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技兼修話太極——專訪臺灣楊家秘傳太極拳傳人林景泰先生

2021-02-18 中國太極大學

道技兼修話太極

       ——專訪臺灣楊家秘傳太極拳傳人林景泰先生

 


       來到臺灣之後,一直想藉機會跟臺灣的太極拳老師們接觸一下,了解一下臺灣太極拳的發展脈絡和歷史,以及臺灣太極拳名家推廣太極拳的事跡。2014年3月19日早晨,在臺北朋友莊進利先生介紹下,我來到臺北淡水河畔的大稻埕碼頭公園裡,拜訪了臺灣楊家秘傳太極拳傳人,臺灣楊式秘傳太極拳協會榮譽理事長林景泰先生。莊進利先生介紹說林先生可是臺灣大學的高材生啊。果不其然,林先生仙風道骨、溫文爾雅、一副文化學者的風範。寒暄幾句,我們坐在了林蔭之下,品了一口濃濃的普洱,便進入了主題。

       林景泰先生幼年身體虛弱,就讀於建國初中期間,受武俠小說之影響,夢想自己能成為一個伸張正義的武林高手。在他13歲的時候開始練習少林拳,當時是臺灣警官學校總教練韓慶堂先生和他的弟子們在教。可是由於自己身體的先天條件不好,每天拳打腳踢倍感吃力,再加上有氣喘的毛病,身體虛弱的情況始終未能改善。在他15歲的時候,也許是機緣巧合,當時王延年老師就在他家隔壁的迪化街第一銀行教授太極拳。通過父親的鼓勵和侯仙助師兄的介紹,林先生便跟隨王老師學起了太極拳。回想起當時好像對打太極拳有一種無形的動力。幾乎每天都是五點半起床,騎著自行車到圓山,練完拳之後再到學校上課。後來到臺灣大學讀書,同學們都嘲笑林先生說:「你為什麼不去打打籃球、足球或橄欖球等比較有活力的運動呢?如果想防身也可以練拳擊、柔道這些比較實用的武技啊。可你卻偏偏選擇了這種慢悠悠的太極拳。」「當時他們不理解,可時隔40年我們再聚會的時候,大家都60多歲了,他們都要跟我學習太極拳。」談到此處,林先生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緊接著,林先生介紹了他的老師王延年先生。王延年先生,字永康,號福壽,山西省太原市人,生於1914年,卒於2008年5月21日。幼即好武,亦好丹道之術,曾修道於金山派門下,道號上壽子。年輕的時候經形意拳老師穆修易介紹,拜山西省政府秘書王新午學習太極拳。後又楊式太極拳名家張欽霖門下學習楊家秘傳太極拳術。楊家秘傳太極拳屬於武架,講究虛實分明及手腳左右交叉平衡,不僅招招妙用,可以技擊,而且配合丹田呼吸,可謂內外兼修。這套拳架原來為楊露禪祖師不傳清朝滿洲之人的秘密拳架。後楊建侯師祖傳其弟子張欽霖。張師爺將這套拳架傳給了王延年和蘇起庚兩位弟子。後因蘇起庚先生於戰事中犧牲,再後來王延年先生來到臺灣。為保留楊家秘傳太極拳之真髓,不使失傳,特決定將楊家秘傳太極拳在寶島臺灣廣為傳播,祈能永久留傳後代。     

       林景泰先生自15歲起追隨王延年老師左右,將近50年的歲月裡,有幸聆聽王老師的教誨,感受王老師的言傳身教。王老師不僅給了他健康和快樂,同時也讓他領悟到了太極拳真理和自衛的功夫。但王老師影響他最深的還是教給他道家的養生方法和處世哲學。王老師嚴以律己,寬厚待人,愛人如己的精神深深影響了他。

       他還清晰的記得,王老師平時很少生氣或暴怒。從一個人的脾氣秉性中可以看出他的心是否浮躁,印證他的修為功夫是否沉穩。如果他能氣沉丹田,達到內功的深層次,那麼他就不易動怒。所以每當任何壓力來臨,王老師總能保持頭腦清晰冷靜,舉止平和溫雅,臉上更鮮少有焦慮和憂愁的神態。

