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香港,
大家了解得最多的就是購物天堂,
還有亞洲第一的金融中心。
這些都是大家從別人的口口相傳之中
了解到的香港。
如果你實際去到香港之後,
你就會發現一些以前不知道的冷知識。
因為在外企工作的原因,經常要去香港出差。第一次去的時候是夏天,室外溫度很高,接近35℃。但是,當我和同事踏進大廈的時候,忍不住打了個哆嗦。
開會的時候,我問別人這個大廈一般開多少度的空調,對方用粵語很不在意的回了一句:「就十幾度咁樣咯~」
往後的每一次香港出差,我都是在室外30幾度高溫和室內10來度的低溫之間切換。
香港冷氣真的低得嚇人,大廈室內實測溫度一般都是12℃,包括商場,仿佛冷氣不要錢一樣。但我最佩服的是,港人都是一臉輕鬆的樣子...
通過香港的人才吸納計劃順利赴港就業後,我找了份離住址比較遠的工作,坐小巴然後轉地鐵。
上班之前,朋友建議我最好下一個香港的「我要下車」的小巴喊停軟體,我懵住了,又不是內地的鄉村大巴,為什麼還要喊停?
原來,小巴是香港常見、方便的一種交通工具,公共小型巴士可以到達大型巴士到不了的地方。
小巴特色是需要在下車前高聲用粵語呼叫下車地點以通知司機停車,方式可以說是非常「香港」了。
我之後也經常在小巴上看到香港人扯著嗓子喊司機在相應地點停車。
第一次去香港玩的時候,朋友就帶我去了一家很有名的香港明星茶餐廳,記得是叫旺記冰室吧。真是店如其名,旺到不行,隊伍排了很長一條。
終於排到位置,開始點單。朋友也是在香港讀大學的內地學生,粵語也不太流利,所以直接用的普通話點餐。
「兩杯港式奶茶走冰,一份西多士,一份鮮雞湯麵,一份滑蛋雙拼飯走青…」當時大概是這麼點餐的。點完之後,我很納悶的問她,什麼是走冰和走青。
原來,在香港的餐廳吃飯是有一定的習慣用語的,能夠讓服務員更好理解你的飲食習慣,比如 走冰=不要加冰;走青=不要加蔥香菜之類。
因為一些歷史和社會發展的原因,香港的丈量單位和內地不太一樣。我有幾個朋友是香港人,我曾問過其中一個他家有多大,他說300多尺。由此可知,香港的面積單位一般用尺,而並不是平方米。
有一次去這位香港朋友在家裡做客的時候,一看其實就是40平米不到的一個兩居室的房子,四個人住。
香港最令我驚訝的一個地方是,每到周末,街道上都是席地而坐、聊天打牌的菲傭們。
因為偶爾會去香港購物,只要是周日,總能在旺角等等地方的地鐵站口、商場周圍的人行道等地方遇到一大群菲傭聚會。
因為香港菲傭沒有自己的私人生活空間,他們的工作時間是周一到周六,這段時間就生活在僱主家裡,所以周日他們會出門放假聚會。聚會的地點就是街道上,形式就是喝酒聊天、打牌等等。
為了維護交通秩序,香港也會專門劃出一些區域給菲傭們聚會。
菲傭們在聚會。圖片來源:IC photo▲
第一次了解到香港的人工費,是在領導請我們組的員工吃飯的時候。因為超額完成了上個月的業績目標,領導決定請我們整個組去高級一點的餐廳聚餐吃飯。
加上領導,總共4個人,一頓飯下來吃了500港元左右。領導結帳的時候,我看到他直接付了550元。
當時就有點納悶,但又不好直接問領導。之後我問了一個在香港生活比較久的同事才知道,多給的10%是服務費,就是香港人常說的tips。
當然,這種人工費不是在哪裡都要付的,還是要看就餐的環境和消費的高低。
其實,每個地區都有一些別人不太了解的習慣和特色傳統,俗稱生活冷知識。
香港還有很多其他類似的生活冷知識,你所以為的香港,和你真正見到和了解之後的香港會有不一樣的地方,或許會讓你失望,也或許會讓你驚喜。
但是,香港其實就是香港,它以英語和粵語為主要的語言,完美融合中外文化,與國際接軌,又處處充滿市井的生活氣息。
1.「原來在深圳我什麼都不是」,一個離婚女人的香港留學故事
2. 內地高考PK香港DSE,誰才是真正的世界名校跳板?
3. 打起來了! 北上廣深港,哪個城市最適合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