管,相關審批環節不能形同虛設。不法分子「學習動手能力」不斷增強,倒逼我們在防範、打擊上必須不斷升級。
據近日央視報導,江蘇省南京警方日前摧毀了一條包括生產廠家、銷售代理在內的生產銷售定位、竊聽、偷拍設備的黑色產業鏈條。警方調查發現,這些設備被偽裝成充電寶,可以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實施遠程定位、軌跡查詢、遠程錄音等行為,「受害者幾乎遍布全國」。
想像一下,你正在和朋友打電話說悄悄話,或者正在進行涉密商業談判,但整個過程都被人竊聽了,而且這種竊聽設備難以被發現,甚至就在你的包裡如影隨形,兼具定位、行程軌跡記錄等功能,這是多麼恐怖的體驗!而這並非電影橋段,它是真實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竊聽現象。此類違法犯罪手段越來越成熟,且有向不同領域、更廣範圍蔓延的趨勢。
充電寶竊聽、針孔攝像頭盜攝等,絕非關乎少數人的事——利益鏈條上每一筆黑金入帳的背後,都有人或有企業蒙受難以估量的損失;一項技術被不法分子升級和利用,意味著可能吞噬更多人的合法權益。相比以往的一些竊取信息案件,如今的手段有了更多技術含量,與之相應的則是民眾個人隱私、機密信息暴露的風險以及潛在代價大大提升。
比如,在個人層面,當某些隱私信息被竊聽,同時被記錄了行程軌跡,那麼,我們的人身財產安全就可能受到威脅,諸如敲詐勒索、電信詐騙等行為也更容易實施;在商業競爭方面,涉密的競標資料、商業談判等一旦被別有用心之人竊取,損失難以估量。前段時間,北京一家安防公司在開會討論營銷方案時,被人利用放置在座椅下方的設備竊聽,導致其競標失敗,就是例子。
可以說,物聯網卡失守、電商平臺不作為、監管嗅覺遲鈍等因素交織在一起,縱容了技術作惡,放大了新技術犯罪的惡果,甚至讓不特定個體面臨隱私信息「裸奔」和「社會性死亡」的風險。從卡商號商黑產、「呼死你」、騷擾簡訊,到電信詐騙、銀行卡盜刷,莫不如是。
僅就竊聽黑產分析,偽裝成充電寶的竊聽設備在市面上長期盤踞,暴露出的漏洞之一是物聯網卡的失守。網絡安全專家拆解竊聽設備的零件發現,其中的Sim卡屬於物聯網專用號段,主要用於物流公司、智能設備廠家等企業。按規定,相關企業購買物聯網卡都需要實名認證,但企業購買往往批量較大,逐漸衍生了不同層級的代理商,給虛開卡、不實名等行為留下空子。
與此同時,電商平臺的不作為,讓此類違法設備在網購中暢通無阻。據報導,目前各電商平臺上並沒有限制售賣此類竊聽設備,而且很多商家還以「定位」「遠程聽音」關鍵詞來吸引眼球,有的商家還提供私人訂製,把具有定位和竊聽功能的晶片植入手機充電插頭、數據線等指定設備中。
在法律上,生產、銷售、使用竊聽器材,無疑都是涉嫌違法犯罪。我國刑法第二百八十三條、第二百八十四條都明確規定了非法生產、銷售、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的相關刑責。2015年開始實施的《禁止非法生產銷售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和「偽基站」設備的規定》也明確指出,禁止非法生產、銷售、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和「偽基站」設備。
從「竊聽風雲」中挖出背後的黑色產業鏈、利益網,形成有效打擊,保護個人及企業信息安全,必須讓相關法律「長出牙齒」,監督電商平臺做到守土有責,同時完善物聯網卡等專用號段的監管,相關審批環節不能形同虛設。不法分子「學習動手能力」不斷增強,倒逼我們在防範、打擊上必須不斷升級。
「影響範圍擴展至全國」「受害者遍布全國」——與不法分子竊聽竊照等行為的較量,已經不宣而戰。維護網絡生態健康,保護民眾及相關企業的信息安全,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