       王老師平生以推手功夫著稱,但他從不炫耀自己的功夫。即使有人來試他的功夫,他也是先以保護對方為主,控制好對方的先機和方向,然後將對方輕輕放出,對方雖被打出去,但是身體並不感到疼痛。因此很多太極拳界的同仁們提起王老師都是畏威而懷德,無不讚譽老師的品德和技藝。

       一位真正的太極拳大師,不僅需要具備很深厚的功夫,還要具備智慧、毅力和韌性。王老師在幾次危難之時都能化險為夷,恢復健康。尤其是前些年的一次車禍,使他的腳筋受傷。可就在治療的期間,他卻沒有耽擱制定的計劃,仍然按照原計劃到國外教拳,充分顯示了一位太極大師的責任心、原則性和堅韌不拔的生命意志力。


       王老師的學生很多,他對學生從來沒有貧富貴賤、宗教種族和國界地域之分。凡喜愛太極拳者他都來者不拒。王老師在臺灣教拳逾五十多年,其中近二十多年來常前往歐美各國教學,於1989年成立了歐洲楊家秘傳太極拳教練學院,1992年成立美洲楊家秘傳太極拳協會,並在1998年榮獲「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之「中華武藝獎」。王老師不僅在臺灣推廣,同時也要將此拳推廣至歐洲、美洲以及世界各地,為人們的身心健康和幸福做出貢獻。王老師可以說是桃李滿天下的國際知名人士,在太極拳發展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王老師生前曾擔任楊家秘傳太極拳國際聯盟總會會長及總教練、2005年中華民國楊家秘傳太極拳協會理事長、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 名譽理事長及總教練、中華民國楊家太極拳協會名譽理事長等社會職務。因此,大家對他都非常尊重,這足以證明王老師是一位道技雙修和對太極拳發展有著卓越貢獻的真正大家。

       跟隨王老師學有所成之後,林先生便積極的推廣太極拳並廣結善緣。太極拳也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68年林先生遠赴美國留學。他於1970年在美國Boston之工程顧問公司擔任結構工程師。工作之餘開始在美國教授楊家秘傳太極拳,長達14年之久。隨後與從紐約來的梁棟才先生,一起成為了美國東北部推廣太極拳的先鋒者之一。1987年林先生遷居南加州洛杉磯,並在南培城華人協會教授太極拳達8年之久。1990年邀請恩師王延年先生蒞臨洛杉磯指導太極拳,並協助創立了美洲楊家秘傳太極拳協會,擔任了3年的常務理事及顧問。1991年林先生回臺灣創業,並跟隨王延年老師遠赴大陸、歐洲及美國各地講學表演。並參加了王老師親傳之拳架矯正班、推手訓練班、散手應用班,同時受領天命為金山派道家第六代傳人。2004年接任了「中華民國楊家太極拳協會」第三屆理事長。2006年在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計劃」擔任「楊家秘傳太極拳拳架」演示代表,並親率楊秘師兄弟遠赴法國參加歐洲楊秘太極拳總會和教師聯盟的技藝交流研習會。2007年林先生接任正名為「臺灣楊家秘傳太極拳協會」之理事長。2008年便不再續任理事長,而是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對楊家秘傳太極拳進行全面的研究和整理,以及發展推廣和教學等。期間被「臺灣楊家秘傳太極拳協會」聘為榮譽理事長。


       林先生深深感到恩師平生教授楊家秘傳太極拳之辛苦,所以在王宗師仙逝之後,唯恐此技淪為廣陵絕響,遂繼承恩師遺志,立志終生弘揚此拳。並在恩師生前的教學場所大稻埕碼頭舊地,重新開拓了楊式秘傳太極拳安泰教練場。從此勤於教學,風雨無阻,至今已有六年之久。先後培養數以百計的太極拳學員。

