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萬青堂慢研習一班學員,本手記中的文字及圖片均為作者本人原創,並授權萬青堂版權所有,本手記將於2015年10月份結集成書。
緣起
當你苦苦尋覓了一番,不知所以的時候, 豁然發現,胸中的那份初心,正在前方靜靜地等著你,那是怎樣的欣喜和感動啊!
這便是我和萬青堂的緣起!
記得第一次走過萬青堂,是在一個細雨濛濛的春日午後。長長的巷子,不多的行人,印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樸的老宅門,一幅書有「萬青堂」的匾額赫然醒目。第二次經過,大門虛掩,好奇的向內張望了一下。庭院深深,退出來發現,門口有茶道、香道、花道的學習訊息,不禁怦然心動。
此時正好在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狀態,發現自己始終處於忙亂之中,甚至說話快走路快。來不及傾聽別人而總想表達自己,腳步匆匆以至於錯過了沿途的風景,從而失去的是心靈的寧靜和感悟。聽從內心,第三次直接走了進去,成為了一名茶道學員,開始學習怎樣與一片葉子靜處和對話。
簡簡單單 安安靜靜
我生性簡單安靜,不喜歡繁雜。生命不知不覺已走到了中年,然而外表的安靜不等於內心的平靜。生活中力求簡單,那要靠自己的修為來平衡所有的複雜和煩惱。初入學堂,想從簡單的泡茶開始學起,做具體的事,讓自己內心真正的平和清淨。自身多一些從容,讓身邊的人也舒服一些。
茶道初級班結束之後,又有幸成為研習班的學員。像是得到了一件本命年的禮物,暗自遐想如果再活五十年,現在不正是美麗的開始麼。憧憬著在今後的時間裡習茶、讀書、手工製作,使生命更多的融入從容和優雅。
下面的幾篇慢手記,記錄了自己在學堂的學習片段,內心千般滋味,感懷無限。
樂享茶事
自從進入「萬青堂」學茶,便和節氣、茶會結緣了。以前讓我一下子把二十四個節氣說全,還真是有難度。現在不但是要關注節氣,還要了解每個節氣特點,以及節氣與茶的關係。因為我們研習班一開始就明確,逢節氣由每位學員輪流主持茶會,從創意到布席,都由當事學員擔當。
今天是立冬日,冬季的第一個節氣,也是我們學員完成的第一個茶會。事茶人晨曦,不負眾望圓滿地完成了茶會,茶席布置唯美脫俗,讓人久久不能忘懷。親手製做的茶帖,精美而又透著親切。茶席上一幅長的宣紙做底席,一一呈現茶會的主旨和茶席小品,唯美精緻。茶會結束,還讓每位客人在上面題詞作畫,留下珍貴的記憶。
美則美矣,我又陷入了惶恐中,因為接下來的小雪節氣輪到我主持茶會,這也困擾我多時了。想到老師小暑茶會的田田荷葉,讓人仿佛置身荷塘。霜降茶會,又似漫步山野之中,席間鋪滿的細鹽,巧妙地渲染成了風霜。還有巢中小鳥,惹人憐愛,這一切都透著秋的莊重和悲涼。。。
也許一開始就錯了,老想著要跟老師一樣,要跟學姐一樣,辦一場那樣美輪美奐的茶會。每個人的生命情懷不一樣,對茶的感悟也不一樣。內心暗暗告訴自己:不可能辦一場東施效顰的茶會,先認知自己,再辦屬於自己的茶會。
我想到茶人讀史書、弄筆墨、吟小詩之餘,出門溪邊邂逅園翁溪叟,也會問桑麻、說粳稻,量晴校雨,探節數時,相與劇談一晌。茶人與農人也能相談甚歡,那麼農人是怎么喝茶的?靈機一動,本來節氣就和農事有關,在小雪節氣,農人在幹些什麼勞作,辦一場他們的茶會又如何?我似乎有了主意。
如釋重負,看來做什麼事都得回歸本源,所謂格物。不管結果會如何,我覺得已成功了一半,因為我已經把主持茶會的宗旨領會了。
《秋收冬藏》就是小雪茶會的主題。
在百度上搜到幾句農諺:「節到小雪天降雪,農夫此刻不能歇,大白菜要趕緊砍,葦蒲綿槐搞條編「。於是我和先生來到太湖邊,把風中的蘆葦帶回家,用作茶會的插花。他還拿起了久違的畫筆,描繪了一幅豐收圖。那蘿蔔、白菜透著農家的喜慶和富足。同學幫忙刻章,寫字製作茶帖。最讓人感動的是,還找來她婆婆早年親手紡、織、染的老土布做茶席巾,摩挲這有著歲月痕跡的土布,不由的讓人心生感動。
