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經是傳統文化的產物,他是結合了傳統文化中的醫學經絡理論、宗教、健身等等。關於易筋經的來源,學界的說法不一。有人說是達摩所做,有人說是紫凝道人借假託達摩所做。
易筋經自從誕生之日起,就有了眾多的版本,各門各派都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易筋經功法。但萬變不離其宗,無論是什麼樣版本的易筋經,都有著一個核心,那就是強身健體!
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們的物質文化都得到了充分的滿足,這個時候我們更加重視自己的身體。而易筋經源自古老的導引術。發展到了現在,「古本易筋經十二式導引法」已經被選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無論是哪一版本的易筋經,都是經過了歷史不斷的演進,而留下來的精華,都是老祖宗為我們留下來的寶貴遺產!
和易筋經相同的功法還有很多,比如說是八段錦、大舞、六字訣、十二段錦、馬王堆導引術等等。在這些功法中,尤其以易筋經的知名度最廣,那是因為經過了影視劇、武俠小說等等的演繹,易筋經不僅僅是一種健身功法,更是一種武俠文化的象徵!
但是真實的易筋經,還是以強身健體為主。除了古本易筋經之外,還有臥式易筋經、坐式易筋經等等,下面這套易筋經,就是坐式易筋經。這一套易筋經練法非常簡單,只需要坐著就能夠練。
第一式稱為「握固靜思神」。
首先需要以自由盤,盤膝做好,雙手握固(握固姿勢如圖),放在自己的大腿之上,拳心略微朝上,身要正,脊要挺,眼睛微閉,頭要中且正,只需微微內收自己的下巴即可,切記不要低頭。
接著,舌抵上顎,排出自己的雜念,調節好呼吸,讓自己的呼吸均勻、綿長。
無論是佛教,還是道家,都以靜坐調息為基本。傳說達摩可以靜坐十年而悟道,道家更是有很多靜坐調息之法。
第二式稱之為「叩齒抱崑崙」。
此式首先要按照如下姿勢坐好,手勢為左下右上,拇指指尖輕觸。然後,上牙碰觸下牙,36次即可。叩齒的時候,如果出現了唾液,需要將其咽下。
接著,雙手交叉抱住自己的後腦勺,所謂的「崑崙」就是頭部。
然後再往前扳,隨後鬆開雙手,捂住雙耳,用鼻子呼吸九次之後,再鬆開。捂耳、呼吸、鬆開的動作,一共循環進行九次。
第三式稱之為「左右鳴天鼓」。
第二式做完之後,再呼吸9次,雙手搓熱之後,將手心對準耳朵眼兒,中指摁在腦後,食指放在中指之上,然後用力彈下,敲在腦後,左右同時進行,一共彈24次。
然後再以第一式的姿勢靜心調息。
第四式稱之為「微擺憾天柱」。
雙手以虎口交叉握掌,左掌向下,右掌在上,一緊一松練習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