       林先生認為,學習太極拳一定要跟修道結合。一定要注重養生和修為。像獅子、老虎雖然很厲害,跑的很快,可是壽命很短,因為它們太強了。但是烏龜、大象動作都很慢,但是壽命卻很長。美國人打橄欖球,劇烈運動不符合道家養生之道,所以很多運動員身體都有損傷。像這些運動,年輕人可以跑跳,但是年齡大了就做不到了。很多人年輕的時候運動劇烈,對身體造成了一定的傷害。林先生總結為「力學——垂死——終無補」,也就是說如果不懂得養生之道,年輕的時候很賣力地去練,就是一直練到死,你也不會懂得其中的道理。

       那麼其中的道理是什麼?那就是符合科學的道理。再好的技術如果要想達到更高的境界,最後都要與道合在一起。所以我們一定要慢下來,尤其是當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很快,這很不好,不符合人的修為之道。

       道家最注重自身的修煉,而修煉的方法有靜功和動功兩大類。靜功則以靜坐為主,動功則以太極拳為最普遍。通過修道,功小者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功大者可開啟道靈,產生智慧,使人達到性命雙修之境界。可是世間修道的人很多,可得道的人卻寥寥無幾。為何?主要是缺乏修道的基本要素。哪些基本要素呢?主要有以下八大方面:


一、 「財」

       財是養命之源,修道如沒有財物的支持,往往三餐不繼,終究會半途而廢。因為迫於生活的壓力,不可能讓他去堅持更長時間的修習。在過去有錢的人才有能力去尋求和供養名師。過去這樣,現在亦是如此。沒有一定的財物,就很難去追隨名師,也就很難獲得名師的指點來提升自己的境界。所以,古人把「財」放在第一位是有道理的。

二 、「侶」

       這個「侶」就是伴侶,包括師徒、同學以及親友等。有了伴侶共同修道就可以一起切磋研究,分享經驗,相互照應,從而增加學習的樂趣與信心。所以,練拳或者是推手都最好要有一位好的陪練和對手,方能在技藝上更上層樓。一些老師在修道閉關靜坐也需要有徒弟或者學生的照看方能順利進行。如果是親人、尤其是眷侶一起修道,則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啊。

三、「法」

       我們在練習太極拳過程中,或者是修習其他拳道的過程中,很需要有好的老師或者經典的拳論及秘訣,這些就是所謂的「法」。然而「明師難尋,真道難求」。因為明師不僅要教給你正確的技術,還要能開啟你的智慧,授你以「漁」的方法。所以說好的老師必須能夠解惑,至少也要講出正確的道理和方向。

四、「地」

       我們修道一定要找一個環境優雅、空氣清新、景色宜人,沒有汙染且具有靈氣的地方。古時候的道場,大都選擇在藏風聚氣的地方。但是時至今日,具有靈氣值場所已被一些名寺古剎或宮觀廟宇所佔去。所以我們只能退而求其次,尋找一個環境優美且生活技能方便之地來修煉。

五、「恆心」

       「若要修行無上道,哪怕風雨雪夜行」,既然要修道就要有恆心和毅力,不能遇到挫折就放棄,結果功虧一簣。修道者一定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方能達到目的。

六、「耐心」

       任何事情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修道就要做好長久的打算,要有耐心。有些人學不會或者學的太慢了就放棄了,有些人學的很快可丟棄的也快。這都是很可惜的事情。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自己的努力,做事要一步一個腳印,最後都能得到自己求之不得的成果。

七、「時間」

       就像打仗一樣,不要等什麼都補給好了再行動,那麼敵人早就跑光了。可現在一些人總是抱怨自己沒有時間工作太忙,練太極拳等退休以後再說吧。可是殊不知修道一定要趁早,一定給自己爭取時間,否則到了年老再去修道,那麼就很難達到性命雙修之境界了。

 