我用土布繃在小繡花繃子上做茶杯墊,桌上擺滿各色竹編小籃裝瓜果,營造一種農閒時大家圍坐一起喝茶聊天,手編農具,其樂融融的氛圍。
我和我先生,我同學還有那位可敬的婆婆,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因為一場茶會串聯在一起,普通人也許離風雅很遠,但盡心表達生活中的美,真摯的情感給人以溫暖。我的小雪茶會,就是致熱愛生活的人們,像我在茶會上說的那樣。請好友來參加,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茶技、茶藝,而是讓他們見證我找到幸福的喜悅,並把這份快樂傳遞給他們。
今天我也美
一天的戶外茶會,回到家本想好好完成作業。卻樂此不疲地收看美照(那是師母的傑作),再轉發到朋友圈,相互點評,心裡美滋滋的。一張張照片記錄著今天的精彩和滿滿的幸福感。
今天學員一清把我們帶到美麗的東山去戶外茶會,那是她小時候生活的地方。當一桌豐盛的家宴擺上桌,我們品嘗到了新鮮美味的食材,燒菜阿姨的淳樸以及主人的熱情和誠意……
在一清家的小菜園,我們拔蘿蔔,鏟大青菜,歡聲笑語不斷。當我左手蘿蔔右手青菜,臉上洋溢的是豐收的喜悅和滿足,仿佛還沉浸在上次自己主持的秋收冬藏小雪茶會的回味中……
古老的銀杏樹下金黃一片,那是大自然最美的手筆。老師展開宣紙長卷,布下了天地人和諧的茶席。我們圍坐其間讀書論道,開啟至真至美至善的心門……
晨曦提水穿過桔林,一顰一笑是那麼沉靜,她自覺唯有讀書才能改變氣質……
學員煮水泡茶,大家一起品茶,每個人都能發現自己最美的神情,因為我們正在感悟生活……
我的臉上漸漸則多了自信,有了融入這份溫暖的自在。不禁發現,原來今天我也美。這份自信源於認真做事,這份自在源於老師和同學的包容。今天布的個人茶席,第一次有了立意,而不似以往信手一擺。由於要在戶外布席,找一石塊本想壓住席巾,拿到手上頓然看出似一座山,於是「書山有路勤為徑」的概念就自然而出,再抓一把小白石子,「書山」、「勤徑」都有了,還應了小雪的節氣。在布席的時候,靜木子指點把四小杯擺成半圓,有圍爐的感覺,一條似雪的小路一直從壺嘴處伸向遠處的山,曲折又靜寂……
翻看著一張張照片,白天的種種美好重現眼前,何不就把這些記下!
日日是好日
一朋友知道我最近在學茶,就問:你學茶是為了什麼?我說:靜心。他隨手拿一小花器,讓我每天對著它練插花。同一花器,365天如果能堅持下來,心自然能靜,也肯定對學茶有幫助。我惶恐地接過來,心想,先試試再說。
學堂推薦《日日是好日》,是一本關於茶道的書,記錄了日本茶道家——森下典子25年習茶的心得。拿在手上,封面上註明「理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照著做,茶道就是這樣」,還有這樣的道理?好吧,不是日日是好日嗎?不是天天練嗎?不是不問理由照著做嗎?我從今天開始看書、插花,過幸福日子。
第一天,就地取材,家中水栽綠蘿取一枝,三片葉,一插就好。為了便於比較,決定花器放同一地方拍照。拿著手機橫拍豎拍,老覺得不對勁。累了,一下坐在沙發上,再望過去,欣然發現花器靜靜安駐窗前,葉子舒展著優美的線條。原來,剛剛都是居高俯拍,現在是平視,這也為以後拍照做了一個重要的提醒。滿心歡喜,於是取名《歡喜》。
一枝蘆葦折斷了,我把它撿起來,插上。一邊斜傾著揚起蘆花,像一把滌塵的掃帚。正好翻書看到典子第一天上茶道課,茶室的字畫是「葉葉,揚起清風」,就取名《揚起清風》。書中的字畫是配著年輕人,而我則是清風吹過心田。
今天是感恩節,一大早就被各種祝福所包圍,下班回到家,看到很久之前採的不知名的小紅果,顏色還是那樣鮮豔,取一枝插入花器,默默地對視。心中感念大自然的恩賜,於是心生一名《感恩》。
