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師陳發科和陳氏太極拳的「中興」| 太極文化

2021-02-07 王戰軍太極


1928年一代宗師陳發科從河南的陳家溝來到北京,從此開始了他在北京的三十年授拳生涯。他開創了陳氏太極拳在全國發展的新紀元,是近代陳氏太極拳的傑出代表。

     

從1928年至今,數十年的時間過去了,當年陳發科從陳家溝傳來的陳氏太極拳,不但在拳術上得到了更好的發展,而且早已突破「誰知豫北陳家技,卻賴冀南楊氏傳」的局面,從北京傳遍全中國,從北京走向全世界。

     

認真回顧幾十年來陳式太極拳的發展,對於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太極拳、更好地傳承太極拳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誰知豫北陳家技,卻賴冀南楊氏傳」



辛亥革命以後,受近代文化思潮的影響,當時的有識之士認為中華武術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樹立了武術的體育觀,武術界人士提倡「強種強國」,中國傳統武術引起了人們的重視。著名的中央國術館就是在個時期成立的。當時,中國武術事業出現了以城市為中心的蓬勃發展的景象,館社林立,許多民間武術家湧向大城市。

     

19世紀50年代,學拳於陳家溝的楊露禪來京傳播太極拳。在其子楊班侯與楊健侯、其孫楊澄浦三代人的努力下,太極拳在北京已經相當流行。但是發源於陳家溝的陳氏太極拳卻不為人所知。

     

當年武術詩人楊敞(1886-1965,湖南湘潭人,精八卦掌)曾有詩云:


當初誰知太極拳,

譚公療疾始流傳。

公令推行太極拳,

而今武術莫能先。

誰知豫北陳家技,

卻賴冀南楊氏傳。

      

此詩最後二句點明了太極拳雖然是「陳家技」,在北京卻是由楊氏家族傳播的。

      

陳照丕首次將陳氏太極拳帶到北京


1927年國民政府遷都南京,在北京體育學校教太極拳的楊澄浦、吳鑑泉等離開北京,去南京、上海教拳,學校一時缺少教太極拳的教員。因知當年楊露禪是從陳家溝陳長興學的太極拳,於是許禹生託人從陳家溝聘請了陳家後人陳照丕在體育學校教太極拳。

      

陳照丕除在體育學校任教外,還被許多人請到自己家裡去教拳。據向愷然(1889-1957,湖南湘潭人,著有《拳術》《武術史話》)記敘:「此時北京已改名北平,因政府遷都南京的關係,北京市面漸就蕭條。影響所及,連幾個練太極拳有名的人物,如楊澄甫、吳鑑泉等。都跟著往南京或上海去了……許禹生找不著教太極拳的好手,就託人在河南溫縣陳家溝子聘了一位姓陳名績甫的來……體育學校請來那位姓陳的,年齡不過四十歲,是從小專練太極拳,不曾練過旁的拳。」



「到北平後。除在體育學校擔任教授而外,還有許多人,請到自己家裡去教……這日由許君介紹,在體育學校會面,並見他練了拳,推了手……他推手只有同邊活步的一個方法,就是一個左腳向前,一個右腳向前。掤擠進一步。捋按退一步。我問他推手共有幾個方式,他說就是這一個方式。我又問:沒有站定不動腳的推法嗎?他說沒有。我又問他:沒有四隅進退名叫大捋的推法嗎?他也說沒有。」


「我想這就奇了,楊露禪是從陳家溝子學來的,到此不過三傳,何以與陳績甫的相差這們遠?楊家練習的方式,倒比較的完備。楊家推手的方式,由淺入深,共有四種……按大捋之法,決非創自楊家,想必是陳績甫未得其傳,故其法尚不及楊家完備。」

      

在高手雲集的北京,想以授拳立足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對於找上門來要「切磋技藝」的人,陳照丕深知輸贏不僅是自己的事,還關係到陳氏拳的名聲,於是便給在老家的三叔陳發科寫信,請他來京。     


陳發科引領陳氏太極拳立足全國


陳發科到北京後,即由陳照丕陪同會見了挑戰者。他以「挨著何處何處擊」、「將人擊出不見形」高超技藝,使對方折服,很快在北京站住了腳。從此,聞名拜訪前來請教的人越來越多,就連北平國術館館長許禹生以及當時頗有名氣的李劍華、沈家楨等皆就學於陳發科。自此陳氏拳的真正面貌逐漸為外界所認識、所稱道。

                   

楊敞寫詩讚曰:                               


