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沒有秘密,不只竊聽產業鏈,App也在竊取信息

2021-01-14 網易

2020-12-28 18:13:49 來源: 財經無忌

舉報

  文 | 葉抱一

  12月28日,央視曝光了竊聽產業鏈,有不良居心者利用設備竊取公民的信息,只要在被竊聽者身邊放置這樣一個GPS定位器,你的信息就會被販賣竊取。

  這讓人感慨,在當今大數據的時代,我們早已沒有秘密。

  不光是這些見不得人的黑色產業,還有現在手機上的APP也在手機後臺收集我們的隱私。

  

  比如有時候和朋友聊天聊到一些旅遊地或者美食,不一會兒刷APP的時候就會推薦出來。
有時候講到什麼產品或者吃的,隔不多久就會被推薦。

  個人隱私保護需要加強,用戶信息洩露現象已經不是一天兩天。

  2018 年美國Facebook 用戶先後面臨個人敏感信息和私人照片洩露的威脅;萬豪國際集團旗下酒店資料庫遭受黑客侵襲,5 億入主客戶的信息被洩露。

  以隱私政策形式過度索權、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的現象大量存在,違法違規使用個人信息的問題十分突出。中國消費者協會「APP 個人信息洩露情況」調查發現,有 86.8%和 62.3%的 APP 要求使用人開放讀取位置信息權限和訪問聯繫人權限。

  受訪者被要求讀取通話記錄權限的比例也達到了 47.5%。對於市面上大多數 APP 來說,多數權限都並不必要,在隱私政策中也沒有體現出要求該權限的目的,而且用戶在安裝和使用手機 APP 時很少有人閱讀應用權限和用戶協議或隱私政策,隱私政策合規依舊問題突出。

  面對當前的全球隱私危機,單靠行業自律和監管已經遠遠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隱患。

  

  技術沒有對錯,關鍵看怎麼用,如果我給我自己的車裝定位器,當然希望能夠監聽,這樣丟失了可以更快地找回來。如果我把定位器裝到別人的車上,那就是犯罪了。商業機密企業要有足夠的保密意識,設備好壞在於使用者,如果用在失常老人兒童定位戶外救護,抓捕犯罪分子。

  首先,移動 APP 的普及性極其高,涉及用戶群體龐大。2019 年第 44 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 8.47 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 99.1%。

  手機 APP 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使用的重要工具,據報告統計我國手機即時通信 APP 用戶規模已達 8.21 億,佔手機網民的 96.9%,其他類型的 APP使用人數也基本超過 6 億。

  國家應該儘快加大查處力度,將這類損害消費者的生產和使用者清除乾淨,並將他們繩之以法,嚴懲、嚴判!還人民一個安全的網絡環境!

  

  嚴厲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隱私等違法行為,保護個人信息,應該從生產源頭開始堵截。