剛被小雨浸潤過的茶花,含苞待放,藏在葉片中的花骨朵,嬌羞可愛,起名《含羞》。初冬的季節裡,落葉紛紛,常青藤依舊蔥蘢。小黃菊在枝頭還鬧得歡,把花和藤葉插在一起,《相依》,也把暖暖的情意帶給人們。
把小黃菊插滿瓶口,高低錯落競相開放,欣欣然鼓舞著人心,讓人想著要做些什麼,《歡舞》。我把它帶去學堂,在茶席上看它怎樣與壺、杯、茶對話,品出幸福的滋味。
一周的插花練習只是個開始,我正在做著「具體的事」,並樂在其中。
茶裡茶外
學茶至今,慢慢能從手忙腳亂的緊張中,為自己的失誤偷著樂了,感悟的同時,學茶也越來越富有情趣。
本周練習蓋碗泡,也是最能體會沏水和注水的區別。先延著蓋碗邊緣沏水至碗中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水量,同時讓蓋碗迅速加溫,然後提水壺拉高往碗中心注水,最後壓低水注,蓋上蓋碗讓茶香緊緊鎖住,整個動作一氣呵成。這只是練習要領,輪到我做真是狀況百出。我和靜一組,我打開蓋碗,提壺沏水,沿碗一周未到,碗裡的水都滿一半了,再拉高水壺注水,頓時水花四濺,那可是開水呀!不由地想到上次靜的茶席,紅泥爐上小陶壺,由於壺形的問題,水沸時就直接衝出水,都能讓人想像茶席上如有客人,定是抱頭鼠竄的情形了。我和靜哈哈大笑,我不假思索地說,因為碗裡的茶葉橫七豎八,而且有茶葉梗翹著,所以水花亂飛。以前也有泡不好茶怪壺大壺小,怪茶葉多放少放,雖然知道都是自身原因,但總是找點客觀理由。內觀自省,很是愧疚。
想到課堂上老師講《論語》,子曰:「君子不憂不懼。」這「不憂不懼」源自「內省不疚」。通過修煉自身,規範自己的行為,任何時候內觀自省都沒有愧疚的地方,那就沒什麼憂愁和恐懼,也就成為孔子所說的「君子」了。學茶有心得,真所謂寓教於樂!
由於冬季的原因,天天練的插花材料越來越難找,目光也會主動地去關注新奇的東西。新換了工作地方,每天進出停車場,都會被牆角的一簇簇綠葉所吸引,一兩個月過去了,天天經過,天天想它是什麼,卻連簡單的伸手一摸都沒有。現在由於枯萎凋謝,長長的枝條交纏著,只剩枝頭的葉子隨風擺動。由於經歷了霜凍,顏色深綠泛紅,終於忍不住捏了一下葉片,竟然是薄荷。欣喜之餘,不免對自己以往的漠視而感到遺憾。插入瓶中的薄荷,好似提醒我,認知事物只有願望是不夠的,想得再多也不及動手一做,《清涼一刻》。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春天來了,隨著枝條發芽,花兒吐蕊,心也朗潤起來了。經過學堂半年多的浸潤薰陶,自己越發地變得活潑起來。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要去感知,這是研習班開始以來老師一直灌輸的理念。今天老師把我們帶進了崑曲的唯美世界裡,觀賞園林實景演出《牡丹亭》之遊園驚夢,當絲竹聲響起,撥動的豈止是心弦,更是打開了一扇隱蔽已久的門,碰觸到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是啊,如果沒有學茶,又怎知茶的世界春色如許。
學茶以來,自己明顯變得易於感動,感覺周圍都是美好事物,從而也會真心去讚美。看見藍天白雲會感動,看見花開花落會心生感知。因為放慢了腳步,更多地開始與心交流,原本熟視無睹的景物現在都會讓自己心動不已。