都門太極舊尊楊,

遲緩柔和擅勝場。

不意陳君標異幟,

纏絲勁勢特別強。


(楊敞的這首詩還有個註:「楊露禪在陳家溝學習太極拳即來京傳習,清末已極流行,故習太極拳者盛尊楊家。迨民國十五年後,陳發科來京,人始知楊家之外尚有陳家。陳身法、手法均與楊迥異,講纏絲勁甚精到,發勁脆快無比。惜此人木訥寡言,短於接待,故其名不彰。弟子沈家楨對於師說多所發明,將來或能發揚光大。」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果然由沈家楨最後完成了《陳氏太極拳》一書的編寫。)

       

解放以後,由於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體育事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為武術的傳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

     

1952年毛主席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第二屆代表大會題寫了「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題詞,並號召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體操、打球類、跑跑步、爬山、遊水、打太極拳及各種各樣的體育運動。這期間,武術界紛紛成立拳社。

      

陳發科於1953年與名拳師胡耀貞共同創辦了「首都武術研究社」,這是歷史上僅有的以首都命名的武術研究社。該社的成立為北京陳氏太極拳的傳播打下了良好基礎,為陳式太極拳培養了一批傑出人才。



1953年11月,陳發科在天津舉行的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上,代表北京表演了陳氏太極拳,受到好評。這是陳氏太極拳歷史上首次在全國性集會上展示,它標誌著陳氏太極拳將走向全國。

      

陳發科在北京30年間,不斷總結經驗,設計了新的拳式。當今廣為流傳的83式太極拳和71式炮捶,正是陳發科對陳式太極拳發展做出的重大貢獻。

      

陳發科是走出陳家溝全面向外傳拳的第一人。他的在京傳拳,不但開創了北京陳式太極拳的新紀元,而且將三百年來囿於陳家溝一姓一地的陳式太極拳帶出溝外,成為陳氏族傳太極拳發展的重要裡程碑。

      

劃時代的太極拳經典著作——《陳式太極拳》


陳發科逝世後,1958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委託首屆武協副主席唐豪和李劍華、顧留馨、李經梧、陳照奎開始以陳發科晚年授拳的定式編寫《陳式太極拳》。後由於唐豪逝世、李劍華病重,未能完成而中綴。

      

1963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又委託沈家楨、顧留馨繼續編寫《陳式太極拳》一書。該書於1963年12月在北京出版。該書在理論上總結了太極拳的八個特點,科學地論述了練拳方法,給出了詳細的分解動作。書中動作插圖太極拳部分採用陳照奎照片,炮捶部分採用陳發科遺照,不足部分由陳照奎補照,由周元龍繪圖,最後由陳照奎校訂出版。

     

《陳式太極拳》一書出版發行後,行銷四十餘年長盛不衰,成為學習陳式太極拳的經典教材。它是學拳的拳譜,教拳的教材,練拳的依據,是陳氏太極拳過渡到陳式太極拳的劃時代的經典著作。該書1988年被收入《太極拳全書》。

      


1963年,陳發科之子陳照奎應顧留馨之邀,毅然辭掉工作,來往於上海、南京之間,繼承父業,開始職業拳師生涯。他精湛的拳術,受到上海及南京習拳者的熱烈歡迎,培養學員不下千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武術事業受到衝擊和摧殘,陳照奎只得隻身回到北京,經濟失去來源,生活陷入極端困難之中。北京陳式太極拳愛好者聞其歸來,便邀其在東便門外的果樹林及阜成門兒童醫院附近的小花園繼續授拳。

      

1972年由於陳照丕的逝世,拳鄉陳家溝邀請陳照奎還鄉授拳,從而北京陳式太極拳83式、炮錘71式傳回了陳家溝。以後,陳照奎又到鄭州、焦作、石家莊等地巡迴授拳。正是由於陳照奎的努力,陳式太極拳在全國大城市中開始發展。可以說,陳照奎是將陳式太極拳從北京推向全國大城市的第一人。


陳發科弟子們推動陳式太極拳的發展


1978年北京體育學院(現北京體育大學)為了充實教學的拳種、發展北京陳式太極拳,邀請陳發科著名弟子田秀臣到體育學院授拳,流傳在民間的陳式太極拳走入高等學校的殿堂,田秀臣成為在高等學府中進行陳式太極拳教學的第一人。


