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意見領袖丨王劍(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 金融業首席分析師)
讓利、控利的可怕之處,在於這些變量的高度外生。過去壓制銀行估值的是不良資產擔憂,雖然不良率說不清楚,但好歹還是經濟的內生變量,通過觀察經濟形勢去揣測資產質量,大致還是有個譜的。而這次壓制估值的讓利、控利這種,是政策當局提出來的純外生變量,就完全沒譜了。
今年以來,銀行股估值低位徘徊,近期才有所回升。
至於銀行股表現差的原因,大環境是經濟形勢不好,而具體看,則主要是對銀行並不友好的政策,包括向實體讓利、監管指導銀行壓降利潤(我們暫簡稱之為「控利」)等。
讓利、控利的可怕之處,在於這些變量的高度外生。過去壓制銀行估值的是不良資產擔憂,雖然不良率說不清楚,但好歹還是經濟的內生變量,通過觀察經濟形勢去揣測資產質量,大致還是有個譜的。而這次壓制估值的讓利、控利這種,是政策當局提出來的純外生變量,就完全沒譜了。
但近期出現的一個好跡象是,讓利、控利這些事情開始有譜了……所以,不確定性正在消除,這是好事一件。
一、首先看讓利
金融體系全年讓利1.5萬億元。這個數字出來的時候,嚇了大家一身汗,完全不知道具體要讓出哪些收入。直到7月10日,央行舉行2020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會上介紹,這1.5萬億元分三塊:
第一塊是利率的下行實現金融市場或者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讓利,這塊大概是9300億元,包括貸款利率下行、債券利率下行、通過再貸款再貼現政策支持的優惠利率貸款發放,所有這些東西加在一起通過引導利率下行,最終會實現大概約9300億元的讓利。
第二塊就是央行測算如果直達政策工具能達到一定規模,包括前期還本付息政策,就是疫情爆發之後當時是把貸款延期到6月30日,後來央行又出臺了兩個新工具,把普惠小微貸款延到明年,最晚是3月份。這塊包括減少企業的罰息和高息過橋貸款要付的額外成本,可能會增加的一些不良貸款,企業減少的擔保費用等。所有這些東西測算在一起,這兩項貨幣政策工具加上前期的延期還款付息政策工具大約讓利2300億的規模。
第三塊是通過銀行減少收費3200億元,包括前期已經減少的收費,後面全年還要繼續減免的收費。
以上這三大塊加在一起大數是1.5萬億元,其中最主要的是第一塊,即利息9300億元。後兩塊雜七雜八的不好算。
我們可以做一個非常粗略的測算:而銀行對企業債權(包括貸款和債券)總額是108萬億元(來自「金融機構信貸收支表」7月末餘額,幾乎全是銀行的),27萬億元(社融7月末餘額,先假設全是金融體系持有,但不全是銀行持有),兩者合計135萬億元。而全部減少利息9300億元的話,那麼相當於全部這135萬億元資產平均要降低利率0.69個百分點(今年全年平均與上年比較)。
而6月金融機構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僅比上年12月降0.38個百分點,這統計的是當月新發貸款的利率,若算成上半年貸款利率的話,降幅估計還不到0.38個百分點。信用債那邊,降幅更大一些,但也好像不到0.69個百分點。換言之,要完成上述讓出利息9300億元的任務,下半年貸款、債券利率都還需要降一些,但降幅比上半年小了。
再者,央行也通過各種方法降低銀行負債成本,比如打擊結構性存款等,銀行的淨息差收縮其實不會特別大。從銀保監會披露的行業數據來看,商業銀行業2020年二季度銀行淨息差是2.09%,較上季度僅降1BP,基本可視為隨機波動。所以,銀行淨息差確實較上年還需收縮,但幅度估計也不會大了。
二、然後看控利
據媒體報導,監管部門指示銀行控制利潤增長。但是,從銀保監會披露的數據來看,銀行營業收入增長比較正常,控制利潤的主要手段是增加撥備的計提。但計提撥備得配合不良資產暴露,但很顯然,疫情所造成的影響還沒這麼快暴露,於是,銀行就紛紛把過去分類為關注類的一些貸款確認為不良類,然後再從正常類裡面確認一些為關注類。經過這種從嚴確認不良,商業銀行業的上半年盈利增速跌到-9.4%。
媒體報導的具體可參見:
【隨筆】媒體對近期銀行「控利潤」的報導,透露了什麼?(2020-7)
所以,監管部門的政策,並不是直接說控制利潤,而是對確認不良、計提撥備提出了具體要求。這就是所謂的「做實利潤」,把更多有問題的貸款確認為不良,以此來做實資產質量、做實利潤。這要求其實監管部門已提了很多年了,以前落實不到位,這次一把落實了。
上半年計提撥備超過9400億元,才將盈利增速壓至-9.4%。現在關注下半年情況,我們首先有幾個假設:
(1)下半年行業的撥備前盈利增速保持和上半年一致。
(2)年末的撥備覆蓋率、不良率比中報略增,我們先隨便給個數:185%、2%(依據:監管部門要求不能同時存在「高利潤」「高撥備」「高不良」這三種情況)。這意味著銀行確認不良的同時,也要加大核銷,以便控制撥備覆蓋率、不良率。請注意,其實我們的假設比監管要求來得嚴格,監管要求是「不能同時三高」,但這個要求建模太複雜,我們暫時用更嚴格的假設建模,即「三個不能同時高」。
(3)全年信貸投放20萬億元。
我們現在要測算的是,銀行在同時控制住盈利增速、撥備覆蓋率、不良率三者的情況下,需要確認並核銷多少不良資產。然後我們看下半年的兩個情景:
(1)全年盈利增速保持-10%(即同步於上半年),那麼下半年只需要計提撥備約9000億元,較上半年略少。為此,若要保持假設中的撥備覆蓋率、不良率,下半年需毛增不良6000億元,並核銷3600億元。而上半年末關注類貸款餘額是3.9萬億元,從中間找出6000億元來確認為不良,應該難度不大。所以,全年盈利增速保持-10%應該難度不大。
(2)三季報、年報盈利增速依次回落至-20%、-30%,那麼三季度、四季度要加大撥備計提力度,下半年共需計提1.4萬億元左右(全年計提2.3萬億元以上)。為此,若要保持假設中的撥備覆蓋率、不良率,下半年需毛增不良1.1萬億元,並核銷超過8000億元。這也意味著,上半年末的3.9萬億元關注類貸款中,近1/3會被確認為不良,這絕對會把銀行現有資產質量弄得相當乾淨(個別資產質量優秀的銀行,甚至做不到這種比例的不良確認)。
換言之,在疫情導致的不良還沒開始暴露的情況下,銀行此刻控制利潤增速,只能是將存量不良或準不良儘可能暴露、核銷。這會給我們創造一張極其乾淨的銀行資產負債表。
而更乾淨的資產負債表,難道不應該交易在更高PB水平嗎?