每天上下班有十分鐘的路程,從秋走到冬,現在已是春天了,路旁的大片樹林也隨著季節更替變換著模樣。先是枝繁葉茂,後隨秋風葉落歸塵,只有乾淨的枝條疏密有加映射著冬日清冷的天空,直到有一天枝頭鼓起一個個花苞,我還是猜不出將要開出什麼樣的花朵。就這樣花苞慢慢泛紅,早有一兩朵急切地站立枝頭俏迎春風,才判斷出是一顆晚櫻,欣喜之餘又多了份期盼,那長長的樹林將是怎一派絢爛!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如期而至的絢爛讓我朝看暮看。在雨中看,在風中看,看不盡的嬌羞,看不盡的明豔和繁華。直到有一天落英繽紛,來不及惋惜來不及難過,因為茶友把它請上了茶桌。在穀雨茶會上,這些落花完成了它最後美的呈現。如今又快到秋天了,還是同樣的枝繁葉茂,晚櫻林一如既往的生長,變化的只是你我的心情。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歲月滄桑,無言地傾訴,你只須靜心聆聽。
今天老師把課堂搬到了天池山腳下,要尋天池野茶,品寒枯古泉。現實中的鑑茶、評水卻隔著時空幾百年,那是因為天池茗毫茶早在明代就有記載,用寒枯泉水衝泡可謂「天下一絕」,雖然秀麗鮮香的天池茶早已絕滅,但寒枯泉依然能飲用。另外和它齊名的兩大古泉嶗山泉、虎趵泉卻只能觀賞了。我們在老師的引領下尋得一小片野茶園,親手採摘,經萎凋輕微發酵,用日光自然曬青做成白茶。在300年的古桂花樹下,擺起長桌品泉水,聽老師講關於泉水的形成、特質、優劣。仿佛穿越了時空,盡情享受這大自然的饋贈。
除了課堂上要講的,老師還很注重讓我親臨各種現場,老師認為感悟永遠比說教重要。老師常常帶我們各處遊學,一次宜興古龍窯的親臨觀摩學習,也讓我感觸到不少古人的智慧。
學茶也影響到了我身邊的人,這是我最開心的事。我家先生自幼喜愛畫畫,雖說是業餘愛好,但也持續到結婚初。後來女兒出生、家務纏身、諸事紛擾就耽擱了畫筆。經茶友介紹,如今拜師學油畫,重新拾起了畫筆,陶醉在美的世界裡。
有一次先生來學堂喝茶,大家圍坐在老師的百納爐旁圍爐夜話。回家後,他竟然把喝茶的情景畫了出來。老師的百納爐在冬日的夜晚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溫暖和教誨,而家裡的畫作散發著生氣,鼓動著我倆健康快樂地生活。
休息天先生去小區樓下公園寫生,我挽上竹籃,帶上茶具跟其身後。在他的畫架旁,設席行茶,像農婦田間送茶送飯一樣,沐浴在陽光下,陶醉在這和美恬靜中。
學生時期的同學們現在時常聚會,撤下飯桌上的杯碗盤盞,我鋪上芭蕉葉,擺好茶具,好像清風徐來,同學訝異,原來茶還可以這樣喝。每次去書院學到新東西,我都記著和同學分享,我的茶碗還被帶到太湖邊,用碗泡法給同學們奉茶。一邊急不可待,一邊歡聲笑語。就是一起去茶館喝茶,我也試著自己動手泡,哪怕是手法笨拙。就是這樣一次次的分享,增近了同學間的情誼,而自己也在學茶的路上,腳步越來越堅實。
豁然開朗
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一年的研習也將近尾聲,但和茶從此結下了更深的緣分。從初入學堂的簡單安靜,到走進茶世界春天般的讚嘆,現在也到了有所感悟的時候了。三個變化的個性籤名,陪伴著自己一年來的慢慢修行,感謝老師在茶學方面的啟蒙和引領,還有同習學友的包容和鼓勵,唯有真情以待,才能相報。
茶就這樣如行雲流水般自然而然地進入我的生活,還不時地給我小驚喜。女兒與她同學相聚,會從同學家長那裡帶回茶葉,說是給學茶的媽媽品嘗一下。此刻,當我端起茶杯,茶葉的優劣,茶具是否精美,水的品質已不再重要,我喝到的是生活的美好,和情感的診治。那是一種真誠的傳遞,大家熱愛生活、有情趣的表達。
一句「吃茶去」最能喊出茶人的心境。當你累了煩了,吃茶去!當你快樂幸福,吃茶去!當你平靜安逸,吃茶去!茶就這樣須臾不離的陪伴著我。如今女兒遠赴美國求學,行囊裡也帶著茶葉和茶杯,只要茶席巾一鋪,就是她的一方天地。鼓勵她積極上進,慰藉她離家孤獨。只有內心剛毅、篤定的人,才能有這般胸懷。
如今的我,則在平常的投茶注水中,慢慢接受自己的成長進步。了解自己並且接受自己,這是一件多麼令人感到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