1979年體育學院為了保存歷史資料,邀請陳照奎、田秀臣、雷慕尼、馮志強、李忠蔭、肖慶林拍攝電影資料。當時拍攝了83式太極拳和71式炮捶,陳照奎表演了陳式太極拳的單式發勁的動作。現在廣泛流傳於社會上的田秀臣、雷慕尼的套路視頻,已成為研究陳式太極拳的珍貴歷史資料。

     

1982年12月15日,國家體委副主任徐才同志在全國武術工作會議上指出:「如果我們不及時挖掘、整理,就有人琴俱亡的危險,就要犯極大的錯誤。因此,挖掘武術遺產工作,是當務之急,是迫在眉睫的事,武術遺產需要搶救。」還號召全國各地的老拳師站出來,組織起拳社、館、站等社會組織。

     


在這次會議精神鼓舞下, 1983年4月,以北京陳式太極拳第二代傳人為主體的「北京市陳式太極拳研究會」 成立,馮志強為會長,田秀臣、雷慕尼、肖慶林為副會長,李忠蔭為秘書長。隨即在北京的月壇公園、正義路南口、東單公園、民航機場、酒仙橋、人民日報社門口、曙光機械廠、工人體育館、陶然亭、龍潭湖、南池子、會城門公園、日壇公園等成立了13個輔導站,使北京陳式太極拳得到空前的發展。北京也成為國際陳式太極拳活動的中心。


陳發科著名弟子馮志強,是推動陳式太極拳走向世界的第一人。1984年,馮志強首次公派出訪日本講學,又先後走遍墨西哥、美國、新加坡、丹麥、荷蘭、法國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北京陳式太極拳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從此陳式太極拳開始從北京傳向世界。

     

陳氏太極拳「中興」,一代宗師陳發科居功甚偉


現在的陳式太極拳,早已從作為近代陳式太極拳發展中心的北京,傳遍全中國,走向全世界。可以說,一代宗師陳發科以其畢生的精力傳播陳式太極拳,對太極拳的發展做出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貢獻,是近代陳式太極拳的傑出代表。

     

作為一種靠行為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陳發科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他的高超技藝,更是一種傳承歷史的責任。我們應當以傳統理論為依據,以《陳式太極拳》及前輩的錄像為教材,堅持科學發展觀,將北京陳式太極拳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認識它,接受它,從而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活態文化,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註:陳發科京城八大弟子包括:李經悟、沈家楨、顧留馨、馮志強、田秀臣、雷慕尼、肖慶林、李忠蔭。


