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好文言文?特別是中考之前的衝刺階段,大家都很關心。正確理解常見文言實詞的含義,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關鍵。
閱讀理解一篇文言文,首先要明確文中文言實詞的含義,其次要掌握一些特殊用法及其與現代漢語的異義現象,再次,要了解文言句式的特點與用法。
因此,梳理常考的文言實詞,總結答題技巧便很有必要。常見文言實詞的考查範圍,包括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通假字等。從考試的試捲來分析,一詞多義在文言文中相當普遍。今天便重點講一詞多義。
把握一詞多義,要注意了解詞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
詞的本義: 就是指詞的本來意義,即詞產生時的最初的根本的意義。如「小惠未徧,民弗從也」中的「從」字解釋為跟隨。再如「禹錫終易連州」 「易」字解釋為交換。
詞的引申義: 就是詞由本義派生出的與本義相關的其它意義。如①「欣然起行」②「大道之行也」 ③「以汙其行乎」 ,第一個「行」字,本義是行走,第二、三個「行」字,引申為實行、施行、推行和品行、德行的意思。
詞的比喻義: 就是詞的建立在比喻基礎上所產生的意義,也是引申義的一種。如「手足情深,焉能或忘」中的「手足」一詞,本義是手和腳,比喻義「兄弟」、「黨羽」。
詞的假借義: 即通假字現象,是指本應用甲字,使用時借用與意義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的現象,這裡的乙字就含有了假借義。如「才美不外見」中「見」同「現」,意為顯現,露出。再如「聖人非所與熙也」 「熙」同「嬉」,開玩笑。
在中考文言實詞考查中,80% 考的都是一詞多義。中考語文卷中考查文言實詞一詞多義出現頻率較高的常用詞語有: 患、是、數、或、從、及、見、窮、悉、行、許、異、易、去、師、亡、為、聞、作等。
準確解答這類考題有如下幾點答題技巧。
1. 課文遷移法。
此種方法最為常用,考卷中出現的很多文言實詞,在學過的課內文言文中幾乎都出現過,可以聯繫課文相關語句進行意義遷移。例如: 「臨富貴而失其本心」,這樣的類似短語在《魚我所欲也》中就有「此之謂失其本心」一句。由此句可明確出「失其本心」是指「喪失了他的本性」,放在原句中,再聯繫上下文就容易正確翻譯了。又如 「每感激論天下事」中的「感激」一詞,可聯繫《出師表》中的「由是感激」一句來理解,就容易解釋出這裡的「感激」一詞是指: 有所感而情緒激動。受不了,啊啊,
2. 語法分析法。
有些多義詞較難區分,可以對實詞所在句子作語法成分分析,主語、賓語大多是由名詞、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是由形容詞、動詞充當,定語大多是由名詞、代詞充當,狀語大多是由副詞充當。根據詞在句中的語法地位來推斷它的詞性,同樣可以幫助我們解釋詞義。例如: 「蜀之鄙有二僧」和「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中的「鄙」一詞,從語法判斷,第一個充當主語,解釋為邊遠的地方,第二個充當謂語,解釋為目光短淺。又如 「王許之」的「許」字處在謂語的位置上,不同於《小石潭記》中的「潭中魚可百許頭」中的「許」字,應解釋為「答應」,而不能解釋為「表示大約的數量」。
3. 對句判斷法。
古人行文常講究對稱,處於對應位置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的特點。我們可以據此進行判斷。如 「腰白玉之環」中的「腰」字,與前一句「戴朱纓寶飾之帽」中「戴」字對應,作動詞用,解釋為掛在腰間。又如 「觸風雨,犯寒暑」中的「犯」與「觸」對應,作動詞用,應解釋為冒著。
4. 字型推斷法。實詞考查中,有一些冷字確實少見,考生有時無法作答。其實,漢字屬於表意文字,形聲字佔 80% 以上,而形旁給我們推斷詞義帶來了有利的依據。如 「皆已憚籍矣」中的「憚」字,左邊的豎心旁表意,跟心裡、心情有關,再結合成語「肆無忌憚」,可推斷出「害怕、恐懼」之意。
關注心靈,關注成長,助力初高中學習。歡迎關注:人生底色看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