八、「智慧」

       智慧不是聰明,而是一種經過經驗累積的頓悟。頓悟者,對所有之人、地、物、事都能做出比較正確的判斷和選擇,讓人少走彎路。所以說有了智慧就能選擇好的老師、好的功法、好的朋友和好的地點。如此自然會產生誠實正直的道心並且具備了堅韌不拔的毅力,這樣一來就會讓修道或者練太極拳者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一個多小時過去了。這時候林先生的學生為我們沏上了新茶,並送來了茶點。喝著濃濃的熱茶,品嘗著臺灣的點心,聆聽著林先生的話語,著實別有一番韻味。一個人練習太極拳不僅僅是要把身體練好和能夠防身自衛,這只是太極拳最基本的功能。我們要通過太極拳的練習來達到修養身心的效果。太極拳首先練的是身,但最終練的是心。練拳即是在修道,修道便是在修心。所以說一個人功夫再好,如果沒有心靈上的修為,那只不過是匹夫之勇。練習太極拳只有道技雙修,方能成為一代大家。

       繁華落盡方顯英雄本色,歷經風雨但見滄海桑田。就像這靜靜流淌的淡水河,就像這盎然矗立的大稻埕碼頭,它們經受了歲月的磨礪,才鑄就了這般雄渾與豪邁!