  網際網路時代,隨著數位技術與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網民數量不斷增加,諸多數據報告均顯示用戶的隱私保護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大數據時代數據就是財富之源,有人相信資本會面對它而不心動,會在普通民眾不知情時主動向每一個數據來源者提出購買使用權申請並付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遏制「竊聽風雲」,保護信息安全的力度亟待加強
    從「竊聽風雲」中挖出背後的黑色產業鏈、利益網,形成有效打擊,保護個人及企業信息安全,必須讓相關法律「長出牙齒」,監督電商平臺做到守土有責,同時完善物聯網卡等專用號段的監管,相關審批環節不能形同虛設。不法分子「學習動手能力」不斷增強,倒逼我們在防範、打擊上必須不斷升級。
  • 網際網路「竊聽風雲」
    通過技術手段對普通用戶手機的監聽10多年前早已實現,加之如今各類語音識別技術的興起,或許你的生活在不經意間正在被人竊聽。這導致提供商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竊聽了本應屬於個人談話的內容。從法律上講,根據用戶可能已經授予軟體提供商的各種權限,法律角度這些做法並沒有過錯。但大多數時候,用戶點擊「同意」或「允許」按鍵,只是為了繼續安裝並使用,沒有意識到其中的全部含義。
  • 提前透露NS信息的黑客認罪 竊取任天堂的秘密
    據報導,埃爾南德斯(Hernandez)在2016年使用網絡釣魚黑到任天堂員工的證書,並用其竊取有關遊戲機製造商的機密信息並立即將其洩露給公眾。根據法庭記錄,他甚至在Switch於2017年3月首次亮相之前洩露了細節。此外,儘管FBI抓到他並暗示他將停止,但他仍於2018年6月繼續入侵Nintendo系統。
  • 手機App又背著你幹壞事,央視曝光50餘款App的SDK插件竊取用戶信息
    從人臉識別 5 毛起售再到被 App 私自竊取信息,我們的隱私安全到底應該如何談起,這一話題也在知乎引起熱議。SDK 插件是怎麼竊取用戶隱私的?《報告》顯示,不少 App 並沒有做到收集前告知。比如,宜人財富 App 和宜人貸借款 App 使用的 TalkingData SDK 獲取了用戶的地理位置,但兩款 App 的隱私政策都沒有提及會收集位置信息。也就是說,用戶的隱私很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 SDK 收集了。
  • 美軍全球竊取手機信號,建立無人機攻擊資料庫,時刻準備定點打擊
    美軍秘密搜集全世界手機信號,建立專項資料庫,籌劃無人機突襲!美國是當今全世界網絡的掌控者,大量根伺服器設在美國。並且很多網絡的數據中心也是建在美國的。美國長期通過其對網絡的掌控能力,竊聽信號和各種關鍵數據。美國更是長時間的竊聽海底光纜,進而獲取大量的秘密數據。
  • 黑色產業鏈隱於網絡,充電寶、數據線上演「竊聽風雲」
    殊不知,一條黑色產業鏈已悄然在網絡上鋪開。最近,警方發出提醒,部分消費者購買的充電寶等電子產品可能內置竊聽器!一電子產品上演「竊聽風雲」近日,江蘇南京警方接到消費者舉報後,摧毀了一條包括生產廠家、銷售代理在內的生產銷售定位、竊聽、偷拍設備的網絡黑色產業鏈條,繳獲相關設備2000多個。
  • 央視曝光竊聽黑色產業鏈 侵犯公民的隱私權 遍布全國
    近日,央視曝光竊聽黑色產業鏈,竊聽設備為生產者偽裝成充電寶,可以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況下,被人遠程定位、軌跡查詢、遠程錄音等,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  其實在今年8月,央視網曾報導,北京一家安防公司就因為商業機密被竊聽,企業競標失敗,蒙受了重大損失,而竊聽器竟然是我們常見的GPS定位器。
  • 你的充電寶可能正在竊聽你...
    今早看了個新聞,有人把充電寶搞成了竊聽設備,既能定位又能竊聽的那種。甚至這還搞出了一條竊聽的黑色產業鏈出來。竊聽這種東西,乍一聽覺得離我們很遙遠。但實際上,這種東西不加以嚴格限制的話,就會對公民隱私造成非常大的威脅。
  • 竊聽風雲
    「客戶」將「目標」的部分信息資料提供給陸海豐,連同每天1300元的酬勞。 陸海豐需要做的是跟蹤「目標」,瞅準機會,拍下「目標」的清晰照片,確認她是否就是「客戶」老公的手機裡的女人。 陸海豐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手機照片上的女子和他偷拍的女子是同一人。然而他沒有收到酬勞,因為他還沒來得及收款,就在陽江一家酒店被廣州公安便衣民警抓獲了。
  • 無線電安全-竊聽與反竊聽知識譜及
    確實,為了利益,不管是對經濟利益追逐還是對內心深處冤屈的報復,一些人往往會失去理智,竊取相關信息。竊聽風雲系列電影網友們都應該應該看過。電影中強哥發現自己事業和家庭分崩離析的一切的根源是他們的信息被人竊取,所以對方對他們了如指掌,於是也去找網絡高手採取反制措施,才知道自己的反竊聽器被動手腳,並且被裝竊聽器後傳送出去他們的信息。