選自:世界太極拳網


………………… END ……………………




他是民國太極宗師,70歲時3秒擊敗5個日本武士

向太極而生:王戰軍和他的人生哲學 | 師言師行

張三丰和陳王廷,誰是真正的太極祖師? | 太極文化

相關焦點

  • 陳式太極拳一代宗師陳發科拳照集錦,視頻播放......
    【宗師簡介】陳發科(1887-1957),字福生,陳氏十七世(太極拳第九代
  • 陳發科與陳氏太極傳承
    陳發科曾講給他的學生洪均生老師(一九O七~一九九六)聽,當陳延熙去教袁世凱的兒子幾年後回家,看到陳發科的太極拳功夫大有進步,非常高興,走到院子中間,身穿皮袍馬褂兩手插在袖子裡,叫他的子侄數人圍攻他。眾人一接觸他的身,他略一轉動,眾人都紛紛跌地。當時陳發科感嘆說,我比不上父親,打人還要用手。但是洪老師說陳發科晚年也達到了這種水平了。陳延熙同時還是一位非常出名的中國外科醫生。
  • 一代太極拳名家李經梧宗師的太極秘籍
    一代宗師李經梧先生。自有愛習中華武術,受過很多武林高手的傳授。
  • 陳發科與陳氏太極傳承(二)
    一、藝得真傳   從陳發科的背景情況,我們可以知道從他的家庭和周圍環境(陳家溝),他可以見到、學到真正的太極拳高功夫。我聽陳小旺師兄講過這樣一件事:他父親陳照旭(陳發科的兒子)當年練拳練得很不錯後,就放鬆了,喜歡中國書法和中國音樂,每天花許多時間練習。陳發科很不滿意,有一次和幾位陳家的親人在家中座談,陳發科批評陳照旭,不應該分心練別的東西,要繼續練好拳。親人們忙打圓場,說照旭的功夫已經很好了。陳發科聽後站起來,叫照旭和他推手,一搭手就把他打起幾尺高。
  • .」 — 太極拳發源地的守護者,一代太極拳宗師陳小星大師 65歲壽辰恭賀!
    他,身在陳家溝坐看春秋變化,胸懷著世界,靜看著未來.太極拳發源地的守護者,一代太極拳宗師陳小星大師 陳小星大師簡介:陳家溝陳氏第十九世嫡宗傳人國際太極拳大師陳家溝太極拳學校校長陳家溝陳氏太極拳協會會長世界太極拳聯誼會會長陳小星大師,男,1952年出生,系陳家溝陳氏十八世太極妙手陳照旭先生的三子
  • 記我的師傅:陳式太極拳大師 - 王虎
    王虎大師說到王虎,就必需要提到他的師爺 -- 陳式太極拳承前啟後的一代宗師陳延熙。陳公長興是當時武林中一位享有盛名的鏢頭,他在五路太極的基礎上,整理歸納,創造性的改編成了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一路以柔為主,柔中帶剛;二路以剛為主,剛中有柔。今人稱之為陳氏太極拳老架。
  • 陳氏家譜記載了太極拳的清晰的傳承,但存兩大疑問值得研究
    耕耘之子延年、延照(曾在山東袁世凱府上教袁的兩個兒子六年之久)均為太極拳名師。陳長興先後著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鬥篇》等著作,均為太極拳理論學習和研究的重要史料。長興公文武俱佳,造詣精深,實乃太極拳史上裡程碑式的一代宗師。不僅自身極具創新精神,且敢為人先,打破傳統門規,收外姓弟子楊露禪並傾心栽培,育其成才。
  • 【拳館動態】陳正雷大師南巡話太極 ——「太極之光」系列講座之「太極拳的源流文化和養生內涵」
    正中舒展,松沉圓活,閃轉騰挪,躥蹦跳躍,柔中寓剛,剛中蘊柔,這就是一代太極宗師陳正雷的拳韻.一位65歲的長者,以拳宏道,知行合一,激勵著我們,感動著世人!2014年11月19日晚19:30陳正雷大師將親臨廣州將這份感動帶給我們廣州拳友,為我們帶來「太極拳文化與養生」專題理論講座,與大家分享太極拳源流文化和養生功效,並攜長女陳娟及粵港地區陳正雷太極體系眾弟子,與珠三角的「雷粉」們零距離互動,「太極之光」廣州站即將拉開序幕。
  • 太極拳人物
    陳有恆    字紹基,生卒年月不詳,陳氏十四世,太極拳第六代傳人。師承其父陳公兆,太極拳術爐火純青。清道光初入庠,壯年溺於洞庭湖。其時與其弟有本被譽為「太極拳之瑜亮」。  陳有本(1780~1858年)    字道生,陳氏十四世,太極拳第六代傳人。陳式太極拳小架創編人,太極拳一代宗師,與陳長興同為太極拳發展史上裡程碑式人物。
  • 郭海榮:在陳家溝,感受太極拳文化
    2020年10月8日,在焦作舉行的黃河文明與太極文化研討會暨《世界太極拳藍皮書》發布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顧秀蓮表示,太極拳和太極文化作為黃河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契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更高精神層次的追求,「是黃河文化中重要的瑰寶,是黃河智慧的動態符號,是黃河獻給世界人民的美好禮物之一。」
  • 太極宗師陳長興銅像落成儀式於陳家溝舉行
    (太極網 訊)為紀念一代宗師陳長興對太極拳傳播與發展做出的歷史功績和巨大貢獻,2020年10月5日,一代宗師陳長興銅像落成儀式在溫縣陳家溝太極拳學校隆重舉行,以此來緬懷這位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太極宗師,來自全國各地陳氏太極拳分會、分校、分堂的老師及太極拳愛好者百餘人到場共同見證。
  • 陳發科先生與太極拳的高層功夫