       作者:謝永廣

       編輯:馬   君


微信名:中國太極大學

微信號:ZGTJDX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即可關注^_^

投稿郵箱:chinatju@hdc.edu.cn

相關焦點

  • 道技兼修話太極 ——專訪臺灣楊家秘傳太極拳傳人林景泰先生
    2014年3月19日早晨,在臺北的朋友莊進利先生介紹下,我來到臺北淡水河畔的大稻埕碼頭公園裡,拜訪了臺灣楊家秘傳太極拳傳人,臺灣楊式秘傳太極拳協會榮譽理事長林景泰先生。莊進利先生介紹說林老師可是臺灣大學的高材生啊。果不其然,林先生仙風道骨、溫文爾雅、一副文化學者的風範。寒暄幾句,我們坐在了林蔭之下,品了一口濃濃的普洱,便進入了主題。
  • 張欽霖弟子、臺灣太極拳泰鬥王延年先生談楊家秘傳太極拳
    王延年,1932年,承形意拳老師穆修易介紹,拜山西省政府秘書王新午學習太極拳。1945年,又承丹道名師張茂林介紹,拜於楊澄甫之徒張欽霖門下。據載,張欽霖告之曰:所傳乃「楊家秘傳」。故王氏衍派謂「楊家秘傳太極拳」。王氏乃在臺灣推展太極拳,尤其組織發展上之主要代表性人物,門徒甚多。一、太極拳漫談       一般人所說的練把式,只要會動兩下子,活動筋骨而已。實際上,練功夫由明末開始(明末以前稱武術)。當時除了學文的文官外,還有學武的武官,最高的還可當到元帥或大將軍。
  • 話說太極拳(15)|太極拳在中國臺灣展現崢嶸後……(連載)
    王晉讓學識淵博,善書法,是文武兼修的一代名師。1996年7月11日逝於高雄,享年92歲。王晉讓忽雷太極拳特點為架子小,拳打臥牛之地。所以王晉讓授拳之場所不過二坪大小。而演來松活抖彈,全身顫抖,全不用力,概走柔圓纏絲之勁,而勁發瞬間,觀之不甚美觀,不見驚人之舉,卻能服人,推手之功力亦甚受推崇。因此臺灣省有許多學習陳式太極拳者,往往再問學於王晉讓。可見王晉讓之藝在精不在多,而外似無華,內實菁英。
  • 把握太極拳三階段,太極越打越上手
    但是,這是培養、激發內功的重要途徑,這個途徑必須從一開始就樹立起來,否則光顧得儘快學會動作,然後去追求動作的規範與否,就會與秘傳內功太極拳神意作主宰的要求越來越遠。修煉太極拳貴在堅持,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樣只能徒勞無功,男女老少練習太極拳都可以各取所需。
  • 陳家溝太極拳傳人朱老虎因病去世享年66歲
    ,太極拳泰山北鬥朱老虎先生於2017年9月17日下午4點因病逝世,享年66歲,朱老虎先生本著與傳承和弘揚中國的弘揚民族文化、講祖輩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及大眾精神發揚下去,在陳式太極拳的傳播和推廣過程當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香港太極拳發展概況 (鄧昌成)
    年少時習少林拳,在粵隨傅振嵩習龍形八卦掌及器械。一九三二年,陳微明應廣州中山大學之請,任太極拳教授。梁慕陳微明而師事之,一九三三年隨師回滬,於陳之致柔拳社深造及助教楊家太極拳,終成入室弟子。陳微明(慎先、慎軒)的太極拳架,是楊澄甫老師早期所傳,亦得健侯先生親傳。時人將他與田兆麟(紹先、紹軒)、牛春明(鏡軒)、李椿年(雅軒)並稱楊家四軒。
  • 鄭子太極拳源流考
    鄭曼青文才出眾,喜作畫習醫,楊澄甫非常器重,收為弟子,單獨傳授,並指定張欽霖以兄代師,傾囊相授推手絕技。一日,楊澄甫之妻侯夫人患急病,生命垂危。鄭曼青親赴楊府為師母拿脈診病,只吃幾劑藥,侯夫人便轉危為安,身體逐漸康復。楊澄甫深為感動,視他為群徒之慧星,將楊家秘傳太極拳之口訣秘笈傾囊相授。
  • 真正的楊家太極拳
    他所傳的大架、中架(四個套路)、小架、提腿架(兩種練法)、快架、撩挎八卦掌、四玉(隅)捶、四路炮捶、十三路炮捶、散手、一時短打,都保持了楊式太極拳老架的原樣沒有簡化,難度較大,故習練者較少。陳微明(1882—1958)先生是楊澄甫先生的入室弟子,對楊式太極拳定性系列拳架理論整理、套路傳播功不可抹。《太極拳說「十要」》、《論太極推手》皆以楊澄甫口述,陳微明筆錄而傳之於世。他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在中國臺灣展現崢嶸後……(連載)
    臺灣忽雷太極拳主要推廣者之一,忽雷太極拳第三代傳人陳應德弟子。1925年,20歲時請陳應德老師每月來家授課一周,學習忽雷太極拳,每日練拳二十多遍,持續三年,拳藝精進。1940年移居臺灣省高雄市。後來因為見了楊式太極拳傳人厲毓海演練的楊式太極拳文雅美觀,遂「藏拙」不傳。直至退休後,為綿續此優秀拳藝,重拾舊學,於1964年在臺灣傳授此拳。
  • 話說太極拳(12)|想不到!太極拳是這樣傳到香港的?!(連載)