  • 美國指責別人竊密,不提自己竊聽全球,連盟友都不放過
    如果大家注意一下,最近幾年美國動不動指責別人竊密,似乎自己成了別人偷盜技術的對象,壓根不提自己竊聽全球,完全屬於:賊喊捉賊!丹表的報導從具體情況看,美國獲得了有關丹麥空軍更新戰機機隊的計劃的信息。也許簡單一點說,美國唯利是圖,美國早已沒有公平競爭的理論。金融和工業間諜活動早已成為常態。利用非競爭手段,推銷自己的美制裝備早已是一種常態,只不過許多人不願意談及而已。
  • 竊聽風雲:扒掉你的最後一條「胖次」
    一般的竊聽分為物理竊聽和軟體竊聽,而軟體竊聽的成本相較較低,但是一般的竊聽軟體買賣信息也為假貨。近日碰到一個讓人細思極恐的真實的竊聽軟體,可以說是把用戶扒的一條「胖次」都不剩,這裡針對其竊聽的隱私內容和實現技術進行簡要分析,讓大家感受一波,旨在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識。
  • 竊聽軟體如何監聽手機通話
    隨後,華西都市報記者經過兩個多星期的深度調查,與售賣者短兵相接、鬥智鬥勇,成功「打入其內部」,摸清手機竊聽軟體安裝運行全過程,揭開鮮為人知的內幕,一條秘密推介、銷售、安裝「手機竊聽軟體」的地下產業鏈昭然若揭。
  • 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遭竊聽 時間長達一年半!
    1月3日,塞爾維亞內政部長亞歷山大-伍林在接受電視臺採訪時透露,該國情報部門通過偵查發現,有人對總統武契奇進行了長達一年半的竊聽。隨後,武契奇本人表示,他已經知道是誰在對他進行監聽,並已經掌握了充足的證據,將對此事進行徹查。
  • 手機APP竊聽,準確率均接近90%!除了這個還有你更不知道的……
    警惕無處不在的竊聽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發展,智能化已經無可逆轉地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最為常見的是智能化手機的應用,無論是購物支付、視頻聊天,還是遠程操控都已經不再是什麼新鮮事。事物總是相生相剋,兩面性存在的,這些方便之餘,也就同樣會存在諸多的隱患。其中信息安全是一大難題,竊聽就是最嚴重的一種表現。
  • 蘋果曝出安全漏洞:無需用戶接觸即可竊聽所有信息
    更為可怕的是這種攻擊方式沒有任何痕跡,也不需要你打開任何惡意連結,黑客就能黑進你的 iPhone , 訪問你的密碼、麥克風音頻,甚至抓拍照片。也就是說,你的秘密都蕩然無存了。不過,根據公民實驗室的研究報告,黑客的攻擊目標似乎不是個人。這些手機的主人包括記者、製片人、主播和新聞採集機構的高管,主要目標則是半島電視臺。漏洞是如何被發現的?
  • 自己竊取數據還不夠 部分APP竟組團「偷窺」
    手機APP竊取用戶隱私為何屢禁不止?作為用戶,如何保護個人隱私?面對一系列疑問,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APP違規收集信息屢禁不止  近年來,關於手機軟體「秘密訪問」個人信息的事件屢見不鮮。手機軟體是如何頻繁竊取用戶信息的?
  • 房間竊聽,酒店偷拍,這屆賣片哥也太狂野了吧?
    在看帥哥的同時,不免感嘆,原來竊聽設備,可以做的這麼隱秘。眼鏡、手機、手錶、車鑰匙、打火機…一切我們看似普通,都能花錢在市場上買到的現代產品,都能偽裝成竊聽設備,竊取重要情報。可以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況下,被人遠程定位、軌跡查詢、遠程錄音等,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這件事也得到了央視網的曝光。
  • ...利用間諜軟體 PegASUS,無需用戶接觸即可竊聽所有信息,iOS 14...
    更為可怕的是這種攻擊方式沒有任何痕跡,也不需要你打開任何惡意連結,黑客就能黑進你的 iPhone ,訪問你的密碼、麥克風音頻,甚至抓拍照片。也就是說,你的秘密都蕩然無存了。不過,根據公民實驗室的研究報告,黑客的攻擊目標似乎不是個人。
  • 澳大利亞「竊聽風雲」,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趙立堅 資料圖趙立堅表示,我注意到有關報導,我願強調以下幾點:首先,「五眼聯盟」情報合作長期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對外國政府、企業和人員,實施大規模、有組織、無差別的網絡竊聽、監聽、監控,這早已是世人皆知的事實。澳大利亞作為「五眼聯盟」重要成員,一貫熱衷在有關國家開展間諜情報活動,此次披露出來的情況恐怕只是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