    陳發科的家庭是真正的太極拳世家。他的曾祖父陳長興(一七七一~一八五三),是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一七九九~~一八七三)的老師。楊露禪在陳長興那裡學了許多年,才學到太極拳的真功夫。陳長興的父親陳秉旺也是非常出名的太極拳家。陳長興以保鏢(護送貨物的保鏢)為業,經常來往河南、山東一帶,山東的強盜對他非常害怕。晚年的時候,陳長興在村裡辦武館教學生。
  • 《太極宗師之太極門》開機 引領青春武俠美學
    對於此次拍攝《太極宗師之太極門》,蘇小平表示,他對於中國功夫情有獨鍾,尤其是中國的太極文化,其倡導修身養性、平和包容的精神,值得大力弘揚。此外,他還希望將中國功夫系列持續做下去,不僅包括太極系列,還包括少林系列。未來,蘇小平將帶領新安傳媒打造一系列的動畫和真人影視實拍的動畫電視劇,以傳播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為福建人增光。
  • 引領國際健康潮流,美國陳氏太極拳促進會即將揭幕
    陳正雷宗師此次洛杉磯之行是繼上周在聯合國總部系列「太極旋風」活動後的首次露面。陳正雷是陳家溝陳氏十九世·太極拳第十一代嫡宗傳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陳氏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美國陳氏太極拳促進會是一個由全志願者委員會和工作人員組織的501(c)(3)非營利組織,使命是通過在陳正雷宗師的指導下學習和推廣陳氏太極拳,促進身心健康和太極文化的交流。 同時,發掘適合美國本土發展運作的商業模式,使太極拳真正地發揚光大!
  • 太極大師馬保國只是個小角色,被KO後「宗師」出場了
    這回,太極拳的發源地「陳家溝」先發聲明劃清界限:「被40秒KO的馬保國和本門派沒有關係!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簡稱混元太極拳,由一代宗師馮志強先生所創辦,致力於造福百姓健康,為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至今,已經近百年歷史。馬保國是山寨碰瓷我心意混元,起名為渾元形意太極門,屢次敗壞我們混元太極門派盛名,曾多次被我外公的弟子起訴。
  • 話說太極拳|太極宗師!這事真有……(連載)
    宗師陳子明第二十六回陳子明,生於1878年,卒於1951年,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太極拳名家陳復元之子,太極拳第九代傳人,近代太極拳史上代表人物。所著《陳氏世傳太極拳術》《太極拳精義》《太極拳拳械》三部著作傳世,與陳鑫的《陳氏太極圖說》一同將我國太極拳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對太極拳發展至今具有指導意義。1930年曾陪同武術理論家、史學家唐豪赴陳家溝,搜集太極拳資料,考察太極拳源流,確立陳家溝太極拳發源地的地位,是陳子明對太極拳發展作出的最大貢獻。
  • 話說太極拳(12)|想不到!太極拳是這樣傳到香港的?!(連載)
    話說太極拳(11)|太極宗師!這事真有……(連載)陳發科,字福生,生於1887年,逝於1957年,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陳家溝陳氏第十七世,陳式太極拳第九代傳人。後來,李劍華也跟陳發科學習陳式太極拳。還是在這次武術擂臺賽上,有人介紹了沈三和陳發科相識,沈三是當時中國最有名的摔跤專家。二人互道仰慕後,沈三直爽地說「我們學摔跤的人對太極拳沒有認識,總以為這個套路只是活動身體,而不是武術,如果在比賽會上,練太極的抽籤恰好和摔跤的成對,該怎麼辦?」陳發科笑笑說「:那也不能抽了不算,當然也該有辦法,比如過去打仗,豈可挑選對手?不過,我卻不一定準能應付。」
  • 《太極宗師之太極門》4月17日「武力全開」 PPTV全網獨播
    《太極宗師之太極門》講述了紈絝子弟朱飄逸在愛妻柳迎春及大批武林義士的幫助下將太極拳發揚光大,終成令人敬仰的一代宗師的傳奇故事。登錄PPTV即可感受其博大精深的武學文化,誠摯熾熱的家國情懷,以及為愛逆襲的動人愛情故事;欣賞優秀製作團隊精心打造的港式武俠大片。
  • 陳發科的功夫為什麼能這麼高
    我聽陳小旺師兄講過這樣一件事:他父親陳照旭(陳發科的兒子)當年練拳練得很不錯後,就放鬆了,喜歡中國書法和中國音樂,每天花許多時間練習。陳發科很不滿意,有一次和幾位陳家溝的親人在家中座談,陳發科批評陳照旭,不應該分心練別的東西,要繼續練好拳。親人們忙打圓場,說照旭的功夫已經很好了。陳發科聽後站起來,叫照旭和他推手,一搭手就把他打起幾尺高。
  • 我所認識的太極宗師——洪均生
    1930年他開始跟吳式太極大師吳鑑泉的得意門生劉慕三學練吳式太極拳。數月後,劉帶著他的30多名學生,包括洪老師一齊轉而向陳式太極宗師陳發科學練陳拳。從此後,洪老師成為陳發科的弟子。洪老師的體質因練拳而大為改善,這更激發了他練拳的興趣。洪與陳的感情日深,漸至情同父子。陳經常住在洪府,有時一住就是2、3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