    但那時到香港來的都是具有深厚功力的太極拳名家,他們為太極拳的傳承打開了局面。最初在香港傳授的是楊式太極拳,之後是吳式太極拳,20世紀70年代後有陳式太極拳,80年代有孫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及趙堡太極拳,教授武式太極拳的較少。再之後推行了國家規定的各派簡化套路,如二十四式太極拳、四十二式太極拳、四十八式太極拳等。在香港的太極拳流派,當時都以粵音形容,稱為家派,故廣稱為楊家、吳家、陳家等。
  • 楊家太極拳練法揭秘
    黃元秀老人1916年間,在杭州從田兆麟老師學習太極拳,他極力推廣中華武術,與葉大密老師、孫存周先生(孫祿堂之子)義結金蘭,亦玉成武林之雅事。黃元秀老人倡導建立浙江省國術館,擔任董事一職,分別向楊澄甫、楊少侯學習楊式大架太極拳、楊式小架太極拳,向劍仙李景林學習武當對手劍。期間陸續出版了《武當劍法大要》、《太極要義》《武術叢談》《楊家太極拳各藝要義 》等書。為武術界留下了極為寶貴的資料。
  • 太極修煉:你把太極拳練成太極操了嗎?
    在中國,太極拳可謂家喻戶曉,太極文化是隱藏在太極拳中的文化核心。若是將太極拳看成或者當做是只練練拳腳的事,就肯定偏離了太極文化的根本。太極拳一旦不再表現太極文化,練太極拳的人沒有用太極文化武裝自己的頭腦,那就只能給太極拳改個名字叫太極操了。體操是體操,太極拳是太極拳,同是肢體在動,但其質量和效益是截然不同的。
  • 鄭曼青對楊式太極拳的貢獻(上)
    隨著大陸與臺灣文化、太極拳交往的增多,我對鄭曼青宗師的了解和認識逐漸深入。我深深地感到,在楊式太極拳的發展過程中,鄭曼青老師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是楊澄甫宗師的傑出弟子,也是中國太極拳界的傑出人物。現在紀念他,對楊式太極拳的繼往開來,對中國的太極拳進一步走向世界很有現實意義。
  • 《吳家太極拳傳承系列》叢書主要內容(九)
    8、《吳家傳太極拳古譜及理論萃編》太極拳作為最為獨特的武術拳種,其最根本的是太極拳根植於傳統道家文化的獨特理論體系。可以說,沒有從上古以來無數古聖先賢對宇宙人生的無盡探索與感悟就不可能誕生出如此博大精深的太極文化和太極拳。太極拳從清代中葉中興以來,不管何門何派,其根本指導理論都是1852年武禹襄從其兄長處得到的署名有王宗嶽的太極拳殘譜,包括數篇拳論及歌訣。由於拳譜署有山右王宗嶽之名,一般稱為《王宗嶽太極拳譜》,但是否為王宗嶽所作,尚有爭論。也因為其得自於舞陽縣鹽店之中,故也稱其為《鹽店太極拳譜》。
  • 一代宗師陳發科和陳氏太極拳的「中興」| 太極文化
    認真回顧幾十年來陳式太極拳的發展,對於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太極拳、更好地傳承太極拳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誰知豫北陳家技,卻賴冀南楊氏傳」楊家練習的方式,倒比較的完備。楊家推手的方式,由淺入深,共有四種……按大捋之法,決非創自楊家,想必是陳績甫未得其傳,故其法尚不及楊家完備。」      在高手雲集的北京,想以授拳立足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對於找上門來要「切磋技藝」的人,陳照丕深知輸贏不僅是自己的事,還關係到陳氏拳的名聲,於是便給在老家的三叔陳發科寫信,請他來京。
  • 一代太極拳名家李經梧宗師的太極秘籍
    一代宗師李經梧先生。自有愛習中華武術,受過很多武林高手的傳授。
  • 八卦太極拳
    清末時期武學昌盛,武術門派林立,其中有號稱為內家派的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當時八卦掌祖師董海川約同治六年間,對於楊式太極拳的功法與形意拳的用勁頗為讚賞,於是實驗性融入太極拳的行功法與小部分的形意勁,試圖為八卦掌的習練尋找更佳的途徑,於是八卦掌的太極行功法就此誕生,名曰八卦太極掌。
  • 楊澄甫秘傳太極拳口訣十二則
    謂健侯老先生。喜誦此二語。然得機得勢。最難領略。餘以拉鋸式之作用中。確是有機有勢。存乎其間。因彼之欲進欲退。我先知之。是為得機。彼既進既退。受制於我。是為得勢。舉此一端。可以知之。腳腿腰能完整一氣。一則。是力聚。可以致遠。一則。身不散亂。方可命中。發勁之妙用。盡於此矣。學者勉之十曰搬架子。要平正均勻。按平正均勻四字。最為平淡。卻極難能。平正方能安舒。可以支撐八面。均勻方能貫串。
  • 太極巨星隕落,同道沉痛悼念:陳式太極拳國際推廣傑出貢獻者、全美陳式太極拳總會會長程進才大師逝世!
    美國全國陳式太極拳總會會長、陳家溝陳式太極拳第10代宗師陳照奎先生弟子程進才先生於昨天(2016年11月7日)下午當地時間4:50左右,病情惡化
  • 太極名師馮志強:要練好太極拳,還要做到以下三點
    馮志強先生講過,在明確認識什麼是太極和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