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朋友圈發了一段話:記得有一次領導對我說:
你把調子唱得那麼高,期待別人的掌聲,有人卻想,叫你高調,就不給你鼓掌,噎死你。
我明白領導的意思,是叫我低調一點。
其實,我很煩扯什麼高調和低調的,總覺得假如人生是一首歌,總是有起伏的,不可能一直一個調。
假如,人生這首歌是有腔有調的,辣麼它總是有高調、有低調的,
也就是說:高調、低調都是人生的腔調。
很喜歡一句話:做事要高調,做人要低調。很不喜歡動不動顯擺什麼自己的低調。
好吧,今天就來扯扯我感覺中的低調、高調、腔調。
NO.1
低調
度娘說:低調,道家哲學。
讀音:dī diào,英文:low profile。
低調表示一種謙虛謹慎的態度,不張揚。
低調是隱藏自己的能力不顯示出來。
這是中國文化很推崇的一種修為,已經被反覆的而廣泛了。
當國學的旗子被揚起的時候,
低調就是一個港灣:
停泊了許多畏懼風浪而不願意出航的船兒。
NO.2
高調
度娘說:高調,指聲調或口吻太高。
比喻脫離實際或不去實行的論調。
高調是張揚,是將某東西放大化。
比喻語出《文選·馬融》:「若絙瑟促柱,號鍾高調。」
這是也是一種典型的見解。
假如,放到世界視野,你就會發現,
當高調被貶的時候,個性便無從彰顯,
這個世界就很沒有活力,很無趣。
NO.3
腔調
這個詞度娘沒有說,因為這個詞是上海話的一個表達。
腔調」是當今海派熱詞。
當今上海人,閉口開口就是「腔調」,
「這個人很有腔調」,
「那個人腔調好來」,
卻都是褒義詞了,
氣派、風度、格調、情調、素質、品格,
都用「腔調」取代。
其實,腔調是一個很中性的詞,
我的字典中,它的意思是:
腔調是人生很完整、很寫真的全部聲音,
腔調是有高調低調交替起伏的,
而不是只有一種聲調的聲音。
NO.4
阿圖如是說
比較欣賞下面的說法:
低調是一種做人的姿態,
做人謙遜、溫和、有內涵而不張揚。
這樣才會讓你周圍的人更願意走近你,
而且在你身上感受到更多的魅力。
高調就是把自己置於焦點之處,這需要足夠的自信。
你散發出來的光芒很感染每一個人,
可是你的缺點也會無所遁形。
低調是一種姿態,高調需要一種勇氣。
無論高調低調,都是人生的腔調,
無需刻意為之,做好自己就可以~~
想起了一個很流行的故事,
儘管還不能證明它是真的假的,
但是,它卻是非常有意思的寓言:
有五隻猴子被關在同一個籠子裡,
籠子裡布滿了電極,
籠子上面掛著一串香蕉,
當有猴子碰到香蕉的時候,
猴子就會觸電而痛苦萬分,
所有猴子都能感受到電擊的滋味。
這樣你來我往,
猴子們開始試圖阻止猴子去拿香蕉,
久而久之,這種阻止便變成了撕咬,
一段日子下來,已經沒有猴子再去拿那串香蕉了。
這個時候,
用另外一隻沒有電極的籠子裡關著的猴子,
替換掉這個籠子裡的一隻猴子,
當新來的猴子試圖去拿那串香蕉,
便會遭到另外四隻猴子的撕咬和毆打。
當一段時間之後,
這隻猴子也不再試圖去觸碰香蕉了,
則再替換一隻,循環這個過程。
當最後一隻猴子被替換時,
籠子裡已經沒有感受過電擊的猴子了,
但是這時先被替換進來的四隻猴子,
仍然在試圖阻止最後進來的那隻猴子觸碰香蕉,
因為他們知道,
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是有害的,是會遭到毆打的。
這個寓言說明了所謂的低調的負面原因:
因為吃了苦頭,很多積極的行動被取消,
低調往往比高調更安全。
這常被保守的人描述成「生存智慧」,是「經驗」,
亦被想要變革的人稱為「奴性」,或「劣根性」,
更是渾渾噩噩的眾口中的「傳統文化」,
其實這種東西,是一種道德模型。
這其實像極了
「一個指責別人不給老人讓座的人,
在自己身體不舒服的時候,
因為怕被人指責而給老人讓座」。
當社會依然不能達到真正的「法制」時,
道德就會成為法治的補充,
當高調的行為依然會因為另外一些人的
「看著不爽」、「愚蠢」、「反感」,
「噁心」、「嫌棄」、「鄙夷」、「沒好果子」,
「這種人,遲早要倒黴」、「等著看笑話」……
而受到傷害,甚至是受到實際責難時;
當老一輩還在口口相傳著託關係,
找熟人,送禮和走後門,並且這種方法依然有效時;
當掌握權力與資源的人,
依然可以通過不能見光的渠道獲取利益時;
當這造成權威陷落,民粹抬頭,社會如此的惡性循環時;
當這一切一切的根基——法制依然在充當人治工具時,
對低調的信奉,對高調的厭惡,
就會刺激著人們自身的保護機制,
讓這種「道德」一直起作用下去。
說真,
真心希望這個社會不是要人去裝的社會,
真心希望所有的親們不是在裝的親們。
只要你是真誠的、真心的、真情的,
無論高調低調都是一種人生的真腔調。
高調的不傷人,
低調的不負己,
坦坦蕩蕩,自由自在,
人生苦短,何必!
總覺得歌中的語言表白是淺顯的,
而其中的寓意是是深藏得,
有些事兒、理兒需要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